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6 12:5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謹冶
研究生(外文):Lee, Chin-Yieh
論文名稱:飲用烏龍茶對經絡之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Effect of Drinking Oolong Tea in Meridian Energy
指導教授:藍芳仁巫嘉昌
指導教授(外文):Lan,Fan-JenWu,Chia-Chang
口試委員:許立杰林木連
口試委員(外文):HSU, LI-CHIEHLIN, MU-LIAN
口試日期:2018-07-2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亞太創意技術學院
系所名稱:茶陶創意研究所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綜合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5
中文關鍵詞:烏龍茶青茶經絡茶療
外文關鍵詞:Oolong teaGreen teaMeridian energyTea therap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85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飲茶與養生之間的關係,在我國一直有著不可分割的觀念,歷朝歷代有關養生的古籍、中經絡理論、茶的相關古書,如《茶經》、《本草綱目》、《神農食經》、《本草拾遺輯釋》、《唐本草》、《遵生八箋》、《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茶述》、《喫茶養生記》等,皆提到飲茶對養生的幫助,更甚至提出了茶療的概念。
本研究採用量導絡檢測儀,對照量測飲用瓶裝水共5人;實際量測共17人,瞭解受測者飲用烏龍茶後人體經絡變化情形。量測結果顯示,飲用烏龍茶後對肺經左側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 ˂0.005)、肺經右側有顯著性差異(p ˂0.05)。心包經左側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 ˂0.005)、心包經右側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 ˂0.05)。心經左側有顯著性差異(p ˂0.05)、心經右側無顯著性差異(p ˃0.05)。小腸經左側有顯著性差異(p ˂0.05)、小腸經右側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 ˂ 0.005)。三焦經左側有顯著性差異(p ˂0.05)、三焦經右側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 ˂ 0.005)。在屬於循環系統的火經絡的非常明顯的差異(p<0.005)、水經絡的明顯的差異(p<0.05)。
本量測初探的研究方法為不預設受測者背景,因此對於如更集中的年齡層、飲食控制、更多的受測人數、量測時間、健康條件的過濾、對照組等,是後續可以突破在進行的深度的研究。依照茶的製作工藝將茶分成六大茶類(茶業改良場),而本次量測的茶種為烏龍茶,而六大茶類中是否也可以沿用此方法來找出其中醫性味與歸經的理論,也值得待進一步的實驗。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ea and health has always been inseparable in China. The legacy and ancient books about the health-preserving, such as the meridian theory, or the books about tea like "Tea Classic",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Supplements to Compendim of Materia Medica", "Eight treatises on following the principles of life", "Materia medica of Tang dynasty", "Taiping Prescriptions for Universal Relief", "Treatise on Tea Drinking for Health" etc., all mentioned the help of drinking tea for health, and even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tea therapy.
In this study, we using PHCS meridian detecting device and conducted two sets of groups: drinking bottled water for a total of 5 people, and drinking oolong tea for a total of 17 people. The reading results of the changes in the body's meridians energy after drinking oolong tea as below: Lung.L-side have ver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05), Lung.R-side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5). Pericardium.L-side have ver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05), Pericardium.L-side have ver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05), Pericardium.R-side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05). Heart.L-side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5), Heart.R-side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5), Small-Intestine.L-side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5), Small-Intestine.R-side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05), Triple-Heater-L-side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5), Triple-Heater-R-side have ver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05). And the meridians curculation of fire-meridians-system have ver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05), water-meridians-system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The study of this measurement does not pre-set the criteria condition background, hance for the more concentrated age group, diet-plan control, more people to be measured, measurement time, filtration of health conditions, the control group, etc. The advance measurement plan could be a follow-up action. According to the Tea Research and Extension Station, the tea making process were defined into six types of tea, and this study is using oolong tea for meridian energy measurement. Such measurement might be a good method to study and worthy of further experimentation on the theory of the meridian system.
摘要 i
Abstract ii
謝誌 iv
目錄 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茶療的歷史與起源 7
第二節 複方與單方茶 13
第三節 經絡與中醫健康 22
第四節 良導絡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4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4
第二節 受量測對象與空間 36
第三節 對照量測活動 37
第四節 實際量測活動 39
第五節 研究材料與量測器材 41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50
第一節 對照量測受測者基本狀況 50
第二節 對照量測前與量測後綜合結果 51
第三節 實際量測受測者基本狀況 56
第四節 實際量測前與量測後結果 60
第五節 實驗後每條經絡的變化 65
第六節 實際量測小結 6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3
第一節 結論 73
第二節 建議 74
參考文獻 75
附錄一:受測者同意書 78
附錄二:健康問卷表 79
附錄三:受測流程說明書 81
附錄四:史丹佛睏睡度量表 82
附錄五:量測相片 83
Kaptchuk Ted J. (2000). Chinese Medicine: The Web That Has No Weaver. London: Rider.
Lin ML, Wu HC, Hsieh YH, Su CT, Shih YS, Lin CW, Wu JH (2012).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laser acupuncture and cupping with ryodoraku and visual analog scale on low back pain.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T-tests。國立臺灣大學統計教學中心。http://www.statedu.ntu.edu.tw/lab/Excel_Bio_10.asp
Williams Tom, Complete Chinese Medicine, Bath: Mustard, (1999).
上醫事業。PHCS經絡磁波檢測系統介紹。http://www.sane.com.tw/wp-content/uploads/2015/06/%E9%A6%96%E9%81%B8PHCS%E7%B6%93%E7%B5%A1%E9%81%93%E7%9A%8422%E5%80%8B%E7%90%86%E7%94%B1.pdf
潘絔世(2006)。茶湯藝術論。宜蘭。佛光人文。
日僧榮西。喫茶養生記。https://www.tau.ac.jp/outreach/TAUjournal/2012/09-nakayama.pdf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8
明・高濂。遵生八箴。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277199
唐・楊曄。膳夫經手錄。清初毛氏及古閣抄本。
圖解茶經(2011)。臺北。華威國際。
李革緯、汪啟茂(2006)。以良導絡儀為基礎之居家保健系統研製(碩士論文)。大同大學數位論文系統通訊工程研究所。
廖寶秀(1999)。茶韻茗事—故宮茶話。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
劉淑芬(2008)。中古的佛教與社會。上海。上海古籍。
劉豔霞(2012)。中國茶道。新北市。順達文化。
劉悅笛(2009)。分析美學史。北京市。北京大學。
林富士(2011)。宗教與醫療。台北。聯經出版。
林乾良,陳小憶(1998)。中國茶療。中國農業出版社。
林清玄(2015)。平常茶非常道。北京市。河北教育。
林書妍(2018)。茶葉分類簡介。茶業改良場。https://www.tres.gov.tw/view.php?catid=1397
林瑞萱(2001)。茶道十講。台北市。武陵。
高少才(2008)。子午留注與時間醫學的比較研究。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頁 1307-1309。
根本幸夫(2015)。看中醫,我該怎麼問問題?:中醫不說明或說不清楚的「風、寒、暑、溼、燥、火」症狀,怎麼醫、怎麼吃才有效。大是文化出版。
岡倉天心。谷意譯(2015)。茶之書。台北。五南圖書。
岡倉天心。鄭夙恩譯(2006)。茶之書。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古宜驊(2008)。咖啡因對人體心臟自律神經及良導絡之急性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運動傷害防護研究所。
國立臺灣大學統計教學中心。初等統計學實習課講義。http://www.statedu.ntu.edu.tw/lab/statistic%20software%20handout/statistic%20part2/01%20Excel%20T-test%20F-test.pdf
漢寶德(2010)。如何培養美感。台北。聯經。
黃文聰(2014)。身心靈全人養生樂活實踐之初探-生活實踐的模型建立與實證研
究(碩士論文)。佛光大學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
黃文聰,黃孔良(2013),身心靈養生樂活實踐之探討-能量茶飲對經絡的影響。佛光大學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
季野(2013)。與絕世的清芬對談。台中。會心茶道文化發展協會。
邱茂良(1983)。針灸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邱麗文(2011)。敲擊穴位對身體經絡的影響-以敲三處運動為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生命與宗教學系。
邱喬嵩(2018)。茶葉加工製程簡介。茶業改良場。https://www.tres.gov.tw/view.php?catid=1628
清・顧炎武。日知錄,清乾隆刻本。三二卷,卷七,頁 141。
趙聰(2012)。茶療對人体經絡生物電的影響(碩士論文)。浙江農林大學林業與生物技術學系。
周正偉(2014)。健康促進運動對藥物濫用者壓力放鬆與經絡能量影響-八段錦養生為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
周重林、泰俊林(2013)。茶葉戰爭。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張仲景(漢)。傷寒論。https://ctext.org/shang-han-lun/zh
張恩勤(1988)。中醫基礎理論上冊。上海。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
張雅萍(2005)。淺談子午留注與時間醫學。山西中醫學院學報,頁6-7。
鄭培凱,朱自振(2007)。中國歷代茶書匯編校注本。香港。商務印書館。
朱自振,沈漢(1995)。中國茶酒文化。台北。文津出版社。
茶學文獻列表。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C%B6%E5%AD%A6%E6%96%87%E7%8C%AE%E5%88%97%E8%A1%A8
時珍國醫國藥(2011)。22(3):704-705。
榮泰生(2012)。Excel與研究方法。五南出版社。
蔡榮章(1989)。現代茶藝。台北,臺灣中視公司。
蔡榮章(2014)。現代茶道思想。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
殷偉(2005)。再話茶的故事。台北市,雲龍出版社。
吳覺農(2005)。茶經述評。北京,中國農業出版。
微軟公司。T.TEST 函數。https://support.office.com/zh-tw/article/t-test-%E5%87%BD%E6%95%B8-d4e08ec3-c545-485f-962e-276f7cbed055
微軟公司。微軟Excel 資料分析包。https://support.office.com/en-us/article/load-the-analysis-toolpak-in-excel-6a63e598-cd6d-42e3-9317-6b40ba1a66b4
王賽時(2003)。唐代飲食。濟南齊魯書社。
王為(2005)。應用良導絡量測評估照度與色溫度對人體生理反應之影響(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博士班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