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1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08 15:0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下平芳久
研究生(外文):SHIMODAIRA YOSHIHISA
論文名稱:儒學對於日本現代化之作用─以大企業集團主義經營原理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Effects of Confucianism on Japan''s Modernization : the Case of the Group-centered Principle of Management in Japanese Large Enterprises
指導教授:洪鎌德洪鎌德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NG Lien-T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三民主義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政治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0
畢業學年度:8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0
中文關鍵詞:儒學日本式儒學現代化大企業集團主義日本式經營
外文關鍵詞:ConfucianismJapanese-style ConfucianismModernizationa Large EnterpriseGroup-centered PrincipleJapanese-style Manage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40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中國擁有五千餘年的悠久歷史,始終扮演著東方文化中樞的角色。與其一衣帶水的日本,一直以中國為師,吸取其浩瀚的文化成果,其中最主要的一項,就是可以稱為中國文化核心思想的儒學。儒學與佛學並列為兩大外來思潮,在長久的時間之內,對日本的政治、文化等諸多層面產生強烈影響。舉例來說,日本自七世紀以來直至今日,就仿效中國的皇帝年號使用天皇年號,而其字樣更是多由儒學字樣中採取(註1)。日本的小說文學自十世紀興起以降後,產生了數量眾多且帶有儒學勸善懲惡傾向的作品(註2)。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以中國為師的時代,結束於一八六八年的明治維新。以這時期為轉捩點日本進入近代史的階段。此階段不以中國為仿效對象,而改以大量吸收西方諸國的先進文化。結果,日本在短期間之內,就成為唯一非西方的強盛國家,此種情況,已可以說日本由信仰東方「王道」文化的國家轉變為信仰西方「霸道」文化的國家。也因此,日本發動了數次的侵略戰爭,而一九四五年的十五年戰爭失敗後,國家瀕臨滅亡的危機。戰爭結束後,這一次又以美國為師,搶先其他亞洲諸國成功取得經濟先進國的地位。從這些事實來看,有需多人恐怕會以為現代日本似乎完全斷絕的與中國昔日的關係,完全沈溺於西方文化之中,然實際上卻非如此。關於儒學,在明治維新的新國家建設階段有卓越貢獻的政治家、企業家、學者等多半為武士階級出身,他們皆具有豐富的儒學知識,而且也將之視為本身思想的根本支柱。因此,不久,儒學就被採為國家道德的標準,且在新興近代集團之大企業之中,成為其集團主義經營原理之核心,並發揮重要作用。戰後,由於美式民主制度確立,儒學被蓋上封建思想極致之烙印,因此有許多人呼籲須否定儒學之必要性。不過此集團主義原理雖然近年來一直被呼籲應該即將消失,但卻依然根生蒂固地存在著。此外,根據阿部吉雄的說法儒學已成為日本人精神生活、社會生活的脊骨,同時和其他教義混和侵入庶民的生活意識之中(註3)。並且,根據張瓊燕所言,雖然日本很少有人自覺為儒學之學徒,但儒學依然成為實際上他們「做人治世」之規範(註4)。在此背景下,中國文化精髓的儒學是日本經濟發展的支柱以及推動日本現代化的重要精神力量,這樣的想法是可以成立的。舉例來說,廖慶洲就認為,無庸置疑地,儒學是日本經濟精神指導力的根源(註5)。同時,牟鍾鑒也認為就企管方面來說,儒學在海內外都有成功的經驗,並且舉出日本作為例證(註6)。不過,令人質疑的是,第一,可否無條件地就將日本定位為儒學文化國家呢?引人注目的情況則是,在十五年戰爭之中,諸橋轍次主張儒學已經成為了日本人的血肉(註7),卻在同一個時期裡,津田左右吉卻詳細地論述著日本人的實際生活與儒學的關係究竟有多麼淡薄(註8)。此種事實所展現的是日本與儒學之間複雜而微妙的關係,並且逼使人不得不對此疑問進行回答。第二,假定以某種角度將現代日本視為儒學文化國家,那麼是否可以斷言儒學是日本經濟發展的精神原動力之一呢?一九一0年代,韋伯(Max Weber)曾經論及儒學的合理主義意味著對現世的合理性適應(Ratonale Anpassung an die Welt),而以超脫世俗為至的清教徒合理性主義則意味著現世的合理統治(rationale Beherrschung der Welt),並且認為只有後者可以徹底地貫徹經濟性的合理主義(註9)。近年來,蜂屋邦夫與村松映也否定了儒學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聯性(註10)。以一九一0年代日本線如了經濟衰退的泥坑之中為例,即可明白這是無法輕易斷定的。第三,假定儒學為日本經濟發展的精神原動力之一,那麼是否表示儒學必然對日本現代化產生正面作用呢?一般而言,現代化的內容,必然包含了政治與社會的自由化及民主化。可是,正如本論文所述,多數的日本人都對所屬之公司全心全意地奉獻自己,使精神自由受到侵害,就連自由、民主體制的基層水準都無法達到。從這個觀點看來,似乎應該可解釋為儒學也對日本現代化產生消極作用。令人遺憾的是,極少有著作對於這樣的疑問提出正面回答。至於根據儒家經典,在不偏向尊儒或是反儒立場下進行學術論述的著作,就筆者所知是幾乎沒有。於是,筆者急於對中日兩國思想史的關注,以及在兩國就業、就學的經驗,藉以探討儒學對於日本現代化之作用。本文的主要內容,是要以在日本大企業中經常可見的集團主義經營原則為例,對以上的三個疑問提出解答:一、日本稱得上是儒學文化國家,二、儒學作為日本經濟發展之精神原動力之一,是表示對日本現代化產生積極作用,三、儒學也對日本的現代化產生消極作用。並以之為基礎,筆者強調作為消極作用之源的儒學負面因素,具有加以克服的可能性,並提出有力的例證。丙且,筆者證明其作為積極作用之源的正面因素,不只對中日兩國,更是全球人民的精神遺產。筆者更是由衷地希望,本文對於中日關係之研究的種種領域,俾能在未來有所貢獻。註釋註1 王家驊,《儒家思想與日本文化》,台北,:淑馨出版社,1994,頁200。註2 同註1,頁337。註3 霞山會出版,《儒教の變遷と現況─日本‧中國‧朝鮮の比較講座》,東京,霞山會,1977,頁63。註4 張瓊燕,〈儒學在日本社會上的應用之探討〉,《台中商專學報》,第25期,台中:國立台中商業專科學校,1993,頁191。註5 廖慶洲,《日本企管的儒家精神》,台北,濟濟日報社,1983,頁106。註6 牟鍾鑒,《儒學價值的新探索》,新店: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1997,頁240~241。註7 諸橋轍次,《儒教講話》,東京:目黑書店,1941,頁243。註8 津田左右吉,《支那思想と日本》,東京:岩波書店,1938,頁82~90。註9 Weber, Max, Die Wirtschaftsethik der Weltreligionen : Konfuzianismus und Taoismus, Tubingen : J. C. B. Mohr, 1989, PP.475~476.註10 蜂屋邦夫,《中國思想とはだろうか》,東京:河內書房新社1996,頁66。松村映,《儒教の毒》,東京‧京都:PHP研究所,1992,頁214~215 。
第一章 導論…………………………………………………………………… 1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第二節 文獻探討………………………………………………………… 4第三節 概念界定………………………………………………………… 8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定…………..…………………………………….. 10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11第二章 集團主義經營原理形成之過程………………………………………. 16第一節 儒教東傳與接受………………………………………………… 16第二節 以儒學為核心之集團主義經營原理的萌芽…………………… 23第三節 以儒學為核心之集團主義經營原理的確立及普及…………… 29第四節 作為世俗價值理念的日本式儒學的特徵…………………….... 37第三章 大企業接受集團主義經營原理之過程…………………………….… 45第一節 近代企業接受集團主義經營原理的原因……………………… 45第二節 近代企業接受集團主義經營原理的過程……………………… 54第三節 戰後企業對於集團主義經營原理的繼承……………………… 61第四章 集團主義經營原理之具體策略及其後果……………………………. 71第一節 企業內部的具體策略…………………………………………… 71第二節 企業外部的具體策略…………………………………………… 81第三節 企業內外具體策略所引起的後果……………………………… 89第五章 作為集團主義經營原理之核心的儒學思想及其作用………………. 102第一節 日本社會及企業所接受的儒學中心思想……………………… 102第二節 日本社會及企業所接受的德治思想內容……………………… 122第三節 儒學所帶來之集團主義經營原理的積極與消極作用………… 143第六章 儒學對於集團主義經營原理變革之重要角色…………………….… 164第一節 集團主義經營原理的變質……………………………………… 164第二節 知識份子主張的儒學現代意義………………………………… 169第三節 基於儒學思想的集團主義經營原理變革……………………… 173第四節 結論與建議……………………………………………………… 179參考文獻………………………………………………………………………… 189
一、中文部份(一)中文書籍1.David S. Nivison等著,孫隆基譯,《儒家思想的實踐》,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2.王宗文,《中國文化之深層結構》,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5。3.王家驊,《儒家思想與日本文化》,台北:淑馨出版社,1994。4.中國文化大學之文化復興編纂委員會編著,《中國文化之復興》,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處:1981。5.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教研室編,《哲學史知識讀物 儒家與儒家思想批判》,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74。6.朱雲影,《中國文化對日韓越的影響》,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7.牟鍾鑒,《儒學價值的新探索》,新店: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1997。8.李明輝主編,《儒家思想在現代東亞:總論篇》,台北:中史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9.李書有,《儒學與社會文明》,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10.李甦平,《聖人與武士─中日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比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11.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論》,台北:三民書局,1996。12.宋越倫編著,《中日民族文化交流史》,台北:正中書局,1966。13.宋德宣,《新儒家》,台北:三民書局,1996。14.吳鼎,《儒家學說與現代教育》,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0。15.杜維明,《儒家傳統的現代轉化─杜維明新儒學論著輯要》,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16.周月亮,《孔學儒術》,香港:中華書局(香港),1996。17.周紹賢,《孔孟要義》,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9。18.周博裕主編,孔百瑞等著,《傳統儒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19.長古川勝行等著,宮淑媛譯,《桃太郎的法則》,台北:漢思有限公司,1999。20.林明德,《日本史》,台北:三民書局,1986。21.林明德,《日本的社會》,台北:三民書局,1997。22.金耀基,《中國民本思想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23.俞榮根,《儒言治世─儒學治國之術》,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24.徐水生,《中國古代哲學與日本近代文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25.徐遠和,《儒學與東方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韋政通,《倫理思想的突破》,台北:大林出版社,1982。27.陳永逢,《日本現代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28.陳立夫主編,《孔子學說對世界之影響(第二輯)》,台北:復興書局:1972。29.陳啟明,《探究日本第一(上)─日本自動化考察》,台北:經濟日報社,1986。30.陳述德,《盛德大業─儒學與企業管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31.許介鱗,《日本政治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32.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第一屆台灣儒學研究過記學術研討會論文及(下冊)》,台南:台南市文化中心,1997。33.黃光國,《儒家思想與東亞現代文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8。34.黃秉泰,《儒學與現代文化─中日韓儒學比較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35.啟良,《新儒學批判》,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上海三聯書店,1995。36.張君勵先生先生遺著編輯委員會編,《比較中日陽明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37.張其昀,《孔子學說與現代文化》,台北:中國書刊儀器社,1958。38.崔青林著,吳玉貴譯,《韓國人的自我批判─剖析中日韓之經濟》,台北,台北國際商學出版社,1987。39.梁啟超,《歐遊心影錄節錄(臺一版)》,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0。40.復旦大學歷史系、復旦大學國際交流辦公室合編,《儒家思想與未來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41.葉祖灝,《中國政治思想精義》,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4。42.新日本製鐵株式會社能力開發室編著,《日本─姿與心─[第五版](中日文對照)》,台北:漢思有限公司,1997。43.楊立武,《和諧天下─儒學與現代公關》,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44.楊仲揆,《儒家文化區初探》,台北:國立編譯館,1994。45.楊君十、杜念中編,《儒家倫理與經濟發展》,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46.楊祖漢主編、牟宗三等著,《儒學與當代社會》,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47.廖名春,《孟子的智慧》,台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48.廖慶洲,《日本企管的儒家精神》,台北:經濟日報社,1983。49.熊禮匯、杜福祿,《孔子與經營管理》,台北:絲路出版社,1998。50.蔡仁厚,《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51.樊和平,《儒家與日本模式》,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5。52.潘亞暾、汪義生等,《儒商學》,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6。53.劉述先編,《儒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新加坡:東亞哲學研究所,1987。54.閻韜,《孔子與儒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55.謝仲明,《儒學與現代社會》,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56.謝冰瑩等編,《新譯四書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87。57.戴瑞坤,《陽明學說對日本之影響》,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1。58.羅光,《儒家哲學的體系》,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59.譚宇權,《孔子精神建設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60.蘇進添,《日本保守政治剖析》,台北:致良出版社,1992。(二)期刊報章1.衣笠安喜,〈日本的近代化與儒教〉,《當代》,第79期,台北:合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2.周見,〈日本式經營的理念及價值觀〉,《世界經濟》,1998年第3期,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3.陳增輝,〈朱熹民本思想初探〉,《孔孟月刊》,第53卷,台北:孔孟月刊社,1996。4.張學智,〈儒家文化的精神與價值觀〉,《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1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5.張瓊燕,〈儒學在日本社會上的應用之探討〉,《台中商專學報》,第25期,台中:國立台中商業專科學校,1993。6.楊仲揆,〈論中日儒學的不同〉,《孔孟月刊》,第29卷,台北:孔孟月刊社,1991。7.楊忠意,〈日本企業經濟管理之特徵探究〉,《日本研究》,1998年第2期,台北:財團法人中日關係研究發展基金會、日本研究雜誌社,1998。8.駱建人,〈儒家思想的復興〉,《孔孟月刊》,第25卷,台北:孔孟月刊社,1986。(三)學位論文1.李守愛,《朱子學在日本之發展及其對日本現代意識之啟發》,指導教授:蘇振申,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2.林以偉,《戰前日本小學道德教育之研究》,指導教授:林丕雄,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3.林俊杰,《日本是雇用勞動關係之探究》,指導教授:張瑞雄,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袁瓊瓊 <張愛玲記>,聯合文學第十一卷第十二期,1995.10
2. 徐步旋 <我讀中國現代文學評論集:兼論陳嶸的「『怨女』與『金鎖記』之比較>,中華文藝第十四卷第四期,1977.12
3. 林柏燕 <張愛玲‧紅樓夢‧郁達夫>,中華文藝第8卷第4期,1974.12
4. 林幸謙 <張愛玲的臨界點:閨閣話語與女性的邊緣化>,中外文學第24卷第5期,1995.10
5. 林幸謙 <張愛玲少作論──壓抑府碼與文本的政治含義>,當代第109期,1995.5.1
6. 林幸謙 <女性焦慮與醜怪身體:論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亞文化群體>,中外文學第27卷第6期,1998.11
7. 李歐梵 <中國現代文學的「頹廢」及作家>,當代第93期,1994.1.1
8. 高全之 <張愛玲的女性本位>,幼獅文藝第三十八卷第二期,1973.8
9. 高全之 <張愛玲的政治觀──兼論《秧歌》的結構與政治意義>,當代141期,1999.5.1
10. 高全之 <《赤地之戀》的外緣困擾與女性論述>,當代第132期,1998.8.1
11. 高天生 <從賽珍珠「大地」、張愛玲「秧歌」、張系國「地」看中國人對土地的怠惰>,明道文藝,1977.5
12. 陳芳明 <張愛玲與台灣文學史的撰寫>,中外文學第27卷第6期,1998.11
13. 廖珮君 <張愛玲和《秧歌》>,傳習,1993.6
14. 銀正雄 <評唐文標的論張愛玲早期小說──兼談其<實事求是,不作調人>>,書評書目第22、23期,1975.2、3
15. 蔡美麗 <以庸俗反當代──讀張愛玲雜想>,當代第14期,19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