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26 07:2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田飛生
研究生(外文):Tien,Fei-Sheng
論文名稱:中共政治菁英甄補之研究:以十六大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Elite Recruitment i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 A Case Study of the Sixteenth Party Congress
指導教授:郭建中郭建中引用關係阮銘阮銘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Dr.Guo,Jiann-JongRuan M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4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31
中文關鍵詞:政治菁英政治甄補十六大第四代
外文關鍵詞:political elitespolitical recruitment“sixteenth party congress”The fourth generation leader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102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7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歷來中共召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主要任務有三:一是通過中央委員會的報告(既是工作報告,也是政治報告),確立黨未來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二是根據新的路線相應修改黨的組織章程;三是組建新一屆中央領導班子。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中共「十六大」如何進行政治菁英之甄補?中央委員以上層級之甄補與「十五大」或之前,在制度上、權力結構有何特點?並比較其異同之處?再者,「幹部四化」對中共政治菁英拔擢之影響與發展?「十六大」高層人事佈局之意涵和特點?江澤民與胡錦濤「老新交替」之互動關係?皆是本論文欲探討之核心,以瞭解中共政治菁英是如何進行政治流動,方才取得政治權位。
「菁英」是指經過挑選而及格者,即所謂人才;而甄補則是「甄選人才而補遺缺也」。民主國家,透過公開之民主程序,定期舉行選舉,產生政治菁英;反之,威權體制國家如中共,政治菁英甄補之過程,毛鄧時期主要是透過「革命功績」和「政治魅力」,殆及江胡時代,由於中共新領導人欠缺昔日中共領袖傳統的政治威權,因而在其權力移轉運作必須建構更明確與透明的政治遊戲規則,甚至必須擴大黨內民主,以彰顯中共新領導人權力的合法性。
本研究以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所產生之中央委員為主,並進一步分析政治局委員、常委、書記處書記、中央軍委等中共高層領導之人事佈局,以黨的政治菁英為主要分析對象。
本研究發現,中共政治菁英甄補之模式,以「十六大」為例,呈現以黨大會為主要甄補重心,而以之前的省級黨委換屆和之後的人大政協會議換屆(牽動政府換屆)為輔,進行經緯交叉的黨政領導人才甄補模式。其次,中共最高權力移轉的過程仍充滿著高度人治色彩;而對中共「十六大」的總體觀察:世代交替、漸漸繼承,再者,胡錦濤不完全接班,派系權力鬥爭空間仍在,「十六大」人事接班過程仍然反應共產制度一貫所有的不透明性與不確定性,但大致可以總結出「政治世代間的和平權力交替」與「權力移轉朝制度化的方向繼續發展」兩大歷史意義,對第四代領導集體的觀察則是: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科技官僚。
關鍵辭:政治菁英、政治甄補、「十六大」、第四代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ereafter CCP) charter, the national party congress serves three major tasks: firstly, to establish ideological, political, and organiz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party through the ratification of Central Committee’s work report; secondly, to revise the party’s organizational charters according to the new guidelines; thirdly, to establish a new central leadership. The major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into the process of elite recruitment in the central committee during the sixteenth party congress. In order to further our understanding of CCP elites’ advancement to their current position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ill be examined: Are there any special institutional and political features in the recruitment process of the sixteenth party congress compared to previous ones? What are the development and impact of the “four standards of cadre promotion” on CCP’s political recruitment process? What are the 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leadership lineup of the sixteenth party congress? What are the possible interaction between Jiang Zemin and Hu Jintao during the power transition period?
In this thesis, “elites” are defined as talents who earned their qualifications through a selection process; “recruitment” is defined as the selection of talents to fill up official positions. While political elites contend for official posts via regular and open elections in democracies, the recruitment of political elites in authoritarian regimes, such as China, have been done in less institutionalized manners. The first and second generation Chinese leaders (contemporaries of Mao Zedong and Den Xiaoping) earned their qualifications with their credentials as revolutionary war heroes and with their own charisma. Yet the demand for more definite and transparent rules of recruitment to build up the legitimacy of new leadership has become stronger for the third and fourth generation leaders (contemporaries of Jiang Zemin and Hu Jintao) who do not enjoy the same political authority as their predecessors did. According to the observation of some China specialists, this demand for procedural transparency has been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 expansion of “intra-party democracy” in the CCP in recent years.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leadership lineup of the six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members and standing members of the political bureau, the central secretariat, and the 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Firstly, while the national party congress holds the final say in the recruitment of national leaders, it is only the vertical dimension of political recruitment in China.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hangeover of provincial level party secretaries (usually immediately before the party congress) and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sultation Conference (held right after the congress) will reveal the horizontal dimension of political recruitment process. Secondly, the new leadership lineup ratified by the sixteenth party congress has manifested an incremental overall handover of power from the third to the fourth generation leaders. Nevertheless, the process of political succession at the top is still contingent on the wills of a few central leaders in the political bureau. Thirdly, the fact that Hu Jintao, the new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CP, has not assumed the chairmanship of the 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 indicates the existence of factional power struggle within the central leadership. Fourthly, although the political succession process in the sixteenth party congress was done in an opaque and uncertain manner as usual, the historical trends of peaceful generational transfer of power and continual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power transfers move further. Lastly, the fourth generation leaders as a whole are technocrats who are younger, better educated, and have more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than previous generations.
目 錄
博碩士論文電子檔案上網授權書 …………………………… Ⅰ
論文口試委員簽章 …………………………………………… Ⅲ
謝辭 …………………………………………………………… Ⅴ
論文中英文摘要 ……………………………………………… Ⅶ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壹、研究動機 ………………………………… 1
貳、研究目的 ………………………………… 7
第二節 理論探討 ……………………………………… 11
壹、菁英理論 ………………………………… 12
貳、功能理論 ………………………………… 14
參、政治聯合理論 …………………………… 14
肆、派系理論(派系政治) ………………… 17
第三節 文獻探討 ……………………………………… 19
壹、政治制度的變革和發展 ………………… 20
貳、權力機制與派系變遷 …………………… 26
參、黨大會與政治菁英 ……………………… 2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32
壹、研究範圍 ………………………………… 33
貳、研究限制 ………………………………… 35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 37
壹、研究方法 ………………………………… 37
貳、研究架構 ………………………………… 40
第二章 中共政治菁英甄補之基礎與政治體制 …………… 43
第一節 概念的界定-甄補與黨政領導人才 ………… 44
壹、甄補(recruitment)的意義 ………… 44
貳、黨政領導人才的界定 …………………… 45
參、中共政治菁英之類型 …………………… 46
肆、中共黨政人才甄補之要件 ……………… 49
第二節 中國對政府和政治之含義 …………………… 52
壹、中國政府法定含義 ……………………… 52
貳、中國的政治概念 ………………………… 54
參、中國政治體系與政府體系 ……………… 56
第三節 中國現行政治制度 …………………………… 58
壹、民主集中制 ……………………………… 58
貳、議行合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 60
參、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 ………………… 63
肆、中國共產黨組織 ………………………… 66
伍、黨政、黨軍關係 ………………………… 68
第四節 中共權力繼承 ………………………………… 75
壹、中共的權力結構 ………………………… 76
貳、毛澤東時代之中共權力繼承 …………… 77
參、鄧小平時期之中共權力接班 …………… 85
第三章 中共「十六大」之進行與「三個代表」思想
和新黨章 …………………………………………… 91
第一節 「十六大」前之政經環境 …………………… 93
壹、「十五大」後中共政局大扺趨於平穩 …… 93
貳、經濟持續高速增長 ……………………… 98
參、國際形勢與兩岸關係 …………………… 101
第二節 「三個代表」思想之建構、確立和目的 …… 104
壹、「三個代表」思想之發軔和宣講 ………… 104
貳、進一步完善「三個代表」思想理論體系… 106
參、小結 ……………………………………… 114
第三節 「十六大」前之人事佈局 …………………… 116
壹、各省級黨委提前換屆因應「十六大」部署 116
貳、本次省級黨委換屆特點及意涵 ………… 121
第四節 中共第十六次全國黨代表大會 ……………… 123
壹、中共「十五屆七中全會」 ……………… 124
貳、大會安排概況 …………………………… 124
參、大會進行概況 …………………………… 125
肆、江澤民代表十五屆中央委員的工作報告
--「十六大」報告 …………………… 128
第五節 中共「十六大」黨章 ………………………… 145
壹、無產階級政黨黨章的涵義、功能和作用… 145
貳、歷次黨章修改特點 ……………………… 146
參、中共「十六大」通過黨章部分修改 …… 151
肆、小結--對中共新黨章之評價 ………… 158
第四章 中共「十六大」之人事佈局 ……………………… 161
第一節 中央委員和中央候補委員 …………………… 163
壹、中央委員會 ……………………………… 163
貳、中央委員 ………………………………… 166
參、中央候補委員 …………………………… 174
肆、小結 ……………………………………… 176
第二節 中央政治局委員和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 178
壹、中央政治局 ……………………………… 178
貳、中央政治局委員、候補委員 …………… 179
參、小結 ……………………………………… 189
第三節 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和中央書記處書記 …… 190
壹、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 ………………… 190
貳、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 …………………… 191
參、中央書記處書記 ………………………… 198
肆、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 199
伍、小結 ……………………………………… 200
第四節 中央軍事委員會 ……………………………… 202
壹、中央軍事委員會 ………………………… 202
貳、軍委會之年齡和學歷 …………………… 203
參、軍委會成員之大軍區領導經驗 ………… 205
肆、小結 ……………………………………… 205
第五節 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 ………………………… 207
壹、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 …………………… 207
貳、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 ……………… 208
參、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委和書記、副書記 209
肆、小結 ……………………………………… 210
第六節 中共「十六大」後之人事安排 ……………… 211
壹、「十屆人大政協」一次會進行政府換屆 … 211
貳、中共「十六大」後地方領導換屆情形 … 212
參、中共「十六大」後地方領導之年齡、學歷 214
第五章 中共「十六大」權力交替之意涵 ………………… 217
第一節 國內外對中共「十六大」之反應 …………… 218
壹、中國國內對「十六大」之宣傳報導 …… 218
貳、國際社會對中共「十六大」之評價 …… 222
參、台灣對中共「十六大」之觀察 ………… 226
第二節 中共「十二大」至「十六大」政治菁英甄補
之比較 ………………………………………… 230
壹、中共「十二大」至「十六大」之高層
權力結構 ………………………………… 231
貳、中共「十二大」至「十五大」政治局委員
與常委領導班子之特色 ………………… 236
第三節 中共「十六大」高層人事佈局之意涵 ……… 238
壹、第一次法制化的「權位和平轉移」 …… 239
貳、政治世代間的權力交替 ………………… 240
參、領導階層的年輕化、地方化 …………… 241
肆、繼任者派系色彩濃厚 …………………… 241
伍、中共政治菁英之甄補、配置與地方經濟
實力、人口等因素成正相關現象 ……… 242
陸、江澤民續發揮影響力動向觀瞻 ………… 246
第四節 「胡溫體制」之機遇與挑戰 ………………… 247
壹、江胡關係 ………………………………… 247
貳、胡溫新政 ………………………………… 248
參、「胡溫體制」的挑戰 …………………… 256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261
第一節 理論反思 ……………………………………… 263
第二節 研究發現 ……………………………………… 266
第三節 評估與展望 …………………………………… 273
參考文獻 ……………………………………………………… 277
壹、中文部份 …………………………………………… 277
貳、英文部份 …………………………………………… 297
參、日文部份 …………………………………………… 298
附錄
壹、中國共產黨的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概況 ……………… 299
貳、中共第一屆至第十六屆中央委員人數一覽表 ………… 300
參、中共第十六屆中央委員簡介 …………………………… 301
肆、中國共產黨章程(節錄) …………………………… 308
伍、中共「十一屆」至「十六屆」各省市政治局常委、委員、
中央委員、GDP、經濟發展程度和人口數排名 ……… 324
陸、第十六屆中共中央組織結構圖 ………………………… 331
圖目錄
圖1-1 中共政權結構圖 ……………………………………… 27
圖1-2 論文研究架構示意圖 ………………………………… 41
圖2-1 當代中國政府概念 …………………………………… 53
圖2-2 當代中國決策圈簡圖 ………………………………… 57
圖2-3 當代中國的議行合一體制 …………………………… 61
圖2-4 當代中國黨政軍一體化組織體制 …………………… 62
圖2-5 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情況 …………………………… 67
圖2-6 中國共產黨黨員隊伍的結構 ………………………… 68
圖4-1 從黨員至中央委員示意圖 …………………………… 168
圖4-2 中共第十五屆、十六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的年齡、人數結構183
圖4-3 中共第十五屆、十六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年齡、人數結構193
圖4-4 中共「十六大」後地方黨政一把手年齡結構分布圖… 215
圖4-5 中共「十六大」後地方黨政一把手學歷分布圖 …… 215
表目錄
表2-1 中共中央管理的幹部職務名稱表 ………………… 46
表2-2 中國八大民主黨派一覽表 ………………………… 66
表2-3 中共黨政關係之演進 ……………………………… 70
表2-4 中共黨軍關係之演進 ……………………………… 73
表2-5 中共「三代領導人」之權力繼承情形 …………… 89
表3-1 中共「十五屆一中全會」選出的權力結構 ……… 96
表3-2 中共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歷次會議情形 ………… 97
表3-3 1979年至2001年中國GDP、物價、職工平均工資
的增長比較 ………………………………………… 100
表3-4 中共「十六大」前各省、市、自治區黨委換屆後
領導成員一覽表 …………………………………… 117
表3-5 中共「十六大」會議進行程序情形 ……………… 125
表3-6 中共「一大」至「十五大」黨大會對黨章之修正
情形 ………………………………………………… 148
表4-1 中共中央的指導關係 ……………………………… 162
表4-2 第十一屆中共中央全會主題和間隔統計 ………… 164
表4-3 第十二屆中共中央全會主題和間隔統計 ………… 164
表4-4 第十三屆中共中央全會主題和間隔統計 ………… 165
表4-5 第十四屆中共中央全會主題和間隔統計 ………… 165
表4-6 第十五屆中共中央全會主題和間隔統計 ………… 165
表4-7 第十六屆中共中央全會主題和間隔統計 ………… 166
表4-8 中共中央領導機構人員構成統計(人)…………… 167
表4-9 中共「十四大」至「十六大」黨代表結構之比較 170
表4-10 中共「十二屆」至「十六屆」中央委員之年齡和
學歷結構表 ………………………………………… 173
表4-11 中共歷屆中央委員會中央候補委員人數一覽表…… 176
表4-12 中共第十五屆、第十六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的年齡、
教育結構 ………………………………………… 180
表4-13 中共第十六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的地方領導工作經歷 185
表4-14 中共第十六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的中委、候委經歷 188
表4-15 中共第十五屆、第十六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年齡、
教育結構 ………………………………………… 192
表4-16 中共第十六屆政治局常委的地方領導工作經驗 … 194
表4-17 中共第十六屆政治局常委中委、候委經歷 …… 196
表4-18 中共第十五屆、第十六屆政治局常委的分工 …… 197
表4-19 中共第十五屆、第十六屆中央書記處成員 …… 199
表4-20 中共建政後黨的領導人 ………………………… 200
表4-21 中共第十五屆、第十六屆中央軍委會成員年齡結構 204
表4-22 中共第十六屆中央軍委會成員(軍人部份)大軍區
領導工作經驗 …………………………………… 205
表4-23 中共「十六大」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
政府、人大、政協負責人一覽表 ………………… 213
表4-24 中共「十六大」後中央與地方高官互調一覽表 … 214
表5-1 人民日報(海外版)對中共「十六大」之報導 … 219
表5-2 中國八大民主黨派對中共「十六大」之賀信內容 221
表5-3 部份國家媒體對中共「十六大」之評價及析論摘要 223
表5-4 台灣政府、政黨對中共「十六大」之反應 ……… 227
表5-5 台灣主要媒體對中共「十六大」之反應 ………… 228
表5-6 中共「十二大」至「十六大」中央政治局常務
委員結構分析表 ………………………………… 234
表5-7 中共「十二大」至「十六大」中央政治局委員
結構分析表 ……………………………………… 235
表5-8 「十二大」至「十六大」政治局委員與常委領導
班子的特色 ……………………………………… 237
表5-9 中共「十二大」至「十六大」中央委員省市排行表 244
表5-10 二○○四年國民經濟預測表 …………………… 244
表5-11 中國31省市區1999年至2002年人均GDP統計表 245
表5-12 江澤民延續影響力事例 ………………………… 246
表5-13 中共新一屆政治局召開之會議情形 ……………… 253
表5-14 中共新一屆政治局集體學習內容一覽表 ………… 254
表5-15 胡錦濤的團系班底 ………………………………… 255
表6-1 政治體制改革取得成效的決定性因素 …………… 275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政府出版品
1. 趙傑夫編,跨越歷史的鴻溝:兩岸交流十年的回顧與前瞻(台北: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1997年10月,初版。)
2. 一個中國論述史料彙編編輯小組,一個中國論述史料彙編史料文件【一】【二】(台北:國史館,2000年12月,初版。)
3. 薛月順、曾品滄、許瑞浩主編,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一】從戒嚴到解嚴(台北:國史館,2000年12月,初版。)
4. 周琇環、陳世宏主編,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二】組黨運動(台北:國史館,2000年12月,初版。)
5.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著,大陸工作參考資料(八十九年版)(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0年9月,第1版。)
二、專書
1. 丁望,李長春與廣東政壇(香港:當代名家出版社,2000年7月30日,第3版)。
2. 丁望,曾慶紅與夕陽族強人(香港:當代名家出版社,2001年1月,第2版)。
3. 丁望,胡錦濤-北京二十一世紀領袖(香港:當代名家出版社,2002年2月28日,第3版)。
4. 丁望,北京新三馬車(香港:當代名家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5. 丁望,十六大與候影響力(香港:當代名家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
6. 丁望,溫家寶內閣(香港:當代名家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7. 丁樹範主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2月,初版)。
8. 二○○三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3年5月)。
9. 中央黨校教務部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重要文獻選編(一)(二)(北京:中共中央黨校,1998年3月)。
10. 中共中央文獻室編,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1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1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第四編研部編,新時期重要會議通覽【1978-1998】(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13. 中共中央組織部研究室編,十四大以來幹部制度改革經驗選編(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
14. 中共中央組織部幹部調配局編,幹部管理工作文件選編(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
15. 中共中央組織部編,中國共產黨組織工作辭典(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16. 中共中央黨校教務部編,馬列著作選編(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17.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
18. 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主編,中共建政五十年(台北:正中書局,2001年7月,第1版)。
19.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版)。
20.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版)。
21.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22.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
23. 王力,現場歷史--文化大革命紀事(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年)。
24. 王仁琴、凌傳茂,黨章學研究(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25. 王邦佐等編著,中國政黨制度的社會生態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26. 王兆錚編著,從十四大到十五大(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27. 王海山主編,科學方法百科(台北:恩楷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28. 王敬松,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政治(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5年,第1版)。
29. 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國外交:探尋新的視角與解釋(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30. 巴里‧克拉克(美)【Barry Clark】著,王詢譯,政治經濟學--比較的觀點(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31. 本書編寫組,十六大報告輔導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32. 本書編寫組(蘇雙碧、趙偉、趙仲三主編),中國共產黨80年:偉大的歷程【上中下卷】(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33. 本書編寫組,「三個代表」與新時期黨的建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34. 平松茂雄,江澤民與中國軍(台北:凱侖出版社,民國88年8月10日初版)。
35. 史景遷,追尋現代中國--從共產主義到市場經濟(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7月10日,初版2刷)。
36. 田弘茂、朱雲漢編,江澤民的歷史考卷--從十五大走向二十一世紀(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2月,初版)。
37. 田飛生主編,台北市中央公職人員助理職業工會2002年及2003年中國大陸參訪活動參訪報告(台北:台北市中央公職人員助理職業工會,2002年9月;2003年9月,第1版)。
38. 白德華、連雋偉,中國第四代領導人:胡錦濤(台北: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1月,第1版)。
39. 石雲霞主編,鄧小平理論概論(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8年7月,第2版)。
40. 任慧文編著,中南海跨世紀領導層(香港:太平洋世紀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1月,初版)。
41. 任德厚,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5月,第1版)。
42. 伊銘,中共「第四代」權力部署(香港:明鏡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43. 朱新民,1978-1990中共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八十年代後中國大陸的政治發展(台北: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0年12月,再版)。
44. 朱光磊,當代中國政府過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
45. 江金權主編,從十五大到十六大--江澤民同志抓黨建重要活動記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46. 江金權主編,「三個代表」與黨建理論的新發展--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黨的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47. 江澤民,論黨的建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48. 江澤民,論「三個代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49. 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50. 共青團中央辦公廳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共青團重要文件匯編(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6月,北京第1版)。
51. 共黨問題研究叢書編輯委員會,中共十四大綜合研究(台北:法務部調查局,民國82年5月)。
52. 汝信、陸學藝、李培林主編,社會藍皮書2002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53. 汝信、陸學藝、李培林主編,社會藍皮書2003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54. 汝信、陸學藝、李培林主編,社會藍皮書2004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55. 伊銘,胡溫新政(香港:明鏡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56. 辛鳴主編,十六大後黨政幹部關注的若干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解讀(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57. 辛鳴、董振華主編,中南海議題:新一屆中央領導關注的若干重大問題解讀(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58. 何平主編,繼往開來--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紀實(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59. 何平主編,邁向新征程--十屆全國人大政協一次會議紀實(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60. 何恩思、陳德昇、耿曙主編,中國大陸研究方法與成果(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3年12月,第1版)。
61. 何頻、高新,中共「太子黨」(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8月15日,第2版)。
62. 何梅榮,2003中國黨政軍高級領導人詞典(WHO′S WHO Current Chinese Leaders)(香港:香港文匯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8月,第1版)。
63. 余昌淼主編,「十六大」以後的中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64. 呂亞力,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10月)。
65. 呂澄等主編,黨的建設七十年紀事(1921-1991)(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2年,第1版)。
66. 宋連生,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始末(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67. 阮銘,鄧小平帝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3月5日,初版9刷)。
68. 阮銘,透視總書記--江澤民文選導讀(台北:財訊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7年9月,初版)。
69. 李谷城,中共黨政軍結構(台北:淑馨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
70. 李永豐,改革的軌跡--從三中全會到十六大(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71. 李英明,社會衝突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8月,第1版)。
72. 李英明主編,謝福進、黃奎國、朱蓓蕾等著,2002年-2003年亞太形勢發展與展望(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3年1月,第1版)。
73. 李尚志、何平主編,為新世紀奠基--黨的十五大紀實(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
74. 李培林、朱慶芳等著,中國小康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75. 李慎明、王逸舟主編,2003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
76. 李智勇主編,黨的三代領導核心從嚴治黨思想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77. 李建華主編,黨政領導人才開發戰略研究(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78. 李樹直、郭濱,「十六大」與未來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79. 宗海仁,江澤民留任的幕後--曖昧的權力交接(香港:明鏡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80. 周淑貞,政黨和政黨制度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81. 林尚立,當代中國政治型態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82. 林尚立,中國共產黨執政方略(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83. 吳安家主編,中共政權四十年的回顧與展望(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84年12月,初版3刷)。
84. 吳安家,中共政治發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83年6月,初版)。
85. 吳稼祥,角力十六大--未來中國控制權(香港:明鏡出版社,2002年3月,第2版)。
86. 吳國光、鄭永年,論中央、地方關係--中國制度轉型中的一個軸心問題(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年)。
87. 吳翰飛,中國公開選拔領導幹部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88. 胡偉,政府過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89. 胡鞍鋼、王紹光、周建明主編,第二次轉型--國家制度建設(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90. 俞可平,中國政治體制(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91. 高哲等主編,馬克思恩格斯要論精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3刷)。
92. 高新,江澤民的幕僚(香港:明鏡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
93. 高輝,轉型中的中共社會主義(台北:永業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94. 高蘭等主編,幹部制度改革與創新(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95. 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簡史(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
96. 連玉明主編,中國領導紅皮書(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97. 連玉明主編,中國數字報告(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98. 浦興祖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制度(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99. 浦興祖主編,當代中國政治制度(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4刷)。
100. 教育部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組編,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真諦(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101. 張虎、許光泰,中共十六大後之走向(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3年1月,初版)。
102. 張立昌,黨的建設的主題--談保持黨的先進性(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2刷)。
103. 張金鑑主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7冊(行政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4月,第6版)。
104. 張建華主編,十六大之後關注中國面臨的緊要問題(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3年1月)。
105. 曹思源,中國政改方略(香港:夏菲爾國際出版公司,1999年6月,第1版)。
106. 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鑑2002,(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003年9月,第1版)。
107.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編印,中共「十三大」問題研討會專輯(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1987年11月,第1版)。
108. 黃大熹,中國共產黨組織結構發展路徑的歷史考察(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109. 陶傳友、馬繼勝主編,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成就概覽(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110. 費正清、賴肖爾,中國:傳統與變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版)。
111. 郭華倫,「中共黨內高階層鬥爭之分析」,輯於中共問題論集(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71年10月,増訂版)。
112. 陳至立主編,中國共產黨建設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版)。
113. 陳永生,十五大後中國大陸的情勢(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8年9月,第1版)。
114.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8月,第2版)。
115. 陳紅太,當代中國政府體系與政治研究法(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116. 陳鳳樓,中國共產黨幹部工作史綱(1921-2002),(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117. 陳德昇,中南海政經動向(台北:永業出版社,民國,81年10月31日,初版)。
118. 陳麗華等著,中共歷次代表大會焦點寫真(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119. 陳雪薇、陳述主編,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重大事件和決策調查(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120. 程維榮,走向法治時代---從「文革」結束到中共「十六大」召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121. 曾峻、梅麗紅,中國共產黨與當代中國民主歷史與經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122. 萬福義等主編,中國共產黨建設辭典(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
123. 馮秋婷等主編,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探析(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124. 楊中美,江澤民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4月30日,初版8刷)。
125. 楊中美,中共跨世紀接班人胡錦濤(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月19日,初版)。
126. 楊宏山,當代中國政治關係(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研究叢書,謝慶奎主編),頁45。
127. 楊繼繩,鄧小平時代:1976-1997(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9年7月香港,第1版)。
128. 甄小英主編,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學習大綱(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129. 裴敏欣,中南海的選擇(新加坡:八方文化企業公司,2004年2月,第1版)。
130. 趙建民,當代中國政治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9年3月,初版3刷)。
131. 趙建民,「中共十五大的政治經濟分析」,陳永生主編,十五大後中國大陸的情勢(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8年9月,第1版)。
132. 趙建民,威權政治(台北:幼獅文化,1994年12月,初版)。
133. 蔡國裕,中共黨史【共3冊】(台北:國史館,民國77年4月、79年6月、83年11月,初版)。
134. 蕭超然、曉韋主編,當代中國政黨制度論綱(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135.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共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15刷)。
136. 編寫組編著,十六大黨章學習問答(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137. 薛慶超等,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形成(北京:群眾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138. 鄭永年,江澤民的遺產--在守成和改革之間(八方文化企業公司,2002年1月,第1版)。)
139. 影響中央高層決策的中國問題報告(內部參考資料)(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年6月)。
140. 謝春濤等主編,治國之路(新方略:第三代領導集體治國思想研究叢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141. 蘇紹智,中國大陸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民國90年12月,初版)。
142. 蘇紹智,中國大陸政治經濟的再認識(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民國84年8月,初版)。
143.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144. 韓泰華主編,中國共產黨從一大到十五大【上下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145. 蘇嘉宏,派系模式與中共政治研究(台北: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1年8月,初版)。
146. 龐松羅平漢、孫學敏,與時俱進的中國--從南方談話到中共十六大(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3年1月,北京第1版)。
147. 羅平漢、曹光哲編著,十六大以前--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圖史(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三、學位論文
1. 王嘉州,理性選擇與制度變遷:中國大陸中央與地方政經關係類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2年6月。
2. 江孟伶,鄧小平時期中共政治繼承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7月。
3. 李奇正,中共改革過程中的政治權威,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6月。
4. 李嵩明,毛澤東的政治思想--權力與策略,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7月。
5. 今源坤,中共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8年2月。
6. 高敏郎,鄧小平時代中共權力繼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7月。
7. 洪德洙,中共中央領導階層演變之研究(1976-1995),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5年10月。
8. 黃嘉瑞,從毛澤東到華國鋒--中共政治繼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0年7月。
9. 張大雄,中共政治權力運作之研究(1978-1992)--中共政治衝突與權力繼承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7月。
10. 張五岳,中共派系衝突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5年6月。
11. 張毅平,中共省級領導人政治甄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9月。
12. 樊祥麟,毛死後中共政治權力轉移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4年1月。
13. 韓英華,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2年6月。
四、研討會論文、報告
1. 陳墇津,中共的權力機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民國83年7月15日。
2. 陳明通,鄧小平時代中共中央領導階層派系政治,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民國83年5月16日。
3. 中共十六大之後內部暨國際環境評估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主辦,(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綜合院館五樓國際會議廳,2002年12月18日)。
4. 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中共「十六大」初步研析報告,2002年11月5日。(內部參考資料)
5. 民進黨中國事務部,兩岸關係系列講座(一)、(二),2002年10月3日至11月7日;2002年11月14日至2003年1月16日。(內部參考資料)
6. 阮銘,「胡錦濤時代的中國」,台灣中社、賴和文教基金會合編,危機時代認識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中社、賴和文教基金會主辦,(台中:2003年2月22日)。
7. 葉明德,「黨政拼經濟,外交領風騷?」,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財團法人國家政策基金會、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辦,中國「十六大」後兩岸政經情勢研討會,(台北:國際會議中心,2002年11月23日)。
8. 陳德昇,中共「十六大」政治菁英甄補之研究-兼論中共對台人事佈局與取向(專案研究報告),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託研究,2003年3月。
9. 寇健文,「十六大」後中共人事動態之意義,立法院法制局主辦,「十六大」後中共政局走向與兩岸關係座談會,(台北:立法院,2002年11月18日)。
10. 展望2003年兩岸政經發展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主辦,(高雄:國立中山大學,2002年12月1日)。
11. 第二十九屆中、日「中國大陸問題」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辦,(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2年3月27日至28日)。
12. 中共「十六大」之後的政經情勢研討會,展望與探索雜誌社主辦,(台北:法務部調查局,2002年12月17日),請參見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1期,2003年1月,頁8-61。
13. 「中共十六大後兩岸關係」座談會,(台北:自由時報,2002年11月16日)。
五、期刊文章
1. 丁永康,「毛、鄧時代的政治發展:左與右政治路線探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0卷第10期,1997年10月,頁1-13。
2. 丁望,「中共十六屆政治局與優勢人物」,信報財經月刊(香港),2002年9月,總 306期,頁4-11。
3. 丁望,「中共接班人政策的演變與『十六』大」,歷史月刊,2002年9月號,。
4. 丁望,「中共第十六屆領導層的佈局與生態」,投資中國,2002年12月號。
5. 「十五大後的中共政局」,中國大陸研究,第40卷第9期,1997年9月。
6. 「十六大」前中共面對的挑戰與問題,中共研究,第36卷,第8期,2002年8月。
7. 于有慧,「中共的大國外交」,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3期,1999年3月。
8. 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編印,大陸情勢雙週報,1401期。
9. 包淳亮,「從制度的觀點看中共十六大權力接班」,中國事務,第6期,2001年10月,頁137-141。
10. 石之瑜,「中共派系鬥爭本質之變遷」,中國大陸研究,第35卷第11期,1992年11月,頁5-16。
11. 「北戴河會議決定推遲召開『十六大』」,中共研究,第36卷,第9期,2002年9月。
12. 玄默,「大陸民運與中共派系鬥爭的互動和對抗關係淺析」,中共研究,第23卷第7期,1989年7月,頁24-30。
13. 仲夏,「中共主流派系前景預測的標誌問題-兼論『調控』在中共派系發展中的作用」,中共研究,第28卷第10期,1994年10月,頁65-77。
14. 朴壯載,「中共派系經改政策之論爭」,大陸經濟研究,第16卷第3期,1994年5月,頁29-68。
15. 朴壯載,「中共派系政治與經濟波動及其經改政策」,共黨問題研究,第20卷第11期,1994年11月,頁55-66。
16. 朱文琳,「變局中的中共派系問題」,東亞季刊,第8卷第4期,1977年4月,頁1-11。
17. 沈明室,「中共十六大權力繼承與軍隊角色」,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2期,2003年2月,頁31-51。
18. 沈德聰,「江澤民拍板李鵬朱鎔基轉進中南海各派系瓜分地盤,江李朱體制最後確立」,中國通商業雜誌,第94期,1998年4月,頁32-35。
19. 李華球,「中共『十六大』後-『黨、槍』的權力互動及其未來見軍走向」,投資中國雜誌,2002年12月20日。
20. 吳仁傑,「江澤民提出『三個代表』意涵和未來發展」,中共研究,第35卷第11期,2001年11月。
21. 吳仁傑,「二○○二年中共黨政」,中共研究,第37卷第1期,2003年1月。
22. 吳仁傑,「近期中共省級四套領導班子調整意涵」,中共研究,第37卷第5期,2003年5月
23. 洪陸訓,「中共派系政治與黨軍關係」,復興崗學報,第48期,1992年12月,頁379-407。
24. 徐雲龍,「中共問題研究之方法論續探-派系模式理論解析」,復興崗論文集,第14期,1992年6月,頁1-15。
25. 「理論突破,黨質蛻變--評江澤民『七一』講話」,中共研究,第35卷,第7期,2001年7月。
26. 張五岳,「從政治聯合理論檢視中共派系政治」,共黨問題研究,第14卷第3期,1988年3月,頁30-36。
27. 陳梓龍,「中共新一屆省級黨政首要調整與地方動向」,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6期,2003年6月,頁32-45。
28. 康曉光,「未來3-5年中國大陸政治穩定性分析」,戰略與管理,2002(總第52期),2002年第3期,頁1-15。
29. 寇健文,「中共『幹部年輕化』與政治繼承」,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5期,2001年5月,頁1-17。
30. 曾慶華,「中共權力結構與決策模式」,中共研究,第37卷第7期,2003年7月。
31. 楊開煌,「中共『十六大』之接班與人事安排-內在邏輯之探討」,遠景基金會季刊,第3卷,第3期,2002年7月。
32. 楊開煌,「中共輿論與十六大接班」,歷史月刊,2002年9月號,頁68-73。
33. 源興,「由精英理論探析中共高層派系鬥爭」(上),中共研究,第28卷第6期,1984年6月,頁21-29。
34. 源興,「由精英理論探析中共高層派系鬥爭」(下),中共研究,第28卷第8期,1984年8月,頁61-75。
35. 「積極部署『十六大』,化解通縮威脅」,中共研究,第36卷第6期,2002年6月。
36. 劉勝驥,「中共新留學派系崛起的可能性」,理論與政策,第5卷第2期,1991年1月,頁83-95。
37. 趙成儀,「中共十六大會議情形及其對兩岸關係之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12期,頁1-4。
38. 趙春山,「中共政治體制沿革--問題與對策」,中共研究,第34卷,第6期,2000年6月,頁77-81。
39. 蔡瑋,「中共的決策模式及行為」,中共研究,第31卷,第4期,1997年4月。
40. 蘇嘉宏,「派系模式於中共研究之適用性」,共黨問題研究,第13卷第10期,1987年11月,頁43-54。
41. 蘇嘉宏,「中共派系的初探」,共黨問題研究,第16卷第7期,1980年7月,頁50-63。
六、報紙
1. 阮銘,「剖析中共十六大權力佈局大趨勢--世代交替的新班子」,民眾日報,2002年11月16日,第2版;台灣時報,2002年11月16日,第7版。
2. 阮銘,「世代交替的新班子-剖析中共十六大權力佈局大趨勢」,台灣時報,2002年11月16日,第7版。
3. 阮銘,「江澤民的告別演出」,台灣日報,2002年11月12日,第4版。
4. 伊銘,「中共第四代面臨三大挑戰」,自由時報,2002年11月17日。
5. 邱坤玄,「中共『十六大』後兩岸新形勢」,中央日報,2002年12月4日,第3版。
6. 社論,「中共十六大的觀察與評析」,青年日報,2002年11月8日,第2版。
7. 社論,「正視十六大之後中共政局的演變」,中國時報,2002年11月11日,第2版。
8. 社論,「十六大閉幕中共世代權力轉移完成」,中國時報,2002年11月16日,第2版。
9. 社論,「中共十六大閉幕後的政局走向和兩岸關係」,中央日報,2002年11月16日,第2版。
10. 社論,「中共十六大後面臨嚴峻的內外情勢」,民眾日報,2002年11月16日,第2版。
11. 社論,「中共『胡溫體制』前路多揣面臨重重挑戰」,青年日報,2002年11月28日,第2版。
12. 高輝,「中共政治體系的觀察與分析」,中央日報,2003年3月14日,第9版。
13. 唐彥博,「中共十六大權力遞嬗老幹猶勝新枝」,青年日報,2002年11月16日,第2版。
14. 張五岳,「思考:面對中共第四梯隊」,聯合報,2002年9月5日,第15版。
15. 陳力生,「中共權力交替走回鄧小平老路」,中央日報,2002年11月17日,第11版。
16. 陳德昇,「中共十六大的政治意涵」,中央日報,2002年11月25日。
17. 陳德昇,「中共十六大機構改革的挑戰」,中央日報,2002年8月29日,第3版。
18. 趙建民,「十六大與中國特色的接班制度」,中國時報,2002年8月26日,第15版。
19. 趙建民,「中共十六大的困境與挑戰」,中國時報,2002年11月9日,第15版。
20. 鄭京平,「樹理論旗幟,定政治方向-中共十五大背景分析之二」,聯合早報(新加坡),1997年7月29日。
21. 鄭永年,「三個代表、小康社會與中共的自我定位」,聯合早報(新加坡),2002年11月12日。
22. 鄭永年,「胡溫新政與中國社會主義新潮」,聯合早報(新加坡),2004年1月29日。
23. 「胡錦濤鞏固權位,提拔親信掌要津」,中國時報,2003年1月16日,第11版。
24. 「確保政權持續,中共進行體制維新,北京學界認黨內民主化有擴大的趨勢,人事變動也趨透明化,如何加快制度化腳步已是重要課題」,中國時報,2002年11月20日,第13版。
25. 「『十五大』落幕中共新中委名單踢出喬石劉華清」,自由時報,1997年9月19日,第4版。
26. 「中共『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重要政策與權力結構」,中央日報,1997年1月3日,第10版。
27. 「中共『十五大』後的變與不變」,聯合報,1997年9月19日,第2版。
28. 「人事擺脫酬庸,兼具穩定實戰,軍委新秀戰功突出」,中國時報,2002年11月16日,第13版。
29. 「中共六中全會部署人事變動」,信報(香港),2001年9月24日,第9版。
30. 「十六大政治報告六文膽聯手結晶」,中國時報,2002年11月10日,第13版。
31. 「中共黨章修正只是小改」,聯合報,2002年11月19日,第13版。「台灣智庫:十六大後中共對台策略將延續江路線」,中國時報,2002年11月4日,第11版。
32. 「胡錦濤接棒,一堆爛攤子待收拾」,台灣時報,2002年11月15日,第7版。
七、中國研究網站
1. www.cc.org.cn(世紀中國)。
2. www.sohu.com(搜狐)。
3. www.wiapp.com(制度分析與公共政策)。
4. www.cc.org.cn(世紀中國)。
5. www.unirule.org.cn(天則研究所)。
6. www.usc.cuhk.edu.hk/uscgb.asp(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
7. www.peopledaily.com.cn(人民網)。
8. www.xinhua.org(新華網)。
貳、英文部分
一、專書
1. Rober F.Ash&Richard Louis Edmonds And Yu-ming Shaw,Perspectives on Contemporary China in Transition(Taipei Taiwan: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1997 )。
2. Edited by Jaushieh Joseph Wu,China Rising:Implications of Economic and Military Growth in the PRC(Taipei Taiwan: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2001 )。
二、期刊
1. Paul Caver,“Buildingl a Power Base:Jiang Zemin and the Post-Deng Succession”Issues&Studies 33,no.11(November 1997),pp1-34。
2. Zhiyue Bo,“Provincial Power and Provincial Economic Resources in the PRC”Issues&Studies 34,no.4(April 1998),pp1-18。
3. Li Cheng and Lynn White,“The Thir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Asian Survey v28,n4(April 1998),pp371-399。
4. Li Cheng and Lynn White,“The Army In the Succession to Deng Xiaoping”Asian Survey v33,n8(August 1993),pp757-786。
三、報紙
1. “CHINA:Deep changes for the party”,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Nov.8. 2002,p4。
2. “Keep pace with times,Jiang urges party forum”,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Nov.9-10. 2002,p1。
3. “Faking reforms at the Communist Party Congress”,Taiwan News,Nov.24. 2002,p5。
參、日文部分
一、專書
1. 唐亮,現代中國の黨政關係(東京:慶應義孰大學出版會株式會社,1997年3月15日,第1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32. 楊開煌,「中共輿論與十六大接班」,歷史月刊,2002年9月號,頁68-73。
2. 33. 源興,「由精英理論探析中共高層派系鬥爭」(上),中共研究,第28卷第6期,1984年6月,頁21-29。
3. 31. 楊開煌,「中共『十六大』之接班與人事安排-內在邏輯之探討」,遠景基金會季刊,第3卷,第3期,2002年7月。
4. 30. 曾慶華,「中共權力結構與決策模式」,中共研究,第37卷第7期,2003年7月。
5. 27. 陳梓龍,「中共新一屆省級黨政首要調整與地方動向」,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6期,2003年6月,頁32-45。
6. 26. 張五岳,「從政治聯合理論檢視中共派系政治」,共黨問題研究,第14卷第3期,1988年3月,頁30-36。
7. 24. 徐雲龍,「中共問題研究之方法論續探-派系模式理論解析」,復興崗論文集,第14期,1992年6月,頁1-15。
8. 22. 吳仁傑,「近期中共省級四套領導班子調整意涵」,中共研究,第37卷第5期,2003年5月
9. 21. 吳仁傑,「二○○二年中共黨政」,中共研究,第37卷第1期,2003年1月。
10. 29. 寇健文,「中共『幹部年輕化』與政治繼承」,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5期,2001年5月,頁1-17。
11. 18. 沈德聰,「江澤民拍板李鵬朱鎔基轉進中南海各派系瓜分地盤,江李朱體制最後確立」,中國通商業雜誌,第94期,1998年4月,頁32-35。
12. 17. 沈明室,「中共十六大權力繼承與軍隊角色」,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2期,2003年2月,頁31-51。
13. 20. 吳仁傑,「江澤民提出『三個代表』意涵和未來發展」,中共研究,第35卷第11期,2001年11月。
14. 16. 朱文琳,「變局中的中共派系問題」,東亞季刊,第8卷第4期,1977年4月,頁1-11。
15. 15. 朴壯載,「中共派系政治與經濟波動及其經改政策」,共黨問題研究,第20卷第11期,1994年11月,頁5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