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政府出版品
1. 趙傑夫編,跨越歷史的鴻溝:兩岸交流十年的回顧與前瞻(台北:行政院大 陸委員會,1997年10月,初版。)
2. 一個中國論述史料彙編編輯小組,一個中國論述史料彙編史料文件【一】【二】(台北:國史館,2000年12月,初版。)
3. 薛月順、曾品滄、許瑞浩主編,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一】從戒嚴到解嚴(台北:國史館,2000年12月,初版。)
4. 周琇環、陳世宏主編,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二】組黨運動(台北:國史館,2000年12月,初版。)
5.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著,大陸工作參考資料(八十九年版)(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0年9月,第1版。)
二、專書
1. 丁望,李長春與廣東政壇(香港:當代名家出版社,2000年7月30日,第3版)。
2. 丁望,曾慶紅與夕陽族強人(香港:當代名家出版社,2001年1月,第2版)。
3. 丁望,胡錦濤-北京二十一世紀領袖(香港:當代名家出版社,2002年2月28日,第3版)。
4. 丁望,北京新三馬車(香港:當代名家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5. 丁望,十六大與候影響力(香港:當代名家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
6. 丁望,溫家寶內閣(香港:當代名家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7. 丁樹範主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2月,初版)。
8. 二○○三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3年5月)。
9. 中央黨校教務部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重要文獻選編(一)(二)(北京:中共中央黨校,1998年3月)。
10. 中共中央文獻室編,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1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1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第四編研部編,新時期重要會議通覽【1978-1998】(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13. 中共中央組織部研究室編,十四大以來幹部制度改革經驗選編(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
14. 中共中央組織部幹部調配局編,幹部管理工作文件選編(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
15. 中共中央組織部編,中國共產黨組織工作辭典(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16. 中共中央黨校教務部編,馬列著作選編(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17.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
18. 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主編,中共建政五十年(台北:正中書局,2001年7月,第1版)。
19.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版)。
20.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版)。
21.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22.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
23. 王力,現場歷史--文化大革命紀事(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年)。
24. 王仁琴、凌傳茂,黨章學研究(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25. 王邦佐等編著,中國政黨制度的社會生態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26. 王兆錚編著,從十四大到十五大(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27. 王海山主編,科學方法百科(台北:恩楷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28. 王敬松,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政治(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5年,第1版)。
29. 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國外交:探尋新的視角與解釋(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30. 巴里‧克拉克(美)【Barry Clark】著,王詢譯,政治經濟學--比較的觀點(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31. 本書編寫組,十六大報告輔導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32. 本書編寫組(蘇雙碧、趙偉、趙仲三主編),中國共產黨80年:偉大的歷程【上中下卷】(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33. 本書編寫組,「三個代表」與新時期黨的建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34. 平松茂雄,江澤民與中國軍(台北:凱侖出版社,民國88年8月10日初版)。
35. 史景遷,追尋現代中國--從共產主義到市場經濟(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7月10日,初版2刷)。
36. 田弘茂、朱雲漢編,江澤民的歷史考卷--從十五大走向二十一世紀(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2月,初版)。
37. 田飛生主編,台北市中央公職人員助理職業工會2002年及2003年中國大陸參訪活動參訪報告(台北:台北市中央公職人員助理職業工會,2002年9月;2003年9月,第1版)。
38. 白德華、連雋偉,中國第四代領導人:胡錦濤(台北: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1月,第1版)。
39. 石雲霞主編,鄧小平理論概論(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8年7月,第2版)。
40. 任慧文編著,中南海跨世紀領導層(香港:太平洋世紀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1月,初版)。
41. 任德厚,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5月,第1版)。
42. 伊銘,中共「第四代」權力部署(香港:明鏡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43. 朱新民,1978-1990中共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八十年代後中國大陸的政治發展(台北: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0年12月,再版)。
44. 朱光磊,當代中國政府過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
45. 江金權主編,從十五大到十六大--江澤民同志抓黨建重要活動記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46. 江金權主編,「三個代表」與黨建理論的新發展--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黨的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47. 江澤民,論黨的建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48. 江澤民,論「三個代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49. 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50. 共青團中央辦公廳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共青團重要文件匯編(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6月,北京第1版)。
51. 共黨問題研究叢書編輯委員會,中共十四大綜合研究(台北:法務部調查局,民國82年5月)。
52. 汝信、陸學藝、李培林主編,社會藍皮書2002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53. 汝信、陸學藝、李培林主編,社會藍皮書2003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54. 汝信、陸學藝、李培林主編,社會藍皮書2004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55. 伊銘,胡溫新政(香港:明鏡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56. 辛鳴主編,十六大後黨政幹部關注的若干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解讀(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57. 辛鳴、董振華主編,中南海議題:新一屆中央領導關注的若干重大問題解讀(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58. 何平主編,繼往開來--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紀實(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59. 何平主編,邁向新征程--十屆全國人大政協一次會議紀實(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60. 何恩思、陳德昇、耿曙主編,中國大陸研究方法與成果(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3年12月,第1版)。
61. 何頻、高新,中共「太子黨」(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8月15日,第2版)。
62. 何梅榮,2003中國黨政軍高級領導人詞典(WHO′S WHO Current Chinese Leaders)(香港:香港文匯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8月,第1版)。
63. 余昌淼主編,「十六大」以後的中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64. 呂亞力,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10月)。
65. 呂澄等主編,黨的建設七十年紀事(1921-1991)(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2年,第1版)。
66. 宋連生,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始末(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67. 阮銘,鄧小平帝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3月5日,初版9刷)。
68. 阮銘,透視總書記--江澤民文選導讀(台北:財訊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7年9月,初版)。
69. 李谷城,中共黨政軍結構(台北:淑馨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
70. 李永豐,改革的軌跡--從三中全會到十六大(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71. 李英明,社會衝突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8月,第1版)。
72. 李英明主編,謝福進、黃奎國、朱蓓蕾等著,2002年-2003年亞太形勢發展與展望(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3年1月,第1版)。
73. 李尚志、何平主編,為新世紀奠基--黨的十五大紀實(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
74. 李培林、朱慶芳等著,中國小康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75. 李慎明、王逸舟主編,2003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
76. 李智勇主編,黨的三代領導核心從嚴治黨思想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77. 李建華主編,黨政領導人才開發戰略研究(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78. 李樹直、郭濱,「十六大」與未來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79. 宗海仁,江澤民留任的幕後--曖昧的權力交接(香港:明鏡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80. 周淑貞,政黨和政黨制度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81. 林尚立,當代中國政治型態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82. 林尚立,中國共產黨執政方略(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83. 吳安家主編,中共政權四十年的回顧與展望(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84年12月,初版3刷)。
84. 吳安家,中共政治發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83年6月,初版)。
85. 吳稼祥,角力十六大--未來中國控制權(香港:明鏡出版社,2002年3月,第2版)。
86. 吳國光、鄭永年,論中央、地方關係--中國制度轉型中的一個軸心問題(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年)。
87. 吳翰飛,中國公開選拔領導幹部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88. 胡偉,政府過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89. 胡鞍鋼、王紹光、周建明主編,第二次轉型--國家制度建設(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90. 俞可平,中國政治體制(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91. 高哲等主編,馬克思恩格斯要論精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3刷)。
92. 高新,江澤民的幕僚(香港:明鏡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
93. 高輝,轉型中的中共社會主義(台北:永業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94. 高蘭等主編,幹部制度改革與創新(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95. 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簡史(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
96. 連玉明主編,中國領導紅皮書(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97. 連玉明主編,中國數字報告(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98. 浦興祖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制度(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99. 浦興祖主編,當代中國政治制度(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4刷)。
100. 教育部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組編,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真諦(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101. 張虎、許光泰,中共十六大後之走向(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3年1月,初版)。
102. 張立昌,黨的建設的主題--談保持黨的先進性(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2刷)。
103. 張金鑑主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7冊(行政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4月,第6版)。
104. 張建華主編,十六大之後關注中國面臨的緊要問題(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3年1月)。
105. 曹思源,中國政改方略(香港:夏菲爾國際出版公司,1999年6月,第1版)。
106. 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鑑2002,(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003年9月,第1版)。
107. 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編印,中共「十三大」問題研討會專輯(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1987年11月,第1版)。
108. 黃大熹,中國共產黨組織結構發展路徑的歷史考察(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109. 陶傳友、馬繼勝主編,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成就概覽(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110. 費正清、賴肖爾,中國:傳統與變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版)。
111. 郭華倫,「中共黨內高階層鬥爭之分析」,輯於中共問題論集(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71年10月,増訂版)。
112. 陳至立主編,中國共產黨建設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版)。
113. 陳永生,十五大後中國大陸的情勢(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8年9月,第1版)。
114.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8月,第2版)。
115. 陳紅太,當代中國政府體系與政治研究法(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116. 陳鳳樓,中國共產黨幹部工作史綱(1921-2002),(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117. 陳德昇,中南海政經動向(台北:永業出版社,民國,81年10月31日,初版)。
118. 陳麗華等著,中共歷次代表大會焦點寫真(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119. 陳雪薇、陳述主編,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重大事件和決策調查(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120. 程維榮,走向法治時代---從「文革」結束到中共「十六大」召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121. 曾峻、梅麗紅,中國共產黨與當代中國民主歷史與經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122. 萬福義等主編,中國共產黨建設辭典(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
123. 馮秋婷等主編,中國共產黨執政方式探析(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124. 楊中美,江澤民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4月30日,初版8刷)。
125. 楊中美,中共跨世紀接班人胡錦濤(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月19日,初版)。
126. 楊宏山,當代中國政治關係(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研究叢書,謝慶奎主編),頁45。
127. 楊繼繩,鄧小平時代:1976-1997(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9年7月香港,第1版)。
128. 甄小英主編,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學習大綱(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129. 裴敏欣,中南海的選擇(新加坡:八方文化企業公司,2004年2月,第1版)。
130. 趙建民,當代中國政治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9年3月,初版3刷)。
131. 趙建民,「中共十五大的政治經濟分析」,陳永生主編,十五大後中國大陸的情勢(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8年9月,第1版)。
132. 趙建民,威權政治(台北:幼獅文化,1994年12月,初版)。
133. 蔡國裕,中共黨史【共3冊】(台北:國史館,民國77年4月、79年6月、83年11月,初版)。
134. 蕭超然、曉韋主編,當代中國政黨制度論綱(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135.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共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15刷)。
136. 編寫組編著,十六大黨章學習問答(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137. 薛慶超等,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形成(北京:群眾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138. 鄭永年,江澤民的遺產--在守成和改革之間(八方文化企業公司,2002年1月,第1版)。)
139. 影響中央高層決策的中國問題報告(內部參考資料)(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年6月)。
140. 謝春濤等主編,治國之路(新方略:第三代領導集體治國思想研究叢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141. 蘇紹智,中國大陸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民國90年12月,初版)。
142. 蘇紹智,中國大陸政治經濟的再認識(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民國84年8月,初版)。
143.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144. 韓泰華主編,中國共產黨從一大到十五大【上下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145. 蘇嘉宏,派系模式與中共政治研究(台北: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1年8月,初版)。
146. 龐松羅平漢、孫學敏,與時俱進的中國--從南方談話到中共十六大(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3年1月,北京第1版)。
147. 羅平漢、曹光哲編著,十六大以前--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圖史(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三、學位論文
1. 王嘉州,理性選擇與制度變遷:中國大陸中央與地方政經關係類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2年6月。2. 江孟伶,鄧小平時期中共政治繼承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7月。
3. 李奇正,中共改革過程中的政治權威,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6月。4. 李嵩明,毛澤東的政治思想--權力與策略,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7月。5. 今源坤,中共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8年2月。
6. 高敏郎,鄧小平時代中共權力繼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7月。7. 洪德洙,中共中央領導階層演變之研究(1976-1995),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5年10月。8. 黃嘉瑞,從毛澤東到華國鋒--中共政治繼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0年7月。9. 張大雄,中共政治權力運作之研究(1978-1992)--中共政治衝突與權力繼承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7月。10. 張五岳,中共派系衝突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5年6月。11. 張毅平,中共省級領導人政治甄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9月。
12. 樊祥麟,毛死後中共政治權力轉移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4年1月。13. 韓英華,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2年6月。四、研討會論文、報告
1. 陳墇津,中共的權力機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民國83年7月15日。
2. 陳明通,鄧小平時代中共中央領導階層派系政治,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民國83年5月16日。
3. 中共十六大之後內部暨國際環境評估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主辦,(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綜合院館五樓國際會議廳,2002年12月18日)。
4. 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中共「十六大」初步研析報告,2002年11月5日。(內部參考資料)
5. 民進黨中國事務部,兩岸關係系列講座(一)、(二),2002年10月3日至11月7日;2002年11月14日至2003年1月16日。(內部參考資料)
6. 阮銘,「胡錦濤時代的中國」,台灣中社、賴和文教基金會合編,危機時代認識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中社、賴和文教基金會主辦,(台中:2003年2月22日)。
7. 葉明德,「黨政拼經濟,外交領風騷?」,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財團法人國家政策基金會、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辦,中國「十六大」後兩岸政經情勢研討會,(台北:國際會議中心,2002年11月23日)。
8. 陳德昇,中共「十六大」政治菁英甄補之研究-兼論中共對台人事佈局與取向(專案研究報告),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託研究,2003年3月。
9. 寇健文,「十六大」後中共人事動態之意義,立法院法制局主辦,「十六大」後中共政局走向與兩岸關係座談會,(台北:立法院,2002年11月18日)。
10. 展望2003年兩岸政經發展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主辦,(高雄:國立中山大學,2002年12月1日)。
11. 第二十九屆中、日「中國大陸問題」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辦,(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2年3月27日至28日)。
12. 中共「十六大」之後的政經情勢研討會,展望與探索雜誌社主辦,(台北:法務部調查局,2002年12月17日),請參見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1期,2003年1月,頁8-61。
13. 「中共十六大後兩岸關係」座談會,(台北:自由時報,2002年11月16日)。
五、期刊文章
1. 丁永康,「毛、鄧時代的政治發展:左與右政治路線探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0卷第10期,1997年10月,頁1-13。2. 丁望,「中共十六屆政治局與優勢人物」,信報財經月刊(香港),2002年9月,總 306期,頁4-11。
3. 丁望,「中共接班人政策的演變與『十六』大」,歷史月刊,2002年9月號,。4. 丁望,「中共第十六屆領導層的佈局與生態」,投資中國,2002年12月號。
5. 「十五大後的中共政局」,中國大陸研究,第40卷第9期,1997年9月。
6. 「十六大」前中共面對的挑戰與問題,中共研究,第36卷,第8期,2002年8月。
7. 于有慧,「中共的大國外交」,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3期,1999年3月。8. 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編印,大陸情勢雙週報,1401期。
9. 包淳亮,「從制度的觀點看中共十六大權力接班」,中國事務,第6期,2001年10月,頁137-141。10. 石之瑜,「中共派系鬥爭本質之變遷」,中國大陸研究,第35卷第11期,1992年11月,頁5-16。11. 「北戴河會議決定推遲召開『十六大』」,中共研究,第36卷,第9期,2002年9月。
12. 玄默,「大陸民運與中共派系鬥爭的互動和對抗關係淺析」,中共研究,第23卷第7期,1989年7月,頁24-30。13. 仲夏,「中共主流派系前景預測的標誌問題-兼論『調控』在中共派系發展中的作用」,中共研究,第28卷第10期,1994年10月,頁65-77。14. 朴壯載,「中共派系經改政策之論爭」,大陸經濟研究,第16卷第3期,1994年5月,頁29-68。15. 朴壯載,「中共派系政治與經濟波動及其經改政策」,共黨問題研究,第20卷第11期,1994年11月,頁55-66。16. 朱文琳,「變局中的中共派系問題」,東亞季刊,第8卷第4期,1977年4月,頁1-11。17. 沈明室,「中共十六大權力繼承與軍隊角色」,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2期,2003年2月,頁31-51。18. 沈德聰,「江澤民拍板李鵬朱鎔基轉進中南海各派系瓜分地盤,江李朱體制最後確立」,中國通商業雜誌,第94期,1998年4月,頁32-35。19. 李華球,「中共『十六大』後-『黨、槍』的權力互動及其未來見軍走向」,投資中國雜誌,2002年12月20日。
20. 吳仁傑,「江澤民提出『三個代表』意涵和未來發展」,中共研究,第35卷第11期,2001年11月。21. 吳仁傑,「二○○二年中共黨政」,中共研究,第37卷第1期,2003年1月。22. 吳仁傑,「近期中共省級四套領導班子調整意涵」,中共研究,第37卷第5期,2003年5月23. 洪陸訓,「中共派系政治與黨軍關係」,復興崗學報,第48期,1992年12月,頁379-407。
24. 徐雲龍,「中共問題研究之方法論續探-派系模式理論解析」,復興崗論文集,第14期,1992年6月,頁1-15。25. 「理論突破,黨質蛻變--評江澤民『七一』講話」,中共研究,第35卷,第7期,2001年7月。
26. 張五岳,「從政治聯合理論檢視中共派系政治」,共黨問題研究,第14卷第3期,1988年3月,頁30-36。27. 陳梓龍,「中共新一屆省級黨政首要調整與地方動向」,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6期,2003年6月,頁32-45。28. 康曉光,「未來3-5年中國大陸政治穩定性分析」,戰略與管理,2002(總第52期),2002年第3期,頁1-15。
29. 寇健文,「中共『幹部年輕化』與政治繼承」,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5期,2001年5月,頁1-17。30. 曾慶華,「中共權力結構與決策模式」,中共研究,第37卷第7期,2003年7月。31. 楊開煌,「中共『十六大』之接班與人事安排-內在邏輯之探討」,遠景基金會季刊,第3卷,第3期,2002年7月。32. 楊開煌,「中共輿論與十六大接班」,歷史月刊,2002年9月號,頁68-73。33. 源興,「由精英理論探析中共高層派系鬥爭」(上),中共研究,第28卷第6期,1984年6月,頁21-29。34. 源興,「由精英理論探析中共高層派系鬥爭」(下),中共研究,第28卷第8期,1984年8月,頁61-75。35. 「積極部署『十六大』,化解通縮威脅」,中共研究,第36卷第6期,2002年6月。
36. 劉勝驥,「中共新留學派系崛起的可能性」,理論與政策,第5卷第2期,1991年1月,頁83-95。37. 趙成儀,「中共十六大會議情形及其對兩岸關係之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12期,頁1-4。
38. 趙春山,「中共政治體制沿革--問題與對策」,中共研究,第34卷,第6期,2000年6月,頁77-81。39. 蔡瑋,「中共的決策模式及行為」,中共研究,第31卷,第4期,1997年4月。40. 蘇嘉宏,「派系模式於中共研究之適用性」,共黨問題研究,第13卷第10期,1987年11月,頁43-54。41. 蘇嘉宏,「中共派系的初探」,共黨問題研究,第16卷第7期,1980年7月,頁50-63。六、報紙
1. 阮銘,「剖析中共十六大權力佈局大趨勢--世代交替的新班子」,民眾日報,2002年11月16日,第2版;台灣時報,2002年11月16日,第7版。
2. 阮銘,「世代交替的新班子-剖析中共十六大權力佈局大趨勢」,台灣時報,2002年11月16日,第7版。
3. 阮銘,「江澤民的告別演出」,台灣日報,2002年11月12日,第4版。
4. 伊銘,「中共第四代面臨三大挑戰」,自由時報,2002年11月17日。
5. 邱坤玄,「中共『十六大』後兩岸新形勢」,中央日報,2002年12月4日,第3版。
6. 社論,「中共十六大的觀察與評析」,青年日報,2002年11月8日,第2版。
7. 社論,「正視十六大之後中共政局的演變」,中國時報,2002年11月11日,第2版。
8. 社論,「十六大閉幕中共世代權力轉移完成」,中國時報,2002年11月16日,第2版。
9. 社論,「中共十六大閉幕後的政局走向和兩岸關係」,中央日報,2002年11月16日,第2版。
10. 社論,「中共十六大後面臨嚴峻的內外情勢」,民眾日報,2002年11月16日,第2版。
11. 社論,「中共『胡溫體制』前路多揣面臨重重挑戰」,青年日報,2002年11月28日,第2版。
12. 高輝,「中共政治體系的觀察與分析」,中央日報,2003年3月14日,第9版。
13. 唐彥博,「中共十六大權力遞嬗老幹猶勝新枝」,青年日報,2002年11月16日,第2版。
14. 張五岳,「思考:面對中共第四梯隊」,聯合報,2002年9月5日,第15版。
15. 陳力生,「中共權力交替走回鄧小平老路」,中央日報,2002年11月17日,第11版。
16. 陳德昇,「中共十六大的政治意涵」,中央日報,2002年11月25日。
17. 陳德昇,「中共十六大機構改革的挑戰」,中央日報,2002年8月29日,第3版。
18. 趙建民,「十六大與中國特色的接班制度」,中國時報,2002年8月26日,第15版。
19. 趙建民,「中共十六大的困境與挑戰」,中國時報,2002年11月9日,第15版。
20. 鄭京平,「樹理論旗幟,定政治方向-中共十五大背景分析之二」,聯合早報(新加坡),1997年7月29日。
21. 鄭永年,「三個代表、小康社會與中共的自我定位」,聯合早報(新加坡),2002年11月12日。
22. 鄭永年,「胡溫新政與中國社會主義新潮」,聯合早報(新加坡),2004年1月29日。
23. 「胡錦濤鞏固權位,提拔親信掌要津」,中國時報,2003年1月16日,第11版。
24. 「確保政權持續,中共進行體制維新,北京學界認黨內民主化有擴大的趨勢,人事變動也趨透明化,如何加快制度化腳步已是重要課題」,中國時報,2002年11月20日,第13版。
25. 「『十五大』落幕中共新中委名單踢出喬石劉華清」,自由時報,1997年9月19日,第4版。
26. 「中共『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重要政策與權力結構」,中央日報,1997年1月3日,第10版。
27. 「中共『十五大』後的變與不變」,聯合報,1997年9月19日,第2版。
28. 「人事擺脫酬庸,兼具穩定實戰,軍委新秀戰功突出」,中國時報,2002年11月16日,第13版。
29. 「中共六中全會部署人事變動」,信報(香港),2001年9月24日,第9版。
30. 「十六大政治報告六文膽聯手結晶」,中國時報,2002年11月10日,第13版。
31. 「中共黨章修正只是小改」,聯合報,2002年11月19日,第13版。「台灣智庫:十六大後中共對台策略將延續江路線」,中國時報,2002年11月4日,第11版。
32. 「胡錦濤接棒,一堆爛攤子待收拾」,台灣時報,2002年11月15日,第7版。
七、中國研究網站
1. www.cc.org.cn(世紀中國)。
2. www.sohu.com(搜狐)。
3. www.wiapp.com(制度分析與公共政策)。
4. www.cc.org.cn(世紀中國)。
5. www.unirule.org.cn(天則研究所)。
6. www.usc.cuhk.edu.hk/uscgb.asp(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
7. www.peopledaily.com.cn(人民網)。
8. www.xinhua.org(新華網)。
貳、英文部分
一、專書
1. Rober F.Ash&Richard Louis Edmonds And Yu-ming Shaw,Perspectives on Contemporary China in Transition(Taipei Taiwan: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1997 )。
2. Edited by Jaushieh Joseph Wu,China Rising:Implications of Economic and Military Growth in the PRC(Taipei Taiwan: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2001 )。
二、期刊
1. Paul Caver,“Buildingl a Power Base:Jiang Zemin and the Post-Deng Succession”Issues&Studies 33,no.11(November 1997),pp1-34。
2. Zhiyue Bo,“Provincial Power and Provincial Economic Resources in the PRC”Issues&Studies 34,no.4(April 1998),pp1-18。
3. Li Cheng and Lynn White,“The Thir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Asian Survey v28,n4(April 1998),pp371-399。
4. Li Cheng and Lynn White,“The Army In the Succession to Deng Xiaoping”Asian Survey v33,n8(August 1993),pp757-786。
三、報紙
1. “CHINA:Deep changes for the party”,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Nov.8. 2002,p4。
2. “Keep pace with times,Jiang urges party forum”,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Nov.9-10. 2002,p1。
3. “Faking reforms at the Communist Party Congress”,Taiwan News,Nov.24. 2002,p5。
參、日文部分
一、專書
1. 唐亮,現代中國の黨政關係(東京:慶應義孰大學出版會株式會社,1997年3月15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