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216.73.216.1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3 16:50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李桂蘭
研究生(外文):
Kuei-lan Lee
論文名稱:
從懷德海的過程哲學來談台灣數學教育的變遷與困境
論文名稱(外文):
Talk the change and the dilemma that Taiwan Mathematics Education from Pprocess Philosophy of Whitehead
指導教授:
謝青龍
指導教授(外文):
Ching-long Shieg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
哲學研究所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0
中文關鍵詞:
懷德海
、
過程哲學
、
數學教育
外文關鍵詞:
Mathematics Education
、
Process Philosophy
、
Whitehead
相關次數:
被引用:
2
點閱:616
評分:
下載:135
書目收藏:7
本文研究方法主要是參考懷德海的著作原典翻譯文本與國內外學者對於懷德海的哲學思想與教育主張所發表的各種著作與批判,進行文獻蒐集、考察與綜合批判,期待獲得對目前台灣數學教育與未來有益的內容。
為達成此目標,本文的研究架構說明如下:在第二章首先介紹懷德海的生平,再從他的學術分期出發,來談他的學術轉向。透過他的學術生涯來了解他對教育及數學的看法,並進而來說明他的教育及數學教育,期對目前台灣的教育環境提出一些看法。最後探討他的過程哲學,希望藉由他的過程哲學來對台灣的教育甚至到數學教育提出看法與建議。
第三章中,我們將重心轉移到知識這個層面來。首先從人類知識的形成談起,再進而探討數學在人類知識形成中的角色,進而探討數學知識的形成,最後我們將以懷德海的過程哲學來看數學史在數學教育中的重要性。
第四章我們將進行討論台灣數學教育的流變,首先我們將從台灣教育的變遷談起,然後我們將縮小範圍談台灣數學教育改革,並對於其現況加以分析。數學教育改革已是世界教育改革中的趨勢,最後我們將透過懷德海的哲學思想來談數學教育改革,期從中對數學教育改革提出一些建議。
最後,希望藉由上述預期目標的達成,能對台灣數學教育提出新的價值,從而避免數學落入僅是工具而無用的學科之困境,去感受數學教育的內在價值,進而達成數學教育最終積極目的。
This text research method mainly is the work which makes reference to Whitehead original Dian translation text originally wi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various work and judgment that scholar''s philosophy thought toward Whitehead and education announce when laying claim to, carry on a cultural heritage collection, investigation with comprehensive judgment, the expectation acquires rightness currently Taiwanese mathematics education and in the future beneficial content.
n order to reach this target, the textual research structure is explained as follows : In chapter 2 first introduce Whitehead all one''s life, again from his the academic cent expected to set out, talk his academic change direction. Understand his viewpoint to the education and mathematics, and then explain his education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through his academic career, the period puts forward some viewpoints currently to the Taiwanese education environment. Inquire into his process philosophy finally, hope by his process philosophy to even go to mathematics education to put forward viewpoint and suggestion to the Taiwanese education.
In chapter 3, we transfer the center of gravity to the knowledge this level. The role started to talk about from the formation of mankind''s knowledge first, then inquired into mathematics again in the mankind the knowledge the formation, then inquired into the formation of mathematics knowledge, we would see with Whitehead processed philosophy finally mathematics history educate medium importance in mathematics.
Chapter 4 we will carry on discussing Taiwanese mathematics educates of flow to change, we will start to talk about from educational change in Taiwan first, then we will shrink scope to talk a Taiwanese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form, and take in to analyze to its current conditions.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form is already the trend in the world education reform, we will talk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form through the Whitehead philosophy thought finally, expect from in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form.
Hope finally by above-mentioned expectation the target reach, can put forward new value to the Taiwanese mathematics education, avoiding mathematics falling into thus is the dilemma of the academics of tool and futility only, to feeling mathematics educational inside value, then reach a mathematics education final and aggressive purpose.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進路…………………………………………………………..5
第二章 懷德海的哲學思想……………………………....……………………7
第一節 生平…………………………………………………………………7
第二節 從數學家到哲學家……………………………………………......10
第三節 數學教育的思想…………………………………………………..17
第四節 過程哲學的基礎與價值…………………………………………..29
第三章 數學形成過程及其意義………………..…………………………..37
第一節 人類知識的形成. ………………………………………………….38
第二節 數學在人類知識形成中的角色…………………………………..45
第三節 數學知識的形成…………………………………………………..49
第四節 數學史在數學教育的重要性……………………………………..55
第四章 台灣數學教育的流變…………………………………….…………63
第一節 台灣教育的變遷………………………………………………….63
第二節 台灣數學教育改革的現況分析………………………………….69
第三節 從懷德海談數學教改之綜觀…………………………………….79
第五章 結論………………………………………………..……………………89
第一節 總結………………………………………………………………..89
第二節 建議………………………………………………………………..92
參考文獻…………………………………………………………………….…..…95
一、書籍
Colin Adams、Joel Hass﹐Abigail Thompson(2003),《How to Ace Calculus﹕The Streetwise Guide》師明睿譯,台北:天下遠見,第一版。
David Berlinski(2000),《A Tour of the Calculus》陳雅茜譯,台北:天下遠見,第一版。
Howard Eves(1993),《數學史概論》,歐陽絳譯,第一版,台北市:曉園。
Marilyn Nickson(2004),《數學的學習與教學:六歲到十八歲》詹勳國等譯,初版,台北市:心理,2004。
M•克萊因(2005):《數學與知識的探求》,劉志勇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Richard R. Skemp(1995),《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陳澤民譯,台北市:九章,六版。
Rob Eastaway Jeremy Wyndham(2004),《Why do buses come in three﹕the hidden mathematics of every life》蔡承志譯,台北:三言社。
Rob Eastaway Jeremy Wyndham(2005),《How Long Is a piece of String﹖more hidden mathematics of every life》蔡承志譯,台北:三言社。
Ron Jarman(2004),《Teaching Mathematics in Rudolf Steiner》李心儀、劉雲英、謝淑樺譯,台北:洪葉文化,初版。
王文科(2003),《課程與教學論》五版,台北市:五南。
王樹禾(2004),《數學演義》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王懷權(1986),《數學發展史(中)代數學發展史》,新竹:凡異,二版。
田中裕(2001),《懷特海--有機哲學》,包國光譯,第一版,河北教育出版社。
休謨(1980),《人性論》,關文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民69。
安傑利斯(2004),《哲學辭典》,段德智、尹大貽、金常政譯,二版,台北市:貓頭鷹出版,2004年4月
行政院教育改革委員會(1995),《第一、二期教改諮議報告書》,1995。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審議報告書》,民85。
吳汝鈞(2004),《機體與力動:懷德海哲學研究與對話》,台灣商務。
吳讓泉等(2005),《數學的智慧之光》初版,台北市:新潮社,2005。
沈清松(1994),《現代哲學論衡》台北黎明,民83年四刷。
林炎全(1983),《數學史–數學思想的發展(下冊)》,台北市:九章。
柏格森(1999),《創造進化論》肖律譯,一版,北京:華夏,1999。
洪萬生(2006),《此零非彼Ο:數學、文化、歷史與教育》台北:台灣商務。
科朗(2005),《甚麼是數學-對思想和方法的研究》,張飴慈譯,上海:復旦。
胡作玄(2003),《數學》,香港:中華。
胡塞爾(1990),《歐洲科學危機和超驗現象學》張慶熊譯,台北唐山,1990初版。
孫文先(1992),《中學數學教學法通論》,台北市:九章,一版。
徐炎章等(1998),《數學美學思想史》初版,台北:曉園,1998。
殷海光(1991),《邏輯新引》,台北:水牛,初版。
高強華主編(2000),《九年一貫課程革新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康德(1997),《任何一種能夠做為科學出現的未來形上學導論》龐景仁譯,一版,北京:商務,1997。
張世忠(2003),《建構取向教學–數學與科學》,台北:五南,初版。
張凱元(2004),《解讀九年一貫教育》,台北:心理。
張景中(1996),《數學與哲學》,台北市:九章。
教育部(1994),《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市:台捷。
教育部(1998),《愛的啟航--新課程的天空》,1998。
教育部(1999),《教育改革成果報告:跨世紀教改工程》,1999。
教育部(1999),《邁向教育新世紀:全國教育改革檢討會議》,1999。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樂在數學–國民中小學數學教學參考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莫里斯•克萊因(2004),《數學:確定性的失落》趙學信、翁秉仁譯,台北商務。
陳奎德(1994),《懷特海》,初版,台北:東大,1994。
陳德和(2002),《臺灣教育哲學論》初版,台北市:文史哲,民91。
傅佩榮(1995),《愛智的趣味 : 亞里斯多德. 多瑪斯. 休謨. 懷德海》,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出版,1995。
傅偉勳(1988),《西洋哲學史》台北:三民,民77年十版
曾仰如(1995),《柏拉圖的哲學》二版,台北:台灣商務,1995。
舒煒光、邱仁宗(1991),《當代西方科學哲學述評》台北:水牛。
華宏祖(1999),《大學微積分解題方法》,新竹:理藝,出版。
黃光國(2001),《社會科學的理路》,台北市:心理。
黃光國(2003),《教改錯在哪裡?--我的陽謀》,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9月初版。
黃光雄(1996),《教學理論》,高雄:復文。
黃光雄主編(1996),《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黃貝德(1995),《西方哲學的發展軌跡》,台北市:揚智文化。
黃武雄(1994),《中西數學簡史》,台北縣:人間文化。
黃武雄(2003),《學校在窗外》,台北新店:左岸文化。
黃國彥(1994),《懷德海教育思想之研究》,嘉新水泥文化基金會,民58。
黃榮村(2005),《在槍聲中且歌且走──教育的格局與遠見》,台北:天下,2005年10月第一版。
黃毅英(1997),《邁向大眾數學的數學教育》一版,台北市:九章,1997。
楊士毅(1987),《懷海德哲學》,台北:東大,初版, 民76。
楊士毅(2001),《懷德海哲學入門--超越現代與後現代》,台北:揚智。
楊維哲(2000),《高中資優生的立體解析幾何學》,台北:三民,初版三刷。
劉玉玲(2003),《課程發展與設計》,台北縣:桂冠。
鄭毓信、李國偉(1999),《數學哲學中的革命》,台北市:九章。
鄧東皋、孫小禮、張祖貴編(1994),《數學與文化》,台北:凡異,1994。
獨狼(2006),《我教女兒學數學》,初版,台北縣汐止市:雅典文化。
戴久永(1986),《現代數學入門(中)》,新竹:凡異,二版。
戴久永(1987),《現代數學入門(中)》,新竹:凡異,一版。
謝幼偉(1974),《懷黑德的哲學》,台北:先知,民63。
龐之垣(1993),《常用數學解題思維方法》,新竹:凡異,初版。
懷得海(2003),《過程與實在》,楊富彬譯,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3。
懷德海(1994),《教育的目的》吳志宏譯,初版,台北市:桂冠,1994。
懷德海(2000),《科學與現代世界》,傅佩榮譯,初版,台北立緒,民89。
藪內清(1981),《中國算學史》林桂英、簡茂祥譯,台北永和:聯鳴文化。
二、期刊
丘成桐(1992),<我的求學經驗>,《數學傳播》,1992年9月,16卷3期,頁1-5。
丘成桐(1999)<數學的內容、方法和意義>,《數學傳播》,1999年3月,23卷1期,頁3-7。
石厚高(1998),<建構數學的迷思>,《數學傳播》,1998年12月,26卷4期,頁1-6。
石厚高(1998),<西方文化中的數學>,《數學傳播》,1998年12月,22卷4期,頁1-6。
石厚高(2003),<數學人物>,《數學傳播》,2003年6月,27卷2期,頁81-92。
石厚高(2004),<二十世紀數學的演進>,《數學傳播》,2004年6月,28卷2期,頁88-92。
吳亭萱等(2004),<64年、82年、90年、92年數學課程教材綱要之比較>,載於《洪雪芬(主編),64年、82年、90年、92年國小數學教材綱要整理與比較》,頁101-143。國立中山大學教育學程中心,未出版,高雄市。
吳清山(1999),<推行「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學校行政配合之探究>,載於《教育研究資訊》,1999.1,7(1),頁14-21。
吳開朗(1993),<數學中的公理化方法(上)>,《數學傳播》,1993年3月,17卷1期,頁1-7。
吳開朗(1993),<數學中的公理化方法(下)>,《數學傳播》,1993年6月,17卷2期,頁1-7。
李迪(2002),<對中國傳統筆算之探討>,《數學傳播》,2002年9月,26卷3期,頁59-68。
李國偉(1978),<數學的本質>,《數學傳播》,2卷3期,頁17-21。
李善良、單墫(2002),<我們為什要學習數學--兼及新世紀中小學數學課程目標>,《數學傳播》,26卷4期,頁77-88。
林炎全(1997),<中國數學課程的演變>,《數學傳播》,1997年9月,21卷3期,頁31-44。
金周新(1993),<序、系與邏輯、真理(Order、Hierarchy and Logic、Truth)>,《數學傳播》,1993年3月,17卷1期,頁1-9。
俞懿嫻:<懷海德與機體哲學>,載於東海哲研所主編《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七輯》,頁149-175。
徐利治、鄭毓信(1994),<數學哲學現代發展概述>,《數學傳播》,18卷1期,頁3-10。
康明昌(1999),<從五十年代說起>,《數學傳播》,1999年12月,24卷4期,頁69-76。
張海潮(2001),<我所知道的愛因斯坦>,《數學傳播》,2001年9月,25卷3期,頁27-28。
郭郁智(1999),<懷德海哲學及其教育思想之研究>,載於《教育研究》,7期,頁397-409。
陳振宣(1996),<五十年數學教育的反思>,《數學傳播》,1996年3月,20卷1期,頁72-75。
陳榮波(1989),<<學記>與懷德海的教育觀比較>,載於東海哲研所主編《中國哲學與懷德海》,台北:東大,1989,頁145-173。
陳榮波<懷海德的教育觀與中國傳統教育思想>,載於東海哲研所主編《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九輯》,頁157-173。
傅海倫(2003),<從“賈憲三角”看數學史在數學教育中的作用和價值>,載於《數學傳播》27卷1期,民92年3月,頁85-90。
程石泉(1989),<懷德海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序言>,載於東海哲研所主編《中國哲學與懷德海》,台北:東大,1989。
黃永和(1998),<數學哲學及其對數學教育的影響與啟示>,教育研究資訊,6(1),頁91-105。
黃敏晃(1994),<國民小學數學新課程之精神>,載於《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印,1994,頁1-17。
黃敏晃(2003),<數學的本質與格式>,《研習資訊》,20(2),頁36-47。
楊美伶(2003),<教師如何因應數學課程的變革>,《國民教育》,44(2),頁27-31。
溫明麗(1999),<當代臺灣教育哲學典範之轉移>,載於《哲學雜誌》第29期,1999年8月,頁48-69。
葉坤靈(1998),<四位西洋思想家的教育改革論點—教育視野之擴展>,載於《師大學報》,民87,頁1-19。
董世平(1994)),<數學與真理>,《數學傳播》,1994年3月,18卷1期,頁1-5。
蔡鈺鑫(1992),<懷德海論數學教育>,載於《現代教育》,民81,頁88-98。
鄭毓信(1994),<數學哲學的內容和意義>,《數學傳播》,18卷1期,頁11-13。
鄭毓信(1998),<建構主義與數學教育>,《數學傳播》,1998年9月,22卷3期,頁36-49。
蕭文強(1992),<數學=證明?>,《數學傳播》,1992年12月,16卷4期,頁1-11。
蕭文強(1992),<數學史和數學教育:個人的經驗和看法>,《數學傳播》,1992年9月,16卷3期,頁1-8。
鍾靜(1999),<落實國小數學新課程之意圖與學校本位的進修活動>,《課程與教學季刊》,2(1),頁15-35。
鍾靜(2003),<「建構數學」的誤解與迷思>,《國民教育》,44(2),頁5-10。
鍾靜(2005),<論數學課程近十年之變革>,載於《教育研究月刊》,133期,2005年5月,頁124-134。
譚建國(1996),<數學美賞析(上)>,《數學傳播》,1996年3月,20卷1期,頁55-61。
譚建國(1996),<數學美賞析(下)>,《數學傳播》,1996年6月,20卷2期,頁69-76。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運用IRS發展課程設計歷程研究 -以國小五年級數學領域教學 「統計圖表」、「未知數」為例
2.
新北市公立國小低年級教師應用具體教具於數學教學之研究
3.
懷海德歷程觀
1.
陳榮波<懷海德的教育觀與中國傳統教育思想>,載於東海哲研所主編《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九輯》,頁157-173。
2.
陳振宣(1996),<五十年數學教育的反思>,《數學傳播》,1996年3月,20卷1期,頁72-75。
3.
徐利治、鄭毓信(1994),<數學哲學現代發展概述>,《數學傳播》,18卷1期,頁3-10。
4.
俞懿嫻:<懷海德與機體哲學>,載於東海哲研所主編《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七輯》,頁149-175。
5.
傅海倫(2003),<從“賈憲三角”看數學史在數學教育中的作用和價值>,載於《數學傳播》27卷1期,民92年3月,頁85-90。
6.
金周新(1993),<序、系與邏輯、真理(Order、Hierarchy and Logic、Truth)>,《數學傳播》,1993年3月,17卷1期,頁1-9。
7.
林炎全(1997),<中國數學課程的演變>,《數學傳播》,1997年9月,21卷3期,頁31-44。
8.
李善良、單墫(2002),<我們為什要學習數學--兼及新世紀中小學數學課程目標>,《數學傳播》,26卷4期,頁77-88。
9.
李國偉(1978),<數學的本質>,《數學傳播》,2卷3期,頁17-21。
10.
李迪(2002),<對中國傳統筆算之探討>,《數學傳播》,2002年9月,26卷3期,頁59-68。
11.
吳開朗(1993),<數學中的公理化方法(下)>,《數學傳播》,1993年6月,17卷2期,頁1-7。
12.
吳開朗(1993),<數學中的公理化方法(上)>,《數學傳播》,1993年3月,17卷1期,頁1-7。
13.
吳清山(1999),<推行「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學校行政配合之探究>,載於《教育研究資訊》,1999.1,7(1),頁14-21。
14.
石厚高(2004),<二十世紀數學的演進>,《數學傳播》,2004年6月,28卷2期,頁88-92。
15.
石厚高(1998),<建構數學的迷思>,《數學傳播》,1998年12月,26卷4期,頁1-6。
1.
學校與補習班數學教育情況及其對學生數學學習影響之比較
2.
雲端服務在國小高年級數學教育的應用評估
3.
從「第三次國際科學與數學教育成就研究後續調查(TIMSS1999)」結果探討國中學生學習成就與學生特質的關係:七個國家之比較
4.
臺北高等學校數學教育初探 ─以學生筆記為例
5.
動態幾何系統GeoGebra運用於高中數學教育之策略探討
6.
小型國民小學學校行銷策略認知與現況調查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
7.
探討嘉義地區國小學童之休閒活動類型、學習態度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
8.
結合現實數學教育與網路科技融入國中數學教學改進之行動研究
9.
雲嘉地區中、小學音樂才能班鋼琴教學之研究
10.
文化服務替代役制度實施之研究----以嘉義地區為例
11.
南投縣國中原住民學生自我認同與依附關係之相關研究
12.
應用最大流量法於提升有向線性排列問題的下限解
13.
設計以”社會建構教學”為基礎之國小自然科網路輔助教學系統及其評估
14.
陶弘景《養性延命錄》養生思想之研究
15.
孟子哲學生命教育研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