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志
不著撰人,《安平縣雜記》,《嘉義管內采訪冊;安平縣雜記》,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年6月,一版二刷)。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6月)。
王世慶編纂,《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二,土地志,轄境篇,全一冊,(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9年5月)。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下),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年)。
宋義祥、鐘和邦主修,陳奮雄主纂,《仁德鄉志》,(臺南縣:仁德鄉公所,1994年)。
李汝和主修,洪敏麟整修,《臺灣省通志》,卷八,同冑志,邵族平埔族篇,第九冊,(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2年12月)。
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6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年)。
周鍾瑄,《諸羅縣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6月)。
周璽,《彰化縣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6月)。
林桶法,《恆春鎮志》(中冊),(屏東縣:恆春鎮公所,1999年3月)。
洪波浪、吳新榮主修,盧嘉興等纂修,《臺南縣志》,卷首,第三篇疆域,(1980
年6月)。
洪波浪、吳新榮主修,盧嘉興、吳新榮纂修,《臺南縣志》,卷一,自然志(上),(1980年6月)。
洪波浪、吳新榮主修,石暘睢等纂修,《臺南縣志》,卷二,人民志,第二篇氏族,(1980年6月)。
洪波浪、吳新榮主修,林金莖等纂修,《臺南縣志》,卷三,政制志(中),第四篇地政,(1980年6月)。
洪波浪、吳新榮主修,謝嵩林纂修,《臺南縣志》,卷五,經濟志,第二篇水利,(1980年6月)。
洪波浪、吳新榮主修,曾迺超纂修,《臺南縣志》,卷七,教育志,(1980年6月)。
洪波浪、吳新榮主修,石暘睢等纂修,《臺南縣志》,卷十,附錄,(1980年6月)。
洪敏麟總編輯,《草屯鎮志》,(南投縣:草屯鎮誌編纂委員會,1986年12月)。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上),(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6月)。
高拱乾,《臺灣府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6月)。
張哲郎總編纂,張素玢等撰稿,《北斗鎮志》,(彰化縣:北斗鎮公所,1997年)。
陳文達,《鳳山縣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6月)。
陳培桂,《淡水廳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6月)。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6月)。
程大學主編,《西螺鎮志》,(雲林縣:西螺鎮公所,2000年2月)。
蔣毓英,《臺灣府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6月)。
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上),(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6月)。
《大園鄉志》,(桃園縣:大園鄉誌編纂委員會,1978年10月)。
《石門鄉誌》,(臺北縣:石門鄉公所,1997年6月)。
《西嶼鄉誌》,(澎湖縣:西嶼鄉誌編輯委員會,1995年6月)。
《和美鎮志》,(彰化縣:和美鎮誌編纂委員會,1990年3月)。
《阿蓮鄉志》,(高雄縣:阿蓮鄉志編輯委員會, 1985年12月,初版)。
《東勢鎮志》,(台中縣:東勢鎮公所,1995年6月)。
《桃園市志》,(出版者不詳, 1995年6月)。
《鳳山市志》(上冊),(高雄縣:鳳山市政府,1987年6月,初版)。
《楊梅鎮志》,(桃園縣:楊梅鎮公所,1990年6月)。
《橋頭鄉志》,(高雄縣:橋頭鄉公所, 1984年6月)。
《銅鑼鄉誌》,(苗栗縣:銅鑼鄉誌編纂委員會,1998年2月)。
《頭屋鄉誌》,(苗栗縣:頭屋鄉誌編纂委員會,1996年12月)。
二、專書
丁紹儀,《東瀛識略》,臺灣文獻叢刊第2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年)。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等編,《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上卷)概說•產業》,(臺北縣:稻香,1997年12月,初版)。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等編,《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下卷)社會•文化》,(臺北縣:稻香,2002年4月,初版)。
六十七,《番社采風圖考》,臺灣文獻叢刊第90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年)。
方淑美,《南瀛地形誌》,(臺南縣新營市:臺南縣立文化局,2000年2月,初版)。
王仁湘主編,《中國史前飲食史》,中華飲食文庫,(青島:青島出版社,1997年3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王嵩山,《物、社會生活、人─泰雅人的物質文化之研究》,(臺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1999年6月)。
王雅倫,《法國珍藏早期臺灣影像:攝影與歷史的對話》,(臺北:雄獅,1997年6月,初版)。
王鑫,《臺灣的地形景觀》,(臺北:渡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年10月,本版)。
左鎮鄉公所,《左鎮鄉九十年白堊節產業活動總體計劃書》,(2001年)。
必麒麟(W. A. Pickering)著,陳逸君譯述,《歷險福爾摩沙》,(臺北:原民文化,2000年5月,第一版,第二刷)。
石萬壽,《臺灣的拜壺民族》,(臺北:臺原,1992年5月,第一版,第二刷)。
伊能嘉矩著,江慶林等譯,《臺灣文化志(中譯本)》(上、中、下卷)(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5年11月)。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註,《平埔族調查旅行─伊能嘉矩〈臺灣通信〉選集》,(臺北:遠流,1996年11月,初版二刷)。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註,《臺灣踏查日記》(上、下冊),(臺北:遠流,2000
年10月,初版三刷)。
任百尊主編,《中國食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朱景英,《海東札記》,臺灣文獻叢刊第19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年)。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第一冊),(臺南市:臺南市政府,2000年1
月)。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第二冊),(臺南市:臺南市政府,2002年7
月)。
吳雪月,《臺灣新野菜主義》,(臺北:大樹,2000年3月,初版第一刷)。
李壬癸,《臺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臺北:常民文化,2000年6月,第一版,第三刷)。
李壬癸,《臺灣平埔族的歷史與互動》,(臺北:常民文化,2000年12月,第版三,第一刷)。
李亦園,《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聯經,1992年2月,第四次印行)。
李亦園等,《馬太安阿美族的物質文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二,
1962年4月)。
李亦園,《田野圖像─我的人類學生涯》,(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1999
年10月,初版一刷)。
李鹿苹,《臺灣小區域地理研究集》,(臺北:國立編譯館,1984年2月,臺初
版)。
李慶章,《南瀛植物誌》,(臺南縣新營市:臺南縣立文化局,2000年2月,初版)。
村上直次郎日文譯注,郭輝譯,《巴達維亞城日記》(第一、二冊),(臺北: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0年,6月)。
汪福寶、莊華峰主編,《中國飲食文化辭典》,(合肥市: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3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頁12。
阮昌銳,《大港口的阿美族》(下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十九,1969年)。
周曉婷、方瑞洋,《南瀛好所在:臺南縣文化休閒導覽》,(臺南縣新營市:臺南縣文化中心,2000年1月)。
林仁川、黃福才,《臺灣社會經濟史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林明德,《臺灣民俗小吃》,(臺北縣汐止鎮:漢光文化,1998年7月)。
林明德主持,《桃園縣藝文資源─飲食文化類研究調查計畫》,(桃園市:桃園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
林明德主持,《彰化縣藝文資源蒐集計畫─飲食文化調查研究》,(彰化市:彰化縣政府,2000年)。
林明德總編輯,《桃園縣口述歷史─大溪豆腐系列文化研究》,(桃園市: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9年6月)。
林明峪,《吃遍臺灣特產》,(臺北縣永和市:稻田,1998年2月,第一版,第四刷)。
林謙光,《臺灣記略》,收錄於《澎湖臺灣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104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年)。
林嘉書,《閩臺風俗》,(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2月,第一版,第一
次印刷)。
洪英聖,《畫說康熙臺灣輿圖》,(南投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部辦公室,2002年2月,初版)。
胡家瑜,《賽夏族的物質文化:傳統與變遷》,(臺北:中國民族學會,1996年6月)。
郁永河,《裨海紀遊》,(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年6月,二版)。
唐贊袞,《臺陽見聞錄》,臺灣文獻叢刊第30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年)。
浦忠成主持,浦忠勇協同主持,《曹(鄒)族物質文化調查與研究變遷與持續》,
(臺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1997年6月)。
涂順從,《南瀛公廨誌》,(臺南縣新營市:臺南縣立文化局,2002年1月,初
版)。
翁佳音,《大臺北古地圖考釋》,(臺北縣板橋市: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6月,初版)。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編,《荷蘭時期臺灣史研究書目》,(臺北:臺灣歷史博館籌備處,2001年10月,初版)。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特藏資料編輯委員會編,《臺灣文獻書目解題第一種方志類(四)》,(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88年6月)。
國分直一著,邱夢蕾譯,《臺灣的歷史與民俗》,(臺北:武陵,1998年9月,二版一刷)。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2001年8月,初版,第八刷)。
莊英章主編,《臺灣平埔族研究書目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88年6月)。
莊吉發校注,《謝遂《職貢圖》滿文圖說校注》,(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9年6月,初版)。
許功明主持,黃貴潮協同主持,《阿美族的物質文化─變遷與持續之研究》,(臺
中市:自然科學博物館,1998年6月)。
許献平,《南瀛小吃誌》,(臺南縣新營市:臺南縣立文化局,2000年12月,二版)。
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執行,《臺南縣產業文化活動成效分析之研究 九十年左
鎮白堊節》,(2001年6月)。
郭輝譯,《巴達維亞城日記》(第一、二冊),(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0
年,6月)。
陳永芳,《南瀛產物誌》,(臺南縣新營市: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4月)。
陳奇祿主持,《臺灣山胞物質文化─傳統手工藝之研究 雅美、布農二族》,(臺北: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1994年)
陳第,《東番記》收錄於沈有容,《閩海贈言》,臺灣文獻叢刊第5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10月)。
陳義一主持,《臺灣山胞物質文化─傳統手工藝之研究 排灣、魯凱二族》,(臺北:內政部委託,1994年)。
陳美慧編撰,《藝文資源調查作業參考手冊》(2 飲食文化類),收錄於李豐楙、辛晚教計畫主持,《藝文資源調查作業參考手冊》,(臺北:文建會,1998年1月,初版)。
陳春木,《臺南地方鄉土誌》,(臺北:常民文化,1998年12月,第一版,第一刷)。
陳捷先,《清代臺灣方志研究》,(臺北:臺灣學生,1996年8月,初版)。
陳煥堂、林世煜,《臺灣蔬果生活曆》,(臺中:大樹文化,2002年8月,初版,第一刷)。
彭懷真,《社會學概論》,(臺北:洪葉文化,1994年7月,初版一刷)。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年6月,二版)。
黃秀政等,《臺灣史志論叢》,(臺北:五南,1999年,初版)。
黃美英主編,《凱達格蘭族書目彙編》,(臺北縣板橋市: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1995年12月)。
黃貴潮,《阿美族飲食之美》,(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管理處編印,
1998年)。
楊彥杰,《荷據時代臺灣史》,(臺北:聯經,2000年10月,初版)。
溫吉編譯,《臺灣番政誌》(一)、(二),(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9
年6月,二版)。
葉鈞培主持,《金門縣藝文資源調查報告─飲食文化類》,(金門縣金城鎮:金門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12月)。
董天工,《臺海見聞錄》,臺灣文獻叢刊第129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年)。
臺南縣政府擬定,《臺南縣綜合發展計畫 總體發展計畫》,(1996 年5月)。
臺南縣政府擬定,《臺南縣綜合發展計畫 鄉鎮市發展綱要計畫(二)》,(1996 年5月)。
臺南縣政府擬定,《臺南縣綜合發展計畫 部門發展計畫(三)》,(1996年5月)。
臺南縣政府擬定,《臺南縣綜合發展計畫 部門發展計畫(四)》,(1996 年5月)。
臺南縣立文化中心編印,《臺南縣左鎮菜寮溪化石研究專輯》,(1998年6月)。
臺南縣左鎮鄉農會,《左鎮白堊土采風錄88年》,(臺南縣左鎮鄉:臺南縣左鎮鄉農會,1999年夏季)。
遠流臺灣館編著,吳密察監修,《臺灣史小事典》,(臺北:遠流,2000年9月,初版一刷)。
劉克襄,《後山探險─十九世紀外國人在東海岸的旅行》,(臺北:自立晚報,1994年3月,第一版三刷)。
劉克襄,《福爾摩沙大旅行》,(臺北:玉山社,1999年10月,第一版一刷)。
劉還月,《南瀛平埔誌》,(臺南縣新營市: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4月)。
鄧景衡,《符號、意象、奇觀─臺灣飲食文化系譜》(上、下冊),(臺北:田園城市文化,2002年10月,初版一刷)。
戴維•賈里、戴維•朱莉亞著,周業謙、周光淦譯,《社會學辭典》,(臺北:貓頭鷹,1999年,初版)。
謝世忠、李莉沙,《臺灣原住民物質文化─卑南族的物質文化:傳統與現代要素的整合過程研究》,(臺北:內政部委託,1995年)。
韓家寶(Pol Heyns)著,鄭維中譯,《荷蘭時代臺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臺
北:播種者文化,2002年5月,初版)。
瞿海良,《臺灣原住民的飲食世界》,(山海雜誌社編輯製作,行政院文化建設
委員會策劃出版,1997年)。
簡炯仁,《臺灣開發與族群》,(臺北:前衛,2001年10月,初版,第三刷)。
藍鼎元,《東征集》,臺灣文獻叢刊第19種,(臺北:大通書局,1984年)。
鐵米娜葳依(曾瑞琳 Teminawi C. Tseng),《泰雅賽德克族人食物及其典故(一)》,(臺北:唐山,1997年12月,初版)。
C.E.S.(Coyett et Socii)著,周學普譯,《被遺誤之臺灣》收錄於《臺灣經濟史三集》,臺灣研究叢刊第3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6年4月)。
Mackay‚George L‚著,J. A. Macdonald編,周學普譯,《臺灣六記》,臺灣研究
叢刊第6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1月)。
Peter J. O’connell著,彭懷真等譯,《社會學辭典》,(臺北:五南,1991年4月,初版一刷)。
Sidney W.Mintz著,林為正譯,《吃:漫遊飲食行為、文化與歷史的金三角地帶》,(臺北:藍鯨,2001年6月,初版)。
三、期刊論文
干治士著,葉春榮譯註,〈荷據初期的西拉雅平埔族〉,《臺灣風物》,44卷3期,(1994 年9月),頁193-228。王瑤芬,〈人類學與飲食文化〉,《財團法人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Vo1.7 NO.4,(2001年12月),頁23-29。石萬壽,〈菜寮溪流域的開發〉,收錄於周宗賢主編,《臺灣開發史論文集》,(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1997年,初版),頁189-215。
吳青昆,〈雨水貯集供水系統臺南泥岩地區之調查分析〉,(基隆市:臺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碩士論文,1993年6月)。李美淑,〈中國元朝與韓國高麗朝飲食文化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家
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6月)。
杜正勝,〈《番社采風圖》題解─以臺灣歷史初期平埔族之社會文化為中心〉,《大陸雜誌》,第96卷,第1期,(1998年1月)。杜正勝,〈《番社采風圖》題解─以臺灣歷史初期平埔族之社會文化為中心〉,《大陸雜誌》,第96卷,第2期,(1998年2月)。杜正勝,〈《番社采風圖》題解─以臺灣歷史初期平埔族之社會文化為中心〉,《大陸雜誌》,第96卷,第5期,(1998年5月)。杜正勝,〈平埔族群風俗圖像資料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本第二分,(1999年6月)。阮昌銳,〈民間的飲食文化與禮俗〉,收錄於《禮儀民俗論述專輯(第六輯)─生活禮儀篇》,(1996年2月),頁70-103。
卓淑娟,〈清代臺灣中部漢番關係之研究〉,(臺中市: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林志秋,〈佛祖、太祖與耶穌:羅漢內門宗教信仰之地域性〉,(臺北:臺灣師
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0年6月)。
林佳慧,〈臺南縣南化鄉菜寮溪流域人文生態系統的變遷〉,(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年6月)。林明德,〈第九十一回臺灣研究研討會〉,《臺灣風物》,四十四卷一期,(1984
年3月),頁153-186。
金世澤,〈略論中國大陸野生動物的保護與飲食文化及其它〉,收錄於張玉欣總編輯,《第七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2002年6月,初版一刷),頁231-248。
胡祖武、林振陽,〈現階段臺灣地區飲食生活形態分類之研究〉,《樹德科技
學報》,第1期,(1999年6月),頁151-163。
胡偉姣,〈魯菜飲食文化在臺灣的變遷─以北平悅賓樓餐廳為例〉,(臺北:政
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2001年)。
孫家琦,〈戰後臺灣原住民地位之政治分析〉,(臺北: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7年1月)。孫家昌,〈西拉雅公廨建築初探:以臺南地區為主〉,(桃園縣中壢市:中原大
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孫寅瑞,〈牛肉成為臺灣漢人副食品的歷史觀察〉,(臺北縣: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徐福全,〈與飲食有關的臺灣諺語─兼論臺灣的傳統飲食文化(上)〉,《臺北文獻》,直字115期,(1996年3月),頁169-190。
徐福全,〈與飲食有關的臺灣諺語─兼論臺灣的傳統飲食文化(下)〉,《臺北文獻》,直字116期,(1996年6月),頁137-212。
翁真弘,〈鹿港的飲食生活之研究〉,(雲林縣斗六市:雲林技術學院工業設計
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6年6月)。
康培德,〈平埔族群研究的發展簡介及其在多元文化教育下的意義〉,《花蓮師院學報》,9期,(1999年),頁263-284。康培德,〈荷蘭時代村落頭人制的設立與西拉雅社會權力結構的轉變〉,收於臺
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輯,《回顧老臺灣、展望新故
鄉─臺灣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9月),頁1-21。
康培德,〈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統治對西拉雅人村社關係變遷的影響〉,發表於「平
埔族群與臺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主辦,(2000年10月)。
康培德,〈十七世紀的西拉雅人生活〉,收錄於詹素娟、潘英海主編,《平埔族
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2001年8月),頁1-31。
康培德,〈荷蘭時代西拉雅大型聚落的可能原因〉,發表於「曹永和八十壽慶」
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主辦,(2000年),頁49-61。
康培德,〈荷蘭時期與清代平埔族群部份社會特質的比較〉,收錄於曹永和先生
八十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
樂學,2001年11月),頁49-61。
康培德著,蔡明庭譯,〈遭逢、忌疑與臣服─西拉雅族與荷蘭人的關係(1624-1636)〉,《臺灣風物》,50卷1期,(2000年3月),頁107-128。
張玉欣,〈臺灣原住民傳統飲食習慣之概述〉,《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 Vo1. 5 NO.4,(1999年11月),頁16-23。張永宗,〈左鎮白堊節拔馬文化廣場〉,(2001年)。
張瑋蓁,〈東山鄉吉貝耍聚落居民的生活方式〉,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年6月)。連景初,〈臺南縣左鎮的「阿立祖」〉,《臺灣風物》, 17卷1期,(1967年2月),頁58-59。郭振泰,〈六年國建水資源之需求與衝突〉,收錄於張石角等著《水的開發、衝突與調和─六年國建與水資源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時報文化,1995年12月,初版一刷),頁1-57。
陳裕星,〈無言的牽曲〉,(臺南縣官田鄉:臺南藝術學院音像紀錄研究所碩士論文片書面報告,2000年)。陳春木,〈左鎮鄉出土的化石與石器〉, 《臺灣風物》,20卷1期,(1970年2月),頁32-37。陳春木,〈左鎮鄉土志補記〉,《南瀛文獻》,第23卷,(1978年6月),頁193-220。
陳春木,〈噍吧哖事件「左鎮」地區遭難採訪記〉,《南瀛文獻》,第23卷,(1978年6月),頁95-113。
陳榮輝,〈番仔田阿立祖信仰文化的衝突與融合〉,(臺南市: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年1月)。陳偉智,〈由「茹毛飲血」到「烹調飲食」─十九世紀上半期漢人眼中的噶瑪蘭人〉,《宜蘭文獻雜誌》,(1993年11月),頁1-12。陳漢光,〈臺灣匏器調查〉,《臺灣文獻》,第13卷第3期,(1962年9月)。
普樂克(Nancy Pollock)〈食物─南島語族間的文化橋樑〉,發表於「1999臺
東南島文化節」學術演講活動,(臺東:臺東縣政府,1999年)。
湯慧敏,〈後龍新港社的研究〉,(臺北: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7月)。
黃世祝,〈從鄉土飲食看生活的藝術〉,收錄於《九十年度南區國民中小學教師鄉土藝文研習會成果報告》,(承辦單位: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 2001年11月),頁12—1-12—6。
黃世祝,〈飲食與藝術文化〉,收錄於《九十一年度南區中小學鄉土藝文研習會論文集》,(承辦單位: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 2002年10月),頁3—1-3—8。
黃文博,〈臺南縣的平埔族及其祭典現況〉,《南瀛文獻》,第40卷,(1995年12月)。黃永桀,〈「集水區保護與開發的衝突與調和─永續發展理念下的改革方案」評論一〉,收錄於張石角等著《水的開發、衝突與調和─六年國建與水資源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時報文化,1995年12月,初版一刷),頁312-314。
黃能偉,〈臺灣西南部(左鎮地區)層序地層之初探〉,(臺北: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黃筱慧,〈杯酒釋言權─餐桌邊緣的主客之間〉,《東吳哲學學報》,第1期,(1999年6月),頁93-103。黃健庭,〈阿立祖入廟─臺南縣阿立祖信仰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1月)。
黃韶顏,〈阿里山特富野鄒族原住民飲食生活與營養之研究〉,(臺北:臺灣師
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楊森富,〈新港語音義考數則〉,《臺南文化》,新33期,(1992年6月),頁33-50。楊森富,〈臺南縣左鎮鄉的平埔族─臺灣南部平埔族部落調查報告(中)〉,《文史薈刊》,復刊第3輯,(1998年8月),頁131-143。溫清光,〈河川保護與開發之衝突問題〉,收錄於張石角等著《水的開發、衝突與調和─六年國建與水資源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時報文化,1995年12月,初版一刷),頁59-159。
葉俊榮,〈集水區保護與開發的衝突與調和─永續發展理念下的改革方案〉,收錄於張石角等著《水的開發、衝突與調和─六年國建與水資源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時報文化,1995年12月,初版一刷),頁268-334。
葉春榮,〈族群接觸與宗教變遷:左鎮地區祀壺信仰的研究〉,發表於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主辦, 1998年5月)。
詹素娟,〈族群、歷史與地域─噶瑪蘭人的歷史變遷(從史前到1900年)〉,
(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8年1月)。
潘英,〈臺南縣拓殖史與其族系及姓氏〉,《南瀛文獻》,第37卷, (1993年4月),頁1-31。潘英海,〈聚落、歷史與意義:頭社村的聚落發展與族群關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7期,(1994年),頁89-121。潘英海,〈文化合成與合成文化─頭社村太祖年度祭儀的文化意涵〉,收錄於莊
英章、潘英海主編,《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討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1994年),頁235-256。
潘英海,〈「在地化」與「地方文化」:以「壺的信仰叢結」為例〉,收錄於莊
英章、潘英海主編,《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討論文集(二)》,(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5年),頁299-319。
潘英海,〈祀壺釋疑─從「祀壺之村」到「壺的信仰叢結」〉,收錄於潘英海、詹素娟主編,《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6月),頁445-474。
潘朝成,〈代誌大條─「番」親有來沒〉,(臺南縣官田鄉:臺南藝術學院音像
紀錄研究所碩士論文書面報告, 2001年6月)。
盧嘉興,〈左鎮公墓內新港籍五品銜李公墓堪考記〉,收錄於盧嘉興,《臺灣研究彙集(23輯)》,(臺南市,1983年1月),頁81-95。盧嘉興,〈臺南縣下古番社地名考〉,《南瀛文獻》,第4卷,上期,(1956年12月)。趙昕毅,〈從祭喪禮儀看楚地的飲食文化〉,(新竹市: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歐陽嶠暉,〈水資源的有效利用〉,收錄於歐陽嶠暉等著《水世紀─水資源永續發展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時報文化,1995年12月,初版一刷),頁179-241。
潘英,《臺灣平埔族史》,(臺北:南天,2001年11月,初版三刷)。
潘英海,〈祀壺釋疑─從「祀壺之村」到「壺的信仰叢結」〉,收錄於潘英海、詹素娟主編,《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6月),頁445-474。
鄭勝華,〈食物地理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12期,(1986年3月),頁261-285。
戴炎輝,〈赤山地方的平埔族〉,收錄於戴炎輝,《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1992年5月,第一版,第三次印行),附錄一,頁731-764。
鍾寶珍,〈惡地上的人與地─田寮鄉民生活方式的形成與內涵〉,(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6月)。
簡炯仁,〈大武壟芒仔芒社與高雄縣六龜鄉荖濃溪流域的拓墾〉,《臺灣風物》, 52卷1期,(2002年3月),頁127-191。蘇梅芳,〈荷蘭統治下的臺灣四社〉,《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3號,1976年7月),頁245-258。
蘇振輝,〈關於臺南縣左鎮平埔族之血型〉,收錄於《臺灣大學解剖學研究室論
文集》,第九冊,(1950年3月),頁247-254。
蘇振輝,〈關於臺南縣左鎮平埔族之頭髮毛渦〉,收錄於《臺灣大學解剖學研究
室論文集》,第九冊,(1950年3月),頁255-262。
蘇振輝、林槐三,〈關於臺南縣左鎮平埔族之手掌理紋〉,收錄於《臺灣大學解剖學研究室論文集》,第九冊,(1950年3月),頁263-285。
四、報紙
《中國時報》,1997 年11月12日。
《聯合報》,2000 年9月7日。
五、地圖
航空測量及遙感探測學會編繪,《臺南縣左鎮鄉行政區域圖》,(臺南縣:左鎮鄉公所,1992年)。
六、網路
左鎮鄉全球資訊網,http://tzuojen.tnhg.gov.tw。
〈南韓吃狗肉 亞洲12國譴責〉,《中時e蕃報》,焦點新聞,2002年6月14日,
http://yam.chinatimes.com/ctnews/focus/news/200206/N916149014585614.html。
臺大人類學系伊能藏品研究,http://ccsun57.cc.ntu.edu.tw/~museum/ino。
臺南縣政府經貿科技局,水資源櫥窗,http://con.tnhg.gov.tw/content/p-7-1.html。
藍正朋,〈建立水質水源回饋辦法確保水質水源保護成效〉,2001年7月,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D/090/SD-C-090-075.htm。
七、日文部分
《左鎮庄庄勢一覽》,臺南州:坂梨德次,昭和9年(1934年)8月。
新化郡役所編,《新化郡概況》,(臺北:成文,1985年3月,臺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