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7)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2 04:5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秀靜
研究生(外文):Wu Shiu ching
論文名稱:客家區域發展歷程-以高雄縣美濃鎮南隆部落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Graduate Institute of Hakka Culture Studies -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指導教授:施雅軒施雅軒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客家文化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8
中文關鍵詞:客家區域發展歷程南隆部落族群互動
外文關鍵詞:Hakka regiondevelopment processNanlong Tribeinteraction among ethnic group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171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6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客家族群在語言、住屋、服飾、風俗、宗教信仰及習性等方面,均保有其獨特性。發展歷程是動態的、是持續的,而南隆部落的開墾是由日本人主導,引進北部客家人、以及岡山、田寮、旗山一帶的閩南人和美濃當地的客家人共同參與,拓墾過程中,族群的互動是值得探究的。
研究方法是參與觀察法、訪談法、民族誌研究法,再以建構論的精神,避免因文化背景之不同而造成誤解,希望以客觀的精神探討南隆部落的發展歷程。研究結論如下:1. 南隆部落屬於石礫地,荖濃溪又常氾濫成災,日本人投注很多時間與精力來開墾,包括地籍調查、林野調查、興築竹仔門發電廠以及防治水患工程。2.經濟作物從日治時期、國府時期到現在,不論蔗作、稻作、菸作、香蕉、雜作等,從興盛期到沒落以及現在的轉型,需要政府投注更多的關懷與協助。3. 客家人敬天地尊祖先、伯公信仰模式、捍衛家鄉自然地景,這些見諸實際生活中的客家文化精髓應發揚光大。4族群通婚,母語流失嚴重,搶救母語及正視下一代的教養問題為當務之急。
研究結果大致都能達到研究目的,但仍有未盡理想之處,建議如下:1. 加強客語能力,以瞭解文化精髓。2. 實際參與當地生活的時間應加長。3.培養日文閱讀能力,在史料的取得方面有更進一步的突破。
The ethnic group of Hakka has remained its uniqueness in the aspects of their language, house, costume, folk customs, religious belief and habitual behavior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se aspects is dynamic and continuous. In fact, the reclamation of Nanlong Tribe was guided by the Japanese, who led the Hakkas of Northern Taiwan, the Fukienese living in Gangshan, Tianliao and Cishan, as well as the local Hakkas of Meinong to take part in the reclamation. The interaction among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in the process of reclamation is worthy of making in-depth investigation.

The research approaches of the paper include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terview and ethnographic studies. The paper further uses the spirit of constructivism to avoid any misunderstanding caused by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hoping to employ an objective spirit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Nanlong Tribe.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are: 1. Nanlong Tribe is situated at a piece of gravel land, and flooding always occurs along Loanong River. Hence, the Japanese paid a lot of time and energy in the reclamation work, including the cadastral survey, forestry survey, construction of Jhuzimen Power Plant, and the floo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rojects. 2. From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 ruling period of Kuomintang to the present, the economic crops, including the sugar cane, rice, cigarette, banana, miscellaneous crops, etc. need more concerns and assistance from the government all through the period from their prosperity, decline to the existing transition. 3. The essence of the Hakka culture presented in the actual Hakka life, including the ways that the Hakkas respect the earth and heaven, worship their ancestors and previous generations, and defend the natural landscape of their hometowns, should be developed extensively. 4. The intermarriage among ethnic groups, the serious failure of handing down the mother language to the next generation and the remedial solutions, as well as the education and fostering of the next generation are the main problems to be solved urgently.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generally meet the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unsatisfactory places. Thus, the study makes some suggestions: 1. The Hakkas should strengthen the proficiency of their dialect to help understand the quintessence of their tribe. 2. The time of actual participation in local life should be lengthened. 3. The researchers of this area should cultivate their reading ability of Japanese language to achieve further breakthrough in the acquisi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客家區域的發展歷程---以高雄縣美濃鎮南隆部落為例
目  次
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次……………………………………………………………………………… V
圖目次…………………………………………………………………………… VII
表目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區域範圍及簡介………………………………………… 4
   第三節 文獻回顧……………………………………………………… 9
第二章 研究架構與研究方法………………………………………………… 14
   第一節 研究流程與研究架構………………………………………… 14
   第二節 研究方法……………………………………………………… 16
第三章 南隆部落的拓墾與產業經濟………………………………………… 22
  第一節 日本政府拓墾南隆部落……………………………………… 22
   第二節 南隆部落的產業經濟………………………………………… 28
   第三節 南隆部落各里現況…………………………………………… 39
第四章 南隆部落家族拓墾的個案…………………………………………… 51
   第一節 劉氏族譜內容………………………………………………… 51
 第二節 嘗會組織及福利……………………………………………… 57
   第三節 祖先來臺拓墾與後代子孫的省思…………………………… 59
第五章 田野調查內容與省思………………………………………………… 64
   第一節 田野調查內容………………………………………………… 64
第二節 田野調查後的省思…………………………………………… 89
第六章 結論與限制…………………………………………………………… 91
   第一節 結論…………………………………………………………… 91
第二節 研究限制……………………………………………………… 93
參考文獻………………………………………………………………………… 94
附錄一…………………………………………………………………………… 98
附錄二…………………………………………………………………………… 99
附錄三…………………………………………………………………………… 115
參考文獻
于宗先、王金利,2003,《台灣土地問題:社會問題的根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2000,《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片倉佳史著,姚巧梅譯,2004,《台灣土地‧日本表情---日治時代遺跡紀行》。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片倉佳史著,姚巧梅譯,2002,《台灣日治時代遺跡》。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榮文,2000,《台灣史小事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矢內原忠雄著,林明德譯,2004,《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臺北:海峽學術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吳進喜,1994,(一般聚落的發展)。《高雄縣聚落發展史》。高雄:高雄縣政府。
李幸祥,1997,《六堆客家故事》。高雄: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李欽賢,2004,《臺灣的古地圖「日治時期」》。臺北:遠足文化。
李順仁、黃提銘、林秀美,1996,《族群的對話》。臺北:常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周夢江、王思翔著,葉芸芸編,1995,《台灣舊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東海大學東亞社會經濟研究中心,1997,《地方社會》。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林素卿,200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施添福,1987,《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與原鄉生活方式》。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施雅軒,2003,《台灣的行政區變遷》。臺北: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洪馨蘭,1999,《菸草美濃—美濃地區客家文化與菸作經濟》。臺北:唐山出版社。
胡振洲,1977,《聚落地理學》。臺北:三民書局。
夏黎明總論、王存立、胡文青編著,2002,《台灣的古地圖—明清時期》。臺北: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翁佳音,2001,《異論臺灣史》。臺北:稻鄉出版社。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張志遠,2006,《台灣的敬字亭》。臺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素玢,2004,《歷史視野中的地方發展與變遷》。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張維安召集,張維安、黃毅志、黃紹恆、張翰壁、洪馨蘭、馮建彰、陳玉苹撰稿,2000,《臺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向明,2004,《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庚金,1989,《台中縣大甲溪流域開發史》。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曾純純,2005,《書寫客家生命—六堆鄉賢回憶錄》。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詹怡宜,2004,《一步一腳印,發現新台灣》。臺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
鈴木滿男著,蔡恩林譯,2002,《日本人在台灣做了什麼》。臺北:前衛出版社。
蔡承豪、楊韻平,2004,《台灣番薯文化誌》。臺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蔡培慧、陳怡慧、陳柏州,2003,《台灣的舊地名》。臺北: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蔡森泰、蕭月昌、于蘇英、王志文,1999,《土地之歌》。臺北:常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鍾昆宏、王秀美,2004,《美濃豐華:高天相美濃歷史影像特輯—壹》。高雄:高雄縣政府。
鍾昆宏、王秀美,2004,《美濃豐華:高天相美濃歷史影像特輯—貳》。高雄:高雄縣政府。
尹章義,1996,(老字據與臺灣開發史的研究)。《臺灣地區開闢史料學術論文集》。
毛秀容,2002,《台南縣官田鄉西庄地方感之形塑與轉化》。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學碩士論文。
毛麗華,2002,《台南古城空間發展的詮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學碩士論文。
王世慶,1996,(談清代臺灣蘭陽地區之農田水利開發史)。《臺灣地區開闢史料學術論文集》。
王復生,2002,《屏東地區水田休耕水資源調配之評估》。屏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
吳勤良,2003,《六堆文物館建築設計》。臺中: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美盈,2004,《徐傍興與臺灣六堆客家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允斐,1989,《清末至日治時期美濃聚落人為環境之研究》。中壢:私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麗娜,2004,《台南縣佳里鎮的土地開發與聚落發展》。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秀權,2004,《南台灣客家族群人文圖像---專題創作》。高雄: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美華,2004,《鍾肇政大河小說中的殖民地經驗》。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滿紅,1996,(海關資料與清末臺灣史的研究)。《臺灣地區開闢史料學術論文集》。
林衡道,1996,(臺灣世居住民的祖籍與神明)。《臺灣地區開闢史料學術論文集》。
張靜宜,2003,《台灣拓殖株式會社與日本軍國主義》。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盛清沂,1996,(國學文獻館藏臺灣地區族譜與其開闢資料之探討)。《臺灣地區開闢史料學術論文集》。
莊吉發,1996,(國立故宮博物院現藏清代臺灣檔案舉隅)。《臺灣地區開闢史料學術論文集》。
許癸鎣,1994,《臺灣地區的族群居住隔離》。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淑娟,2002,(談日治時代部落振興運動的社區精神)。《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文學院台灣南部地方文化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黃富三,1996,(簡介怡和洋行檔中的臺灣史料)。《臺灣地區開闢史料學術論文集》。
黃瓊慧,2001,《屏東平原農業土地利用的轉變:1950-1990年代以蓮霧檳榔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玉平,1998,《台灣工業化過程中客家族群空間形式的演化---六堆内埔之個案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美慧,2003,《戰後台灣文化政策與文化發展關係之研究---以文化多元主義為觀點》。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榮富,2002,(聚落、夥房和客家人的群體個性)。《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文學院台灣南部地方文化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韓菊美,2002,《高雄市大坪頂梁姓血緣聚落的形成與空間發展》。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學碩士論文。
參考文獻
于宗先、王金利,2003,《台灣土地問題:社會問題的根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2000,《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片倉佳史著,姚巧梅譯,2004,《台灣土地‧日本表情---日治時代遺跡紀行》。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片倉佳史著,姚巧梅譯,2002,《台灣日治時代遺跡》。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榮文,2000,《台灣史小事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矢內原忠雄著,林明德譯,2004,《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臺北:海峽學術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吳進喜,1994,(一般聚落的發展)。《高雄縣聚落發展史》。高雄:高雄縣政府。
李幸祥,1997,《六堆客家故事》。高雄: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李欽賢,2004,《臺灣的古地圖「日治時期」》。臺北:遠足文化。
李順仁、黃提銘、林秀美,1996,《族群的對話》。臺北:常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周夢江、王思翔著,葉芸芸編,1995,《台灣舊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東海大學東亞社會經濟研究中心,1997,《地方社會》。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林素卿,200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施添福,1987,《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與原鄉生活方式》。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施雅軒,2003,《台灣的行政區變遷》。臺北: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洪馨蘭,1999,《菸草美濃—美濃地區客家文化與菸作經濟》。臺北:唐山出版社。
胡振洲,1977,《聚落地理學》。臺北:三民書局。
夏黎明總論、王存立、胡文青編著,2002,《台灣的古地圖—明清時期》。臺北: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翁佳音,2001,《異論臺灣史》。臺北:稻鄉出版社。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張志遠,2006,《台灣的敬字亭》。臺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素玢,2004,《歷史視野中的地方發展與變遷》。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張維安召集,張維安、黃毅志、黃紹恆、張翰壁、洪馨蘭、馮建彰、陳玉苹撰稿,2000,《臺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向明,2004,《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庚金,1989,《台中縣大甲溪流域開發史》。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曾純純,2005,《書寫客家生命—六堆鄉賢回憶錄》。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詹怡宜,2004,《一步一腳印,發現新台灣》。臺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
鈴木滿男著,蔡恩林譯,2002,《日本人在台灣做了什麼》。臺北:前衛出版社。
蔡承豪、楊韻平,2004,《台灣番薯文化誌》。臺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蔡培慧、陳怡慧、陳柏州,2003,《台灣的舊地名》。臺北: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蔡森泰、蕭月昌、于蘇英、王志文,1999,《土地之歌》。臺北:常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鍾昆宏、王秀美,2004,《美濃豐華:高天相美濃歷史影像特輯—壹》。高雄:高雄縣政府。
鍾昆宏、王秀美,2004,《美濃豐華:高天相美濃歷史影像特輯—貳》。高雄:高雄縣政府。
尹章義,1996,(老字據與臺灣開發史的研究)。《臺灣地區開闢史料學術論文集》。
毛秀容,2002,《台南縣官田鄉西庄地方感之形塑與轉化》。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學碩士論文。
毛麗華,2002,《台南古城空間發展的詮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學碩士論文。
王世慶,1996,(談清代臺灣蘭陽地區之農田水利開發史)。《臺灣地區開闢史料學術論文集》。
王復生,2002,《屏東地區水田休耕水資源調配之評估》。屏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
吳勤良,2003,《六堆文物館建築設計》。臺中: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美盈,2004,《徐傍興與臺灣六堆客家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允斐,1989,《清末至日治時期美濃聚落人為環境之研究》。中壢:私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麗娜,2004,《台南縣佳里鎮的土地開發與聚落發展》。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秀權,2004,《南台灣客家族群人文圖像---專題創作》。高雄: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美華,2004,《鍾肇政大河小說中的殖民地經驗》。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滿紅,1996,(海關資料與清末臺灣史的研究)。《臺灣地區開闢史料學術論文集》。
林衡道,1996,(臺灣世居住民的祖籍與神明)。《臺灣地區開闢史料學術論文集》。
張靜宜,2003,《台灣拓殖株式會社與日本軍國主義》。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盛清沂,1996,(國學文獻館藏臺灣地區族譜與其開闢資料之探討)。《臺灣地區開闢史料學術論文集》。
莊吉發,1996,(國立故宮博物院現藏清代臺灣檔案舉隅)。《臺灣地區開闢史料學術論文集》。
許癸鎣,1994,《臺灣地區的族群居住隔離》。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淑娟,2002,(談日治時代部落振興運動的社區精神)。《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文學院台灣南部地方文化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黃富三,1996,(簡介怡和洋行檔中的臺灣史料)。《臺灣地區開闢史料學術論文集》。
黃瓊慧,2001,《屏東平原農業土地利用的轉變:1950-1990年代以蓮霧檳榔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玉平,1998,《台灣工業化過程中客家族群空間形式的演化---六堆内埔之個案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美慧,2003,《戰後台灣文化政策與文化發展關係之研究---以文化多元主義為觀點》。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榮富,2002,(聚落、夥房和客家人的群體個性)。《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文學院台灣南部地方文化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韓菊美,2002,《高雄市大坪頂梁姓血緣聚落的形成與空間發展》。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學碩士論文。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