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7 02:2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美惠
研究生(外文):Mei-Hui Chen
論文名稱: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Child-rearing Experiences of Foreign Brides: Voices From Southeast Asia Brides in Changhua County in Taiwan
指導教授:高淑清高淑清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u-Ching Kao, Ph. D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家庭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其他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3
中文關鍵詞:外籍新娘詮釋現象學教養子女經驗
外文關鍵詞:foreign brideshermeneutic phenomenologychild-rearing experienc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46
  • 點閱點閱:551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47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0
本研究目的在傾聽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的經驗,並深入探索其在台經驗,以期對她們跨國婚姻下教養子女與家庭教育有進一步的了解。透過質性研究方法,理解並詮釋外籍新娘子女教養的經驗,尤其是在運用詮釋現象學方法論的哲學理念與觀點之前導下,進行研究文本資料的蒐集、分析與詮釋。透過「半結構深度訪談」的方式來蒐集文本資料,受訪者為彰化縣七位年齡23歲至46歲,婚齡5到18年的外籍新娘,將十四次訪談內容,每次約60-150分鐘與七次的澄清與再訪談過程,每次約30-60分鐘謄寫成逐字稿,並以「主題分析法」分析結果以呈現受訪者教養子女的經驗。
本研究發現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的四個共同主題如下:(1)飼囝的心情,望人會了解:外籍媽媽教養子女的種種苦心,希望別人能知曉;(2)大細項代誌攏要教:不論家事、休閒活動、功課、與原鄉語等,外籍媽媽都耐心教導,希望孩子學會各項事務;(3)囝(子)是阮適應台灣生活的動力:子女的出生,讓外籍媽媽有了生根的歸屬,增強其適應台灣生活與改變的動力;以及(4)為了囝仔的將來在打拚:為了讓孩子過更好的日子,外籍媽媽犧牲奉獻,並且以期待的心,為未來開展希望。
基於以上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對外籍新娘個人、家庭教育與相關單位、政府以及未來研究建議措施提供若干建言,期望外籍新娘適應跨國婚姻的家庭生活與成功的教養其子女。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child-rearing experiences of Southeast Asia foreign Brides in Taiwan. Through listening to their voices, this study attempts to analyze and interpret the lived experience of educating children.
Using the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ical methodology, the researcher collected texts 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s. There are seven foreign brides, aging from 23 to 46 years old with the length of marriage from 5 to 18 years. Each interviewee was interviewed for twice and fourteen texts were transcribed from for malinterviews. Each interview took 60 to 150 minutes. There are seven additional interviews for the purpose of clarification. All conversational interviews were converted into verbatim transcription. Through thematic analysis,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childrearing experiences of the foreign brides as follows: (a)Foreign brides hope people could understand the difficulty of bearing children in their marriages. (b)Foreign brides hope to educate their children in all aspects, such as house work, school work, native language speaking, and even leisure activities. (c)Foreign brides start to feel themselves belonging to this country rooting with the birth of the children. and(d) Foreign brides devote themselves in every aspect to make their lives better for their children.
This study provides valuable information on family education in cross-national marriages. The information generated from this study could assist local and federal government to provide educational programs and smooth the transition of living in a foreign land for rearing their children.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的重要性 ……………………………………………………4
第四節 研究主體的背景脈絡 ……………………………………………5
第五節 研究場域的界定 …………………………………………………7
第六節 名詞釋義…………………………………………………………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來臺的發展背景………………………14
第二節 跨國婚姻下教養子女的文化衝突與調適………………………19
第三節 父母教養方式的理論與研究……………………………………24
第四節 父母教養方式的類型……………………………………………26
第五節 親職教養相關的研究……………………………………………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方法論………………………………………………………32
第二節 訪談設計與過程…………………………………………………34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現場……………………………………………40
第四節 研究工具的描述…………………………………………………45
第五節 文本建立與分析…………………………………………………47
第六節 研究的嚴謹性……………………………………………………53
第七節 研究者的角色……………………………………………………57
第四章 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
第一節 飼囝的心情,望人會瞭解………………………………………60
(一)打在兒身,痛在娘心……………………………………………61
(二)方法不同,愛是同款……………………………………………63
(三)阮在忙碌,尪會來關心…………………………………………66
(四)千心萬苦,為著家計……………………………………………68
(五)為了子女,我也要忍耐走下去…………………………………70
(六)顧囝仔的甘苦……………………………………………………72
結語………………………………………………………………74
第二節 大細項代誌攏要教 ……………………………………………75
(一)厝內的事情要幫忙………………………………………………75
(二)學校的要求要顧好………………………………………………78
(三)生活的常規要教導………………………………………………80
(四)休閒的活動要適當………………………………………………84
(五)飲食的細節要留意………………………………………………86
(六)母語的傳授看情況………………………………………………88
結語 ………………………………………………………………91
第三節 囝是阮適應台灣生活的動力 …………………………………91
(一)想到囝兒,阮有生根的歸屬……………………………………92
(二)想到囝兒,阮有配合的口味……………………………………96
(三)想到囝兒,天氣寒熱要小心……………………………………99
(四)想到囝兒,洗一次,阮看情形 ………………………………100
(五)想到囝兒,說話阮會盡量學 …………………………………102
(六)想到囝兒,虔誠敬神望生活順利 ……………………………104
(七)養育囝兒,親友提供阮支持的力量 …………………………107
結語……………………………………………………………109
第四節 為了囝的將來在打拚………………………………………110
(一)賺錢、賺錢,為了給囝仔過好的生活 ………………………110
(二) 阮對囝仔的期望 ………………………………………………112
(三)等我有錢,阮要帶囝仔回去阮的故鄉玩 ……………………114
(四)希望政府與法令會來幫忙 ……………………………………116
結語………………………………………………………………118
第五章 結論、討論與反思
第一節 結論……………………………………………………………120
第二節 討論……………………………………………………………125
(一)從理家及照顧孩子看外籍新娘的責任 ………………………125
(二)以現代和中國傳統的教養看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的方式 ……125
(三)從相關研究看母親權責、親職分工、原鄉語及外籍新娘的
地位 ……………………………………………………………128
第三節 建議……………………………………………………………129
第四節 反思……………………………………………………………133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136
西文部份…………………………………………………………………144
附 錄
附錄一 訪談同意書…………………………………………………………148
附錄二之一 主題分析第一版………………………………………………149
附錄二之二 主題分析第二版………………………………………………152
附錄二之三 主題分析第三版………………………………………………153
附錄二之四 主題分析第四版………………………………………………154
附錄二之五 主題分析第五版………………………………………………155
附錄二之六 主題分析定稿版………………………………………………156
附錄三 訪談回饋函…………………………………………………………157
附錄四 受訪者回饋表………………………………………………………159
附錄五之一 主題一:命名與編碼 …………………………………………160
附錄五之二 主題二:命名與編碼 …………………………………………161
附錄五之三 主題三:命名與編碼 …………………………………………162
附錄五之四 主題四:命名與編碼 …………………………………………163
圖 表 目 次
表目次
表1-1彰化縣各鄉鎮男、女人口數統計資料 ……………………………9
表1-2 彰化縣各鄉鎮持有效外僑居留證之東南亞外籍新娘人數統計…10
表2-1外交部領事事務局核發國人之東南亞各國籍配偶簽證數量統計表……………………………………………………………………16
表3-1外籍新娘及其先生之基本資料 ……………………………………42
表5-1現代教養與中國傳統教養的比較 ……………………………… 127
圖目次
圖1-1彰化縣各鄉鎮持有效外僑居留證之東南亞外籍新娘人數分配圖 …………………………………………………………………11
圖3-1 主題分析流程圖 ………………………………………………49
圖3-2 增進嚴謹性和可信性的策略……………………………………56
參考書目
中文部份
內政部境管局(民88,11月1日)。無戶籍國民居留及定居數額表公告實施。檢索日期:民國90年8月24日。網址:http://www.immigration.gov.tw:8…/news_downl.asp?file=881103.tx。
天下雜誌(1999)。教育特刊─21世紀,從0開始。台北:天下雜誌。
王宏仁(2000)。階層化下的「生產力」移動: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載於全球化下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論文集。台北:台大社會學系。
王金永(2000)等譯/Padgett, D. K. 著(1998)。研究者角色。載於張英陣主編,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頁27-35)。台北:洪葉。
王珮玲(1992)。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王鍾和(1986)。親子關係對人格養成之重要性。載於鄭石岩著父母之愛,頁1-5。台北:遠流。
王叢桂(1997)。父職與母職認知基模及其生涯承諾關係的探討。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史英(1991)。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載於謝麗玉 等著中國人的養育觀─付出與期待。台北:張老師。
外交部領事事務局核發國人東南亞各國籍配偶簽證數量統計。線上搜檢索日期:民國91年5月13日。網址:http://www.boca.gov.tw/public/annoance/index.htm。
危芷芬、陳瑞雲 譯(1996) /Lott, B. 著(1994)。女性心理學。台北:五南。
朱玉玲(2000)。澎湖縣家庭教育中心推展外籍新娘方案推展之現況分析。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協會研討會。台北: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協會。
余漢儀(1998)社會研究的倫理。載於嚴祥鸞主編危險與祕密─研究倫理(頁1-26)。台北:三民。
余德慧、徐臨嘉(1993)。詮釋中國人的悲怨。本土心理學研究,1期,頁301-328。
余德慧(2001)。詮釋現象心理學。台北:心靈工坊。
吳芝儀、李奉儒 譯(1995)/Patton, M. Q. 原著(1990)。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芝儀(2000)。建構論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167-198)。高雄:麗文。
吳金香(1978)。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生自我觀念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吳美玲(2000)。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習得無助感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呂美紅(2001)。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與婚姻滿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灣地區東南亞新娘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李易蓁 譯(2000) /Padgett, D. K. 原著(1998)。資料處理和分析。載於張英陣主編,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頁115-136)。台北:洪葉。
李茂興、余伯泉 譯(1995)/ Aronson, E., Wilson, T. D., & Akert, R.M.著(1994)。社會心理學。台北:揚智。
李茂興、徐偉傑 譯(1998) /Ferrante, J. 著(1995)。社會學~全球性的觀點。台北:弘智。
李桂蘭(1994)。幼兒生活與輔導:從馬斯洛人類需求階層談起。幼兒教育年刊,7期,頁15-28。
李婉萍 譯(2000)/ Padgett, D. K. 原著(1998)。資料蒐集。載於張英陣主編,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頁87-114)。台北:洪葉。
李燕、李浦群 譯(1995) /Trenholm, S. & Jensen, A. 著(1992)。人際溝通。台北:揚智。
周美珍(2001)。新竹縣「外籍新娘」生育狀況探討。公共衛生,28卷(3),頁255-264。
周逸芬 譯(1997)/Brooks, J. B. 著(1991)。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周麗端、吳明樺、唐先梅和李淑娟(1999)。婚姻與家人關係。台北:空大。
林文瑛、王震武(1995)。中國父母的教養觀:嚴教觀或打罵觀?本土心理學研究,3期,頁2-92。
林秀美(民90,10月30日)。外籍新娘先生多有外表或經濟上的缺憾,64%子女有發育遲緩現象,民生報,第四版。
林若雩(民84,11月12日)。南洋新娘、千里姻緣,中國時報,第十七版。
林倖妃(民90,5月25日a)。外籍新娘易憂鬱,一成胎兒生長遲緩,中時電子報。線上檢索日期:民國90年5月30日。網址:http://news.yam.com/power/news。
林倖妃(民90,5月25日b)。如何當媽媽?逾五成茫然,中時電子報。線上檢索日期:民國90年5月30日。網址:http://news.yam.com/power/news。
林淑玲(2000)。台灣地區親子互動的真面貌:期許研究觀點的突破。應用心理研究,7期,頁7-9。
林惠雅(1995)。父母教養方式和子女行為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72期,頁41-47。
林惠雅(1998)。兒童信念、教養目標、教養行為和兒童發展的關係。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林惠雅(2000) 。母親與幼兒互動中之教養行為分析。應用心理研究,6期,頁75-96。
林翠湄譯。(1995)。社會與人個發展。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麗菊 譯(2001) /Bogdan, R. C. & Biklen, S. K.著(1998)。質性資料,載於黃光雄主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頁157-217)。嘉義:濤石。
邱琡雯(1999a)。在地國際化:日本農村菲律賓新娘。當代月刊,5期,頁108-117。
邱琡雯(1999b)。在地國際化?外籍新娘在地化:嘉義地區國小補校外籍新娘之社會生活。中央研究院社會問題研究推動委員會主辦「臺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
施能仁、施純楨(2000)。彰化縣產業經濟發展與未來方向。國立台中師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社會科教育研究,5期,頁193-226。
洪茗馨(民87,3月31日)。面對婚暴,外籍新娘處境堪憐,中國時報,第十九版。
洪福財(1998)。從詮釋學觀點談教育研究結果的解釋與應用。臺北師院學報,11期。頁85-108。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凌新福(1999)。胡塞爾的現象學及其在教育上的蘊含。教育研究,7期,頁327-339。
夏林清(1997)等譯/Altrichter, P. & Somekh著(1993)。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
夏曉鵑(民國84,10月7日)。外籍新娘在美濃。,中時晚報。檢索日期90年5月30日。網址:http//:mpa.ngo.org.tw/min24.html.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段、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2期,頁72-83。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期,頁45-92。
夏曉鵑(民國84,10月7日)。外籍新娘在美濃。,中時晚報。檢索日期90年5月30日。網址:http//:mpa.ngo.org.tw/min24.html.
孫武彥(1990)。人類社會學。台北:三民。
高淑清(2000a)。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93-134)。高雄:麗文。
高淑清(2000b)。重建家庭平等對話與學習動力:家庭溝通課程建構之研究。於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課程與方案論文集(頁315-353)。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高淑清(2000c)。來自異鄉華人的心聲:海外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論文發表於「家人關係及心理歷程:第五屆華人心理與行為科際學術研討會」,西元2000年12月8至10日,台北:中央研究院。
高淑清 譯(2001)。/Bogdan, R. C. & Biklen, S. K.著(1998)。質性研究設計。載於黃光雄主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頁73-104)。嘉義:濤石。
高淑清(出版中)。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
高淑清、陳美惠(2001)。啟動幼兒創造力思考:從幼兒家庭教育做起。幼兒教育年刊,13期,頁50-68。
高淑貴(1991)。家庭社會學。台北:黎明。
高敬文(1999)。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家禎(1999)。南台灣外籍新娘家庭功能、幸福感與相關因子之探討。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
張高賓(2001)。單親兒童父母教養方式、家庭環境與情緒穩定之關係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4期,頁465-504。
張康樂(1994)。Schaffer, R 著(1977)。母親角色。台北:大眾。
梁福鎮(2000)。詮釋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151-166)。高雄:麗文。
梁慧雯 譯(2000)。/Padgett, D. K. 著(1998)。進入研究場域及選擇抽樣策略。載於張英陣主編,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頁71-85)。台北:洪葉。
畢恆達(1998)。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載於嚴祥鸞主編,危險與祕密:研究倫理(頁31-91)。台北:三民。
連惠君(1999)。不同家庭發展階段父母對長子女教養方式之研究--以嘉義縣市為例。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伯璋(2000)。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載於嘉義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1-19)。高雄:麗文。
陳嘉誠(2001)。台灣地區外籍新娘幸福感之探討。高雄醫學院大學醫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陸錦英(2001)。一位華裔母親的教養觀。屏東師院學報,14期,頁325-342。
彭懷真(1998)。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
游柏隆(2001)。不知道三個字對孩子的影響。育兒生活,134期,頁177-181。
游家政(1993)。詮釋與教育研究。教育學方法論。台北:五南。
陽琪、陽琬 譯(1995) /Goodman, N. 著(1993)。婚姻與家庭。台北:桂冠。
黃拓榮(199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慧真 譯(1994) /Papalia, D., & Olds, S. W. 著(1992)。發展心理學。台北:桂冠。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1卷(28),7-28。
楊惠君(民國89,12月10日)。5%外籍新娘,產下染色體異常兒,民生報,第五版。
裘學賢(1993)。教育研究現象學分析。教育學方法論(頁33-57)。台北:五南。
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台北:三民。
廖榮利(1986)。心理衛生。台北:千華。
彰化縣政府(1991)。彰化縣鄉土教材參考集。彰化:育新。
彰化縣政府(1992)。彰化縣我的家鄉。彰化:天士昌。
彰化縣政府民政局(民國90年7月底)戶政資訊網。檢索日期:民國90年8月24日。網址:http://www.chhg.gov.tw.
彰化縣警察局外事課(民國90年7月24日止)彰化縣各鄉鎮外籍新娘統計資料。
甄曉蘭(1996)。從典範轉移的再思論質的研究掘起的意義。嘉義學報,10期,頁119-146。
劉明松(1998)。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248期,123-140。
劉明松、張韶霞(2001)。國小學童家庭結構及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3卷(1),頁61-77。
劉美芳(2001)。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生命述說。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劉美芳、鍾信心、和許敏桃(2001)。台灣外籍新娘之文化適應─護理專業的省思。護理雜誌,48卷(4),頁85-89。
劉振強(1985)。大辭典。台北:三民。
劉貴珍(2001)。外籍新娘跨文化適應與對現行管理制度態度之探討。大葉大學工業關係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劉慈惠(1999)。幼兒母親對中國傳統教養與現代教養的認知。新竹師院學報,12期,頁311-345。
劉慈惠(2001a)。父母自我了解篇,載於劉慈惠等著與父母共話幼兒教養(頁10-28)。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劉慈惠(2001b)。現代幼兒母親的教養信念─以大學教育程度者為例。新竹師院學報,14期。頁355-405。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蔣仁人(民國89,11月29日)。外籍新娘感染愛滋病機率大,想婚男士要注意,明日報。線上檢索日期:民國90年4月17日。網址:http://news.kimo.com.tw/2001/04/17/society/can/1512454.html。
蔡雅玉(2001)。台越跨國婚姻現象之初探。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鄭雅雯(2000)。南洋到臺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婚姻與生活探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鄭瑞隆 譯(2001) /Bogdan, R. C. & Biklen, S. K.著(1998)。實地工作,載於黃光雄主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頁105-156)。嘉義:濤石。
鄭懷超 譯(1997) /Elkind, D. 著(1987)。不再錯愛孩子。台北:信誼。
鄧仕元(民國90,8月23日)。台灣外籍新娘,中國妹最難搞。中國奇摩報。線上檢索日期:民國90年8月23日。網址:http://news.kimo.com.tw/2001/08/23/society/pnn/22880187.html。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蕭淑貞(1993)。比較高社經與低社經情境母子互動關係之初步研究。中華衛誌,2卷(12),頁164-176。
賴美秀(1993)。父母的性別角色、兒童的性別角色與兒童的自尊和同儕接納度之關係。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簡憶鈴 譯(2000) /Padgett, D. K. 著(1998)。質化研究的嚴謹性與關連性。載於張英陣主編,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頁137-162)。台北:洪葉。
聶成瑋、張淑雅(民89,3月31日)。外籍新娘人數遽增,愛滋暴力問題叢生,文化一週,942期。檢索日期:民國90年5月30日。網址:http://jou.pccu.edu.tw/weekly/。
藍采風(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幼獅。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蘇建文(1982)。兒童及青少年基本情緒之縱貫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2期,頁99-114。
鐘武達(民國89,6月3日)。外籍新娘子女,淪為新弱勢族群,中國時報,剪報資料庫。線上檢索日期:民國90年8月23日。網址: //ec.chinatines.com.tw。
西文部份
Adams, B. (1995). The family: A sociological interpretion. (5th Ed. ).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Company.
Ainsworth, M. D. S. , Blehar, M. C.,Water, E. , & Walls, S. (1978). Patterns of attachment : 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he strange situation. Hillsdale, NJ: Erlbaun.
Anderson, M. (1999). Child in-between: constructing identities in the bicultural family. 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5(1), 13-26.
Baldwin, A. L., Kalhoun, J. , & Breese, F. H. (1945). Patterns of parent behavior.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58(3), 86-105.
Bandura, A. (1971). Analysis of modeling processes. In A. Bandura (Ed.), psychological modeling: conflicting theories( pp. 78-96). Chicago: Aldine Atherton.
Baumrind, D. (1971). Current patent of parental author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Monographs, 4(1), 1-103.
Berk, L. E. (2000). Child development. (5th Ed. ). London: Allyn & Bacon.
Berry, J. O., & Rao, J. M. (1997). Balancing employment and fatherhood: A systems perspective.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18(4), 386.
Bogdan, R. C., & Biklen, S. K.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Bronfenbrenner, U. (1986). Ecology of the family as a context of human development: Research perspectiv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2, 723-742.
Campbell, F. A., Goldstein, S., Schaefer, E. S. & Ramey, C. T. (1991). Parental beliefs and values related to family risk,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and child academic competence.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6, 167-182.
Chao, R. K. (1993). Clarification of the authoritarian style and parental control : Cultural concepts of Chinese child-rear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ED361065)
Chao, R. K. (1994). Beyond parental control and authoritarian parenting style: Understand Chinese parenting through the cultural notion of training. Child Development, 65, 1111-1119.
Creswell, J. W. (1992). Research design: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Thousand Oaks, CA: Sage.
Dahlberg, K. & Drew, N. (1997). Alifeworld paradigm for nursing research. Journal of Holistic Nursing, 15(3), 303-317.
Dahlberg, K. (1995). Qualitative methodology as caring science methodology.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Caring Sciences, 9(3), 187-190.
Elder, G. H. (1962). Structural variations in the child-rearing relationship. Sociometry, 25, 241-262.
Fan, C. Cindy & Huang, Youqin (1998). Waves of Rural Brides: Female Marriage Migration in China. A.A.A.G 88(2), pp. 227-251.
Giorgi, A. (1997). The theory, practice,and evaluation of the phenomenological meyhod a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procedure. Journal of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28(2), 243-245.
Gorman, J. C. (1998). Parenting attitudes and practices of immigrant Chinese mothers of adolescents. Family Relations, 47(1), 73-80.
Griffith, J. (1984). Relationships between acculturation and psychological impairment in adult Mexican-Americans. Hispanic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s, 5, 431-459.
Hoffman, M. L. , & Saltzsten, H. D. (1967). Parent discipline and the child''''''''s mor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 45-57.
Kao, S. (1997). Different voices, different lives: The experience of international employed mother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MN: Twin Cities.
Kao, S. C. (1999). Caring and sharing: Changes and challenges of Taiwanese three-job coupl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MN: Twin cities.
Klein, D. M. & Whit, J. M. (1996). Family theories: An Introduction. (7 thEd. ). London: Sage.
Kvale, S. (1996). Interviews: 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viewing. Thousand Oaks, CA: Sage.
Looker, E. D., & Magee, P. A. (2000). Gender and work: The occupational expectations of young women and men in the 1990s, Gender Issues, 18(2), 74-88.
Maccoby, E. E. & Martin, J. A. (196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 In P. H. Mussen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1, (pp1-101),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Macionis, J. J. (1997). Sociology.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Mead, D. E. (1976). Six approaches to child reading. Prove, Utah. : Brigham University.
Michaels, G. Y. (1988). Motivational factors in the decision and timing of pregnancy. In Michaels, G. Y. & Goldberg, W. A. (Eds.). Transition to parenthood: current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gbu, J. U. (1986). Origins of human competence: A cultural-ecological perspective. Child Development, 52, 413-429.
Okagaki, L. & Sternberg, R. L. (1993). Parental beliefs and children’s school performance. Child development, 64, 36-56.
Ritsner, M., Ponizovsky, A., & Ginath, Y. (1997). Changing patterns of distress during the adjustment of recent immigrants: a 1-year follow-up study. Acta Psychiatr. Scand., 95, 494-499.
Roe, A. & Siegelman, M. (1963). A Parent-Child relation questionnaire. Child Development, 34, 355—369.
Sauvy & Alfred (1966). General Theory of Popula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Seidman, I. E. (1998). Interviewing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A guide for researchers in education and social science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Simans, G., Vazquez, C. And Harris, P. (1993). Transcultural Leadership: Empowering the Diverse Workforce. Houston: Gulf.
Spiegelberg, H. (1982). The phenomenological movement(3rd ed.). 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Stephan, W. G. & Stephan, C. W. (1991). Intermarriage: Effects on personality, adjustment,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in two samples of students. Journal of Marriage & the Family, 53, 241-250.
Sumida, S. ( 1998). “Assimilation”, A Companion to American Thought. (pp44-48), MA: Blackwell.
Tu, J. C. & Li, S. (1999). Inter-regime marriage and mobility: the case of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8(22), 499-516.
Van Manen, M. (1990). Ressearching lived experienced: Human science for an action sensitive pedagog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Whiting, B. B. & Edwards, C. P. (1988). Children of different worlds: the formation of social behavior.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劉明松、張韶霞(2001)。國小學童家庭結構及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3卷(1),頁61-77。
2. 劉明松(1998)。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248期,123-140。
3. 高淑清、陳美惠(2001)。啟動幼兒創造力思考:從幼兒家庭教育做起。幼兒教育年刊,13期,頁50-68。
4.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1卷(28),7-28。
5. 游柏隆(2001)。不知道三個字對孩子的影響。育兒生活,134期,頁177-181。
6. 陸錦英(2001)。一位華裔母親的教養觀。屏東師院學報,14期,頁325-342。
7. 張高賓(2001)。單親兒童父母教養方式、家庭環境與情緒穩定之關係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4期,頁465-504。
8.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段、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2期,頁72-83。
9. 洪福財(1998)。從詮釋學觀點談教育研究結果的解釋與應用。臺北師院學報,11期。頁85-108。
10. 施能仁、施純楨(2000)。彰化縣產業經濟發展與未來方向。國立台中師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社會科教育研究,5期,頁193-226。
11. 邱琡雯(1999a)。在地國際化:日本農村菲律賓新娘。當代月刊,5期,頁108-117。
12. 林惠雅(2000) 。母親與幼兒互動中之教養行為分析。應用心理研究,6期,頁75-96。
13. 林惠雅(1995)。父母教養方式和子女行為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72期,頁41-47。
14. 林淑玲(2000)。台灣地區親子互動的真面貌:期許研究觀點的突破。應用心理研究,7期,頁7-9。
15. 林文瑛、王震武(1995)。中國父母的教養觀:嚴教觀或打罵觀?本土心理學研究,3期,頁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