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7 05:5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連耕毅
研究生(外文):Lien Ken-Yi
論文名稱:我國社會福利政策制定影響因素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ormation of Social Welfare Policy in Taiwan
指導教授:蔡宏昭蔡宏昭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sai, Hong-Chao
口試委員:賴月蜜孫健忠
口試委員(外文):Lai Yueh-MiSun,Chien-Chu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福利學系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社會工作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1
中文關鍵詞:社會福利政策
外文關鍵詞:social welfare poilic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51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第一次政黨輪替後,人口結構加速改變,高齡及少子化持續加深,影響社
會 福利政策的因素呈現多元發展。或許社會福利是大多數政治或經濟活動的訴
求目的,但是在制定社會福利政策的過程中勢必會受到許多因素影響。任何一
個社會政策都是一個綜合體,是由很多因素組合起來的。是否只有政治或經濟
的影響?還是也有其它的影響因素?研究者反覆思考著這些基本的問題。首先
想到的是在我國民主化之後,影響我國社會福利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本研究的目地分為以下三個:
一、瞭解我國社會福利政策的影響因素。
二、建構我國社會福利政策發展之藍圖。
三、提供建構我國社會福利政策的參考依據。

本研究主要以全民健康保險、敬老津貼、國民年金這三個政策為例,探討
制定時的影響因素。釐清完過去對於社會福利政策的相關研究之後,以實證理
論從中找出社會福利政策的影響因素,總共有13個影響因素:決策者的偏
好、國家機關的結構、民意、菁英、利益團體、政黨、官僚、競選承諾、政黨
競爭、地方首長的喜好、預算、財源、意識型態。歸納後本研究將以下四個影
響因素做為制定政策時的分析依據。
1.利益團體。
2.菁英。
3.政黨。
4.人口結構。
以歷史研究的方式,以史實資料分析、歸納,發現我國社會福利政策制定
影響的因素主要還是集中在政治層面:利益團體、菁英、政黨。人口結構因素對
於社會福利政策制定時的影響較小,政治因素對於政策制定的影響是大於社會
因素。政治層面的因素因為政黨競爭的關係,容易使社會福利政策支出成本增
加,再加上,朝野間的對立與分化是資源時常產生錯配的情況。我國的人口結
構對於政策的影響力主要還是顯現於政策執行後,因為高齡化與少子化所帶來
政策支出上的增加。總結來說,研究結果為,利益團體、菁英、政黨、人口結
構這四個因素皆會影響我國社會福利政策的制定。

After the first political party rotation, the demographic of the country changed rapidly. The continuous growth of the advanced aging with fewer children population formation influences the direction of policy-making for the social welfare into a more diverse expansion. Social welfare may be the main focus for the majority of political or economic activities; however, numerous factors will inevitably occur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different social welfare policies. Any social policy is formed from various factors, thus researchers constantly ponder on the question that whether the social welfare policies contain only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actors or other factors as well? Therefore, after our democracy has been established, what are the factors to the social welfare policies in our country?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listed as following:
1. To understand the factors to the social welfare policies in our country.
2. To build the bluepri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welfare policies in our country.
3.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constructing the social welfare policies in our country.

This study used the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Elderly Allowance, and the National Pension Fund as examples to investigate the possible factors during the policy-making process. After a thoroughly research and clarification on the past social welfare policies, we found that there total of 13 factors: the preferences of the decisions makes, the structure of the government offices, the public opinions, the elites, the profiting organizations, the political parties, the bureaucracies, the campaign commitments, the competition of the political parties, the preferences of the local leaders, the budget, the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the ideologies. This study summarizes the 13 factors into the following four factor-categories as the indication for the analysis of policy-making:
1. The profiting organizations.
2. The elites.
3. The political parties.
4. The demographic.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historical information,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most concentrated influence on the policy-making for the social welfare in our country is at the political level, which includes the factors of the profiting organizations, the elites, and the political parties. In contrast, the demographic factor has little influences on the policy-making for the social welfare in our country. However, in the aspect of political level,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political parties caused the cost of the social welfare policies to increase. Also, the confrontation and division between the ruling party and the opposing parties caused the resource distribution to be mismatched. Nevertheless, the influence of the demographic factor, the advanced aging with fewer children population formation, is primarily seen in the post-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conclusion, 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ere are four factor-categories that would influence the policy-making for the social welfare in our country: the profiting organizations, the elites, the political parties, and the demographic.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社會福利與政策 8
第二節 社會福利理論的相關文獻 21
第三節 社會福利政策的相關研究 45
第三章 研究設計 56
第一節 影響因素的設計 56
第二節 研究方法設計 59
第三節 研究架構 62
第四章 社會福利政策分析 63
第一節 全民健康保險 63
第二節 敬老福利生活津貼 73
第三節 國民年金 8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2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02
第二節 結論 105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08
第四節 研究建議 109

于宗先(2002)。浴火中的台灣經濟。台灣: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2009)。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永慈譯(1988)。聚合理論與社會變遷:英國和蘇聯的福利發展。載於詹火生(主
編),社會福利發展:理論與經驗(145-174頁)。台北:桂冠。
王如哲(2003)。知識經濟與教育。台灣:五南。
王皖強譯(2006)。保守主義。台北:立緒。
王聖生譯(1985)。政策制定過程。台北:茂昌。
王增勇(2001)。誰代表老人發言?台灣老人福利運動的回顧與展望。載於蕭新煌
林國明(主編),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258-307頁)。台北:巨流。
冉伯恭 (2000)。政治學概論。台北:五南。
古允文譯(1990)。福利資本主義的三個世界。台北:巨流。
江東亮(2008)。醫療窮人不再有。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江亮演(2004)。社會福利導論。台北:紅葉。
江亮演、洪德旋、林顯宗、孫碧霞(2003)。社會福利與行政。台北:五南。
行政院研考會(1989)。利益團體參與政治過程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
核委員會。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89)。我國社會福利定義與範圍之研究。台北,行
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出版。
行政院衛生署(2004)。全民健保改革綜論。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何炳棣(2005)。讀史閱世六十年。台灣:允晨文化。
吳 定(2003)。公共政策辭典。台灣:五南。
吳 定(2009)。公共政策。台灣:五南。
吳 定(1999)。公共政策。台北:華視文化。
李明政(1998)。意識型態與社會政策。台北:洪葉。
李易駿、許雅慧(1994)。全民健保法解讀。台北:月旦。
李欽湧(1994)。社會政策分析。台北:巨流。
李翠萍(2006)。社會福利政策執行網絡探析 。台北:秀威資訊。
李憲文譯(1982)。少數統治的原理:政治權力的結構。台北:黎明。
周月清 (2000)。英國社區照顧:源起與爭議。台北:五南。
周月清(2001)。家庭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周怡君、鐘秉正(2006)。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台北:紅葉文化。
周新富(2007)。教育研究法。台灣:五南。
莊秀美譯(2001)。社會福利計畫。台北:心理。
林水波(2006)。政黨與選舉。台灣:五南。
林水波、張世賢(2006)。公共政策。台灣:五南。
林火旺(2004)。倫理學。台灣:五南。
林忠正(1995)。經濟發展與社會福利。載於林萬億(主編),台灣的社會福利:民
間觀點(103-130頁)。台北市:五南。
林國明(2001)。民主化與社會政策的公共參與:全民健康保險的政策形成。載於
蕭新煌 林國明(主編),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135-175頁)。台北:巨流。
林萬億(1995)。福利國。台北:前衛。
林萬億(2003)。福利國家:歷史比較的分析。台灣:巨流。
林萬億、周淑美譯(2004)。全球化與人類福利。台北:五南。
林萬億(2006)。台灣的社會福利:歷史經驗與制度分析。台灣:五南。
林萬億(2009)。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台灣:五南。
官有垣譯(2003)。社會福利:結構與實施。台北縣:雙葉。
許家豪(2002)。第三條路及其批評。。台北:聯經。
胡宗澤(2006)。西方社會學。台灣:昭明。
傅鏗、姚欣榮譯(1991)。自由主義。台北:桂冠。
蔡英文譯(2002)。自由主義的兩種面貌。台北:巨流。
涂肇慶譯(1990)。人口學。台北:桂冠。
唐文慧、王宏仁(1993)。社會福利理論:流派與爭議。台北:巨流。
陳文暉、胡志強譯(2007)。反第三條路。台北縣:韋伯文化。
陳思賢譯(2009)。政治的意識型態。台北:五南。
高鋒、時紅(2009)。瑞典社會民主主義模式:述評與文獻。北京:中國編譯。
傅立葉(2001)。老年年金、政黨競爭與選舉。載於蕭新煌 林國明(主編),台灣
的社會福利運動(231-256頁)。台北:巨流。
張明貴(2002)。政治學: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
張明貴譯(2005)。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與原則。台北:五南。
張紹勳(2005)。研究方法。台中:滄海。
梁祖彬、頻可親(1996)。權威與仁慈:中國的社會福利。香港:中文大學。
郭美蘭譯(1988)。社會價值、社會階級與社會政策。載於詹火生(主編),社會福
利發展:理論與經驗(103-120頁)。台北:桂冠。
陳素春譯(1988)。現代化、民主化與西歐福利國家之發展。載於詹火生(主編)
社會福利發展:理論與經驗(223-274頁)。台北:桂冠。
曾明發(2002)。國民年金政策。載於林錫山(主編)。社會福利政策及立法。台北:
立法院法制局。
施世駿譯(2006)。比較福利國家。台北市:巨流。
楊振富.潘勛譯(2005)。世界是平的。台北市:雅言文化。
黃文鴻、李玉春、楊銘欽、尤之毅等人(1995)。全民健康保險。台北:商周文化。
黃炎東(2004)。新世紀台灣憲政体制與政黨政治發展趨勢。台北:正中。
黃源協(2000)。社區照顧-台灣與英國經驗的檢視。台北:揚智。
黃源協、蕭文高(2006)。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台北:雙葉。
楊泰順(1994)。利益團體政治。台北: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
楊漢湶(1997)。行政篇:政策規劃與執行。載於張博雅等著,專業奇蹟VS民眾
迷思—全民健保規劃紀實。台北:桂冠。
葉乃嘉(2008)。質性研究寫作的第一本書。台北:五南。
葉至誠(2008)。現代社會與公民素養。台北:秀威資訊。
葉重新(2002)。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詹火生(1988)。社會福利理論研究。台北:巨流。
詹火生(1988)。社會福利發展之研究:從經驗到理論建構。載於詹火生(主編),
社會福利發展:理論與經驗(3-19頁)。台北:桂冠。
詹立文譯(1986)。當代社會理論。台北:桂冠。
鼎 茂(2000)。教育研究法。台北:鼎茂圖書。
蔡文輝(2006)。社會學原理。台灣:五南。
蔡文輝(2008)。老年社會學。台灣:五南。
蔡宏昭(1989)。醫療福利政策。台北:桂冠。
蔡宏昭(1990)。社會福利政策。台北:桂冠。
蔡宏昭(2004)。社會福利經濟分析。台北:揚智。
蔡漢賢、李明政(2004)。社會福利新論。台北:松慧。
劉育廷等譯(2006)。壓力下的福利國家:福利國家與展望。台北:松慧。
鄭宇碩(1997)。政治學新論。台灣:香港中文大學。
鄭麗珍譯(1988)。工業化與福利制度:對聚合理論假設的重要批判。載於詹火生
(主編),社會福利發展:理論與經驗(175-189頁)。台北:桂冠。
盧政春(1995)。利益團體與社會福利資源分配-透視我國軍公教福利。載於林萬
億(主編),台灣的社會福利:民間觀點(207-262頁)。台北市:五南。
戴章洲、吳正華(2009)。老人福利。台北:心理。
聯合聖經公會(2002)。聖經和合本。台北:聖經公會。
薛承雄譯(1988)。社會福利的根源。載於詹火生(主編),社會福利發展:理論與經驗(21-56
頁)。台北:桂冠。
藍采風(2000)。社會學。台北:五南。
邱辛曄譯(1992)。保守主義。台北:桂冠。
龐建國(1993)。台灣經驗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幼獅。
蘇盈貴、陳瓊如、王芳萍、李旺台、余政經、吳寧遠、徐文俊、徐瀛生、唐文慧、
徐明裕、張永源、陳怡初、陳其邁、陳美伶、張啟中、郭國文、黃文龍、曾貴海、鄭烱明、
鄭德耀、蔡正耀、蔡英博、蔡龍居、鍾金源和羅賽西等(1995)。
全民健保,全民知多少?。台北:書泉。

政府公報

立法院公報第八十三卷第五十二期。
立法院公報第八十六卷第三十九期。
立法院公報第八十九卷第四十四期。
立法院公報第九十一卷第三十三期。
立法院公報第九十二卷第三十九期。
內政部(2010)。98年底人口結構分析。內政統計通報,九十九年第四週。
行政院(2007)。國民年金法草案規劃重點。
考試院公報第十九卷第二期。


期刊
王正(1994)。初探社會福利措施之財政負擔。社區發展季刊,第六十七期,
P62-70。
王孟平(1995)。社會福利政策形成因素之理論研究探討。立法院院聞,第二十三
卷,第五期,P37-51。
王榮璋、黃淑芬、高珮瑾(2007)。台灣需要的國民年金制度。社區發展季刊,第
一一六期,P11-27。
李宗派(1994)。社會福利之理念及意識型態。社區發展季刊。第六十七期。
P332-338。
林志鴻、呂建德(1993)。社會團體對於全民健保政策參與管道與能力之探討──
以總額支付制度的運作為例。政大法學評論第七十六期。
孫健忠(1997)。社會津貼實施經驗的反省:已敬老津貼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
作學刊。第一卷第一期,P73-98。
孫健忠(2000)。台灣社會津貼實施經驗的初步分析。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
第四卷第二期,P5-41。
張世雄(1995)。社會福利政策與現代政府。社區發展季刊,第七十期,P172-190。
張博雅(1991)。如何建立公平受惠的全民健康保險制度。研考雙月刊,第十五卷,
第二期。
連偉舜(2005)。強化老人經濟安全體系:敬老津貼的執行問體與修法建議。社區
發展季刊。第一一0期,P301-313。
陳小紅(1994)。社會福利總體規劃之政策面初探。社區發展季刊,第76期,
P24-27。
陳燕禎(2005)。臺灣社會福利發展—日治時代社會福利機構的歷史探討。社區發
展季刊,第109期,P228-241。
曾中明、姚惠文、鄭貴華(2007)。我國國民年金之規畫歷程。社區發展季刊,第
116期,P11-27。
詹火生(2005)。都市化、工業化、政治民主化與臺灣社會福利發展。社區發展季
刊,第109期,P5-11。
劉玉蘭(1999)。國民年金制度之規劃。社區發展季刊,第88期,P49-55。
蔡吉源(2007)。妥善規劃國民年金制度降低財政負擔。社區發展季刊,第116
期,P11-27。
蕭玉璜(2005)。社會福利政策規劃與實施面面觀。社區發展季刊,第109期,P
187-196。
薛承泰(2003)。台灣地區人口特質與趨勢:對社會福利政策的幾個啟示。國家政
策季刊,第2卷4期, P1-22。
謝明瑞(1993)。「全民健康保險規劃」問題之探討。台北銀行月刊,第二十四卷,
第十二期。
簡照欣(2002)。國民黨與民進黨的社會福利觀。中央大學社會文化學報。第十五
期,P149-170。

報紙

尹乃菁(民國91年6月13日)。連戰樂見扁政府轉向。中國時報,第四版。
王志宏(民國91年5月11日)。政院轉折讓步老人津貼解套。中國時報,第六版。
吳典容(民國91年3月16日)。敬老津貼案排入議程。中國時報,第四版。
林上祚、張舒婷(民國98年7月5日)。銀領時代65歲退而不休成趨勢。中國時
報,第六版。
施曉光(民國91年5月11日)。政院轉折讓步老人津貼解套。中國時報,第六版。
徐國淦(民國83年7月19日)。總統府前警員勞工對峙。聯合報,第三版。
陳九菊(民國83年7月15日)。近百名醫師枯等。中央日報,第三版。
陳秀玲(民國83年7月15日)。勞工立院前請願僵持兩小時。中國時報,第二版。
陳秀玲(民國83年7月9日)。勞工抗議展開反剝削大行動。中國時報,第六版。
陳美瓊(民國83年7月19日)。貫徹醫藥分業藥師代表請命。中國時報,第二版。
陳嘉宏、黎珍珍(民國90年11月9日)敬老津貼爭議。中國時報,第二版。
陳嘉宏、黎珍珍、蔡慧珍、高有智(民國90年5月11日)。三千元敬老津貼六月
發行。中國時報,第一版。
曾慧敏(民國83年3月22日)。基層醫生赴立院請願。中國時報,第六版。
黃婉婷(民國91年5月11日)。政院轉折讓步老人津貼解套。中國時報,第六版。

羅如蘭、吳典容、黎珍珍、陳嘉宏 (民國91年11月9日)。老人津貼喊價。中
國時報,第四版。

論文
白佳慧(1995)。全民健康保險法合法化過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未
出版,台北縣。
李月香(2000)我國社會福利政策與預算關聯性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北市。
李建民(1986)。現階段民生主義社會福利政策及措施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碩士
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元淑(2007)。政黨政治與社會福利政策-以社會福利基本法草案為例。私立玄
奘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慧芬(1992)。我國全民健康保險政策制定過程之探討--菁英模型之解析。國立
中正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洪惠芬(2004)。工作、照顧與依賴:對福利國家與其當代危機的再省思。國立中
正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洪銀山(1998)國家機關的結構與政策傳承-台灣社會福利政策發展的歷史結構分
析。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徐淑慧(1992)社會福利政策形成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市。
常如玉(1974)。現階段民生主義社會福利政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北市。
施威良(2001)。國家機關與社會力的拔河─台灣老人年金議題的形成過程分析。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梁世武(1985)社會福利政策--原因及結果之分析。國立中興大學博士論文,未出
版,嘉義市。
陳正芬(1996)。政黨競爭與臺灣的社會福利政策:以民進黨執政的臺北市為例。
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俊諺(2008)。台灣勞工陣線的社會運動策略:以產業民主運動、國民年金運動,
與二法運動為例。輔仁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郭登聰(1985)。我國社會福利政策制定因素的探討著重經濟因素的分析--以民生
主義現階段社會政策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美英(2008)。台灣社會福利政策之檢視-以敬老福利生活津貼為例。國立東華
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葉書毓(2006)。國民年金與勞退新制立法過程之比較:政體中心的觀點。國立成
功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魯志宏(2006)。解嚴後台灣社會政策研究-民生主義觀點的批判與建構。國立政
治作戰學校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盧雅慧(2005)。我國社會福利政策執行之研究-以花蓮縣老人免費乘車制度為
例。國立東華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簡照欣(2003)。國民黨與民進黨政府社會福利政策之研析—老年經濟安全政策個
案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專門及研究報告

陳敦源(2005)。全民健保組織體制未來改革方向之回顧性研究。行政院衛生署補
助研究計畫(計畫編號:DOH94-HI-1001)


網路資源

中央健康保險局(2001)。全民健康保險統計動向。中央健康保險局網站。2010
年5月24日取自http://www.nhi.gov.tw/webdata/webdata.asp?menu=
1&menu_id=4&webdata_id=887&WD_ID=。
內政部(2010)。九十九年第十五週內政統計通報(98年底國民年金實施概況)。
內政部全球資訊網。2010年5月24日取自http://www.moi.gov.tw/
news_detail.aspx?type_code=01&sn=4047&keyword=%e5%9c%8b%e6%b91%。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9年7月9日)。國民年金簡介。2010年5月1日,取自
http://www.bli.gov.tw/sub.aspx?a=g5mqIzjN8fs%3d。
泛紫聯盟(2004年12月31日)。防清倉 社福團體擋國民年金立法。泛紫聯盟網
站。2010年5月1日取自
http://www.peace.org.tw/citizen/about_note2004.htm。
泛紫聯盟(2004年12月31日)。部分社運團體反對朝野國民年金版本。泛紫聯盟
網站。2010年5月1日取自
http://www.peace.org.tw/citizen/about_note2004.htm。
朱武智(2007年7月20日)。(國民年金法)朝野齊力完成 社福團體肯定。高雄
市勞工網路圖書館。2010年5月1日取自http://kcglabor.coolloud.Org
.tw/node/5424。
林佳合(2003)。社會福利應該大躍進。新台灣新聞周刊。2009年10月7取自:
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 ulletinid=12605.
林建成 (2002年6月27日)。「再怎麼野蠻」的敬老津貼政策。國政評論。
2010年5月1日取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SS/091/SS
.htm。
經建會(2008)。中華民國台灣97年至145年人口推計。經建會網站。2010年
6月12日取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00455。
維基百科(2000)。2000年中華民國選舉。2009年10月7日,取自: http://
zh.wikipedia.org/wiki/2000%E5%B9%B4%E5%8F%B0%E7%81%A3.
簡余晏(2002年5月17日)。陳水扁:推動積極性社福 結合社福與就業照顧
弱勢。今日新聞。民98年11月6日,取自http://www.nownews.com/2002/0
5/17/301-1303847.htm
陳杉榮(2005年1月23日)。第五屆立院檢討╱朝野不對盤 立委失控。自由電子
報。2010年5月1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Jan
/23/today-fo9.htm。
謝明瑞(2002年08月08日)。國民年金與社會津貼。國政評論。2010年4月7
日取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FM/091/FM-C-091-.htm。
謝明瑞(2003年05月30日)。國民年金制度的資金來源之比較分析。國政評論。
2010年4月7日取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FM/.htm。
謝明瑞(2004年2月3日)。正視國民年金制度的規畫問題。國政評論。2010年
5月1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ost/1/340。
康世人(2003年8月7日)。敬老津貼發放 累計核發四百多億元。大紀元。2010
年5月1日取自http://epochtimes.com/b5/3/8/7/n355313.htm。


薛承泰 (2002年9月3日)。切勿以敬老津貼挖掘國民年金的墳墓。國政評論。
2010年5月1日取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SS/091/-179
.htm。
薛承泰 (2002年5月21日)。「全國社會福利會議」不能畫梅止渴。國政評論。
2010年5月2日取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SS/091/SS-C
-091-092.htm。
蕭凱恩(2009年10月5日)。全民健保實施後 國人壽命持續增加。中央健康保
險局電子報。2010年5月24日取自http://www.nhi.gov.tw/epaper2/Ite
mDetail.asp?DataID=1719&IsWebData=0&ItemTypeID=7&PapersID=152Π。

英文參考文獻

Anthony,Giddens(2000)。The Third Way: The Renewal of Social Democracy.
UK:Blackwell。
Becker,Gary S(1994). Human Capital: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ruce S,J(1990). Social Welfare Policy. Belmont, Calif:Wadsworth
Pub.
Cottrell,Stella(2005).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Developing Effective
Analysis And Argument.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Dye,Thomas R(1992).Understanding of Publc Policy.New Jersey:Prentice
-Hall.
DiNitto,D.M(1995)。Socail Welfare:Politics and Public Policy。Boston:
Allyn&Bacon。
Esping-Andersen,G(1990).The Three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
Princenton:University Press.

Erskine,A(2003)。The Approaches and Methods of Socail Policy。The
student's Companion to Social Policy。London:Blackwell。
Elizabeth A,Segal(2007).Social welfare policy and social programs.
Belmont:Thomson Brooks/Cole.
George,V and Wilding,P(1994).Welfare and Ideology.New York:Prentice
Hall.
Gilbert,Neil&Terrell,Paul(1998).Dimensions of Social Welfare
Policy.Addison:Wesley.
Goodin,Robert E(1988).Reasons for Welfare:the political theory of the
welfare state.Princeton:University Press.
Hill,M(2003).Socail Policy and Political Process.The student's
Companion to Social Policy。London:Blackwell.
John Schwarzmantel(2008).Ideology and Politics.London:SAGE.
Jones,Charles O(1970).An Introdution to the Study of Publc Policy.Mass:
Duxburg.
Ku,Yeun-wen(1997).Welfare Capitalism in Taiwan:state,Economy and
Social policy.London:Macmillan press.
Kennet,P(2004).A handbook of comparative social policy.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Midgley,James O.&Tracy,Martin.C.&Livermore,Michelle(1999).The Handbook
of Social Policy.Sage:Pubns.
Pierson,Christopher.&Castles,Francis.G(2002).The Welfare State: A
Reader. UK:Blackwell.
Paul,Joseph K(2004)。Liberalism。UK:Blackwell.
Paul,Stuart(1988).Historical Research.In R.M.Grinnell,Jr.Social
Reserch and Evaluation.Itasca:F.E.Peacock.
Spicker,P(2008).Socail Policy—Themes and Approaches.Hempstead:
Prentice Hall/Harvester Wheatsheaf.
Tony,Fitzpatrick(2001).welfare theory: an introduction.Houndmills:
Palgrave.
Titmuss,R(1974).Socail Policy—An Introduction.London:Unwin Hyman.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