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1 15:3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譚楚儀
研究生(外文):Chu-Yi Tan
論文名稱:國小國語文科教科書中社會階級意識型態之探究
論文名稱(外文):Content Analysis of Social Class Ideology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Mandarin Textbooks
指導教授:陳碧祥陳碧祥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Bi-Shiang Chen
口試委員:林佩璇楊洲松
口試委員(外文):Pei-Hsuan LinChou-Sung, Yang
口試日期:2014-06-23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2
中文關鍵詞:國小國語文科教科書。內容分析意識型態社會階級
外文關鍵詞:Social classideologycontent analysiselementary school Chinese textbook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76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本研究為分析國小國語文科教科書中社會階級意識型態之探究,主要以量化兼重質性分析的內容分析法為研究方法,檢視102學年度H版三年級至六年級的國語文科教科書中社會階級意識型態,將「社會階級意識型態」分為四個層面:「家庭生活型態」、「職業階級」、「階級觀」、「階級價值判斷」等進行內容分析。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如下:
壹、教科書教材內容未關照到中上與勞動階級職業「出現次數」的均等性及職業呈現的「多元性」,基於義務教育精神,建議教科書教材內容取材及文辭運用應以不同階級觀點為基調,期使教材內容更生動多元化。
貳、教科書內容呈現出不同階級家庭生活型態樣貌,但在圖照片及文句敘述方面仍有未盡周延及適切之處,因此本研究建議主管機關在教科書編寫上,應根據社會現實狀況描述,不應過度美化,以符實需。
參、教科書傳達「階級平等」與「階級區分乃為分工合作」的階級觀概念,以模糊階級意識,傳達因分工合作而產生了雙贏機會的概念,為編寫者用心之處,值得肯定。
肆、教科書賦予中上與勞動階級的職業人物在「內在性格」與「外表穿著」上的特定標記,蘊含「階級刻板印象」的階級價值判斷教科書透過「人物、現代化與傳統、住屋的對比」所蘊含的「階級差距」現象,間接地傳達其對中上與勞動階級的價值判斷,本研究建議教師教學時應審慎教材選用,對教科書文本出現的語意偏見情況,宜詳細解說並設計相關的教學活動與單元來轉化教學。
伍、國小國語文科教科書成為階級再製機制,教科書知識成為操縱階級之商品,使中上階級意識為階級意識型態霸權之主宰,建議主管機關應重視國小國語文教科書課程的內容宜避免有助於階級再製的文化霸權,應考量社會流動性,並以平易近人的方式使學習者能有效吸收。
This study explores social hierarchical ideology in the Chinese textbooks of elementary schools wi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methodology. It reviewed social hierarchical ideology reflected in third to sixth class H version Chinese textbooks in 2013. The study divides social hierarchical ideology into four aspects: family living style, vocational class, hierarchical perspectives and hierarchical value understanding. The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content of these Chinese textbook did not take into account equal illustrative frequency among the upper echelon to blue-collar echelon and vocational diversity. In accordance with fundamentals of obligatory education,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content and wording of Chinese textbooks should include perspectives from different social echelons and make sure a more lively and diverse content.
2. These textbooks have reflected different family living styles from multiple social echelons. However, their pictures and illustrations are not comprehensive and appropriate. Thus,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educational authority should reflect social reality in textbooks, instead of over-perfecting society.
3. The textbooks attempted to deliver hierarchical concepts as hierarchical equality and class as a means of division of labor, so as to blur hierarchical understanding. They also attempted to form a concept that division of labor creates win-win opportunities. This effort by editors and writers is worth of recognition.
4. The textbooks gave specific features to upper-class and blue-collar class for their internal characters and external outfitting. This reflects hierarchical stereotype for class values. Thus, the comparison of characters, modernity and tradition, and housing demonstrates hierarchical differences. It indirectly delivered values for upper-echelon and blue-collar class. Thus, the study recommends that teachers need to carefully select their teaching material while they prepare their classes. They need to meticulously explain some language prejudices appeared in textbook and design related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programs to improve their teaching effectiveness.
5. The Chinese textbooks in elementary schools have become social class making mechanism. The content of these textbooks have become a product for manipulating hierarchical understanding. It made upper-echelon thinking as a mainstream hierarchical ideology. Thus, the study recommends that the educational authority should pay great attention to Chinese textbooks used in elementary schools and prevent them from helping cultural hegemony of class-making. They also have to take into account social fluidity and create more user-friendly materials.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主要名詞界定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教科書相關課題探討 11
第二節 社會階級之探討 23
第三節 教科書中的階級意識型態 35
第四節 階級意識型態教科書之相關研究 49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61
第一節 研究方法 61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步驟 66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工具 70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信度、效度 8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91
第一節 職業階級的內容分析 91
第二節 家庭生活型態的內容分析 105
第三節 階級觀的內容分析 125
第四節 階級價值判斷的內容分析 135
第五節 綜合討論 15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1
第一節 結論 161
第二節 建議 167
參考文獻 173
一、中文部份 173
二、西文部分 187
附錄一國小國語教科書相關研究表 191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1999)。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審查之研究。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文崇一(1988)。臺灣地區居民休閒活動的分析。載於楊國樞、瞿海源(主編),變遷中的臺灣社會:第一次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資料的分析(上冊)(277-298頁)。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文崇一(1990)。臺灣居民的休閒生活。臺北市:東大。
方永泉(1999)。教師作為一種轉化的知識份子-教育史角度的考察。暨大學報,3(1),99-126。
王文科(1991)。課程論。臺北市: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石番(1996)。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臺北:幼獅。
王甫昌(1999)。社會運動。載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臺灣社會(502-536頁)。臺北市:巨流。
王振寰(1989)。工人階級形成的分析-E. P. Thompson 與新馬克斯主義。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3、4)。147-174。
王雅玄(2005,5月)。教科書的批判論述分析:解構課程知識與社會重建。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中華民國社會科課程學會、臺北市師範學院合辦之「社會重建課程的理念與實踐:覺醒、增能與行動」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北市。
王瑞賢(2005)。語言、權力與文化再生產—伯恩斯坦符碼理論之研究。載於蘇峰山(主編),意識、權力與教育(第二版)(33-72頁)。嘉義:南華大學。
王瑞賢(譯)(2006)。教育論述之結構化(原作者:B. Bernstein)。臺北:巨流。
王萬清(1997)。國語科教學理論與實際。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慧靜(2001)。國民小學國語科教科書中「父母角色」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王曉明(譯)(1992)。不平等的教育與社會分工的再製。載於厲以賢等(主編),西方教育社會學文選(原作者:P. Bourdieu)(187-213頁)。臺北:五南。
王麗雲(譯)(2002)。意識型態與課程(原作者:M. W. Apple)。臺北市:桂 冠。
古玉英(2003)。國小啟聰班國語科教科書性別角色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教育大學,台東市。
司琦(2005)。小學教科書發展史—小學教科書紙上博物館。臺北:華泰。
巨克毅(主編)(1987)。意識型態傳播與國家發展:三民主義意識型態傳播之研究。臺北市:正中。
田心喻(譯)(1991)。文化霸權(Hegemony)(原作者:Robert Bocock)。台北:遠流。
石計生(1995)。意識型態與臺灣教科書。臺北:前衛。
石計生、陳秀琪、胡淑雯、林志成、劉倫仕、林奐廷、梁文傑、高榮禧(1993)。意識型態與臺灣教科書:我國中小學人文社會學科之研究。臺北:前衛。
江文瑜(1995)。國語科。載於吳密察、江文瑜(主編),體檢國小教科書 (9-52頁)。臺北:前衛。
江稜(主編)(1988)。上班族成功穿著。臺北市:世茂。
行政院主計處(1987)。中華民國職業標準分類。臺北市:編者印行:中央文物經銷。
何三本(2002)。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際。臺北市:五南。
余英時(1987)。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市:聯經。
吳乃德、林佳龍(1990)。中產階級與民主改革:現實或神話?-重構中產階級和民主化的關係。載於蕭新煌(主編),變遷中臺灣社會的中產階級(217-232頁)。臺北市:巨流。
吳心怡(2002)。教科書。國民教育,43(2),79-84。
吳孟芬(2007)。國小社會教科書族群意識型態之批判論述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宗雄(1997)。我國國小補校教科書意識型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吳宗雄(2001)。新舊版國小補校社會科教科書政治意識型態之比較研究。成人教育學刊,5,51-84。
吳明清(1991)。蒐集實徵資料的方法與要領。載於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295-380頁)。臺北市:五南。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原作者:M. Q. Patton)。臺北縣:桂冠。
吳俊憲(2003)。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發展之理念、困境與因應途徑。課程與教學季刊,6(1),73-94。
吳俊憲(2009)。教科書編輯與設計的運作與內涵。靜宜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實習輔導通訊,8,4 -11。
吳清山(2004)。教育的基本概念。載於教育概論(3-28頁)。臺北市:五南。
吳耀明(2004)。從再製理論看學校教育的角色。屏東師院學報,21,217-242。
宋鎮照(1997)。社會階層與不平等。載於社會學(441-480頁)。臺北市:五南。
巫有鎰(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臺北市和台東縣作比較。教育研究集刊,7(43),213-242。
李戈北(1993)。海峽兩岸小學語文教科書價值觀之分析研究。載於教育部人文及社會科學教育指導委員會(主編),教育專題研究第三輯。臺北:三民出版。
李英明(2003)。全球化下的後殖民省思。台北:生智文化。
李茂能(2002)。教育研究(一)量化教育研究。載於楊國賜(主編),新世紀的教育學概論:科際整合導向(451-516頁)。臺北市:學富文化。
李琪明(2001)。教育研究中意識型態之批判。載於兩岸德育與意識型態(25-42頁)。臺北市:五南。
李漢偉(1999)。國小語文科教學探索。高雄:麗文。
李鍌(1980)。我國國語文教育未來發展之方向。教育資料集刊,15,269-279。
沈謙(主編)(1995)。修辭學。臺北縣:空大。
邢克超(譯)(2002)。再生產:一種教育系統理論的要點(原作者:P. Bourdieu , & J. C. Passeron)。北京:商務印刷館。
卓佩穎(2010)。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階級意識型態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周水珍(1994)。海峽兩岸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意識型態的取向分析。初等教育學報,3,107-130。
周佩儀(1999)。季胡(Giroux)課程理論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周珮儀(2003)。教科書的意識型態批判途徑。教育研究月刊,106,132-142。
周珮儀(2006)。批判與解放教科書政治的多重陣線—評介Apple與Christian-Smith編著之「教科書政治」。當代教育研究,175-184。
周淑卿(2008)。豈是「一本」能了?-教科書概念的重建。教科書研究,1(1), 29-47。
周新富(2005)。布爾迪厄論學校教育與文化再製。臺北市:心理。
周業謙、周光淦(譯)(1999)。社會學辭典(The HarperCollins dictionary of sociology)(原作者:D, Jary., & Jary, J.)著。臺北市:貓頭鷹。
林子心、黃信洋等(譯)(2006),基礎社會學(原作者:Bilton, Tony等)。台北:學富文化出版。
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的方法論。載於教育社會學(第三版)(15-40頁)。 臺北市:巨流。
林其浩(譯)(1990)。邁向成功的穿著(Toward successful dress)(再版)(原作者:J. Molloy)。臺北市:絲跡。
林芳如(2003)。國小一年級國語教科書修辭格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林奎燮(2003)。文化霸權與有中國特色的中共意識形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政治大學,台北市。
林國樑(1994)。淺談國語科課程結構的原理。國立編譯館通訊,7(4)。9-11。
林清江(譯)(1997)。教育社會學(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原作者:O. Banks)。高雄:復文。
林琳文(1989)。馬克思「意識型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貴美(1989)。法國教科書編輯的基本概念與評鑑要點研究。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各國教科書比較研究(413-456頁)。台北:台灣書店。
林雅倩(2007)。我國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階級意識型態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林義男(1993)。國中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其學業成就的關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報,16,157-212。
林義男、陳淳文(譯)(1989)。內容分析法導論(Basic content analysis)(原作者:R. P. Weber)。臺北市:巨流。
邱天助(2002)。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第二版)。臺北市:桂冠。
金燁(譯)(2003)文化和認同:國際關係回歸理論(The Return Of Culture and Identity in IR Theory)(原作者:Yosef Lapid & Riedrich Kratochwil)。杭州:浙江人民。
姜添輝(2000a)。社會階級的意義與要素及其在教育研究的運用性與原則。國教育研究集刊(台南師院),6,115-148。
姜添輝(2000b)。結構功能主義的缺失與權力的特性。初等教育學刊,8,81-106。
姜添輝(2003)。教師是專業或是觀念簡單性的忠誠執行者?文化再製理論的檢證。教育研究集刊,49(4)。93-126。
姜添輝、陳伯璋(2006)社會領域教材內容的階級取向與合理化的轉化策略之分析。當代教育研究,14(4),29-61。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41-158頁)。臺北市:巨流。
胡富翔(2005)。教科書編輯者承載的文化霸權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范惠美(1999)。B. Bernstein 文化再製論及其在比較教育研究上的意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
唐宗清(譯)(1994)。教師與階級:馬克思主義分析(Teachers and classes: A Marxist analysis)(原作者:K. Harris)。臺北市:桂冠。
孫清山、黃毅志(1994)。社會資源、文化資本與地位取得。東海學報,35,127-150。
涂懷瑩(譯)(1997)。統治階級論 (The Ruling Class Theory)(原作者:G. Mosca)。台北:國立編譯館。
祝基瀅(1986)。政治說服:宣傳、廣告與辭辯。載於政治傳播學(再版)(29-46頁)。臺北市:三民。
馬信行(1985)。家庭文化背景與學業成績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學報,51,139-165。
馬康莊、陳信木(譯)(1989)。社會學理論(Sociological theory)(上冊)(原作者:G. Ritzer)。臺北市:巨流。
高淑清(2002)。教育研究(二)質性教育研究。載於楊國賜(主編),新世紀的教育學概論:科際整合導向(517-576頁)。臺北市:學富文化。
高博銓(2001)。再製理論與課程。課程與教學季刊,4(2),131-146。
國立編譯館(1989)。課程教材教法通論。台北:正中。
康風都(1994)。不同家庭社經地位和出生次序者的基本運動能力分析。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17,169-190。
張君玫(譯)(1996)。社會學:概念與應用(Sociology: Concepts and uses)(原作者:J. H. Turner)。臺北市:巨流。
張明貴(譯)(1990)。意識型態與現代政治(Ideologies and Modern Politics)(第四版)(原作者:R. M. Christenson, A. S. Engel, D. N. Jacobs, M. R. & H.Waltzer)。臺北市:桂冠。
張芳全(2006)。社經地位、文化資本與教育期望對學業成就影響之結構 方程模式檢定。測驗學刊,53(2),261-296。
張茂桂(1988)。主觀生活品質與社會階級。載於楊國樞、瞿海源(主編),變遷中的臺灣社會:第一次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資料的分析(上冊)(61-84頁)。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張哲彰(1996)。報紙讀者投書版學校教育意見及其國民小學教育意見之意識型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嘉義市。
張家銘、周素嫻、蔡采秀、羅燦煐、謝靜琪、林綺雲、呂欣怡、郭良文、陳宇卿、方孝謙、李錦旭、黃毅志、杜明城、林弘勳、何淑華、張明偉(譯)(1997)。社會學(原作者:A. Giddens)。臺北市:唐山。
張容敏(2007)。國小國語教科書內容分析研究-以第二學習階段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張祐盛(2004)。國小社會教科書政治社會化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張華葆(1987)。社會階層。臺北市:三民。
張綺玲(2006)。國小五六年級國語教科書道德意涵內容分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教育部(1974)。國語文能力評量研究報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市:作者。
莊明貞(主編)(2003)。課程改革:反省與前瞻。台北:高等教育。
莊淑琴(2002)。課程意識型態之分析。國民教育研究學報,9,253-271
莊懷義、謝文全、吳清基、陳伯璋(1993)。教育問題研究。台北:國立空中大學研究處印行。
許宏儒(2004)。Bourdieu 的「文化資本」概念及對教育機會均等的解釋。教育研究資訊,12(3),75-102。
許哲銘(2000)。Althusser意識型態國家機器與教育。教育社會學通訊,26。
許嘉猷(1987)。臺灣的階級結構。中國社會學刊,11,25-60。
許嘉猷(1990)。臺灣中產階級的估計及其社會經濟特性。載於蕭新煌(主編),變遷中臺灣社會的中產階級(57-76頁)。臺北市:巨流。
許嘉猷(1992)。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第三版)。臺北市:三民。
許誌庭(2000)。國小教師對「文化再製」現象的知覺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許誌庭(2002)。課程內容「階級意識型態」研究架構與可能主題之探討。初等教育學報,15,361-389。
陳木城(2000)。台灣地區教科書發展的回顧與前瞻。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教科書制度研討會資料集(104-116頁)。台北:編者。
陳弘昌(2001)。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正治(2008)。國語文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
陳玉玫(2003)。多元化的迷思?-論國中小教科書市場化的假象。教育社會學通訊,50,3-11。
陳伯璋(1988)。課程、教學與意識型態。載於陳伯璋(主編),意識型態與教育(167-186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伯璋、姜添輝、許殷宏(2004)。知識轉型、社會階級、課程改革實踐與教師角色(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2-2413-H-032-008-FG)。臺北市: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
陳志強(2004)。文化再製過程中教師教育信念的成因與影響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陳坤森、廖揆祥、李培元(譯)(2000)。政治意識型態與近代思潮(Political ideologies: Their origins and impact)(第六版)(原作者:L. P. Baradat)。臺北市:韋伯文化。
陳怡芬(2004)。國小教師對國語科教科書選用因素與使用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陳怡靖(2003)。中小學國語文教科書文件分析-臺灣民眾的成功歸因。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0,223-250。
陳明印(2000)。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評鑑規準及權重之建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青達(2006)。文化資本與學業成效關係之研究-以雲林縣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奎憙(1998)。教育社會學的發展與主要理論。載於陳奎憙(編),現代教育社會學(15-40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奎憙(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順和(1994)。中華民國、日本、大陸、韓國、新加坡、香港小學語文教科書之比較研究-以小學六年級教科書為例。國教輔導,301,7-27。
陳碧祥(2006)。國小學生學習成就評量問題之探究—教學現場角度。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2,47-66。
陳碧祥、洪孟珠(2004)。六大議題融入單一領域之教材設計—以國立臺北師範學院附設實驗國民小學為例。教育研究月刊,124, 114-123。
陳衛平(譯)(1991)。成功的穿著(successful dress)(再版)(原作者:J. Mauro)。臺北市:桂冠。
陳誼璟(2000)。從文化霸權的觀點評析我國國小社會課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陳麗如(2003)。國民小學學生家庭背景、家庭資源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麗華(1995)。實習教師的社會科教學推理-結構與意識的辯證。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麗華(2008)。評介「為學習而設計的教科書」及其對我國中小學教科書設計與研究的啟示。教科書研究,1(2),137-159。
陸洛(譯)(1997)。社會階級心理學 (The psychology of social class)(原作者:Michael Argyle)。台北:巨流。
曾子旂(2006)。環境議題中的階級呈現:以高雄地區中產階級的環境組織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曾敏傑、杜孟霖(2002)。社會階級與人格特質:職場社會化的中介角色。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2(2)。101-152。
曾瀞瑩(2000)。國民小學低中年級社會科新課程教科書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游美惠(2001)。階級與多元文化教育。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主編),多元文化教育(85-112頁)。臺北縣:空大。
游家政(1996)。得懷術在課程研究上的應用。花蓮師院學報,6,1-24。
游閔惠(2002)。國小社會教科書中多元智能理念之內容分析-以第七、八冊「認識臺灣教材」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粟慧文(2003)。國小教科書性別角色內容分析-以語文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縣。
馮永敏(1991)。國小國語課文深究探討。國教月刊,37(5.6),12-17。
馮建三、程宗明(譯)(1998)。傳播政治經濟學:再思考與再更新(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Rethinking and Renewal)(原作者:Vincent Mosco)。台北:五南。
黃光雄、湯維玲(1992)。大陸小學教育政策與教育內容之研究:社會組。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黃政傑(1986)。潛在課程概念評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8,163-182。
黃政傑(1994)。課程發展與設計。台北:東華書局。
黃政傑、歐陽教、鄧毓浩、李琪明(1993)。大陸初中教育政策與教育內容之研究:思想政治組。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黃炤宏(2002)。害怕墜落-中產階級的虛無感。張老師月刊,294,8-9。
黃郁涵(2003)。國小國語文教科書中鄉土文化內容分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教育學院,花蓮縣。
黃琡惠、盧亭如(2006)。國小英語教科書潛在課程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7,1-24。
黃瑞祺(2000)。從意識形態論到知識社會學。載於曼海姆:從意識形態論到知識社會學詮釋學(89-102頁)。臺北市:巨流。
黃鈺婷(2004)。國小教師對國語教科書評選規準及評選相關建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黃毅志(1996)。臺灣地區社會學研究的職業分類與測量問題之探討。中研院調查研究集刊,1,123-168。
黃毅志(1999)。社會階層、社會網跡與主觀意識:臺灣地區不公平的社會階層體系之延續。臺北市:巨流。
黃儒傑(1997)。國民小學教科書選用方式及其合理性之研究:以台北縣市為例之初步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黃鴻文(1989)。教科書的成見。現代教育,1(13),55-71。
楊孝濚(1989)。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809-831頁)。臺北市:東華。
楊惇惠(2009)。國中英語教科書內容中階級意識型態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市。
楊淑嬌(譯)(2003)。當代社會學理論(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theory and its classical roots: The basics)(原作者:G. Ritzer)。臺北市:麥格羅希爾。
楊深坑(1988)。意識型態的批判與教育學研究。載於陳伯璋(主編),意識型態與教育(9-64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楊瑩(1988)。臺灣地區教育擴展過程中不同家庭背景子女受教機會差異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瑩(1995)。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第二版)。臺北市:師大書苑。
葉兆祺(2007),意識形態與教育政策的未來-反省、衝突、合作。南投文教,26, 52-55。
葛本儀(主編)(2002)。語言學概論。臺北市:五南。
詹家惠(2003)。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之道德內涵分析:視覺方法論之研究與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詹棟樑(1989)。教科書與意識型態。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各國教科書比較研究(1-38頁)。台北:台灣書店。
雷國鼎(1990)。教育概論。台北:五南。
廖明潔(2008)。國民小學社會教科書中的原住民族形象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廖隆盛、徐雪霞、秦葆琦(1995)。大陸高中歷史科教育內容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3(6),35-54。
劉美慧(2001)。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概念與歷史發展。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主編),多元文化教育(1-32頁)。臺北縣:空大。
歐用生(1990)。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潛在課程」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歐用生(1993)。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修訂版)(229-254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6)。培育多元文化觀的教師。國民教育,36(5)。2-6。
歐用生(1999)。新世紀的學校。臺北:台灣書局。
歐用生(2003)。教科書之旅。臺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蔡文山(2002)。社會批判理論與潛在課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0,177-191。
蔡文輝(1988)。社會階層。載於社會學(第四版)(237-266頁)。臺北市:三民。
蔡文輝、李紹嶸(2001)。社會階層。載於社會學概要(第二版)(89-100頁)。臺北市:五南。
蔡淑玲、瞿海源(1989)。主客觀職業量表之初步建構。載於伊慶春、朱瑞玲(主編),臺灣社會現象的分析:家庭、人口、政策與階層(477-516頁)。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蔡毓智(2002)。學習資產對學業成績之影響-以臺北市國三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成績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蔡瑞明(1999)。臺灣的階級形成:生活形態與社會流動(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8-2412-H-029-001)。台中市:東海大學社會學系。
蔡璧煌(2008)。教育政治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蔡麗蓉(2003)。國小數學科審定本教科書分數教材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鄭世仁(1992)。揭開教科書的面紗。國立教育資料館通訊,18,1-7。
鄭盛隆(2004)。臺灣的階級投票研究:1992-2001(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鄭雅靜(2003)。國小國語教科書文體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盧亭如(2006)。國小英語教科書潛在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嘉義市。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第五冊)。臺南市: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第六冊)。臺南市: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第七冊)。臺南市: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第八冊)。臺南市: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第九冊)。臺南市: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第十冊)。臺南市: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蕭昭君(2003b)。國小師資培育教導的是誰的知識?-語文教育入門教科書性別內容的初步檢視。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6,1-39。
蕭新煌(1988)。社會學的滋味。臺北市:東大。
賴宣羽(2003)。新課程國語教科書內容走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縣。
謝孟穎(2002)。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謝幸容(2002)。多元入學方案的焦慮與迷思。張老師月刊,294,10-13。
謝雨生、黃毅志(1999)。社會階層化。載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臺灣社會(157-197頁)。臺北市:巨流。
謝雨生、黃毅志(2007)。社會階層化。載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臺灣社會(二版)(161-191頁)。臺北市:巨流。
謝高橋(主編)(1982)。社會學。臺北市:巨流。
瞿海源(主編)(1989)。社會心理學新論。臺北市:巨流。
簡茂發(1989)。信度與效度。載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冊)(366-397頁)。臺北市:東華。
簡惠美(譯)(1994)。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馬克思、涂爾幹、韋伯(Capitalism and modern social theory: An analysis of the writings of Marx, Durkheim and Weber)(新版)(原作者:A. Giddens)。臺北市:遠流。
藍順德(2004)。二十年來國內博碩士論文教科書研究之分析。國立編譯館館刊,32(4),2-25。
藍順德(2006)。教科書政策與制度。臺北市:五南圖書。
藍順德(2010)。教科書意識型態:歷史回顧與實徵分析。臺北:華騰文化。
藍順德、王立心(2005)。國際教科書研究資訊的發展-兼論國立編譯館所藏教育資源。教育資料與研究,67,23-36。
顏慶祥(1997)。教科書政治意識形態分析: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比較。臺北市:五南。
顏慶祥(1998)。意識型態與教科書分析。國立編譯館館刊,27(2)。241-262。
羅秋昭(2007)。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
羅慎平(譯)(1999)。當代意識型態(Modern political ideologies)(原作者:A. Vincent)。臺北市:五南。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8)。多元文化教育。臺北市:高等教育。
蘇伊文(1991)。內容分析法在兒童文學研究的運用。國教輔導,32(2)。14-17。


二、西文部分
Adams, T. W. (1996).The changing social content of ESL textbooks in the USA.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Research Projec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91387)
Altbach, P. G. (1991). Textbooks: The international dimension. In M. W. Apple & L.K. Christian-Smith (Eds.), The politics of the textbook (pp. 242-258). New York: Routledge.
Anyon, J. (1979). Ideology and United States history textbooks.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49(3), 361-386.
Anyon, J. (1981). Social class and school knowledge. Curriculum inquiry, 11(1),3-42.
Anyon, J. (1983). Workers, labor and economic history, and textbook content. In M.W. Apple & L. Weis (Eds.), Ideology and practice in schooling (pp. 37-60).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Apple, M. W. & Weis, L. (1983). Ideology and practice in schooling: A political and conceptual introduction. In M. W. Apple & L. Weis (Eds.), Ideology and Practice in schooling (pp. 3-33).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Apple, M. W.(1990).Ideology and curriculum(2nd ed).NY:Routledge.
Apple, M. W.(2001a).Educating the “right” way:Markets, Standard, God, and Inequality. NY: Routledge.
Apple, M. W.(2001b). Markets, Standard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52(3),182-196.
Apple, M. W., & Christian-Smith, L. K. (1991). The politics of the textbook. In M.W. Apple & L. K. Christian-Smith (Eds.), The politics of the textbooks (pp.1-21). New York: Routledge.
Argyle, M. (1994). The psychology of social class. London: Routledge.
Aron, R. (1969). Two definitions of class. In A. Beteille (Ed.), Social inequality: Selected readings (pp. 67-78). London: Penguin Education.
Arries, J. F. (1988). Ideology and Social Studies Textbook Used in the Education of Hispanic-American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Ann Arbor, MI.
Berelson, B. (1952). The categories of content analysis. In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pp. 147-168). Glencoe, IL: The Free Press.
Bernstein, B. (1961). Social class and linguistic development: A theory of social learning. In A. H. Halsey, J. Floud & C. A. Anderson (Eds.), Education, economy and society: A reader in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 288-314).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Chapin, F. S. (1928). A quantitative scale for rating the home and social environment of middle class families in an urban communit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 99-111.
Cobble, D. S., & Kessler-Harris, A. (1993). The new labor history in American history textbooks.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atory, 79(4), 1534-45.
Coles, G. S. (1977). Dick and Jane grow up: Ideology in adult basic education reader. Urban Education, 12(1), 37-54.
Corrales, N. (1998). The hidden curriculum of gender in elementary Spanish textbook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Ohio University, Athens, OH.
Dahrendorf, R. (1959). Class and class conflict in industrial society.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Dowling, P. (1991). Gender, class, and subjectivity in mathematics: A critique of humpty dumpty. For the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11(1), 2-8.
Eggleston, J. (1977). Sociology and the curriculum. In The sociology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p.1-7).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Elissondo, G. (2001). Representing Latino/a culture in introductory Spanish textbooks [Electronic version]. Speeches/Meeting Papers, 150, 72-99.
Ferree, M. M., & Hall, E. J. (1996). Rethinking stratification from a feminist perspective: Gender, race, and class in mainstream textbook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1, 929-950.
Gollnick, D. M. & Chinn, P. C. (2009).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a Pluralistic Society (8th Ed). Columbus, OH: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Hodge, R. W., & D. Treiman, D. J. (1968). Class identifi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3, 535-47.
Hodges, H. M. (1964). The myth and creed of classlessness.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Class in America. (p. 1-16). Cambridge, MA: Schenkman.
Kaiser, S. B. (1985).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lothing and personal adornment. New York: Macmillan.
Luker, W., Jenkins, F., & Abernathy, L. (1974). Elementary school basal readers and work mode bias. 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 4, 92-96.
Mannheim, K. (1985). Ideology and utopia: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L. Wirth & E. Shils, Trans.). New York: A Harvest Book.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36)
McLellan, D. (1986). The career of a concept. In Ideology (p. 1-9). Milton Keynes, The Engl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Mead, G. H. (1934). Mind, self and societ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social behaviorist.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uman, W. L. (2003).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Pottker, J. (1977). Psychological and occupational sex stereotypes in elementary-school readers. In J. Pottker & A. Fishel (Eds.), Sex bias in the schools: The research evidence (pp. 111-125). London: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ses.
Poulantzas, N. (1979). Classes in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D. Fernbach Trans.). London: Verso.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74)
Reys, B. J., Reys, R. E., & Chavez, O. (2004). Why mathematics textbooks matter.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1(5), 61-66.
Rodriguez, J. A. & Ruiz, V. L. (2000). At loose ends: Twentieth-century Latinos in current United States history textbooks.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86(4), 1689-1699.
Rodwell, M. K. (1998). Social work constructivist research. New York: Garland.
Scrase, T. J. (1993). Image, ideology and inequality: Cultural domination, hegemony and schooling in India. London: Sage.
Sleeter, C. E., & Grant, C. A. (1991). Race, class, gender, and disability in current textbooks. In M. W. Apple & L. K. Christian-Smith (Eds.), The politics of the textbooks (pp. 78-110). New York: Routledge.
Sumner, C. (1979). Introduction. In Reading ideologies: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Marxist theory of ideology and law (p.3-9). London: Academic Press.
Titscher, S., Meyer, M., Wodak, R., & Vetter, E. (2000). Methods of text and discourse analysis (B. Jenner, Trans.). London: Sage.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2000)
Veblen, T. (1992). Pecuniary emulation. In 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pp. 33-40). London: Transaction.
Venezky, R. L. (1992). Textbooks and society. In P. W. Jackson(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 A project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pp.436-464). N. Y.: Macmillan.
Weber, M. (1978). Political communities. In G. Roth & C. Wittich (Eds.), E. Fischoff, H. Gerth, A. M. Henderson, F. Kolegar, C. W. Mills, T. Parsons, M. Rheinstein, G. Roth, E. Shils & C. Wittich. (Trans.), Economy and society: An outline of interpretive sociology (pp.901-940).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56)
Willis, P. (1981). Learning to labo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Woodward, A. (1987). Textbooks: Less than meets the eye.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9(6), 511-526.
Woodward, A., & Elliott, D. L. (1990). Textbook use and teacher professionalism. In D. L. Elliott & A. Woodward (Eds.), Textbooks and school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Eighty-ninth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pp. 178-193).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方永泉(1999)。教師作為一種轉化的知識份子-教育史角度的考察。暨大學報,3(1),99-126。
2. 方永泉(1999)。教師作為一種轉化的知識份子-教育史角度的考察。暨大學報,3(1),99-126。
3. 王振寰(1989)。工人階級形成的分析-E. P. Thompson 與新馬克斯主義。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3、4)。147-174。
4. 王振寰(1989)。工人階級形成的分析-E. P. Thompson 與新馬克斯主義。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3、4)。147-174。
5. 吳心怡(2002)。教科書。國民教育,43(2),79-84。
6. 吳心怡(2002)。教科書。國民教育,43(2),79-84。
7. 吳宗雄(2001)。新舊版國小補校社會科教科書政治意識型態之比較研究。成人教育學刊,5,51-84。
8. 吳宗雄(2001)。新舊版國小補校社會科教科書政治意識型態之比較研究。成人教育學刊,5,51-84。
9. 吳俊憲(2003)。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發展之理念、困境與因應途徑。課程與教學季刊,6(1),73-94。
10. 吳俊憲(2003)。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發展之理念、困境與因應途徑。課程與教學季刊,6(1),73-94。
11. 吳耀明(2004)。從再製理論看學校教育的角色。屏東師院學報,21,217-242。
12. 吳耀明(2004)。從再製理論看學校教育的角色。屏東師院學報,21,217-242。
13. 巫有鎰(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臺北市和台東縣作比較。教育研究集刊,7(43),213-242。
14. 巫有鎰(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臺北市和台東縣作比較。教育研究集刊,7(43),213-242。
15. 李鍌(1980)。我國國語文教育未來發展之方向。教育資料集刊,15,269-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