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1.王志誠、邵慶平、洪秀芬、陳俊仁,實用證券交易法,頁125,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一版一刷(2011.3)。
2.余雪明,證券交易法,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再版二刷(2002.9)。
3.李開遠,證券管理法規新論,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五版一刷(2007.9)。
4.李開遠,證券交易法理論與實務,頁1,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初版一刷(2011.9)。
5.李宗黎、林蕙真,審計新論,証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七版一刷(2011.9)。
6.吳琮璠,審計學─實務應用與法律觀點,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四版一刷(2009.8)。
7.吳光明,證券交易法論,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十版一刷(2011.1)。
8.林蕙真,中級會計學新論(上冊),証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五版二刷(2009.10)。
9.姚志明,證券交易法導讀,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初版一刷(2008.9)。
10.馬君梅,會計學,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初版一刷(2006.8)。
11.徐惠慈,中級會計學,第一章,頁1,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二版一刷(2011.8)。
12.陳春山,證券交易法論,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十版一刷(2009.9)。
13.戚務君、林維珩、姜家訓、張慧珊,審計學,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十一版一刷(2006.9)。
14.曾宛如,證券交易法原理,元照出版有限公司,五版(2008.9)。
15.廖大穎,證券交易法導論,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修訂四版一刷(2009.8)。
16.劉連煜,新證券交易法實例研習,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增訂九版版一刷(2011.9)。
17.鄭丁旺,中級會計學(上冊),宜增文具印刷品行,九版一刷(2007.8)。
18.賴源河,證券法規,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六版一刷(2010.9)。
19.賴英照,股市遊戲規則─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自版,三版一刷(2014.2)。
期刊(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1.王怡心,「內部控制聲明書」是企業高層的切結書,內部稽核,第65期,頁22-25(2008.12)。2.王怡心,原則性的內部控制處理準則,證券暨期貨月刊,第28卷第10期,頁5-15(2010.10.16)。3.王怡心,新COSO內部控制整合架構,內部稽核,第79期,頁4-8(2012.7)。4.王怡心,COSO 2013的「內部控制」定義,內部稽核,第81期,頁16-20(2013.1)。5.王怡心,COSO的演變分析─以五大要素為主,內部稽核,第82期,頁17-24(2013.4)。6.王志誠,財務報告不實之民刑事責任,月旦財經法雜誌,第1期,頁117-135(2005.6)。7.王志誠,財務報告不實罪之判定基準:以重大性之測試標準為中心(上),台灣法學雜誌,第198期,頁46-51(2012.4.15)。
8.王志誠,公開說明書不實記載之民事責任,政大法學評論,第82期,頁91-157(2004.12)。9.江美艷,2013年採用IFRS,台灣企業準備好了嗎?,會計研究月刊,第289期,頁94-103(2009.12)。
10.朱德芳、林郁馨,我國證券交易法第20條之1比例責任之適用─兼評宏億案與協和案,2014公司法暨證券交易法判決評釋研討會,上午場,頁1-39(2014.4)。
11.李智仁、李曜崇,財務報表查核簽證民事法律責任之研究─會計師V事務所,全國律師,第11卷第6期,頁61-80(2007.6)。12.李開遠,會計師專業倫理與財務報表審計簽證法律責任之研究,銘傳大學法學論叢,第9期,頁105-143(2008.6)。13.李雅琳,審計準則公報第四十七號「財務報表查核之規劃」之介紹,會計研究月刊,第288期,頁94-99(2009.11)。14.李雅琳,審計準則公報第四十九號「查核人員對所評估風險之因應」簡介,會計研究月刊,第306期,頁53-57(2011.5)。15.呂弦音、鍾怡如,淺談配合採用國際會計準則相關法令之調整方向,證交資料,第583期,頁6-30(2010.11.15)。16.吳從周,簽證會計師責任之再檢討─從民法與民事訴訟法對應適用的觀點評台灣板橋地方法院九十八年度金字第三號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19期,頁22-33(2013.2)。17.林仁光,論經營者誠信、內部控制、內部稽核制度與公司治理,月旦法學雜誌,第106期,頁39-55(2004.3)。18.邱智宏,博達案帶給我們的法律省思,月旦法學雜誌,第133期,頁187-201(2006.6)。19.周建宏,企業導入IFRS前的策略思維,會計研究月刊,第288期,頁82-85(2009.11)。20.林志潔、林孝倫,從力霸案論台灣會計師簽證財報不實之法律責任:一個實證的分析,臺大法學論叢,第39卷第3期,頁223-288(2010.9)。
21.馬秀如,會計師的最低酬金標準─價格機能無法充分運作同業評鑑區分品質高下,會計研究月刊,第211期,頁73-82(2003.6)。22.馬秀如,會計師在資本市場扮演之角色:偵查舞弊之責任及第43號公報,證券櫃檯,第123期,頁31-41(2006.9)。23.馬秀如、侯宜廷,受查者舞弊與審計失敗─力霸案之省思,會計研究月刊,第261期,頁28-47(2007.8)。24.馬嘉應、蘇英婷,企業舞弊的防制(上),會計研究月刊,第257期,頁43-60(2007.4)。
25.陳錦隆,會計師查核簽證財務報表之民事責任(上),會計研究月刊,第171期,頁99-105(2000.2)。26.陳峰富,上市上櫃公司董事對於財務預測之法律責任,律師雜誌,第305期,頁43-65(2005.2)。27.陳文智,論會計師之注意義務─專業之注意義務,月旦法學雜誌,第127期,頁132-148(2005.12)。28.陳文智,該讓會計師享用比例責任制了嗎?─評析證券交易法引進比例責任制之正當性,法學新論,第1期,頁49-79(2008.8)。29.陳坤煌,淺談稅務簽證 財務簽證,會計師季刊,第247期,頁43-48(2011.6)。30.陳慧玲、張瑀珊、顏信輝,會計師查核報告簽章方式之探討:司法與證券監理人員之看法,會計審計論叢,第2卷第2期,頁1-30(2012.6)。31.莊永丞,論證券交易法第二十條證券詐欺損害賠償責任之因果關係,中原財經法學,第8期,頁147-183(2002.6)。32.張心悌,從美國最高法院Dura案思考證券詐欺之損失因果關係,月旦法學雜誌,第155期,頁220-228(2008.4)。33.張書瑋,台灣企業準備開始IFRS了沒?,會計研究月刊,第288期,頁61-81(2009.11)。34.崔秀玫,審計準則公報第四十八號「瞭解受查者及其環境以辨認並評估重大不實表達風險」簡介,會計研究月刊,第296期,頁114-120(2010.7)。
35.郭英仁,從安隆(Enron)事件期許我國為投資人立法提供保障,立法院院聞,第30卷第7期,頁50-62(2002.3)。36.郭大維,我國證券詐欺訴訟「因果關係」舉證之探討-以美國法為借鏡,月旦法學教室,第28期,頁79-90(2005.2)。37.郭大維,證券交易法公開原則之初探,證交資料,第578期,頁4-5(2010.6)。
38.黃銘傑,從安隆(Enron)案看我國會計師民事責任之現狀,月旦法學雜誌,第85期,頁105-118(2002.6)。39.黃柏夫,證券詐欺之民刑事責任,萬國法律,第162期,頁94-103(2008.12)。40.黃曉雯,2012鑑識會計研討會─防制財報及員工舞弊,會計研究月刊,第319期,頁134-137(2012.6)。
41.黃天牧,採用IFRSs後內部控制內部稽核的相關法令規範,內部稽核,第82期,頁12-16(2013.4)。42.曾宛如,論證券交易法第二十條之民事責任-以主觀要件與信賴為核心,臺大法學論叢,第33卷第5期,頁51-94(2004.9)。
43.曾淑瑜,經濟犯罪之事實認定與證據取捨─兼論財務報表虛偽隱匿之處罰,台灣法學雜誌,第196期,頁62-83(2012.3.15)。
44.葉銀華,集團之公司治理機制─力霸集團瓦解的震撼,會計研究月刊,第257期,頁61-74(2007.4)。
45.楊誌柔,美國安隆公司倒閉事件之省思,證券暨期貨管理,第20卷第5期,頁1-16(2002.5)。46.楊演松,會計師之道德規範法理探討(一),會計研究月刊,第284期,頁90-95(2009.7)。47.楊文蘭,淺論財務報表在證券交易法實踐的幾個問題─以行政法院97訴字1433號為例,朝陽商管評論,特刊,頁203-223(2012.5)。48.楊文安,內部稽核新課題,內部稽核,第79期,頁3(2012.7)。
49.趙冠瑋,股東會承認財務報表召集程序之探討─兼論台北地院九十三年度訴字第三二九九號民事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34期,頁127-148(2006.7)。50.廖柏蒼、王姿婷、謝佩蓉,債務清理法草案對會計師之衝擊─以力霸案中會計師之法律責任為例,會計研究月刊,第260期,頁100-114(2007.7)。51.廖大穎,再論企業揭露不實資訊與損害賠償之因果關係─兼評最高法院九十九年台上字第五二一號民事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87期,頁203-218(2010.12)。52.劉連煜,財報不實之損害賠償責任:法制史上蜥蜴的復活?─證券交易法新增訂第二十條之一的評論,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1期,頁51-62(2006.3)。53.劉連煜,公司資訊不實時證券持有人之請求權,台灣法學雜誌,第102期,頁217-221(2008.1)。
54.鄭絢彰,財務報表會說話,管理雜誌,第409期,頁102-106(2008.7)。55.鄭惠之,迎接IFRS接軌之挑戰,會計研究月刊,第281期,頁60-64(2009.4)。56.蔡昌憲、陳乃瑜,內部控制制度、董事監督義務及薪資報酬委員會─評最高法院九十八年度台上字第一三○二號民事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203期,頁200-228(2012.4)。57.賴英照,論公開說明書之規範,建華金融季刊,第27期,頁1-24(2004.12)。58.賴英照,證券法律的未竟之業,中原財經法學,第28期,頁1-69(2012.6)。59.蕭貴珠,新修正證券交易法有關公司財務報告及內線交易責任之影響剖析,稅務旬刊,第1966期,頁25-32(2006.5.10)。60.戴銘昇,論財務預測制度及其虛偽、隱匿(上),集保結算所月刊,第170期,頁23-48(2008.1)。61.蘇裕惠、林寶珠,接軌IFRS變革難度─除準則層面外,還有實務運作之差易,會計研究月刊,第299期,頁84-92(2010.10)。專書(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1.方嘉麟,會計表冊承認制度之研究兼論違法盈餘分派之責任歸屬,現代公司法制之新課題─賴英照大法官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頁399-425,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初版一刷(2005.8)。
2.林文里,資訊公開不實所致損害金額的計算方法,現代公司法制之新課題─賴英照大法官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頁505-542,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初版一刷(2005.8)。
3.陳春山,不實財務報告之民事責任法律適用爭議,現代公司法制之新課題─賴英照大法官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頁427-482,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初版一刷(2005.8)。
4.張心悌,論證券詐欺之損失因果關係─以美國最高法院Dura案為出發,余雪明大法官榮退論文集─企業與金融法制,頁303-332,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初版一刷(2009.1)。
5.廖大穎、陳啟垂,論不實企業資訊之損害賠償與因果關係的舉證責任分配─評述「詐欺市場理論」在實務上的適用,余雪明大法官榮退論文集─企業與金融法制,頁625-673,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初版一刷(2009.1)。
學位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1.林文里,證券市場資訊不實損害賠償的因果關係與責任範圍,國立臺北大學法學系博士論文(2009)。2.洪慶山,會計師簽證財務報告民事責任之研究-以證券交易法第二十條之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3.陳建全,台灣股市技術分析之實證研究,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4.曾淑雲,放空限制、投資上限與投資組合績效─以台灣股市為例,中央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論文(2005)。5.廖清達,綜合性技術指標的有效性驗證─兼論台灣股票市場的弱式效率性假說,東華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6.蔡德淵,台灣股市漲時重勢、跌時重質之實證研究,成功大學企管所博士論文(2002)。7.盧廷當,以參考成交量之濾嘴法則檢定資本市場弱式效率性─台灣股票市場之實證研究,交通大學管科所碩士論文(1996)。國內判決(按年代先後順序排列)
最高法院
1.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2385號民事判決
2.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15號民事判決
3.最高法院97年度台上字第432號民事判決
4.最高法院97年度台上字第1118號民事判決
5.最高法院97年度台上字第1119號民事判決
6.最高法院97年度台上字第1919號民事判決
7.最高法院97年度台上字第1280號民事判決
8.最高法院99年台上字第521號民事判決
9.最高法院100台上字第848號民事判決
10.最高法院101年度台上字第1695號民事判決
11.最高法院101年度台上字第2037號民事判決
12.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1305號民事判決
高等法院
1.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92年度上易字第471號民事判決
2.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93年度金上字第2號民事判決
3.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93年度金上字第4號民事判決
4.臺灣高等法院93年度重訴字第50號民事判決
5.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94年度金上字第1號民事判決
6.臺灣高等法院95年度金上字第5號民事判決
7.臺灣高等法院96年度金上字第1號民事判決
8.臺灣高等法院96年度金上易字第2號民事判決
9.臺灣高等法院97年度金上字第3號民事判決
10.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97年度金上字第1號民事判決
11.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97年度金上更(一)字第2號民事判決
12.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99年度金上字第7號民事判決
13.臺灣高等法院99年度金上更(一)字第1號民事判決
14.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99年度建上字第18號民事判決。
15.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00年度金上字第2號民事判決
16.臺灣高等法院101年度金上字第7號民事判決
地方法院
1.臺灣臺北地方法院87年度重訴字第1347號民事判決
2.臺灣新竹地方法院90年度重訴字第162號民事判決
3.臺灣臺中地方法院90年度重訴字第706號民事判決
4.臺灣台中地方法院91年度訴字第243號民事判決
5.臺灣臺中地方法院91年度重訴字第334號民事判決
6.臺灣高雄地方法院91年度重訴字第447號民事判決
7.臺灣高雄地方法院92年度金字第1號民事判決
8.臺灣士林地方法院93年度金字第3號民事判決
9.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3年度金字第40號民事判決
10.臺灣士林地方法院95年度金字第19號民事判決
11.臺灣板橋地方法院96年度金字第2號民事判決
12.臺灣臺中地方法院96年度金重訴字第3536號刑事判決
13.臺灣板橋地方法院98年度金字第1號民事判決
14.臺灣板橋地方法院98年度金字第3號民事判決
15.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8年度金字第17號民事判決
16.臺灣臺中地方法院98年度金字第19號民事判決
17.臺灣臺中地方法院98年度金字第21號民事判決
18.臺灣板橋地方法院99年度金字第2號民事判決
19.臺灣士林地方法院99年度金字第5號民事判決
20.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9年度金字第19號民事判決
國外判決(按英文順序排列)
1.Affiliated Ute Citizen v. United States, 406 U.S. 128, 92 S.Ct. 1456 (1972).
2.Abell v. Potomac Insc. Co., 858 F. 2d 1104 (5th Cir. 1988).
3.Baumel v. Rosen, 412 F. 2d 571 (C.A.Md. 1969).
4.Blue Chip Stamps v. Manor Drug Stores, 421 U.S. 723, 95 S.Ct 1917 (1975).
5.Basic, Inc. v. Levinson, 485 U.S. 224, 108 S.Ct. 978 (1988).
6.Binder v. Gillespie, 184 F. 3d 1059 (9th Cir. 1999).
7.Broudo v. Dura Pharmaceuticals Inc., 339 F. 3d 933 (2003).
8.Cammer v. Bloom, 711 F Supp. 1264 (D.N.J.1989).
9.Dura Pharms., Inc. v. Broudo, 544 U.S. 336, 125 S.Ct. 1627 (2005).
10.Esplin v. Hirschi, 402 F. 2d 94 (10th Cir. 1968).
11.Green v. Occidental Petroleum Corp., 541 F. 2d. 1335 (9th Cir. 1976).
12.Gutman v. Howard Sav. Bank, 748 F.Supp. 245 (D.N.J. 1990).
13.Gebhardt v. ConAgra Foods, Inc., 335 F. 3d 824 (8th Cir. 2003).
14.Harris v. American Inv. Co., 523 F. 2d 220 (C.A.Mo. 1975).
15.Huddleston v. Herman &; MacLean, 640 F. 2d 534 (C.A.Tex., 1981).
16.Jordan v. Duff &; Phelps, Inc., 815 F. 2d 429 (7th Cir. 1987).
17.Lentell v. Merrill Lynch &; Co., Inc., 396 F. 3d 161 (2d Cir. 2005).
18.Robbins v. Koger Properties, Inc., 116 F. 3d 1441 (11th Cir. 1997).
19.Rothman v. Gregor, 220 F. 3d 81 (2d Cir. 2000).
20.Shapiro v. Merril Lynch, Pierce, Fenner & Smith, Inc., 495 F. 2d 228 (2d Cir. 1974).
21.Small v. Fritz Co., 30 Cal. 4th 167, 65 P. 3d 1255 (2003).
22.TSC Industries, Inc. v. Northway, 426 U.S. 438, 96 S.Ct. 2126 (1976).
其他
審計準則公報
1.審計準則公報第一號
2.審計準則公報第三十三號
3.審計準則公報第四十五號
4.審計準則公報第四十六號
財務會計準則公報
1.財務會計準則公報第一號
2.財務會計準則公報第七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