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6 06:5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逸婷
研究生(外文):Yi-ting Chang
論文名稱:有價證券之私募與股東權益之保護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Shareholder Protection in Private Placements
指導教授:劉連煜劉連煜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系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一般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6
中文關鍵詞:私募董事會優位股東新股認購權獨立董事受任人義務
外文關鍵詞:private placementsdirector primacyshareholders' pre-emption rightsindependent directorfiduciary du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44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臺灣於2001年、2002年相繼修訂公司法及證券交易法,參考美、日立法例,引進私募制度,迄今已10年。此間,企業多有透過此制而享受籌資之時效性及經濟性,私募亦提供財務表現不佳之公司除公開發行以外之籌資管道。惟因私募通常採折價發行,且應募對象僅限於少數特定人,經營者與股東間之代理問題於焉產生。實務上最常發生之情況有經營者為鞏固經營權而辦理無效率私募、不當移轉控制權、低價發行私募股以圖利特定人等。
本研究以私募制度下之股東保護為研究核心,目的為能提出降低因私募所生代理成本之立法建議。本研究透過法經濟學之分析、比較法之研究、現行立法架構之檢討,認為證券交易法第43條之6第1項關於股東會特別決議之規定,應非抑制私募所生代理成本之最有效手段,則私募之辦理原則上應屬董事會之權限範圍,最能符合董事會優位之公司治理趨勢。而基於股東權益之保護,本研究並歸納對股東權益造成嚴重稀釋之私募情形,建議於該些情況下,宜由股東會決議私募之辦理。
再者,為防止董事利用私募制度侵害股東之權益,本文以為公司於董事會決定私募辦理之過程,應強化獨立董事之參與程度。另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中心宜針對經營者利用私募圖利特定人之顯著弊案,以董事違反受任人義務為由,提起訴訟,以引領股東重視董事之受任人義務,將有助於司法建立董事辦理私募違反受任人義務之判斷標準。
In 2001 and 2002, Taiwan amended Company Act and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Act to introduce private placement with the reference to the U.S. legal system. During the ten-year period, many companies deemed it as profitable, practical and cost-effective manner of raising capital, not only because it is cheaper, but also it is less time consuming. Companies who are not strong financially also seek funds to expand by private placement. However, since private placement occurs when a company makes an offering of securities not to the public, but directly to an individual or a small group of investors, and securities are usually issued at a discount, agency problem raises between management and shareholders. The most common situation is that the board of directors undertakes inefficient private placement to consolidate its control rights, improperly transfers control rights or issues private equity at a price strongly in favor of the purchasers.
Shareholder protection in private placements is the study core of this paper with the purpose of putting forth legislative proposals so as to reduce agency costs. According to Article 43-6 of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Act, a public company carries out private placement of securities upon adoption of a resolution by at least two-thirds of the votes of the shareholders present at a meeting of shareholders who represent a majority of the total number of issued share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allocation of power between the board of directors and shareholders in private placements and holds that private placements should be resolved by the board of directors which relatively conforms with “director primacy” model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But, since private placement will dilute existing shareholder,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whereas there exist severe conflicts of interests between management and shareholders, exceptions shall be approved by shareholders.
Furthermore, in order to prevent directors improperly interfere with the rights of shareholders by private placements, it is held that private placement should be resolved by a committee consisting of independent directors. In addition, Securities Investors Protection Center can sue a director for breach of his fiduciary duties in the course of a private placement so as to guide shareholders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fiduciary duties of director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 ………………………………………………4
第四節 研究方法 ………………………………………………5
第五節 論文架構 ………………………………………………6
第二章 私募有價證券制度之介紹 ……………………………7
第一節 美國之私募法制 ………………………………………7
第一項 1933年證券法第4條第2項(1933年) ………………7
第二項 美國證管會1935年解釋性函示(1935年) …………8
第三項 SEC v. Ralston Rurina案(1953年) …………………9
第四項 美國證管會Rule 146(1974年) ……………………10
第五項 Doran v. Petroleum Management Corp.案(1977年) …12
第六項 Regulation D(1982年) ………………………………13
第七項 美國私募制度之流通市場規範 – Rule 144 &
Rule 144A………………………………………………15
第二節 臺灣之私募法制 ………………………………………18
第一項 私募制度立法前之「不公開發行」 …………………18
第一款 「公開發行」概念之形成 ……………………………18
第二款 廣義之私募—「不公開發行」 ………………………20
第二項 公司法及證券交易法之「私募」 ……………………21
第三項 雙軌立法架構之歸納整理 ……………………………24
第四項 雙軌立法架構下之問題研析 …………………………27
第三節 私募有價證券制度之優點 ……………………………29
第三章 臺灣私募制度下之代理問題及因應規範 ……………31
第一節 臺灣私募制度下之代理問題 …………………………31
第一項 代理成本之發生—公司經營與所有分離 ……………31
第二項 臺灣股權結構下之代理成本 …………………………32
第一款 臺灣股權結構 …………………………………………33
第二款 臺灣股權結構下之代理成本 …………………………35
第三項 臺灣之私募舞弊案例 …………………………………36
第一款 低價發行私募有價證券,圖利應募人 ………………37
第二款 經營團隊以私募作為鞏固、強化經營權之手段 ……39
第二節 臺灣抑制私募代理問題之規範面介紹 ………………41
第一項 公司治理之實踐—透過制度及規範以降低代理成本
…………………………………………………………41
第二項 臺灣抑制私募代理問題之規範 ………………………50
第一款 證券交易法中關於降低代理成本之規範 ……………50
第二款 公開發行公司辦理私募有價證券應注意事項中關於
降低代理成本之規範 …………………………………52
第三項 臺灣現行規範措施之檢討 ……………………………60
第一款 試評證券交易法第43條之6第1項股東會決議之規範
…………………………………………………………60
第二款 試評獲利公司原則上不能辦理私募有價證券之制度
…………………………………………………………62
第四章 股東會與董事會於私募有價證券辦理之權限劃分 …65
第一節 權限劃分之原則—董事會決定私募之辦理 …………65
第一項 董事會優位主義與股東會優位主義 …………………65
第一款 股東會優位主義 ………………………………………66
第二款 董事會優位主義 ………………………………………67
第三款 股東行動主義 …………………………………………69
第四款 臺灣之立法走向—公司法第202條……………………71
第五款 本文管見 ………………………………………………72
第二項 私募之辦理應屬董事會之權限 ………………………73
第一款 美、日立法例 …………………………………………73
第一目 美國公司法 ……………………………………………73
第二目 日本公司法 ……………………………………………75
第二款 臺灣現行法之檢討 ……………………………………76
第一目 現行制度—股東會決定私募之辦理 …………………76
第二目 現行制度之檢討 ………………………………………76
第二節 權限劃分之例外—由股東會決議之特殊情形 ………79
第一項 股東權益稀釋之原因分析 ……………………………79
第二項 股東權益遭嚴重稀釋之態樣 …………………………80
第一款 持股比例之嚴重稀釋 …………………………………80
第一目 經營團隊強化控制權 …………………………………81
第二目 控制權移轉 ……………………………………………83
第二款 股份價值嚴重稀釋 ……………………………………85
第三節 修法建議 ………………………………………………87
第一項 美、日現行制度 ……………………………………87
第一款 美國證券交易平台 ……………………………………87
第二款 日本司法實務 …………………………………………90
第二項 修法建議 ……………………………………………91
第五章 董事會辦理私募之監控措施 …………………………95
第一節 私募辦理之決策過程,應有獨立董事之參與 ………95
第一項 獨立董事制度之介紹 …………………………………95
第一款 美國法制 ………………………………………………95
第二款 臺灣法制 ………………………………………………98
第二項 獨立董事制度於私募有價證券決策上之運用 ………103
第二節 董事之受任人義務及司法審查 ………………………105
第一項 受任人義務(Fiduciary Duty) ………………………105
第二項 經營判斷法則(Business Judgment Rule) ……………106
第三項 受任人義務於私募有價證券決策上之運用 …………108
第三節 強化投資人保護機制 …………………………………112
第一項 投資人保護機制之介紹 ………………………………112
第一款 團體訴訟 ………………………………………………112
第二款 解任董監及代表訴訟 …………………………………113
第三款 投保中心對私募有價證券之監督 ……………………114
第二項 投資人保護機制於私募有價證券決策上之運用 ……116
第六章 結論 ……………………………………………………119
參考文獻 ………………………………………………………129
一、中文文獻
(一)專書
1.王文宇,公司法論,元照,2008年9月四版。
2.王文宇等,企業與金融法制-余雪明大法官榮退論文集,元照,2009年1月一版。
3.王保樹等,最新日本公司法,法律出版社(北京),2006年5月一版。
4.余雪明,證券交易法,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2003年4月一版。
5.吳光明,證券交易法論,三民,2008年9月增訂九版。
6.林國全,證券交易法研究,元照,2000年9月一版。
7.柯芳枝,公司法要義,三民,2010年3月修訂六版。
8.柯芳枝,公司法論(上),三民,2008年修訂七版。
9.曾宛如,證券交易法原理,元照,2008年9月五版。
10.黃銘傑,公司治理與企業金融法制之挑戰與興革,元照,2006年9月一版。
11.廖大穎,證券市場與企業法制論,元照,2007年6月一版。
12.廖大穎,證券交易法導論,三民,2011年五版。
13.劉連煜,公司法理論與判例研究(一),三民,1995年1月一版。
14.劉連煜,公司法理論與判例研究(二),元照,2000年9月一版。
15.劉連煜,公司法理論與判例研究(三),元照,2002年5月一版。
16.劉連煜,公司法理論與判例研究(四),元照,2006年4月一版。
17.劉連煜,現代公司法,新學林,2010年9月增訂六版。
18.劉連煜,現代公司法制之新課題—賴英照大法官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元照,2005年8月一版。
19.劉連煜,新證券交易法實例研習,元照,2010年9月增訂八版。
20.賴英照,股市遊戲規則—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元照,2011年2月二版。
21.賴源河,公司法問題研究(一),自版,1982年6月一版。
(二)期刊論文及研究計畫
1.王文宇,從股權結構論公司治理法制,月旦民商法雜誌,10期,2005年12月。
2.王志誠,美國經營機關之改造與啟發—兼論我國引進外部董事制度之基本課題,證券暨期貨管理,16卷11期,1998年11月。
3.王志誠,董事會功能性分工之法制課題,政大法學評論,92期,2005年11月。
4.朱德芳,效率、併購與公司治理—以敵意併購法規範為核心,中原財經法學,17期,2006年12月。
5.朱德芳,論公司法下董事會發行新股之權限與責任—以公司法第一五六條第五項股份交換制度為核心,兼論股東優先認股權之存廢,政大法學評論,115期,2010年6月。
6.朱德芳,論公開發行公司之資本結構重組與公司治理:以形式減資與私募增資為核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37卷2期,2008年6月。
7.吳炘昌等,從私募有價證券特性談我國監理之因應對策,證券暨期貨月刊,27卷11期,2009年11月。
8.林仁光,董事會功能性分工之法制課題—經營權功能之強化與內部監控機制之設計,臺大法學論叢,35卷1期, 2006年1月。
9.林嘉娜等,私募有價證券之經營效益分析暨監理制度之探討,證交資料,589期,2011年5月。
10.林麗香,日本平成年間證券交易法之修正,民國84年國科會專題計畫。
11.曹壽民等,股權結構、盈餘管理與公司價值:衍生性金融商品與異常應計項目的角色,會計學報,1卷2期,2009年5月。
12.莊永丞,未經股東會決議之公司重大行為效力—兼評97年度台上字第2216號判決,公司法判決評釋學術研討會,2011年5月20日。
13.陳俊合等,內部人認購、公司治理結構與私募股權折價,證券市場發展,21卷2期,2009年7月。
14.陳香吟,私募有價證券之施行情形及未來修正方向,證券暨期貨月刊,23卷10期,2005年10月。
15.黃正一,我國證券私募制度探討(上),法令月刊,53卷10期,2002年10月。
16.黃正一,美國證券私募制度介紹(下),證交資料,493期,2003年5月。
17.黃正一,美國證券私募制度介紹(上),證交資料,492期,2003年4月。
18.黃劭彥等,我國證券交易法私募制度相關規範與現況之探討,證券暨期貨月刊,28卷1期,2010年1月。
19.黃超邦,從實證觀點檢討我國證券私募法制,證交資料,551期,2008年3月。
20.黃德芬等,企業籌資新里程碑—私募有價證券之法令暨實務探討:門檻較寬作業簡便更具彈性膨脹率低,會計研究月刊,211期,2003年6月。
21.劉連煜,公司負責人之忠實及注意義務,月旦法學教室,7期,2003年5月。
22.劉連煜,公開發行公司董事會、監察人之重大變革—證交法新修規範引進獨立董事與審計委員會之介紹與評論,證券櫃檯月刊,116期,2006年2月。
23.劉連煜,我國證券私募制度解析,實用月刊,327期,2002年3月。
24.劉連煜,股東表決權之行使與公司治理,集保,141期,2005年8月。
25.劉連煜,健全獨立董監事與公司治理之法制研究—公司自治、外部監控與政府規制之交錯,月旦法學,94期,2003年3月。
26.劉連煜,董事忠實義務與獨立性之司法審查,月旦法學雜誌,173期,2009年10月。
27.劉連煜,董事責任與經營判斷法則,月旦民商法雜誌,17期,2007年9月。
28.劉連煜,證券私募制度之法律問題研究,臺灣法學會學報,18期,1997年11月。
29.蕭巧玲,國內募集與發行及私募有價證券新修正規範,證券暨期貨月刊,26卷2期,2008年2月。
30.蕭巧玲,證券交易法有價證券私募制度簡介,證券暨期貨月刊,27卷11期,2009年11月。
(三)雜誌及報紙
1.吳坤明,企業另類籌資管道:私募,管理雜誌,351期,2003年9月。
2.吳坤明,私募制度的3大漏洞,管理雜誌,375期,2005年9月。
3.陳梅萍,股權結構影響公司治理,經濟日報,2007年10月30日。
4.楊紹華,私募股票成風 股東權益拉緊報,錢雜誌,224期,2005年6月。

二、外文文獻
(一)專書
1.ALKHAFAJI, ABBASS F., A STAKEHOLDER APPROACH TO CORPORATE GOVERNANCE (1989).
2.ARROW, KENNETH J., THE LIMITS OF ORGANIZATION (1974).
3.BAINBRIDGE, STEPHEN M., CORPORATION LAW AND ECONOMICS (2002).
4.BERLE, ADOLF A. AND MEANS, GARDINER C.,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 (1968).
5.BLOCK, DENNIS J. ET AL., THE BUSINESS JUDGMENT RULE - FIDUCIARY DUTIES OF CORPORATE DIRECTORS (1998).
6.COX, JAMES D. ET AL., SECURITIES REGULATION - CASES AND MATERIALS (2009).
7.EASTERBROOK, FRANK H. & FISCHEL, DANIEL R.,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CORPORATE LAW (1991).
8.HAMILTON, ROBERT W., THE LAW OF CORPORATION IN A NUTSHELL (2000).
9.ROSS, STEPHEN A. ET AL., CORPORATE FINANCE (2005).
(二)期刊論文
1.Alberg, Tom A. & Lybecker, Martin E., New SEC Rules 146 and 147: The Nonpublic and Intrastate Offering Exemptions from Registration for the Sale of Securities, 74 COLUM. L. REV. 622 (1974).
2.Allen, William T., Contracts and Communities in Corporation Law, 50 WASH. & LEE L. REV. 1395 (1993).
3.Bainbridge, Stephen M., Director Primacy and Shareholder Disempowerment, 119 HARV. L. REV. 1735 (2006).
4.Bainbridge, Stephen M., Director Primacy: The Means and End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97 NW. U. L. REV. 547 (2003)
5.Black, Bernard & Kraakman, Reinier, Symposium: Delaware’s Takeover Law: The Uncertain Search for Hidden Value, 96 NW. U.L. REV. 521 (2002).
6.Campbell, Rutheford B., Jr., The Plight of Small Issuers (And Others) Under Regulation D: Those Nagging Problems That Need Attention, 74 KY. L. J. 127 (1985).
7.Coase, Ronald H., The Nature of the Firm, 4 Economica 386 (1937).
8.Douglas, William O., Directors Who Do Not Direct, 47 HARV. L. REV. 1305 (1934).
9.Easterbrook, Frank H. & Fischel, Daniel R., Mandatory Disclosure and the Protection of Investors, 70 VA. L. REV. 669 (1984).
10.Easterbrook, Frank H. & Fischel, Daniel R., The Corporation Contract, 89 COLUM. L. REV. 1416 (1989).
11.Haft, Robert J., Business Decisions by the New Board: Behavioral Science and Corporate Law, 80 MICH. L. REV. 1 (1981).
12.Jensen, Michael C. & Meckling, William H.,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3 J. Fin. Econ. 305 (1976).
13.Leech, Noyes E. & Mundheim, Robert H., The Outside Director of the Publicly Held Corporation, 31 BUS. LAW. 1799 (1976).
14.Lipton, Martin & Lorsch, Jay W., A Modest Proposal for Improved Corporate Governance, 48 BUS. LAW. 59 (1992).
15.Sjostrom, William K., The Birth of Rule 144A Equity Offerings, 56 UCLA L. REV. 409 (2008).
16.Solomon, Lewis D., Restructuring the Corporate Board of Directors: Fond Hope:Faint Promise?, 76 MICH. L. REV. 581 (1978).
17.Steinberg, Marc I. & Kempler, Joseph P., The Applica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SEC Rule 144, 49 OHIO ST. L.J. 473 (1988).
18.Suzuki, Yutaka, Private placement under review to protect shareholders from dilution, Consulting Report of Daiwa Institute of Research (2009).
19.Trevino, Luis F. Moreno, Access to U.S. Capital Markets for Foreign Issuers: Rule 144A Private Placements, 16 HOUS. J. INT’L L. 159 (1993).
20.Ulen, Thomas S., The Coasean Firm in Law and Economics, 18 J. CORP. L. 301 (1993).
(三)行政解釋
1.SEC Release No. 33-285 (1935).
2.SEC Release No. 33-5223 (1972).
3.SEC Release No. 33-5487 (1974).
4.SEC Release No. 33-6389 (1982).
5.SEC Release No. 33-6862 (1990).
(四)法院判決
1.Guth v. Loft, Inc., 5 A.2d 503 (1939).
2.SEC v. Palston Purina Co., 346 U.S. 119 (1953).
3.Hill York Corp. v. American International Franchises, Inc., 448 F.2d 680 (1971).
4.SEC v. Continental Tobacco Company of South Carolina, Inc., 463 F.2d 137 (1972).
5.Doran v. Petroleum Management Corp., 545 F.2d 893 (1977).
6.Joy v. North, 692 F.2d 880 (1982).
7.Oliver v. Boston University, 27 Del. J. Corp. L. 391 (2002).
8.Feldman v. Cutaia, 32 Del. J. Corp. L. 173 (2006).

三、網站資源
(一)中文網站
1.公開資訊觀測站(舊版),http://mops.twse.com.tw
2.財團法人中華公司治理協會,http://www.cga.org.tw
3.財團法人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中心,http://www.sfipc.org.tw
4.臺灣證券交易所,http://www.twse.com.tw
(二)外文網站
1.Delaware.gov,http://delcode.delaware.gov/title8/c001/index.shtml
2.Findlaw,http://www.findlaw.com/
3.U.S.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http://www.sec.gov
4.NASDAQ Stock Market,http://www.nasdaq.com/
5.NYSE Amex Rules,http://wallstreet.cch.com/AMEX/CompanyGuide/
6.NYSE Listed Company Manual,http://nysemanual.nyse.com/LCM/Sections/
7.OECD,http://www.oecd.org/
8.大和総研ホールディングス,http://www.dir.co.jp/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16. 黃正一,美國證券私募制度介紹(下),證交資料,493期,2003年5月。
2. 15. 黃正一,我國證券私募制度探討(上),法令月刊,53卷10期,2002年10月。
3. 14. 陳香吟,私募有價證券之施行情形及未來修正方向,證券暨期貨月刊,23卷10期,2005年10月。
4. 8. 林仁光,董事會功能性分工之法制課題—經營權功能之強化與內部監控機制之設計,臺大法學論叢,35卷1期, 2006年1月。
5. 6. 朱德芳,論公開發行公司之資本結構重組與公司治理:以形式減資與私募增資為核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37卷2期,2008年6月。
6. 4. 朱德芳,效率、併購與公司治理—以敵意併購法規範為核心,中原財經法學,17期,2006年12月。
7. 3. 王志誠,董事會功能性分工之法制課題,政大法學評論,92期,2005年11月。
8. 2. 王志誠,美國經營機關之改造與啟發—兼論我國引進外部董事制度之基本課題,證券暨期貨管理,16卷11期,1998年11月。
9. 1. 王文宇,從股權結構論公司治理法制,月旦民商法雜誌,10期,2005年12月。
10. 2. 王文宇等,企業與金融法制-余雪明大法官榮退論文集,元照,2009年1月一版。
11. 1. 王文宇,公司法論,元照,2008年9月四版。
12. 17. 黃正一,美國證券私募制度介紹(上),證交資料,492期,2003年4月。
13. 19. 黃超邦,從實證觀點檢討我國證券私募法制,證交資料,551期,2008年3月。
14. 21. 劉連煜,公司負責人之忠實及注意義務,月旦法學教室,7期,2003年5月。
15. 22. 劉連煜,公開發行公司董事會、監察人之重大變革—證交法新修規範引進獨立董事與審計委員會之介紹與評論,證券櫃檯月刊,116期,2006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