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1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12 10:1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佳靜
研究生(外文):LIN, CHIA-CHING
論文名稱:國中新移民子 女父母管教方式及學習適應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Parenting Discipline and Learning Adoption of New Immigrant Children in Junior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舒緒緯舒緒緯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U, HSU-WEI
口試委員:楊智穎黃誌坤舒緒緯
口試委員(外文):YANG, CHIH-YINGHUANG, CHIH-KUNSHU, HSU-WEI
口試日期:2014-01-0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1
中文關鍵詞:新移民子女學習適應父母管教
外文關鍵詞:new immmigrant childrenlearning adoptionparenting disciplin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3
  • 點閱點閱:116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8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國中新移民子女的學習適應問題。為了達到研究目的,採用個案研究,以半結構式訪談及文件分析蒐集研究資料,以探討新移民子女的心理適應、課業適應及人際關係適應等學習適應因素,與父母管教方式之相關程度。研究對象為高雄市城市(化名)國中九年級共三位新移民學生。研究者經由訪談及資料分析結果進行質的分析,分別就新移民子女父母管教方式及其學習適應,依據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新移民子女之父母管教方式
新移民父母高關懷管教方式,對九年級新移民子女的的適應有顯著影響,在「自我概念」,「課業學習」及「人際關係」上有顯著差異,在實際表現上因人而異。
二、新移民子女的學習適應情形
從新移民子女、導師、同儕及任課老師的訪談記錄中發現新移民子女的「自我概念」在背景,身份並無差異;「人際關係」未有顯著差異,師生關係良好,同儕互動親密:在訪談及教室觀察中顯示大多數的個案對於「課業學習」呈正向、積極的態度;課業學習以學校為主,在團體中樂於學習,學習動機也隨之增強,進而自我接納與自我肯定。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出建議,以提供教育行政單位,教師、家長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This research aimed at probing into the learning adaptation of the new immigrant children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he researcher applied case study,adopting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document analysis to gather information and analyzed degree of the correlation of the parental style in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schoolwork and interpersonal adaption . The research objects were three ninth-grade immigrant students studying in Kaohsiung county. The collected data was conducted by qualitative analysis through descriptive analysis.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data analysis,conclusions are drawn as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1.Parenting styles of new immigrant children
The high-care discipline of parenting styles have significant impacts on the learning adoption(self-concept, academic learn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of new immigrant students:whereas, the actual performance varied.
2. New immigrant children’s learning adoption to circumstances
The new immigrant students’ self-concept hav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background and identity through the interviews from their homeroom teachers, peers and subject teachers. Simultaneously, it h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relationships, behaving good teacher-pupil relationships and intimate peer interaction. It conveys that most of the cases behave positive and vigorous attitude toward academic learning by interviews and classroom observation . Their learning is school-based and be willing to learn in groups, along with enhanced motivation, and then self-acceptance and affirmation.
Based on the mentioned results, the researcher will propose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uthority, school counselors and parents for reference.

謝辭 ……………………………………………………………………………Ⅰ
中文摘要………………………………………………………………………Ⅲ
英文摘要………………………………………………………………………Ⅴ
目次……………………………………………………………………………Ⅶ
表次……………………………………………………………………………Ⅸ
圖次……………………………………………………………………………Ⅹ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9
第一節 新移民適應及子女的就學現況……………………………… 9
第二節 新移民子女的學業成就………………………………………14
第三節 新移民子女的學習適應………………………………………20
第四節 新移民子女父母的管教方式…………………………………2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37
第一節 研究程序與方法 ……………………………………………37
第二節 研究情境與參與者 …………………………………………40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6
第四節 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5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57
第一節 新移民子女父母管教方式 …………………………………57
第二節 社會關係適應 ………………………………………………67
第三節 課業學習適應 ………………………………………………78
第四節 心理適應 …………………………………………………… 91
第五節 綜合摘要與省思…………………………………………… 10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9
第一節 結論 …………………………………………………………109
第二節 建議 …………………………………………………………114
參考文獻 ………………………………………………………………… 119
一、中文部分……………………………………………………………119
二、英文部分……………………………………………………………126
附錄 …………………………………………………………………………127
附錄一 結婚人數按國籍別……………………………………………127
附錄二 外籍配偶人數按國籍別………………………………………128
附錄三 一百零一年外籍配偶居留人數按國籍別……………………129
附錄四 訪談同意書……………………………………………………130
附錄五 研究個案訪談大綱……………………………………………131
附錄六 研究個案母親訪談大綱………………………………………134
附錄七 個案教師訪談大綱……………………………………………138
附錄八 個案同學訪談大綱……………………………………………140







一、中文部分
丁崇寶(2007)。高雄市國民小學學校評鑑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研究所,高雄市。
內政部統計處(2012)。內政統計通報一0二 年第二週。2013 年6 月1日
內政部統計處(2012)。出生數按生母原屬國籍分。一0二年第二週內政統計通報。2013 年6 月10 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
內政部統計處(2012)。結婚人數按國籍別。一0二年第二週內政統計通報。2013 年6 月10 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
內政部統計處(2012)。新移民配偶人數按國籍別。一0二年第二週內政統計通報。2013 年6 月10 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
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
王光宗(2003)。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母職經驗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王宏仁(2000)。階級下的「生產力」移動: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全球化下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論文集。國力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台北市。
王姿文(2003)。
王淑如(1994)。國民中學實施親職教育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王淑敏(1 9 8 9)。國小學童家庭環境與閱讀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嘉義市。
王雅各(2001)。綜論質性研究。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7(4),15-36。
王雅慧(2006)。高雄市新移民女性國小高年級子女家庭環境與其自我概念、學校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高雄市。
王瑞壎(2004)讓她們進入我們的世界~誰能幫助我們輔導外籍配偶及其子女?。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承辦「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22-35。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朱玉玲(2002)。澎湖縣外籍新娘生活經驗之探討(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江淑惠(1985)父母教養態度與幼兒焦慮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何青蓉(2003)。跨國婚姻移民教育初探-從一些思考陷阱談起。成人教育,75,2-10。
余淑貞(2006)。台北縣新移民女性的國中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
吳和堂(2011)。論文寫作與實用技巧。臺北市:高等。
吳孟娟(2005)。外籍配偶子女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國中學生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台北市。
吳承珊(2000)。母親與教師的管教方式對幼兒社會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正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第2版)臺北市:五南。
吳竺穎(1997)。家庭因素、父母管教方式與內外控信念對國小學童自我觀念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吳芝儀(2000)。建構論及其在教育研究上之運用:質的研究方法,167-198,高雄市:麗文。
吳秋鋒(2002)。父母的教育程度、職業對其教養信念及參與子女學習的影響(未出版的碩士論文)。
吳美玲(2001)。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習得無助感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吳美琦(2003)。國中學生父母管教策略、社會能力及同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吳清山(2004)。外籍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月刊,441,6-12。
吳雅惠(2007)。外籍配偶子女國語文能力之研究-以宜蘭縣一所國小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社會教育學研究所,宜蘭縣。
吳新華(1991)。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初等教育學報,4,199-253。
吳新華(1993)。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國教之友,44(3),27-36。
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台北市:五南。
那昇華(2007)。新移民子女的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校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以基隆市國民小學中高年級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周秀潔(2004)。外籍配偶子女的學校適應—教師的覺知與應對(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林生傳(2003)。教育行政。台北市:心理。
林婉惠(2011)。家長社經地位、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學生英語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彰化市。
林進材(1996)。城郊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適應比較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台東市。
林磯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學碩士論文,台東市。
柯淑慧(2004)。外籍母親與本籍母親之子女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柯淑慧(2004)。外籍母親與本籍母親之子女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以基隆市國小一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柯麗貞(2005)。新移民子女家庭教養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三峽鎮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台北市。
洪若和(1992)。自我概念的發展。國教之聲,26,41-45。
洪聖陽(2002)。父母教養方式、自我概念、依附關係與生涯成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研究所,台南市。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胡盈弟(2006)。外籍配偶教養方式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情形之研究-以高雄市的外籍配偶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范美珍(1996)。原生家庭組型與氣氛對父母管教方式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市。
夏曉鵑(2002)。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臺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孫碧蓮(2001)。雙親家庭父親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徐綺櫻(1993)。父母管教態度與學齡兒童行為困擾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台北市。
翁毓秀(2004)。單親母親親職壓力團體諮商方案效果研究-Meichenbaum理論應用(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研究所,彰化市。
高淑清(2000)。重要法規摘要。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7(3),45-49。
高淑清、陳美惠(2001)。啟動幼兒創造力思考,從幼兒家庭教育做起。幼兒教育年刊,13,50-68。
張芳全(2005)。外籍配偶子女的教育問題及其政策規劃。國民教育,45,32-37。
張春興(1998)。張式心理學辭典(第2版)。台北市:東華。
張秋慧(2005)。跨文化家庭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學習適應及兩者之關係
張美珍(2007)。新移民子女父母管教態度人際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所,台北市。
張維中(2004)。外籍配偶國小高年級兒童父母教養態度、同儕關係及自我效能之研究重要法規摘要。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台北市。
張慧貞(2004)。外籍配偶子女數感表現之研究-以高雄市國小四年級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教育部統計處(2013)。101學年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統計。檢索日期2013年 4月30 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Web/STATISTICS/index.htm
教育部統計處(2013)。101學年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統計。檢索日期2013年 5月15 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Web/STATISTICS/index.htm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台北市:學富。
莊家欣(2005)。外籍配偶之子女族群認同及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以台南縣為例重要法規摘要。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台南市。
許佩玲(1 9 8 1)。從系統功能語言學觀點探討不同圖文整合方式之科學課文對閱讀理解的影響-以月相單元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許殷誠(2005)。從國小教師觀點探討影響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因素重要法規摘要。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許筱梅(1995)。青少年知覺父母管教方式與其情緒穩定之相關研究重要法規摘要。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彰化市。
許誌庭 (2000)。國小教師對文化再製現象的知覺性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大學國民教育所,台南市。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正德(2003)。同理心訓練對親子關係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陳伶姿(2007)。新移民子女學校適應歷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台中縣。
陳宜亨(2005)。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親子關係、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陳明利(2004)。跨國婚姻下-東南亞外籍新娘來臺生活適應與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陳金蓮(2004)。四位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研究所,花蓮市。
陳金定(1998)。青少年親子依附、基本心理需求與羞愧感因果模式之探討。教育心理學報。
陳建洲、劉正(1999)。重探學校教育功能-家庭背景因素影響力變化之研究。台東師院學報,12,115-114
陳美娥 (1996)。國小學習遲緩兒童父母教養方式與成就動機生活適應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初等教育所,台北市。
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陳振新(2007)。影響台東縣國小學童學業成就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台東市。
陳烘玉(2003)。台北縣新移民女性子女教育發展關注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主辦外籍與大陸配偶教育研討會。
陳清花(2004)。澎湖縣新移民女性子女學校學習之探討(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陳智龍(2005)。新竹市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學習適應良好個案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學校行政所,新竹市。
陳湘淇(2004)。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在智力、語言能力及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台南市。
黃怡樺(2007)。苗栗縣國民小學四位高學業成就新移民子女學習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新竹市。
黃拓榮(199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黃盈彰( 2002)。親子天地。國教天地。149,103-111。
黃婉玲(2004)。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的家庭環境與學習適應情形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黃淑玲(1995)。國民小學學生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概念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黃富順(1974)。影響國中學生學業成就的家庭因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集刊,4,66-72。
黃森泉、張雯雁(2003)。外籍新娘婚姻適應與子女教養問題之探討。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社會科教育研究,8,135 –168
黃貴祥(1988)。學習目標、學習技巧、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黃綺君(2006)。新竹市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所,新竹市。
黃德祥(1996)。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楊千儀(2005)。當教育遇見多元文化-我們的問題、困惑與省思。現代教育論壇。
楊艾俐(2003)。台灣新女性移民子女之心靈世界探索(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雲林縣。
廖仁藝(20 0 1)。高學業成就原住民兒童家庭因素之分析-以巴拉腦社區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熊淑君(2004)。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台北市。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嘉義市。
蔡俊傑(1999)。父母參與及教師參與對學生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以台灣地區南部國二學生為例(未出版的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蔡清中(2006)。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及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新竹市。
蔡瑞全(2005)。台灣、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盧秀芳(2004)。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台北市。
蕭彩琴(2004)。台中縣外籍配偶之國小低年級子女同儕社會地位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私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研究所,台中市
賴朝暉(1998)。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行為困擾與校園暴力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謝慶皇(2003)。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臺南市。
簡茂發(1984)。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1,63-85
羅美紅(2005)。東南亞外籍母親對子女教養信念之探討-以大台北為主(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羅婉麗(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南市。
蘇玉慧(2005)。新移民女性子女生活適應調查研究-以基隆市國民小學為例 (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蘇容瑾(2004)。外籍配偶對母職之角色覺察與子女教養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臺南縣。
二、英文部分
Bandura, A.(1971).Analysis of modeling processes. In A. Bandura(ED.),
psychologicalModeling?,78-96 Chicago:Aldine-Atherton.Beane, J.A.,&
Baurmind, D.( 1974 ). Current Patl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Developmental
PsychologyMonograph 4, 11-29.
Becker, W. C(. 1964).Consequences of different kinds of parental discipline. In M.
L.Hoffman., & L. W. Hoffman(Eds.), Review of child development research,
Vol. 1,169-208. New York Russell Stage foundation.
Biller, H. B.(1993). Father and families:Paternal Factors in child development.
Westport,CT:Auburn House.Carmelle, M., & Pasley, K.(1996).Father’s
parenting role identity and father involvement.Journal of Family Iissues,17,
26-42.
Cooley, C. H.(1902). Huma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 N. J. : Charles
Scribner’s Sons.Elder(1962).Life opportunity and personality. Sociology of
Education,38(3), 173-202.
Erikson,E.H.(1963). Childhood and Society(2nd ed.). New York: Norton.
Hetherington, E. M., & Frankie, G.(1967).Effects of parental dominance,
warmth,and conflict on imitation in childre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2),119-125.
Hoffman, M. L., & Saltzstein, H. D.(1967).Parent discipline and thechild’s
moraldevelop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 45-57.
Hollingshed(1957),A. B.(1957).Two factor index of social position. New York:
Yale.
Hurlock, E. B.(1978).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A life-span approach. New
York:McGraw-Hill.Parker,G., Tupling, H., & Bromn, L. B.(1979).A
Parental bonding instrument. British Journal of Medical Psychology, 52,
1-10.
Likpa, R.P(. 1986). Self-concept, self-esteem, and curriculum. New York:Teacher
College Press.
Paulson, S.E., & Sputa, C.L.(1996). Patterns of adolescents and parents.
Adolescence, 31,369-381.
Pumroy, D. K.(1966).Maryl and Parent Attitude Survey:A research Instrument
with social desirability controlled.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64, 73-7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