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34)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20 15:3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杜方祥
論文名稱:自養護混凝土
論文名稱(外文):self-curing concrete
指導教授:趙文成趙文成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交通大學
系所名稱:土木工程系所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土木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5
畢業學年度:9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5
中文關鍵詞:自養護混凝土吸收自充填混凝土
外文關鍵詞:self-curing concreteabsorptionself-compacting concret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44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養護對混凝土的耐久性、強度、水密性、體積穩定性有很大的影響,關係水泥與水發生水化反應是否完全。尤其新拌混凝土在澆置後開始幾天後水化速度甚快,因此在這一時期內必須避免水分的散失。一般來說SCC常以卜作嵐材料取代部份粉體,由於卜作嵐材料水化反應時間均較水泥晚。若養護不當以致後期無足夠之水份使卜作嵐材料產生水化反應,將導致強度等硬固性質不佳。
本研究係探討自養護材料對於混凝土的影響。試驗中擬採用四種自養護材料A、B、C、D使得混凝土在澆置後不需額外的水分或任何外部的養護便能達到理想的養護。養護材料A、B具有涵養水分與吸收空氣中水氣的特性,於混凝土硬固後塗覆於試體外部;而材料C則為強力的吸水材料,材料D亦能吸收空氣中水氣,C、D皆於混凝土拌合時添加。試驗結果顯示材料A、B之效果最佳且相近,材料C則亦有不錯的效果,而材料D則僅在水灰比0.6時則有明顯的效果。
目錄 1
表目錄 3
圖目錄 5
第一章 緒論 7
1.1研究背景 7
1.2 研究動機與目的 7
1.3 目標 8
第二章 SCC概述 9
2.1 SCC之定義 9
2.2 SCC之工作性 9
2.3 SCC工作性試驗 10
2.3.1高流動性混凝土坍流度試驗 10
2.3.2自充填混凝土障礙通過性試驗 13
2.3.3自充填混凝土流下性試驗 15
第三章 文獻回顧 24
3.1 概述水泥 24
3.1.1水泥之製作與組成 24
3.1.2水泥的水化反應 24
3.2 適當養護之重要性 27
3.3.1 相對濕度 28
3.3.2 溫度 28
3.4混凝土強度 29
3.4.1 強度形成 29
3.4.2 溫、濕度對強度之影響 29
3.5 混凝土之乾縮變形 30
3.5.1 乾縮機理 31
3.5.2 乾縮類型 32
3.5.3 混凝土預測乾縮 34
3.5.4 SCC之乾縮 35
3.6 握裹應力 35
3.6.1 握裹力型式 36
3.6.2 平均握裹應力 36
3.7 混凝土之劈裂抗張強度 37
3.8 石灰石粉對混凝土工程性質的影響 38
3.8.1 概述石灰石粉 38
第四章 實驗計劃 47
4.1 研究方法 47
4.2 試驗材料與設備 47
4.2.1 試驗材料 47
4.2.2試驗儀器與設備 48
4.3 試驗計劃及內容 49
4.3.1 試驗設計 49
4.3.2 試驗內容 49
第五章 實驗結果及討論 62
5.1內用自養護劑對自充填混凝土工作性之影響 62
5.2自養護對水份重量損失的影響 64
5.2.1養護材料對水份重量損失的影響 64
5.2.2養護材料對水份重量損失與水灰比之關係 65
5.3自養護對強度的影響 66
5.3.1 強度變化 66
5.4自養護對乾縮的影響 67
5.5自養護對握裹力的影響 68
5.5.1 養護材料對握裹力的影響 69
5.5.2 養護材料對握裹力與水灰比的關係 69
5.6自養護對劈裂強度的影響 7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00
6.1 結論 100
6.2 建議 101
參考文獻 103
1.Soroka, I., “Portland Cement Paste and Concrete”, TheMacmillan Press Ltd., London, 1979.
2.沈永年、王和源、林仁益、郭文田,「混凝土技術」,土木營建工程用書,全華圖書。
3.趙文成,「高等混凝土講義」,2002,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
4.黃兆龍,「混凝土性質與行為」,詹氏書局,台北,民國86年。
5.Mindess, S., and Young, J. F., “Concrete”, Prentic-Hall, Englewoad Cliffs,N.J.(1981).
6.Kasai, Y., “Comparison of Blast Furnace Slag Cement and Fly Ash Cement in Japan,” 高爐石作為水泥熟料應用於混凝土研討會論文集,第4-1卷,75年5月。
7.Popovics, S., “Effect of Curing Methods and Final Moisture Condition on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Concrete,” ACI Journal, Aug.,(1986).
8.Z.P. Bazant, and Wittmann, F.H. “Creep and Shrinkage in Soncrete Structure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 Ltd., (1982), pp.129-161.
9.RILEM Committee TC69-MMC, “Conclusions for Structural Analysis and for Formulation of Standard Design Recpommendations on Creep and Shrinkage,” ACI Material Jounal, November-December, pp. 578 -581
10.ACI Committee 209, “Prediction of Creep,Shrinkage and Temperature Effects in Concrete Structures,” ACI, Detroit, October. (1978) pp.98.
11.台灣營建研究院,「自充填混凝土產製與施工」,2002。
12.Neville, A. M. and Dilger, W. H., Brooks, J. J. “Creep of Plain and Structural Concrete,” (1983).
13.ACI Committee 209R, “Prediction of Creep, Shrinkage and Temp- erature Effects in Concrete Structures,” ACI Manual of Concrete Practice, (1989).
14.Smerda Z., Kristek V., “Creep and Shrinkage of Concrete
Elements and Structures,” Elsevier, (1988).
15.Ahmad, S. H. and Shah, S. P.,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High Strength Concrete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recast Prestressed Concrete,” PCI Journal, Vol. 30, No. 6, Nov-Dec., (1985) pp.92-119.
16.Gardner, N. J. and Poon, S. M., “Time and Temperature Effects on Tensile, Bond, and Compressive Strengths,” ACI Journal Proceeding, Vol. 73, No. 7, July, (1976) pp.405-409.
17.日本混凝土工學協會,「超流動混凝土研究委員會書」,1994.5
18
18.辰己正明、「世界最大之吊橋 明石海峽大橋 143 萬方之混凝土工事」,水泥、混凝土,NO.552,1993
19.Okmura, H.,“Self Compacting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ACI
Concrete International,July, (1997).
20.川島滿成、金丸和光、張日紅,「高流動混凝土工廠製品之製造」,水泥、混凝土,NO.624,1999。
21.淺賀喜與志、久我比呂氏,「粒度差異對石灰石微粉末添加至混凝土中之水化反應影響」,水泥、混凝土論文集Vol. 51,1997。
22.星野清一、大場陽子、阪井悅郎、大門正機,「添加石灰石微粉末對混凝土特性變化之解析」,水泥、混凝土論文集Vol. 50,1996。
23.板井悅郎、市川牧彥、大門正機,「石灰石微粉末之特性及應用」,
混凝土工學Vol. 36,1998.6。
24.柴希文,苗柏霖,「混凝土施工自動化-自充填混凝土在施工上的應用」,混凝土施工自動化論文集,台灣營建研究院,2000。
25.江堅銘 (趙文成指導),「中低強度自充填混凝土研發與工程性質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論文,2001。
26.劉珊,「混凝土中水分流失與濕度分佈之試驗與間關數值模擬」,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民國79年。
27.Odman, S. T. A.,“Effects of Variations in Volume, Surface Area Exposed to Drying, and Composition of Concrete on Shrinkage,” RILEM/CEMBUREAU Int. Colloquium on the Shrinkage of Hydraulic Concetes, Vol. 1, (1968) pp. 20.
28.李劍鋒,「高性能混凝土乾縮與潛變性質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民國82年。
29.黃世經,「一般養護與高溫高壓蒸氣養護養護混凝土長期強度改變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民國81年。
30.Bui,V.K. and Montgomery, D. “Drying Shrinkage of Self-Compacting Concrete Containing Milled Limestone,” 1st International RILEM Symposium on Self-Compacting Concrete, Stockholm, Sweden, Sep., (1999) pp.227-238.
31.Neville, A. M., “Properties of Concrete,” the Pitman Press, (1981).
32.程冠華 (趙文成指導),「自養護的可行性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論文,200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13. 林尚平(2001),「購併運作認知、企業文化及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差異對購併後組織效能影響之研究」,勞資關係論叢,第十期,頁103-131。
2. 22. 張瑞當、徐漢祥、倪豐裕(2001),「公平性認知對組織成員工作滿意度與組織承諾影響之實證研究」,中山管理評論,第9卷第1期,頁135-163。
3. 19. 高孔廉、黃啟強(2004),「台灣金融控股公司整合策略與綜效之研究」,建華金融季刊,第27期,頁81-118。
4. 18. 洪瑞聰、余坤東、梁金樹(1998),「薪資決定因素與薪資滿意關係之研究」,管理與資訊學報,第3期,頁33-54。
5. 14. 林惠文(2000),「從美國併購風潮看台灣銀行產業之發展」,商管科技季刊,1卷4期,頁447-457。
6. 44. 賴志超、鄭伯壎、陳欽雨(2001),「台灣企業員工組織認同的來源及效益」,人力資源管理學報,第1卷第1期,頁27-51。
7. 41. 陳海鳴、余靜文(2000),「企業文化發展與組織承諾的關聯性研究-被購併企業續留員工的觀點」,管理與系統,7卷2期,頁249-269。
8. 36. 楊明恭(1992),「生涯路上相互提升-職業前程發展規劃對現代人的重要性及其策略運用」,技術及職業教育,第8期,頁28-32。
9. 30. 黃英忠(1991),「前程發展管理在企業人力發展中的運用」,人力資源學報,創刊號,頁27-43。
10. 26. 曾慶彬(2004),「職位分析與人力資源管理」,澳門理工學報,7卷1期,頁43-47
11. 25. 曾柔鶯、陳珮玲(2003),「組織因素對併購後績效影響之研究-以證券業為例」,企銀季刊,第26券2期,頁47-68。
12. 12. 余坤東、鍾志賢(2000),「人力資源控制型態對組織員工溝通氣候認知之影響探討」,中國行政,第68期,頁27-48。
13. 3. 白大昌、曾俊堯(2003),「組織合併對台新銀行員工行為影響之研究-組織正義、承諾與公民權行為之關係」,企銀季刊,26卷4期,頁181-196。
14. 2. 王居卿(1998),「職位內的工作設計:微觀及排程的觀點」,中國行政,第64期,頁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