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3 20:4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昭嬉
論文名稱:王安憶小說中的女性敘事-以《長恨歌》、《叔叔的故事》、《紀實與虛構》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Wang Anyi in the novel female narrates - take "Song of Eternal Sorrow", "Uncle's Story", "On-the-spot report with Fictionalizes"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陳信元陳信元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佛光大學
系所名稱: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1
中文關鍵詞:王安憶《長恨歌》《紀實與虛構》《叔叔的故事》女性經驗女性話語女性寫作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133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9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隨著一九七六年「文化大革命」的結束,長期受壓抑的知識份子開始覺醒。新時期被視為「五四」復興,思想的解放運動在長期的禁錮後突然爆發,加上經濟、文化的解放,女作家在長期壓抑的情感中,封閉已久的天地裡,順著這股潮流,傾巢而出,一時間,形成了一支「四世同堂」巍巍壯觀的女作家隊伍,自「五四」之後,歷史上從未有如此集中的、大量的女作家出現,也從未有如此之多的女作家選集、女性文學刊物出版發行,王安憶趕上這股女性文學再次崛起的潮流,於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女性意識」覺醒環境中,致力在女性寫作,察覺自我主體性,表現出女性敘事的不同向度。
  王安憶跨越新時期各個文學潮流,是一位勤於寫作的女作家,她的寫作生涯可說是個人的經歷與成長。綜觀王安憶的小說創作軌跡,以女性生存和生活經驗為其寫作素材。八十年代後小說著重在審視情愛、性愛與婚姻中的男女,探討男女之間情慾的渴望與追求。而九十年代王安憶相繼發表多部長篇小說,逐漸走向成熟,成為一個經歷世事、充滿睿智,擁有自己敘事哲學的知性女作家,隨其經歷和見聞的增長,王安憶關注在女性面對逆境的生存狀態。在敘述手法上接受西方的文學觀念,改變了原有傳統的敘述模式。本論文由女性經驗、女性話語和女性寫作三個面向加以探討。由作家女性成長經驗著手,作家的經驗影響著寫作的主題與素材。而女性文學以研究女性真實經驗為基礎,女性敘事的內容為王安憶作品中女性的經驗,圍繞著日常生活的描寫,空間的記憶和情慾的書寫構成她作品中重要成分。女性敘事的方式是作家寫作為自己發聲,王安憶藉由三部作品《長恨歌》、《紀實與虛構》、《叔叔的故事》各自的敘事方式及話語特色,表現女性的話語自覺。女性敘事的意義,呈現在王安憶的自我認同與超越性別的寫作上,作者自我認同的寫作歷程:以寫實手法寫個人經驗,接著挑戰虛構的西方小說理論,最後藉由自傳式小說認同自己,維持完整的自我感。王安憶超越性別的寫作從書寫「女性」為主題,將男性隱蔽,逐漸超越性別寫作,關注社會底層女性的生存問題,趨向群體意識的「普遍性」。
  本論文以王安憶二十世紀八十、九十年代小說為主要分析對象,從女性的角度出發,藉由王安憶自身的成長經歷和作品中女性的經驗,探究女性的共同生命歷程與個人獨特的生命情懷,小說中的女性經驗對讀者的意義與影響。同時女性的敘事是否異於男性,而創作出其獨特的女性詩學。女性寫作在時代的變遷下與時俱進,寫作對女性自身而言,能否成為自我認同的歷程,諸如此類皆為本論文所要釐清的議題。
目次
摘要………………………………………………………………………………I
目次………………………………………………………………………………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1
第四節 章節架構與安排…………………………………………… 16
第二章 王安憶的女性成長經驗………………………………………………19
第一節 孤獨的童年………………………………………………… 21
第二節 文革知青時期……………………………………………… 25
第三節 女作家的生涯……………………………………………… 29
第三章 王安憶的女性經驗書寫………………………………………………35
第一節 日常生活的描述…………………………………………… 39
一、時尚與服飾……………………………………………………40
二、色香味美的飲食………………………………………………45
三、生活擺飾………………………………………………………47
第二節 空間的記憶………………………………………………… 50
一、女性與城市……………………………………………………52
二、女性與弄堂……………………………………………………61
第三節 情慾的書寫………………………………………………… 69
一、尋找理想的愛情………………………………………………70
二、追求性慾的自主………………………………………………72
三、瓦解男性中心神話……………………………………………76
四、回歸情慾的省思………………………………………………77
第四章 王安憶的女性話………………………………………………………80
第一節 情節類型與敘述特色……………………………………… 82
一、情節類型………………………………………………………83
(一)線型情節…………………………………………………84
(二)非線型情節………………………………………………86
(三)轉換型情節………………………………………………87
二、敘述特色………………………………………………………89
(一)綜合型敘述………………………………………………89
(二)後設敘述…………………………………………………90
(三)紀實與虛構敘述…………………………………………94
第二節 話語模式與語言特點……………………………………… 95
一、話語模式………………………………………………………96
(一)直接引語…………………………………………………96
(二)間接引語…………………………………………………99
(三)自由間接引語………………………………………… 100
二、語言特點…………………………………………………… 102
(一)語言瑣屑、呢喃……………………………………… 102
(二)命名的空缺…………………………………………… 106
(三)評論性語言…………………………………………… 109
第三節 空間的呈現方式………………………………………… 111
一、作者對空間的支配………………………………………… 111
二、空間的象徵………………………………………………… 113
三、空間的訊息………………………………………………… 115
第五章 王安憶的自我認同與寫作…………………………………………120
第一節 女性的自我認同………………………………………… 122
第二節 超越性別的寫作………………………………………… 128
一、男性敘述的隱蔽………………………………………………128
二、關注社會底層女性的生存問題………………………………131
三、趨向群體意識的「普遍性」…………………………………134
第三節 精神世界的性靈書寫…………………………………… 137
一、飄泊主題的書寫………………………………………………137
二、寫作與時代的總結與檢討……………………………………140
第六章 結論…………………………………………………………………145
參考書目………………………………………………………………………150
一、 王安憶作品

(一)簡體字版
1、中短篇小說
《雨,沙沙沙》(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1年8月)
《王安憶中短篇小說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3年6月)
《流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
《尾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
《小鮑莊》(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3月)
《海上繁華夢》(廣州:花城出版社,1989年4月)
《神聖祭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
《烏托邦詩篇》(北京:華藝出版社,1993年)
《荒山之戀》(武漢:長沙文藝出版社,1993年)
《傷心太平洋》(北京:華藝出版社,1995年)
《中國當代作家選集叢書.王安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
《王安憶自選集一:海上繁華夢》(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
《王安憶自選集二:小城之戀》(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
《王安憶自選集三:香港情與愛》(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
《王安憶自選集五:米尼》(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
《人世的浮沉》(上海:文匯出版社,1996年)
《王安憶短篇小說集》(濟南:明天出版社,1997年1月)
《姊妹們》(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年)
《屋頂上的童話》(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1997年)
《隱居的時代》(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9月)
《王安憶小說選》(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1999年)
《我愛比爾》(海口:南海出版社,2000年)
《妹頭》(海口:南海出版社,2000年)
《崗上的世紀》(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歌星日本來》(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0年)
《剃度》(海口:南海出版社,2000年)
《文工團》(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
《弟兄們》(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1年9月)
《三戀》(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1年9月)
《傷心太平洋》(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1年10月)
《流逝》(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2年5月)
《苦果》(西安:陝西旅遊出版社,2002年)
《憂傷年代》(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10月)
《現代生活》(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酒徒》(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3年1月)
《荒山之戀》(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年)
《王安憶中篇小說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10月)
《叔叔的故事》(新時期小說名家名篇‧彩圖珍藏版)(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2004年2月)
《我愛比爾》(新時期小說名家名篇‧彩圖珍藏版)(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2004年2月)
《崗上的世紀》(新時期小說名家名篇‧彩圖珍藏版)(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年2月)
《小城之戀》(新時期小說名家名篇‧彩圖珍藏版)(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2004年2月)
《荒山之戀》(新時期小說名家名篇‧彩圖珍藏版)(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2004年2月)
《錦繡谷之戀》(新時期小說名家名篇‧彩圖珍藏版)(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年2月)
《稻香樓》(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年1月)
《王安憶精選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5月)
《悲慟之地》(上海:文匯出版社,2006年6月)
《短篇小說編年 卷一:牆基 1978~1981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1月)
《短篇小說編年 卷二:舞台小世界 1982~1989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1月)
《短篇小說編年 卷三:天仙配 1997~2000》(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1月)
《短篇小說編年 卷三:黑弄堂 2001~2007》(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1月)
《王安憶小說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

2、長篇小說
《69屆初中生》(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6年;太原:北岳文藝出版,
2001年4月)
《黃河故道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3月)
《米尼》(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0年)
《流水三十章》(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
《紀實與虛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
《父系和母系的神話》(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4年)
《長恨歌》(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
《富萍》(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0年5月)
《上種紅菱下種藕》(海口:南海出版社,2002年,海口:2002年1月)
《長恨歌》(海口:南海出版社,2003年8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桃之夭夭》(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年12月)
《遍地梟雄》(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上海文匯出版社,2005年5月)
《啟蒙時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4月)
《驕傲的皮匠》(湖北:海豚出版社,2010年8月)

3、兒童文學
《黑黑白白》(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1983年)

4、散文、隨筆
《母女漫遊美利堅》(遊記,與茹志鵑合著)(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
《蒲公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旅德的故事》(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0年)
《乘火車旅行》(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4年)
《王安憶自選集四:漂泊的語言》(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
《獨語》(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8年4月)
《接近世紀初》(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年2月)
《塞上五記》(長春:吉林攝影出版社,1999年)
《王安憶散文》(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
《男人和女人 女人和城市》(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窗外與窗裡》(瀋陽:瀋陽出版社,2001年1月;廣州:廣州出版社,2001年8月)
《我讀我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4月)
《尋找上海》(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11月)
《茜沙窗下》(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10月)
《街燈底下》(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年5月)
《乘公共汽車旅行》(上海:中國福利會出版社,2005年5月)
《王安憶讀書筆記》(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1月)
《王安憶導修報告》(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1月)
《王安憶散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1月)
《談話錄》(與張新穎合著)(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
《對話啟蒙時代》(與張旭東等合著)(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6月)
《情感的生命》(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年9月)
《疲憊的都市人》(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年9月)
《渴望出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

5、評論
《故事和講故事》(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年)
《心靈世界-王安憶小說講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
《重建象牙塔》(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7年)
《王安憶說》(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3年9月)
《小說家的十三堂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上海文匯出版社,
2005年6月)

《華麗家族阿加沙‧克莉絲蒂的世界》(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6年11月)

(二)繁體字版
1、中短篇小說
《雨,沙沙沙》(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88年2月)
《小城之戀》(台北:林白出版社,1988年2月)
《叔叔的故事》(台北:業強出版社,1991年12月;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
年5月)
《逐鹿中街》(台北:麥田出版社,1992年10月)
《香港情與愛》(台北:麥田出版社,1994年)
《憂傷的年代》(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7月)
《處女蛋》(原名:《我愛比爾》)(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10月)
《隱居的時代》(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9月)
《妹頭》(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2月)
《剃度》(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9月)
《海上繁華夢》(台北:INK印刻出版公司,2003年4月)
《閣樓》(台北:INK印刻出版公司,2003年4月)
《現代生活》(台北:一方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4月)
《流逝》(台北:INK印刻出版公司,2003年9月)
《兒女英雄傳》(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1月)
《冷土》(台北:INK印刻出版公司,2006年1月)
《化妝間:王安憶最新短篇小說輯》(台北:二魚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4月)
《傷心太平洋》(台北:INK印刻出版公司,2007年11月)
《崗上的世紀》(台北:INK印刻出版公司,2008年7月)
《月色撩人》(台北:INK印刻出版公司,2008年12月)
《弄堂裡的白馬》(台北:九歌出版社,2009年6月)
《茜紗窗下》(台北:麥田出版社,2010年4月)

2、長篇小說
《長恨歌》(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4月)
《紀實與虛構》(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10月)
《富萍》(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3月)
《上種紅菱下種藕》(台北:一方出版公司,2002年5月;麥田出版社,
2006年2月)
《米尼》(台北:INK印刻出版公司,2003年2月)
《流逝》(台北:INK印刻出版公司,2003年9月)
《桃之夭夭》(台北:INK印刻出版公司,2004年1月)
《遍地梟雄》(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6月)
《啟蒙時代》(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4月)
《天香》(台北:麥田出版社,2011年3月)

3、散文、隨筆
《母女同遊美利堅》(與茹志鵑合著)(香港:三聯書店,1986年10月)
《風月──陳凱歌、王安憶的文學電影劇本》(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
《獨語》(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5月)
《尋找上海》(台北:INK印刻出版公司,2002年5月)
《我讀我看》(台北:一方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9月)
《王安憶的上海》(香港:三聯書店,2004年8月)
《尋找上海》(台北:INK印刻出版公司,2006年6月)
《小說家的讀書密碼》(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12月)

4、評論
《小說家的13堂課》(台北:INK印刻出版公司,2002年10月)


二、王安憶相關研究及評論
(一)專書 (依人名筆畫排序)
沈紅芳,《女性敘事的共性與個性──王安憶、鐵凝小說創作比較談》(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吳義勤編,《王安憶研究資料》(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5月)
吳芸茜,《論王安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
黃淑祺,《王安憶的小說及其敘事美學》(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5年)
張新穎,金理編《王安憶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

(二)期刊論文與單篇文獻(依人名筆畫排序)
于哲霏,<試論王安憶小說中性別意識的突圍與重建>,《作家》2010年16期,
頁5-7。
于曉燕,<從兩性關係看王安憶80年代以後小說創作中的女性意識>,《齊齊哈
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4期(2008年),頁59-61。
王泉、羅珍楨,<王安憶女性小說敘事的獨特性>,《語文學刊》第2期(2001
年),頁53-55。
王雪瑛,<生長的狀態──論王安憶九十年代的小說創作>,《當代作家評論》
第2期(2001年)頁44-49。
王雪瑛,<都市與鄉村,王安憶小說的雙重空間>,《文學世紀》第2卷第10
期(2002年10月),頁60-65。
王瑞芬,<論王安憶小說中對「孤獨」的救贖>,《吉林教育學院學報》第26
卷第1期(2010年),頁91-92。
王麗,<尋找與發現──談談王安憶文學藝術的獨特性>,《鷺江職業大學學報》
第11卷第1期(2003年3月),頁59-62。
毛文濤,<王安憶《長恨歌》中王琦瑤形象分析>,《瀋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
學版)》第5卷第1期(2009年1月),頁97-100。
白彩霞,<在仰視中體味王安憶的「鴿子視點」>,《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第5
卷第12期(2009年12月),頁103-105。
史羽斌,<個體中的歷史投射──對王安憶小說的歷史論析>,《瀋陽師範大學
學報》第33卷第4期(2009年4月),頁102-107。
石曉楓,<論王安憶《長恨歌》的海派傳承>,《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第11
期(1998年9月),頁421-436。
石曉楓,<論王安憶「紀實與虛構」中的個人與城市>,《國文學報》第30期
(2001年6月),頁273-289。
田丹,<《叔叔的故事》敘述方式淺析>,《文化研究》中旬刊(2007年9月),
頁 195。
江桂杏,<王安憶作品中都市邊緣人的形象塑造>,《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
報》,第1期(2010年 3月),頁29-33。
朱西寧,<情歸何處──評王安憶《長恨歌》>,《聯合文學》,第141期(1996
年 7月),頁190-191。
朱茜,<試論王安憶筆下女性的韌性──以王琦瑤、郁曉秋為例>,《湘潮》第
4期(2009年 10月),頁12-13。
任一鳴,<「遊戲」男性中心文化核心文本──解讀王安憶《叔叔的故事》>,
《昌吉學院學報》第2期(2004年),頁1-4。
何建立,<王安憶小說中對女性命運的關注>,《文學評論》第7期(2009年),
頁20-21。
余紅豔,<女性主義視角下的王安憶小說創作>,《女性文學研究專題》(2008
年6 月),頁107-109。
余艷春、高兵,<詩意的策略,神話的終極──王安憶小說文體藝術論>,《河
北師範大學學報》第26卷第3期(2003年5月),頁95-98。
邱心,<當代中國女作家創作路向的轉變──閱讀張潔、王安憶、池莉和陳染的
小說>,《讀書人》(1996年6月),頁18-26。
李子慧,<王安憶與性別寫作>,《湛江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1期(2003
年3月),頁69-73。
李靜,<不冒險的旅程──論王安憶的寫作困境>,《理論批評》第1期(2003
年),頁25-39。
杜沁,<王琦瑤城市的代言人──解讀中女性視野下的城市特質>,《文史縱橫》
第12期(2008年),頁119-120。
杜沁,<淺析王安憶的弄堂情結>,《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2009年3月),頁
77-79。
宋明煒,<《叔叔的故事》與小說藝術>,《小說與90年代精神》,頁60-70。
宋鳳娟,<老歌新唱──簡析《叔叔的故事》的敘事模式>,《佳木斯大學社會
學學報》第18卷第4期(2008年8月),頁39-40。
周新民,<個人歷史性維度的書寫──王安憶近期小說中的個人>,《小說評
論》2003年第3期,頁40-45。
段愷,<世紀末個人對時代的反省──論王安憶《叔叔的故事》的小說特質>,
《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第34卷第5期(2007年9月),頁108-110。
流川楓,<從虛構的片段看英雄形象的幻滅──兩個奇特的文革故事:王安憶<
叔叔的故事>和王朔<動物凶猛>>《讀書人》第24期(1997年2月),頁50-53。
馬春花,<論王安憶小說的性別政治與現代性想像>,《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
科學版)》第24卷第4期(2008年8月),頁97-99。
夏艷,<男權的解構與女性價值建構──《叔叔的故事》女性視角初探>,《塔
里木大學學報》第18卷第2期(2006年3月),頁24-27。
郝月梅,<不斷尋求自我突破的途徑──王安憶與《紀實與虛構》>,《女性文
學》(1996年2月),頁26-27。
徐雁,<王安憶的危機>,《淮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1期(2000年6月),
頁101-105。
盛君,<論王安憶小說的漂泊主題>,《文教資料》第18期(2010年6月),
頁71-73。
張公善,<重建新生活的倡議書──論王安憶《叔叔的故事》>,《湖南文理學
院學報》第33卷第2期(2008年3月),頁72-78。
張冠夫,<我與你:一種新的敘史語言的誕生──對《心靈史》、《紀實與虛構》、
《家族》的依次集體解讀>,《文論百家》(1998年4月)。
張詠春,<女性歷史的重述──論王安憶小說《叔叔的故事》的女性意識>,《海
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期(2004年),頁17-20。
張業松,<《叔叔的故事》的文學史意義>,《社會科學》第6期(2008年),
頁178-192。
孫惠欣,<拓女性寫作天地,譜女性話語篇章──《叔叔的放事》、《長恨歌》王
安憶小說中女性話語的建構>,《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2期(2003年6月),頁99-101。
孫蘭花,<女性視域下的審美燭照──以王安憶小說中的女性形象為例>,《寶
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2期(2006年4月),頁78-81。
高艷麗,<渴望家園──試論王安憶的《紀實與虛構》>,《吉林省教育學院學
報》第3期第21卷(2005年),頁73-76。
陳小花,<一顆弄堂的心一個都市裡的魂──《長恨歌》女主人公王琦瑤析>,
《廣東藝術學院學報》第4期(2007年),頁38-42。
陳茶鳳,<王安憶《叔叔的故事》敘事策略轉型背後的現實人生體驗>,《三門
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七卷第4期(2008年12月),頁81-84。
陳姿娟,<對女性孤獨境遇的探尋──析王安憶的《流水十三章》、《紀實與虛
構》、《長恨歌》>,《語文學刊》第1期(2008年),頁139-141。
陳建忠,<歷史創傷、精神危機、自我救贖/放逐:論朱天心與王安憶的都市書
寫>,《清華中文學林》第1期(2005年4月),頁135-164。
陳喻,<上海故事的講法──《長恨歌》的弄堂敘事>,《人文雜誌》第3期,(2007
年),頁100-104。
陳惠芬,<空間、性別與認同──女性寫作的「地理學」轉向>,《社會科學》
第10期(2007年),頁170-176。
陳碧月,<「海派文學」的女性書寫特色──以王安憶、陳丹燕、衛慧九○年代
的作品為例>,《景文學報》第18卷第2期(2008年7月),頁13-31。
陳曉娜,<論王安憶小說中的移民群像>,《語文學刊》2009年第6期,頁46-48。
莊曉瑋,<《叔叔的故事》中的歷史觀念及其實現>,《華中師範學院研究生學
報》第12卷第1期(2005年3月),頁79-82。
黃小芳,<王安憶小說的敘事建構及讀解>,《福建警察學院學報》第6期(2008
年),頁105-109。
黃錦樹,<意識型態的物質化──論王安憶《紀實與虛構》中的虛構與紀實>,
《國文天地》第13卷第3期(1997年8月),頁57-69。
曾恆源<從女性立場看王安憶《三戀》中的女性>,《國文天地》第109期(1994
年6月),頁27-35。
程錦,<《叔叔的故事》對一個時代的總結與檢討是有限的>,《中國現當代文
學研究》(2007年5月),頁53-62。
傅姍姍,<上海弄堂的精神縮影──試論《長恨歌》王琦瑤形象>,《廣東電視
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9年),頁50-52。
彭文忠,<王安憶的女性救贖之路>,《作家作品研究》(2003年2月),頁51-53。
彭建成,<痛苦的精神之旅──評王安憶的《叔叔的故事》>,《新世紀論叢》
第一卷(2006年4月),頁160-161。
葉玉靜,<錦繡天衣──女性文學紀念碑的編織工程,淺論王安憶《長恨歌》中
女性書寫>,《中外文學》第26卷第11期(1998年4月),頁166-179。
趙佃強,<欲望的俘虜與人性的悲劇──王安憶《叔叔的故事》精神分析學解讀
>,《學院派批評》,頁56-58。
劉芳池、何麗敏,<對男權社會的無奈與認同──王安憶《長恨歌》中男性形象
解讀>,《時代文學(上)》2010年第4期,頁118-119。
劉彥華,<都市日常生活中女性主體身分的張揚──評王安憶的《長恨歌》>,
《集寧師專學報》第30卷第2期(2008年6月),頁40-44。
劉賀娟,<胡同和弄堂──女性的都市文化記憶>,《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報)》第37卷第4期(2009年7月),頁32-36。
賴佩暄,<揮之不去的媚/魅影──論王安憶《長恨歌》中的城市與懷舊書寫>,
《中國文學研究》,第28期(2009年6月),頁237-270。
滕朝軍、母華敏,<王安憶小說中的弄堂意象>,《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
第25卷第10期(2008年10月),頁7-9。
魏蘭,<自我意識與超越意識的互相消長──王安憶小說創作心態淺談>,《寧
夏大學學報》,第21卷第1期(1991年),頁98-100。
蘇丹,<從《長恨歌》中的王琦瑤看上海人的特色>,《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
會科學版)》,第11卷第3期(2009年5月),頁103-105。


(三)台灣學位論文(依年代排序)
洪士惠,<上海流戀與憂傷書寫──王安憶小說研究(1976~1995) >,淡江大
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東吳大學中
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黃淑祺,<王安憶的小說及其敘事美學>,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年。
林佳芬<王安憶《長恨歌》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
顏瑋瑩,<王安憶長篇小說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
江靜芬<王安憶小說之女性情誼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4年。
潘雅玲,<王安憶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年。
王麗美<海上繁華夢──王安憶小說中女性的現代化嚮往>,淡江大學中國文學
系碩士論文,2005年。
孫國華,<文革後大陸文學新主題──以莫言、李銳、王安憶的作品為例>,國
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7年。
薛雯珊,<後新時期上海圖像:以陳丹燕、程乃珊、王安憶之都市散文為主>,
中央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8年。
陳冠薇,<當代中國歷史變動與知識份子的理想追尋:王安憶心靈考察>,清華
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年。
王珮磬,<王安憶小說主題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09年。

(四)大陸學位論文(依年代排序)
李平,<當代中國女性寫作中的王安憶>,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孫惠欣,<論王安憶小說中的女性意識>,延邊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吳宏志,<王安憶的轉型和探索>,華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
吳芸茜,<與時間對峙──王安憶論>,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
陳亞亞,<成如容易卻艱難──論王安憶的小說創作>,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3
年。
吳蘇陽,<論王安憶小說創作的嬗變>,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徐麗馨,<論王安憶九十年代中期的創作轉變>,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
年。
彭超,<女性尋找自我的迷惘──解讀王安憶小說中的女性意識>,四川師範大
學碩士論文,2004年。
李燕,<王安憶小說敘述方式的流變>,華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陳秀云,<論王安憶小說中的情愛觀>,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李淑霞,<王安憶小說創作論>,山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鄺利芬,<論王安憶小說創作與上海敘述>,華中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羅毅霞,<從女性主義角度比較張愛玲王安憶的小說>,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006年。
王姣,<論王安憶的小說創作>,遼寧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尹友,<論王安憶九十年代中後期小說創作中的鄉村世界>,河南大學碩士論
文,2007年。
黃小娣,<城市與女性──論王安憶的上海書寫>,江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
年。
裴艷艷,<王安憶小說主題研究>,河南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丁瓊,<在突圍中行走──論王安憶創作的轉變>,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8
年。
王星虎,<紀實與虛構二元關係轉化──王安憶的小說敘事策略>,貴州師範大
學碩士論文,2008年。
李淑燕,<女人與城市二重奏──王安憶都市小說探微>,雲南師範大學碩士論
文,2008年。
李曉麗,<論王安憶《長恨歌》的中國現代海派文學特徵>,雲南師範大學碩士
論文,2008年。
林永麗,<論王安憶小說創作的轉換>,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胡彩霞,<論王安憶的小說理論>,重慶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胡毅,<論王安憶小說的生命成長敘事>,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侯書蕓,<王安憶小說文體研究>,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姚娜,<王安憶小說敘事研究>,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陳金蓮,<王安憶小說觀念論>,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彭君洁,<王安憶小說中的女性意識及敘事策略研究>,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
文,2008年。
楊霞,<論王安憶的「上海世界」>,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葉一慧,<二十世紀上海女作家小說中男性形象轉變之探討──以六位女作家為
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廖詠絮,<論王安憶小說中的悲劇意識>,河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潘畢君,<王安憶兩次鄉村回望>,汕頭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蓬勃,<樂土樂土愛我得所──論王安憶鄉土敘事的流變與精神家園的尋找>,
湖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2008年。
魏蓓,<在心靈的懸索處起舞──論王安憶小說的「超性別書寫」>,廣西民族
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孔麗,<弄堂詩學──論王安憶城市小說>,曲阜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李舒悅,<王安憶小說的敘事特徵>,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孫玉秀,<在「紀實與虛構」中重塑歷史──王安憶小說歷史書寫研究>,黑龍
江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原甜甜,<尋找失去的時間──王安憶小說中的歷史敘述>,東北師範大學碩士
論文,2009年。
陳寧來,<論王安憶小說的人性探索>,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趙春雨,<王安憶小說的人文關懷>,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羅璐,<市民文化觀照下的都市人生>,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龔葉芳,<新時期日常敘事的一朵奇葩──論王安憶小說的日常敘事>,湖南師
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王蕾,<王安憶小說對女性主義理論的利用與摒棄>,青島大學碩士論文,2010
年。
唐曉莉,<張愛玲、王安憶小說創作比較>,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董遠方,<王安憶的鄉土寫作>,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歐陽湘崇,<女性、愛情、生活──論王安憶創作的三個觀點>,湖南師範大學
碩士論文,2010年。

三、其他參考書目
(一)專書(依人名筆畫排序)
上海證大研究所,《上海人》(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12月)。
王又平,《新時期文學轉型中的小說創作潮流》(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年)
王成兵,《當代認同危機的人學解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3
月)
王宇,《性別表達與現代認同》(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5月)
王侃,《歷史.語言.欲望:1990年代中國女性小說主題與敘事》,(桂林:廣西
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王佳煌,《都市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6月)
王政,陳雁主編,《百年中國女權思潮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10月)
王喜絨等,《世紀中國女性文學批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3
月)
王春榮,《新女性文學論綱》(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5年1月)
王緋,《空前之迹──1851-1930中國婦女思想與文學發展史論》,(台北:台灣商
務印書館,2004年)
王緋,《女性與閱讀期待》(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
王德威,《現代中國小說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O與八O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1998 年9月)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3
年6月)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的中國小說新論》(台北:麥
田出版社,1998年10月)
王謙,《這就是上海人》(台北:笛藤出版社,2003年6月)
王艷芳,《從依附到自覺──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學
出版社,2009年11月)
王艷芳,《女性寫作與自我認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5月)
包亞明主編,《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瓦萊特著、陳艷譯,《小說:文學分析的現代方法與技巧》(天津:天津人民出版
社,2003年1月)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
伊塔羅.卡爾維諾著(Italo Calvino),王志弘譯,《看不見的城市》(台北:時報
文化出版社,1993年11月)
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現代性與自我認同》,趙旭東、方文譯,(北
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
朱國能,《文學概論》,(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
任一鳴,《中國當代女性文學簡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6月)。
任一鳴,《建構與解構》,(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10月)
任一鳴,《中國女性文學的現代衍進》(香港:青文書屋,1997年6月)
托里莫以(Toril Moi),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
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6月)
西慧玲,《西方女性主義與中國女作家批評》(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
年8月)
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2003年4月)
米歇爾.福科(Michel Foucault)著,謝石、沈力譯,《性史》(台北:結構群文化公司,1990年2月)
李小江,《夏娃的探索》(鄭川: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
李小江,《性別與中國,平等與發展》(上海:三聯書店,1997年6月)
李小江,《女性審美意識探微》(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李小江等著,《文學、藝術與性別》(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李小江等著,《女人:跨文化對話》(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李小江等著,《女性主義──文化衝突與身分認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年)
李仕芬,《女性觀照的男性──女作家小說析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
年5月)
李有亮,《給男人命名──二十世紀女性文學中男權批判意識的流變》(北京:社
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5月)
李書磊,《都市的遷徙──現代小說與城市文化》(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3
年)
李銀河,《女性權力的崛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12月)
李潔非,《城市像框》(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
李慶西,《文學的當代性》(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7月)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
年9月)
李贛,熊家良,蔣淑嫻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年2
月)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2年4月)
沈謙,《文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3月)
宋如珊,《從傷痕文學到尋根文學──文革後十年的大陸文學流派》(台北:秀威
資訊科技公司,2002年1月)
汪時進、吳文祥主編,《新時期文學》(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2年10月)
周英雄,《小說、歷史、心理、人物》(台北:東大出版公司,1889年)
周海波,孫婧,《尋找失去的天空:中國現代女性文學論》(北京:中國社會科
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周華山,《閱讀性別》(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
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
年11月)
周蕾,《寫在家國以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年)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7月)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報出版公
司,1993年9月)
孟憲範,《改革大潮中的中國女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4月)
林志忠譯,《當代文學理論導讀》第四版,(台北:巨流出版社,2005年8月)
林芳玫等著,《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2000年9月)
林樹明,《多維視野中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年5月)
金漢總主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年6月)
金漢,《中國當代小說藝術演變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
金漢、馮雲青、李新宇主編,《新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杭州:杭州大學出版
社,1997年5月)
金耀基,《中國社會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2年)
姚玳玫,《想像女性──海派小說(1892-1949)的敘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社,2004年7月)
帕特里莎.渥厄(PatriciPia Waugh)著,錢競,雁濱譯,《後設小說:自我意識小
說的理論與實踐》(台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1月)
周海波,《尋找失去的天空:中國現代女性文學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4年12月)
季羨林主編,《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12月)
吳秀明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寫真》三冊(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年6
月)
吳爾芙(Virginia Woolf)著、瞿世鏡譯,《論小說與小說家》(台北:聯經出版公
司,1991年1月)
吳義勤,《中國當代新潮小說論》(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7年6月)
吳福輝,《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說》(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
施福康,《上海社會大觀》(上海:上海書店,2001年1月)
禹建湘,《徘徊在邊緣的女性主義敘事》(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10月)
姜云飛,《失籠的囚徒》(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10月)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8月)
洪子誠等著,《中國當代文學概觀修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4
月第2版)
洪子誠、孟繁華主編,《當代文學關鍵詞》(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年2月)
洪子誠主編,《當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12月)
洪子誠,《作家的姿態與自我意識》(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1年11月)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讀論本》(台北:明文書局,
2002年)
高琳主編,《論女性文學》(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5年)
徐坤,《雙調夜行船:九十年代的女性寫作》(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3
月)
徐國能,《海峽兩岸現當代文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2月)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6月)
范銘如,《像一盒巧克力一當代文學評論》(台北:INK印刻出版公司,2005年
10月)
范銘如,《文學地理──臺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出版社,2008年9
月)
Linda McDowell著,徐谷玲、王志弘譯,國立編譯館主譯,《性別、認同與地方》
(台北:群學出版社,2006年5月)
徐坤,《雙調夜行船》,(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
徐岱,《邊緣敘事──20世紀中國女性小說個案批評》(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
年4月)
祝亞峰,《性別視域與當代文學敘事》(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格蕾.格林(Gayle Greene)、考比里亞.庫恩(Coppelia Kahn)編,陳引馳譯,
《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台北:駱駝出版社,1993年7月)
勒內.韋勒克、奧斯汀.沃倫(René Wellek Austin Warren),劉象愚譯,《文
學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馬元曦、康宏錦等譯,《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文化譯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
版社,2008年6月)
韋恩.布斯(Wayne C Booth)著,胡蘇曉、周憲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10月)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編,《中國女性書寫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淡江
大學中國文學系,1999年)
陶麗.莫依(Toril Moi)著,林建法、趙拓譯,《性與文本的政治──女權主義
文學理論》(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2年7月)
盛英,《中國女性主義文學縱橫談》,(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10月)
盛英,《中國女性文學新探》(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9月)
盛英主編,《二十世紀中國女性文學史》上下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年)
盛英,《中國新時期女作家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年)
陳玉玲,《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的主體性研究》(嘉義:南華管理學院出版,1998年)
陳思和,《當代大陸文學史教程》(台北:聯合文學初版社,2001年8月)
陳思和,《還原民間──文學的省思》(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6月)
陳思和,《筆走龍蛇》(台北:業強出版社,1991年1月)
陳信元,《從台灣看大陸當代文學》(台北:業強出版社,1989年7月)
陳順馨,《中國當代文學的敘述與性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
陳惠芬、馬元曦主編,《當代中國女性文學文化批評文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出版社,2007年2月)
陳傳才,周文柏,《文學理論新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2
月)
陳惠芬,《神話的窺破:當代中國女性書寫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6年11月)
陳碧月,《大陸女性婚戀小說──五四時期與新時期的女性意識書寫》(台北:秀
威資訊科技,2006年7月)
陳曉明選編,《中國女性小說精選》(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年9月)
陳曉明選編,《中國新寫實小說精選》(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6年6月)
陳曉蘭,《女性主義批評與文學詮釋》(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9年12月)
陳曉明,《剩餘的想像》,(北京:華藝出版社,1997年)
張小虹,《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
年)
張孝評,《文學概論新編》,(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7年)
張京媛,《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1月)
張岩冰,《女權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張清華,《中國新時期女性文學研究資料》(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4
月)
張寅德編選,《敘述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1月)
黃華,《權力,身體與自我──福科與女性主義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年6月)
喬以鋼,《中國當代女性文學的文化探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2
月)
崔志遠等箸,《中國當代小說流變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6
月)
Philip Koch著,梁永安譯,《孤獨》(台北:立緒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3月)
梁麗芳,《從紅衛兵到作家》(台北:萬象圖書公司,1993年5月)
華霄穎,《市民文化與都市想像:王安憶上海書寫研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9年10月)
瑞蒙.科南(Raymond Carver)著,姚錦清等譯,《敘事虛構作品》(北京:生活.
讀書.新知書店,1989年2月)
楊莉馨,《異域性與本土化:女性主義詩學在中國的流變與影響》(北京:北京大
學出版社,2005年10月)
趙毅衡,《當說者被說的時候──比較敘述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
社,1998年)
瑪麗.伊格爾頓(Mary Eagleton),胡敏譯,《女權主義文學理論》(長沙:湖南
文藝出版社,1989年2月)
赫伯特.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黃勇、薛民譯,《愛欲與文明》(上海:
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1月)
裴斐,《文學概論》,(台北:復文圖書出版社,1992年)
齊虹,《世紀之交的女性寫作》(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
鄭利,《新時期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發展軌跡》(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年5月)
劉慧英,《走出男權傳統的藩籬:文學中男權意識的批判》(北京:生活‧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1996年4月)
錢中文,《文學發展論》(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年)
錢虹,《文學與性別研究》(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錢理群等主編,《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7月)
戴衛.赫爾曼(Herman, David)主編,馬海良譯,《新敘事學》(北京:北京大
學出版社,2002年5 月)
戴錦華,《涉渡之舟:新時期中國女性寫作與女性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年5月)
羅婷,《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西方與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12月)
羅鋼,《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
蘇紅軍、柏棣主編,《西方後學語境中的女權主義》(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6年6月)
蘇珊‧S.蘭瑟著(Susan Sniader Lanser),黃必康譯,《虛構的權威──女作家與敘述聲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
魏開瓊選編,《中國:與女性主義親密接觸》(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10
月)
讓.波德里亞著(Jean Baudrilltard),劉成富等譯,《消費文化》(南京:南京大
學出版社, 2001年版)

(二)學位論文與期刊論文(依年代排序)
吳宏凱,<九十年代女性寫作的徵候研究>,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
馬春花,<中國當代女性敘事與女性意識的遞變>,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1
年。
黃劍,<西方女權主義在中國的傳與變>,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李莉,<九十年代的女性寫作>,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王麗麗,<海派文學中的女性形象>,黑龍江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王虹,<論九十年代以來上海書寫的女性氣質>,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張小芳,<融入與疏離>,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張岳,<新時期女性作家的鄉土敘事>,安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
蓋冕,<身分的焦慮與認同書寫>,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張芳,<論新時期小說的「復魅」現象與當代作家的精神世界>,華僑大學碩士
論文,2009年。
徐盛蓮,<論新時期女性主義文學流變>,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楊曉峰,<新時期以來文學批評的性別傾向>,山西師範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
,2010年。
吳黛英,<新時期「女性文學」漫談>,《當代文藝思潮》,第4期(1983年),
頁37-46。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