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野滋、赤尾洋二,品質機能展開(傅和彥精,譯),前程,台北市,1987。 王建明,陳紅喜,袁瑜(2010),企業綠色創新活動的中介效應實證,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卷6期,111-117。 王建軍(2010),機運管理與企業競爭優勢,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0卷5期,86-89。 田文彬(2011)。綠色使命與競爭優勢的探討-以永豐餘造紙公司爲例,商管科技季刊, 12卷1期,1-22。 任文瑗,劉平文(2003),由資訊處理觀點及社會交換理論探討組織知識管理活動與技術能力之關係 東海管理評論, 5卷1期,221 -248。 朱慶華,柳卿(2011),電信設備製造企業綠色創新-生態設計動力模型實證研究,研究與發展管理,23卷1期,76-83。 江敏慧,方世杰,李婉怡(2008),服務業之補充性服務自製或外包:飯店業之個案研究,台灣管理學刊,8卷1期,47-72。 吳錦錩(2005),從資源基礎、能耐基礎與動態能力觀點探討企業持續性競爭優勢構面-以台灣代工製造公司爲例,東海管理評論,7卷1期,137-166。 吳錦錩(2006),企業競爭優勢之個案研究-以台灣企業爲例,明道學術論壇,2卷2期, 11-28。 宋同正,張百佑(2008),設計資源與設計能力之內涵及關聯性探討-以大可意念設計公司為例,設計學報,13卷3期,39-60。 李正文,林怡伶(2011),評估廠商應用電子商務之財務績效-以資源基礎觀點,先進工程學刊,6卷4期,327-336。 李正文,鐘若慈(2010),評估公立博物館永續經營之核心資源:以資源基礎觀點,中原企管評論,8卷1期,61-88。 李正文,鐘若慈(2010),評估公立博物館永續經營之核心資源:以資源基礎觀點,中原企管評論,8卷1期,61-88。 杜靜,陸小成(2010),新型工業化中產業集群綠色創新的對策選擇-以武漢城市圈產業發展為例,科技進步與對策,27卷11期,76-79。 周窈朱,林馨如,羅璟慧,王壬,蔡振球(2011),台灣綠色貿易的輔導策略與作法,經濟前瞻,135期,15-23。 周窈朱,林馨如,羅璟慧,王壬,蔡振球(2011),台灣綠色貿易的輔導策略與作法,經濟前瞻,135期,15-23。 侯嘉政,陳國龍,張宏榮(2008),核心資源與先發優勢之實證研究:資源基礎觀點,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2卷2期, 23-54。 胡俊傑,梁家祜,劉淑玲(2008),由資源基礎到價值創新-澎湖發展休閒漁業策略初探,島嶼觀光研究,1卷2期,31-58。 孫德軒(2006),當探綠色創新審計,財會月刊,χ卷406期,52-53。 高明瑞,劉常勇,黃義俊,張乃仁(2010),企業綠色管理、環境績效與競爭優勢關聯性之研究,管理與系統,17卷2期,255-278。 崔景醫(2006),企業應對綠色壁壘之我見,林業經濟, 2006卷11期,63-65。 張雪蘭(2007),企業競爭優勢來源整合解析框架研究,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0卷6期,890-894。 陳忠仁,賴秋燕(2004),事業網路對競爭策略、核心能力與創新績效關係之調和影響-資源基礎觀點,臺灣管理學刊,4卷3期, 317-338。 陳宥杉,賴士葆,溫筆東(2005),環保壓力對企業競爭優勢影響之研究-綠色創新之中介效果,企業管理學報,64期,79-102。 陳意文,吳思華,項維欣(2011),資源基礎觀點下之資源拼湊與價值創造:以台灣翅帆開發創新產品為例,科技管理學刊, 15卷2期,1 -19。 焦俊,李垣(2011),基於聯盟的企業綠色策略導向與綠色創新,研究與發展管理,23卷1期,84-89。 黃永東,鄭景安,包珀誌(2007),整合QFD和TRIZ在綠色創新産品設計之探討,品質月刊,43卷3期,23-26。 黃永東,鄭景安,包珀誌(2007),整合QFD和TRIZ在綠色創新産品設計之探討,品質月刊,43卷3期,23-26。 黃慧文(2007),亞洲版圖下的綠色能源發展太陽能產業,臺灣經濟研究月刊,30卷12期,66-71。 溫源鳳,楊世芳,石玫旻(2007),高科技產業知識管理策略及活動、知識資源特性與經營績效關係之探討-資源基礎觀點,中華管理學報,8卷1期,87-111。 經濟部(2009),「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行動計畫。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11),國際環保法規/議題。 廖明坤,于卓民,司徒達賢(2006) ,台商大陸子公司決策自主權影響因素之研究,中山管理評論,14卷2期,397 -427。 鄭安欽,劉春初,吳振維(2011),組織學習、策略導向、創新與組織績效關係之研究, 台灣首府大學學報,2期,97 -124。 鄭安欽,劉春初,吳振維(2011),組織學習、策略導向、創新與組織績效關係之研究,台灣首府大學學報,2期,97-124。 盧明滄,林希偉(2010),綠色環境策略導向之多準則評估模式,運籌與管理學刊,9卷2期,1-10。 錢春海,李怡(2009),我國中小企業技術發展策略的研究:資源基礎觀點,軟科學,23卷4期,13-18。 戴貞德,江維晉(2011),品質機能展開於創新設計之研究-以公路自行車為例,商業現代化學刊,6卷2期,133-150。 Barney, Firm J.B.,(1991). Resourse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ournal of Management,17(1) , 99-12 Chiou T.Yun, Chan ,H. K. , L. Fiona, & Chung ,S.H. (2011). The influence of greening the suppliers and greeninnovation on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aiwan.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 , 47, (6) , 822-836. Chou,C.J., Chen, K.S. , & Wang , Y.Y. (2011). Green practices in the restaurant industry from an innovation adoption perspective: Evidence from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9, 703-711. Donella, H, Meadows,Meadows D.L., Randers J., and Behrens W. W. , III. (1972).The Limits to Growth. New York: University Books. ISBN 0-87663-165-0 Grant, R.M.(1991),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Implications for Strategy Formul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 Review,33(1), 114-135 Lai C.Y., Wu K.J. & Liao C.H. , (2012). Assess Green Innovation to Enhance Enterprise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Apbitm Society, Manila, Philippines. Lubin David A. & Esty Daniel C., (2010),前進永續「金」浪潮 (李明,譯)。哈佛商業評論,48期, 11-17。 McLaughlin, D. (August 24, 2010). Fooling with Nature: Silent Spring Revisited. Frontline. PBS. Penrose, E. T., (1959).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 in Foss, N. J. (Eds.), Resources Firms and Strategic, 27-39. Qi,G.Y., Shen, L.Y., Zeng , S.X., Ochoa, J. J. , (2010). The drivers for contractors’ green innovation: an industry perspective.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18(14), 1358-1365. Ram Nidumolu, C.K. Prahalad,& M.R. Rangaswami(2009),綠色創新力(李明,譯) ,哈佛商業評論,37期,1-10。 Ram Nidumolu, C.K. Prahalad,& M.R. Rangaswami(2009),綠色創新力(李明,譯) ,哈佛商業評論,37期,1-10。 Sprenger, R.(1998),”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e Case of German,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Wernerfelt ,B.(1984).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5, 171-1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