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王文科(1986)。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秋晴(2002)。臺南市國民小學實施學校選擇權意見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王彩虹(2013)。國民小學家長選擇學校考量因素之個案研究—以屏東縣光華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高雄市。李沐庭(2016)。新北市額滿學校家長選校因素及其滿意度調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李奉儒(1999)。英國教育改革機構、法案與報告書。載於黃政傑主編,各國教育改革動向,(頁77-105)。臺北市:師大書苑。
李春滿(2007)。臺北市文山區家長教育選擇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吳旻芬(2016)。國小家長選校考量因素與就讀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僑光科技大學,臺中市。吳明清(1996)。教育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201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新北市:易習。
吳俊生(2015)。桃園市國民小學行銷策略與家長選校因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吳清山、林天祐(1997)。教育選擇權。教育資料與研究,16,82。
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育小辭書。臺北市:五南。
吳璧如(1999a)。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原理分析。中學教育學報,6,69-105。
吳璧如(1999b)。教育歷程中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國教學報,10,1-36。
余欣慈(2010)。偏遠地區特色小學家長選校考量與學校滿意度之研究—以臺北縣三峽鎮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周生民(2002)。臺南市國小學童越區就讀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林天祐(1996)。認識研究倫理。教育資料與研究,120,57-63。
林明地(1999)。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研究與實際:對教育改革的啟示。教育研究資訊,7(2),61-79。
林宛姿(2005)。一所私立國民小學家長選擇學校之考量因素及其滿意情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林俊成(2015)。實驗教育相關法規對當前教育之影響及公立學校經營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172-178。
林俊瑩(2004)。社會網絡與學校滿意度之關連性:以高雄縣市國小學生家長為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4(1),113-147。
林美慧(2011)。少子化趨勢、學校行銷作為對家長滿意度關係之探討—以桃園縣北區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林清江(1979)。教育機會均等理想的實現。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2(2),6-10。
林瓊惠(2004)。臺東縣國民小學家長對學校行銷策略與學校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洪瑩潔(2004)。學齡前兒童家長教育選擇權與選擇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高介仁(2007)。國小學生家長教育選擇權認知與教育選擇行為之研究─以雲林縣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秦夢群(2015)。教育選擇權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又華(2017)。新北市三重區集美國小家長選擇學校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陳明印(2002)。美國2001年初等及中等教育修正法案之分析。教育研究資訊,10(1),205-228。
陳秀玲(2009)。家長面對教育選擇權之機構俗民誌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3,304-334。
陳明德(2000)。國民小學實施家長教育選擇權可行性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陳明慧(2012)。國小學童家長選擇學校之考量因素─以臺北市大安區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陳昌熙(2005)。家長選擇學校之研究─以兩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盈宏(2015,2月16日)。質性取徑的教育政策研究品質規準及其促進策略。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取自https://epaper.naer.edu.tw/print.php?edm_no=106&content_no=2470
陳琍芬(2007)。國小校長對行銷策略重要程度的認知與家長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張心怡(2011)。國民小學學生家長選擇學校考量因素之個案研究—以臺北市某國小學區內家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張芳全(2015)。統計就是要這樣跑。臺北市,心理。
張春興(200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湘蓉(2015)。基隆市國民小學學校品牌管理與家長滿意度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張鈿富(1985)。我國教師專業組織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張德銳(1998)。教育選擇權對教育機會均等的影響。教育資料與研究,21,1-7。
國民教育法(民105年6月1日)。
教育部統計處(2018,5月)。107-122學年度國民教育階段學生人數預測分析報告。2018年10月20日,擷取自 http://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107basicstudent.pdf
曹忠成(2007)。嘉義縣國民小學學校行銷策略運作與家長學校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康淑雲(2004)。臺北市幼稚園家長教育選擇權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陸鉑翰(2013)。教師認知競爭力與學校行銷作為對家長滿意度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學區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郭雙平(2007)。臺中縣公立國民小學家長為子女選擇就讀學校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黃哲豪(2013)。私立雙語小學家長選校考量因素與滿意度之研究─以臺中市某私立雙語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黃惠雯(2010)。以動態的觀點探討國民小學家長滿意度的決定因素─以學生的年級為干擾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大學,臺南市。黃碧雅(2011)。國中家長選校考量因素與對學校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沙鹿地區公立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楊紹齊(2013)。臺北市國民小學行銷策略與家長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楊媛琪(2008)。家長選校因素與顧客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趙其文(2002)。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策略、方法、例證。臺北市:華泰文化。
劉世閔、吳育偉(2004)。家長教育選擇權:教育公平與績效的雙刃劍。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2,19-40。
劉名斐(2008)。車籠埔國民小學潛在顧客選擇學校的考量因素與學校形象知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蔡孟愷(2009)。國民小學優質學校與品牌形象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蔡姿娟(2002)。教育選擇權在教育市場化下對義務教育的衝擊。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0,123-135。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潘聖明(2000)。國小學生家長與教師對家長教育選擇權認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鄭新輝(1997)。家長教育選擇權的可行性分析。初等教育學報,10,389-415。
賴心妍(2015)。共同學區家長選校過程之探討─以臺中市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謝文全(2002)。學校本位管理的實施與困境。教育研究集刊,48(2),1-36。
謝文全(2007)。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相如(2013)。影響國小家長選擇學校偏好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簡春安、鄒平儀(2016)。社會工作研究法。臺北市:巨流。
簡錦峰(2009)。宜蘭縣蘇澳地區家長學校選擇權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貳、英文部分
Bauch, P. A. & Goldring, E. B. (1995). Parent Involvement and School Responsiveness: Facilitating the Home-school connection in schools of choice.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17(1), 1-21.
Bosetti, L. (2004). Determinants of School Choice: Understanding How Parents
Choose Elementary School in Alberta. 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 19(4), 387-
405.
Bradley, H. (1996). Parental choice of school in an area containing grant-maintained schools. School Organization, 16(1), 59-70.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 (1992). School choice.
Princeton, New Jersey: Author.
Cohen, J., & Cohen, P.(1983). Applied multiple regression/correlation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Hillsdale, NJ: Erlbaum.
David, M. , West, A. & Ribbens, J. (1994). Mother’s intuition ? Choosing secondary schools. London : Falmer. Dronkers, J. (1995). The existence of parental choice in the Netherlands. Educational Policy, 9(3), 227-235.
Ellen G. & Kristie J. R. (2008). Parent preferences and parent choices: The
public-private decision about school choice. 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 23(3), 209-230.
Friedman, B. A., Bobrowski, P. E., & Geraci, J. (2006). Parents’ school satisfaction: Ethnic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44(5), 471-486.
Gewirtz, S; Ball, S and Bowe, R. (1995). Markets, choice and equity in education. Philadelphia : Open University Press.
Gintis, H. (1995).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chool choice.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96(3), 492-511.
Glenn ,C.(1989).Parent choice and American value. In J. Nathan(Eds.), Public School by choice(p. 41-54). St. Paul:The Institute for Learning and teaching.
Gorard (1999). That about wraps it up for school choice research: A state of the art review. School Leadership &Management, 19(1), 25-27.
Horowitz, S.V. (1991). The coping strategies of homles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36203).
Kleitz, B. , Weiher, G. R. , Tedin, K. , & Matland, R. (2000). Choice, charter schools, and household preferences.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81, 846-849.
Lauder, H. (1997) Education, democracy, and the economy. In A. H. Halsey, H. Lauder, P. Brown & A. S. Wells (Eds.) , Education: Culture, economy,
socie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incoln, Y. S., & Guba, E.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 Sage Liu, S. M. (2000). A study of new directions in Taiwan education policy.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New York University.
Mitter, W. (1996). State and market in education: Opponents, competitors,partners? A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approach. Paper presented 1996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ducational reform from tradition to postmodernity, Chinese comparative education society- Taipei.
OECD(1994). School: A matter of choice. Paris: OECD.
Palardy, T. (2006). Book review: How to choose the perfect school. Phi Kappa Phil Forum, 4(3), 51–52.
Raywid, M. A. (1994).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schools of choice. In J. Kretovics, & E. J. Nussel (Eds.). Transforming urban educa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Richardson, M. J. , Sabbah, H. Y. , Juchau, A. T. , Caldarella, P. , & Young, E. L. (2007). Exploring perceptions of school quality: Implications for school
administrators: U. S. Office of Special Education Programs Grant No.
H324C030124.
Schneider, M. , & Buckley, J. (2003), "Making the Grade: Comparing DC Charter
Schools to the Other DC Public Schools",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25(2) , 203-215.
Silver, P. F. (1983)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practice and research. New York: Harper & Row.
West , A. (1994) . Choosing schools - The consumer's perspective. In M. J . Halstead (Ed. ), Parental Choice and Education. London: Kogan.
Wolcott, H. (1994). Transforming qualitative data: description,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Thousand Oaks, CA: Sage.
Young, M. D. (1998). “ Importance of trust in increasing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in Mexican American communities(Report No EA029088),” Iowa: Educational Management(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23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