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史籍:
1. 干寶,《搜神記》,收錄於百部叢書集成,嚴一萍選輯,藝文印書館,1971。
2. 王秋桂資料提供,《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
3.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第五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4. 王必昌重修,《台灣縣志》,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第三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5. 王世慶,《台灣省通志》,卷一,〈土地志疆域篇〉,第一冊,台中,台灣文獻會,1970。
6. 林豪修,《澎湖廳志》,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第五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7. 范咸重修,《台灣府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
8. 重編影印涵芬樓線装本,《重編影印正統道藏》,中文出版社。
9. 相良吉哉,《台南州祠廟名鑑》,影印稿,台灣日日新報社,1934。
10. 莊季裕,《雞肋篇》,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0。
11. 莊英章,《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 姓氏篇〉,南投市,台灣省文獻會,1997。
12. 黃暉,《論衡校釋》,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
13. 陳夢林修,《諸羅縣志》,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第一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14. 陳文達修,《台灣縣志》,台北市,大通,1984。
15. 連橫,《台灣通史》,台北市,眾文圖書,1979。
16. 高拱乾等修,《台灣府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
17. 施鴻保著、來新夏校點,《閩雜記》,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18. 蔡邕,《獨斷》,收錄於百部叢書集成,嚴一萍選輯,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71。
19. 蔣毓英修,《台灣府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
20. 新豐郡役所編,《新豐郡要覽》,台灣日日新報台南分局,1935。
21. 謝金鑾等修,《台灣縣志》,台北市,武陵,1999。
22. 謝肇淛撰,《五雜俎》,台北市,偉文圖書出版社,1977。
23. 佚名,《安平縣雜記》,收錄於中國地方志集成,第五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4. 不知著撰者,《台南寺廟台帳》〈下〉,手寫稿,大正年間,收藏於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
25.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聖祖實錄選輯》,收入台灣文獻叢刊第165種,台北,中華書局,1963。
專書:
1. 仇德哉,《台灣廟神傳》,台北市,信通書局,1985。
2. 方淑美,《台南西港仔刈香的空間性》,台北市,師大地理研究所,1995。3. 片岡巖著、陳金田譯,《台灣風俗志》,台北市,眾文圖書公司,1990。
4. 向翔,《哲學文化學》,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1997。
5. 伊能嘉矩,《台灣文化志》,中卷,台中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
6. 余光弘,《媽宮的寺廟─馬公市鎮發展民間宗教變遷之研究》,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8。
7. 杜而未,《山海經神話系統》,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80。
8. 李亦園,《信仰與文化》,台北市,巨流出版社,1978。
9. 李亦園,《文化圖像》,下卷,台北市,允晨文化,1992。
10. 李亦園,《宗教與神話論集》,台北市,立緒文化,1998。
11. 李豐楙、朱榮貴,《性別、神格與台灣宗教論述》,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
12. 林國平,《閩臺民間信仰源流》,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6。
13. 林國平、彭文宇著,《福建民間信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14. 徐曉望,《福建民間信仰源流》,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15. 高丙中,《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16. 陳支平,《福建族譜》,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17. 陳宏田,《台南地區王爺信仰研究─兼論城鄉差異》,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18. 康豹,《台灣的王爺信仰》,台北市,商鼎文化,1997。
19. 許淑娟、李明賢、鄭全玄、孔慶麗撰述,《台灣地名辭書》,卷二十一,〈台南市〉,南投市,台灣省文獻會,1999。
20. 許淑娟、李明賢、鄭全玄、孔慶麗撰述,《台灣地名辭書》,卷五,〈高雄縣〉,南投市,台灣省文獻會,1999。
21. 張勝彥、吳文星、溫振華、戴寶村,《台灣開發史》,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2000。
22. 鄭志明,《台灣的宗教與秘密教派》,台北市,台原出版社,1992。
23. 黃連財,《台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3卷第9期,台中,台灣省文獻會,1986。
24. 黃有興,《澎湖的民間信仰》,台北市,台原出版社,1992。
25. 黃美英,《台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台北市,自立晚報出版,1994。
26. 黃文博,《南瀛王船誌》,台南縣,南縣文化局,2000。
27. 黃后秀,《終戰後台南市灣裡地區社會文化之研究》,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28. 烏丙安,《民俗學原理》,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
29. 莊芳榮,《台灣地區寺廟發展之研究》,台北市,南天書局,1989。
30. 蔡相煇,《台灣的王爺與媽祖》,台北市,台原出版社,1994。
31. 蔡金蓉,《「跨部落」的祭祀活動及其人群結合:以雲林縣國姓公過股為例》,新竹,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32. 原著鈴木清一郎、譯者馮作民,《台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市,眾文圖書公司,2000。
33. 張珣,《疾病與文化》,台北縣,稻鄉出版社,二版二刷,2000。
34. 顏芳姿,《鹿港王爺信仰的發展型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1994。35. 劉枝萬,《台灣民間信仰論集》,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95。
36. 劉盛佳主編,《中國地理》,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7。
37. 鍾敬文,《民俗文化學梗概與興起》,北京,中華書局,1996。
38. B Morris著;張慧瑞譯,《宗教人類學導論》,台北市,國立編譯館,1996。
39. George Ritzer著、馬康莊、陳信木合譯,社會學理論,下冊,台北市,巨流,1989。
期刊:
1. 三尾裕子,〈王爺信仰的發展:台灣與中國大陸之歷史和實況的比較〉,《人類學在台灣的發展:經驗研究篇》,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9,頁31~53。
2. 王銘銘,〈一個閩南村落的家族、社會與國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3期,1997,頁51~120。。3. 石萬壽,〈二層行溪下游溪道的變遷〉,《史聯雜誌》,第7期,頁47~53。4. 石萬壽,〈二層行溪流域行政區劃的變遷〉,《思與言》,第26卷第1期,1988,頁3~37。5. 石萬壽,〈明鄭以前二層行溪中下游的漢移民與系譜〉,《第五屆亞洲族譜學術研討會》,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編印,1990,頁125~156。
6. 汪毅夫,〈試論閩台儺文化的共同性〉,《閩台文化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頁304~313。
7. 安藤靜著、陳豐祥譯,〈台灣南部的海埔、溪埔及人造陸地之舊慣〉,《台灣慣習記事》,第5卷第8號,1905,頁51~57。
8. 李豐楙,〈行瘟與送瘟─道教與民眾瘟疫觀的分歧〉,《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4,頁373~422。
9. 李豐楙,〈東港王船和瘟與送王習俗之研究〉,《東方宗教研究》,新3期,1993,頁229~265。10. 李豐楙,〈台灣東港平安祭典的王爺繞境與合境平安〉,《民俗曲藝》,第85期,1993,頁273-323。11. 李豐楙,〈台灣慶成醮與民間廟會文化─一個非常觀狂文化的休閒論〉,《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1995,頁41~64。
12. 李豐楙,〈嚴肅與遊戲:從腊祭到迎王祭的「非常」觀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8期,1999。13. 李豐楙,〈臺灣信仰習俗概說〉,《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9卷第2期,1999,頁24-32。。
14. 李豐楙,〈迎王與送王:頭人與社民的儀式表演─以屏東東港、台南西港為主的考察〉,《民俗曲藝》,第129期,2001,頁1-42。15. 吳廣義,〈東港與西港王船信仰之比較〉,《台灣宗教學會通訊》,第8期,2000,頁70~87。
16. 科大衛〈David Faure〉,〈宗教與地域的表徵〉,《諸神嘉年華─香港宗教研究》,2002,頁140~162。
17. 徐雨村,〈宗族與宗教組織原則的轉換與並存─以雲林六房天上聖母的祭祀組織為例〉,《思語言》,第34卷第2期,1996,頁175~197。
18. 岡田謙著、陳乃糱譯,〈台灣北部村落之祭祀範圍〉,《台北文獻》,第9卷第4期,1960,頁14-29。
19. 許嘉明,〈祭祀圈之於居臺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1卷第25期,1978,頁59~68。20. 林美容,〈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2期,1989,頁53~114。21. 施振民,〈祭祀圈與社會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6期,1973,頁。
22. 高麗珍,〈松柏嶺受天宮的時空律動〉,《思與言》,第34卷第2期,1996,頁235-253。23. 莊吉發,〈清朝政府禁止偷渡台灣的史料〉,《台灣文獻》,第50卷第4期,1999,頁149~146。
24. 莊英章、李翹宏,〈房頭神與宗族分支:以惠東與鹿港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第88期,1999,頁203~232。
25. 溫振華,〈北港媽祖信仰大中心形成試探〉,《史聯雜誌》,第4期,1984,頁10~20。26. 陳元朋,〈《夷堅志》中所見之南宋瘟神信仰〉,《史原》,第19期,1993,頁39-84。27. 陳登風,〈台南灣裡「萬年殿」廟宇王爺船故事三則〉,《台灣風物》,第39卷第1期,1980,頁119~123。
28. 陳漢光,〈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23卷第1期,1972,頁85~104。
29. 陳憲明,〈澎湖村落祭祀的空間結構《上》〉,《澎湖縣立文化中心季刊》,第4期,1996,頁58-71。
30. 陳憲明,〈澎湖村落祭祀的空間結構《下》〉,《澎湖縣立文化中心季刊》,第5期,1996,頁26-34。
31. 黃秀政,〈清代治台政策的再檢討:以渡台禁令為例〉,《台灣史研究》,1992,頁145~173。
32. 黃富三,〈清代台灣之移民的耕地取得問題及其對土著的影響〉,《食貨》,第11卷第1期2,1981,頁19~33。
33. 黃富三,〈清代台灣之移民的耕地取得問題及其對土著的影響〉,《食貨》,第11卷第2期,1981,頁72~89。
34. 黃文博,〈台南縣新豐區的王船信仰現況〉,《南瀛文獻》,第43卷,1999,頁167-189。35. 黃美英,〈祈福與還願:進香過程的體驗〉,《歷史月刊》,第63期,1993,頁47~53。36. 張瑞津、石再添、陳翰霖,〈台灣西南部台南海岸平原地形變遷之研究〉,《地理研究報告》,第26期,1996,頁19-56。
37. 張珣,〈民俗醫療與文化症候群〉,《歷史月刊》,第50期,1996,頁50~54。38. 張珣,〈婦女與醫療:對本土女療者的另類思考〉,《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11卷第2期,2001,頁126~134。
39. 葉明生,〈儀式與戲劇─民俗學的考察〉,《民俗曲藝》,第129期,2001頁237~271。40. 盧嘉興,〈二層行溪與蟯港〉,《南瀛文獻》,10卷合刊,1965,頁133~181。
41. 盧嘉興,〈曾文溪與國賽港〉,《南瀛文獻》,8卷合刊,1962,頁1~28。廟宇資料:
1. 二天府管理委員會,〈二天府明新書院崇德堂沿革〉,(台南市,二天府,民國87年)。
2. 不知著撰者,〈開農宮重建外緣金樂捐芳名錄〉,《碑文》,(台南縣,開農宮,民國73年)。
3. 王瑞興等編著,《歸仁仁壽宮》,歸仁仁壽宮,台南縣歸仁鄉,1999。
4. 王清撰文,〈馬鎮宮沿革〉,《碑文》,(台南市,馬鎮宮,民國77年)。
5. 西港慶安宮管理委員會,《西港慶安宮沿革》,(台南縣,西港慶安宮管理委員會,民國86年)。
6. 台南縣仁德鄉開農宮管理委員會,〈王船〉,《開農宮神農大帝簡介》,(台南縣,開農宮,不知著撰之年代)。
7. 金鑾宮重建委員會,〈下金鑾宮重建沿革誌〉,《碑文》,(高雄縣,金鑾宮重建委員會,民國81年)。
8. 同安宮建醮委員會,〈同安宮沿革〉,(台南市,同安宮建醮委員會,民國89年)。
9. 明直宮重建委員會,〈明直宮沿革碑記〉,《碑文》,(台南縣,明直宮,民國86年)。
10. 南鯤鯓代天府管理委員會,〈南鯤鯓代天府沿革〉,《南鯤鯓代天府》,(台南縣,南鯤鯓代天府,民國89年)。
11. 財團法人東隆宮,〈主神溫府千歲史略〉,(屏東縣,財團法人東隆宮,未註明年代)。
12. 超峰寺重建委員會,〈南岩超峰寺〉,《碑文》,(台南市,南岩超峰寺,民國86年)。
13. 黃典權,〈福安宮沿革鼎新碑記〉,《碑文》,(高雄縣,太爺福安宮,民國70年)。
14. 黃文博撰,〈鎮殿王船沿革〉,《碑文》,(台南縣,萬龍宮,民國82年)。
15. 陳丁林,《王之醮─蘇厝長興宮庚辰年瘟王祭》,台南縣,蘇厝長興宮,2000。
16. 陳主游,《西港鄉八份玉敕開基姑媽宮沿革》,(台南縣,姑媽宮,民國75年)。
17. 鹿耳門史蹟研究會,《正統鹿耳門聖母廟沿革誌》,正統鹿耳門聖母廟管理委員會,2000。
18. 福安宮管理委員會,〈福安宮沿革誌〉,《簡介》,(高雄縣,福安宮,民國82年)。
19. 福安宮建醮委員會,《福安宮壬午年三朝祈安清醮醮務手冊》,(高雄縣,福安宮建醮委員會,民國91年)。
20. 顏金良等編,《賜福宮誌》,賜福宮管理委員會,高雄縣茄萣鄉,2001。
21. 鄭子添撰,〈萬龍宮沿革誌〉,《碑文》,(台南縣,萬龍宮,民國80年)。
22. 萬年殿管理委員會,〈灣裡萬年殿王爺、神聖分靈一覽表〉,無頁碼。
23. 萬年殿建醮委員會,〈中華民國七十三年萬年殿建醮行事表〉,(台南市,萬年殿建醮委員會,民國73年)。
24. 萬年殿建醮委員會,《丙子年三朝王醮大典科儀範本》,(台南市,萬年殿建醮委員會,民國85年)。
25. 萬皇宮建醮委員會,〈前言〉,《庚辰年科三朝王醮大典科儀範本》,(台南市,萬皇宮建醮委員會,民國89年)。
26. 萬福宮重建委員會,〈萬福宮沿革誌〉,《碑文》,(高雄縣,萬福宮,民國81年)。
27. 灣裡南岩超峰寺建醮委員會,《灣裡南岩超峰寺佛祖壇丁丑年科慶成禳災祈安五朝王醮行事表》,(台南市,灣裡南岩超峰寺建醮委員會,民國86年)。
28. 灣裡保安宮建醮委員會,《壬午科三朝禳災祈安王醮大典遴選主會首邀請卡》,(台南市,灣裡保安宮建醮委員會,民國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