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說來,利率與每一個人的生活具有非常的相關性。不僅是投資者,甚至連政府都 對如何能更精準的預測利率未來走勢非常關心。而利率期限結構理論便能捕捉長短期 利率之間的關係。 關於解釋長短期利率間關係的理論有三:(一)預期理論, (二)市場區隔理論, 以及 ( 三) 流動性偏好理論。由於研究上的限制,再加上台灣獨特的金融環境,本文僅對預 期理論在台灣的適用性加以驗證。 由於債券資料的缺乏,本文採用台灣貨幣市場中商業本票利率進行本文的實證研究。 首先便對傳統預期理論進行實證,以實證結果來看,傳統預期理論並不適用於台灣貨 幣市場,即使在利率自由化後,傳統預期理論仍不適用。由於傳統預期理論無法解釋 台灣貨幣市場的利率期限結構現象,因此本文接著對其原因進行探討。 根據本文的研究架構,本文轉而驗證:市場參與者是否對短期利率相關之資訊過度反 應,以本文實證的方法,『過度反應』並非引起傳統預期理論不適用在台灣的原因。 雖然在利率自由化前人們似乎有過度反應的現象,但此僅不過是台灣貨幣市場人為扭 曲的反應現象而已。既然『過度反應假說』不成立,本文進而對另一個可能的原因進 行探討;隱含在遠期利率中的風險貼水並非一固定值。在對此一論點進行實證後,發 現隨時間而改變的風險貼水值可能是引起傳統預期理論不適用於台灣的原因。本文最 後以『自我迴歸條件異質性模型』嘗試著將此種隨時間而改變的風險貼水值加以估計 出來,其大約為1%至4%。 本實證研究的主要結論為:(一)傳統預期理論在台灣貨幣市場中實證上並不成立。( 二) 並非人們對短期利率的資訊過度反應, 而是隨時間而改變的風險貼水為引起傳統 預期理論不適用於台灣貨幣市場的原因。(三)由於台灣貨幣市場的人為扭曲, 使得貨 幣市場參與者可以在較小的風險下獲得較高的超額報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