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erzhon, J. W., Fraley, I. L., & Green, M. (2007). Design for Aging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s : Lessons Learned From Senior Living Environments Featured in The AIA's Design For Aging Review (Vol. 8). Hoboken: Wiley.
AIA. (2011). Design For Aging Review 10: AIA Design for Aging Knowledge Community. Mulgrave: The Images Pub.
Bourdieu, P. (1983).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or: The economic world reversed. Poetics, 12(4–5), 311-356.
Brawley, E. C. (2006). Design Innovations for Aging and Alzheimer's : Creating Caring Environments. Hoboken: Wiley.
Bronfenbrenner, U. (1986). Ecology of the family as a context for human development: Research perspectiv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2(6), 723-742.
Cross, N., Christiaans, H., & Dorst, K. (1996). Analysing Design Activity. Chichester: Wiley.
Dahlström, M., & Puotila, E. (2011). Loppukiri-vaihtoehtoinen,yhteisöllinen senioritalo Retrieved 6/18, 2012, from http://www.valli.fi/pdf/Marja_Dahlstrom.pdf
Gaventa, J. (1991). Toward a knowledge democracy: viewpoints on participatory research in North America. In O. Fals-Borda & M. A. Rahman (Eds.), Action and Knowledge: Breaking The Monopoly with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pp. 121-131). New York: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Kemmis, S. (1988). Action Research. In J. P. Keeves (Ed.), Educational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Measurement : 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pp. 42-49). New York: Oxford Pergamon Press.
Laslett, P. (1991). A Fresh Map of Life : The Emergence of The Third Age (1s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bk ed.).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ewin, K. (1939). Field Theory and Experiment in Social Psychology: Concepts and Method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44(6), 868-896.
Pacey, P. (1992). 'Anyone Designing Anything?' Non-Professional Designers and the History of Design. Journal of Design History, 5(3), 217-225.
Ram, E. R., & Holkar, V. M. (1978). A community kitchen in the Kamanves slum, India. Les Carnets de I'enfance= Assignment children, 43, 47-56.
Rubinstein, R. L. (2002). The third age. In R. S. Weiss & S. A. Bass (Eds.), Challenges of The Third age; Meaning and Purpose in Later Life (pp. 29-40).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aarikangas, K. (2009). The house the seniors built Retrieved 6/18, 2012, from http://www.booksfromfinland.fi/2009/11/the-house-the-seniors-built/
Santrock, J. W. (2008). Life-Span Development. Boston: McGraw-Hill
Stringer, E. T. (2007). Action Research (3rd ed.). Los Angeles: Sage Publications.
Sugiyama, T., & Thompson, C. W. (2007). Outdoor environments, activity and the well-being of older people: conceptualising environmental support.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39(8), 1943-1960.
Weiss, R. S., & Bass, S. A. (2002). Challenges of The Third Age : Meaning and Purpose in Later Lif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HO. (2002). Active Ageing: A Policy Framework. Switzerlan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Zeynep, T. (2007). Recent trends in community design: the eminence of participation. Design Studies, 28(3), 309-323.
內政部社會司(2009)。老人福利法﹝網頁﹞,擷取日期2/5,2012,網址 http://sowf.moi.gov.tw/04/02/02_1.htm
內政部營建署(2008)。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網頁﹞,擷取日期04/09,2012,網址 http://www.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0518&Itemid=57
王永慈、林萬億、岳怡君、沈詩涵(2008)。成功老化的典範建構:一個台灣的實證分析。出自林萬億、楊欣怡、沈詩涵(編)。高齡社會的來臨:為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劃之整合研究─總組及社會調查組。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期中(第二年)成果報告,NSC 95-2420-H-002-013-KF。
王伶芳、曾思瑜(2006)。護理之家高齡者日常生活行為與活動領域之研究-以南部地區兩家醫院附設護理之家為例。建築學報,57,25-53。王伶芳、曾思瑜(2007)。護理之家高齡者日常生活行為與活動領域之研究(Ⅱ)-高齡者交流互動行為模式分析。建築學報,60,47-70。王增勇(2005)。社區照顧的再省思:小型化?規格化?產業化?臺灣社會研究(59),91-141。台南市西港區公所(2011)。台南市西港區入口網站﹝網頁﹞,擷取日期09/06,2011,網址 http://web2.tainan.gov.tw/Sigang/
金(1996)。參與式設計:一本合作.協力.社區營造的技術指南(楊沛儒譯)。台北:崇智國際文化。
札斯特羅、艾希曼(2007)。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溫如惠、李易蓁、黃琇櫻、溫淑真、練明枋、吳兆鈺譯)。臺北市:湯姆生。
內政部人口政策委員會(2008)。人口政策白皮書(核定本)。臺北市:行政院內政部,網址 http://www.ris.gov.tw/zh_TW/c/document_library/get_file?uuid=6ef3e274-b225-4b21-bcb2-5a24a03f562f&groupId=10157.
吳淑瓊、陳獻宗、王維典(2008)。高齡社會的來臨:為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劃之整合研究─健康照顧組。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期中(第二年)成果報告,NSC 95-2420-H-002-014-KF。
吳鄭重(2010)。廚房之舞:身體和空間的日常生活地理學考察。臺北市:聯經。
呂寶靜(2010)。社區關懷據點志工參與志願服務之經驗初探:社會整合的動力與展現。高齡社會南區研究成果發表會,201010/9/2010,台南縣政府南區服務中心‧
呂寶靜、陸洛(2008)。高齡社會的來臨:為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劃之整合研究─社會照顧與社會參與組。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期中(第二年)成果報告,NSC 94-2420-H-004-006-KF。
李晶、林子郁(2010)。高齡者休閒環境城鄉差異之研究-以板橋市和西港鄉爲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4(2),55-80。
李傳房(2005)。高齡者對PDA彩色文字之視認度研究。設計學報,10(2),1-12。李傳房(2006)。高齡使用者產品設計之探討。設計學報,11(3),65-79。李傳房、王慈妤(2007)。從高齡者觀點探討健康食品包裝盒之中文字視認度。設計學報,12(3),33-44。李傳房、郭辰嘉(2004)。高齡者使用小型觸控式螢幕之研究。設計學報,9(4),45-55。
李傳房、黃凱郁(2006)。高齡者對電話語音階層數與目標語音出現順序之使用性研究。設計學報,11(2),101-113。周玟琪(2010)。台南縣西港鄉銀髮人才實驗中心籌設的多元價值與方案設計:以國際參訪經驗與國內實證研究為基礎。高齡社會南區研究成果發表會,2010台南縣政府南區服務中心。
林振陽(2007)。高齡者生活認知適應性設計。臺北市:鼎茂圖書。
林崇宏(2000)。產品設計流程的模式分析與探討。科技與管理學術研討會,2001年10月,台北市。
林萬億(2008a)。不同世代對於老年生活的需求、服務提供以及價值偏好的調查研究結果初步分析。出自林萬億、楊欣怡、沈詩涵(編)。高齡社會的來臨:為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劃之整合研究─總組及社會調查組。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期中(第二年)成果報告,NSC 95-2420-H-002-013-KF。
林萬億(2008b)。高齡社會的來臨:為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劃之整合研究簡介。出自林萬億、楊欣怡、沈詩涵(編)。高齡社會的來臨:為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劃之整合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期中(第二年)成果報告,NSC 95-2420-H-002-013-KF。
徐立忠(1989)。老人問題與對策 : 老人福利服務之探討與設計。臺北巿:桂冠。徐淵靜、陳菀蕙(2008)。高齡社會的來臨:為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劃之整合研究─交通與溝通組。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期中(第二年)成果報告,NSC 95-2420-H-163-001-KF。
佛瑞德列克(2009)。建築的法則:101個看懂建築,讓生活空間更好的黃金法則(吳莉君譯)。臺北市:原點。
許聖倫、夏鑄九、翁註重(2004)。傳統廚房爐竈的空間、性別與權力。婦研縱橫(72),50-65。陳光雄(2006)。台灣銀髮住宅相關法規簡介。台灣老年醫學雜誌,1(3),187-197。陳金順、施國隆(2010)。社區營造的方法。臺中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陳亮全(2000)。近年台灣社區總體營造之展開。住宅學報,9(1),61-77。陳政雄(2006)。老人住宅整體規劃理念。台灣老年醫學雜誌,1(3),122-139。陳政雄(2009)。高齡社會失智症老人的新居住型態-團體家屋。臺灣老人保健學刊,5(1),17-35。陳政雄(2010)。如何塑造銀髮住宅的室內環境。建築+裝修,5,17-22。
陶蕃瀛(2004)。行動研究:一種增強權能的助人工作方法。應用心理研究(23),33-48。麥克尼夫、懷德海(2004)。行動研究 :原理與實作(朱仲謀譯)。臺北市:五南圖書。
曾思瑜(2001)。日本福祉空間筆記。臺北市:田園城市。
曾思瑜(2002)。北歐高齡者住宅•設施政策與體系建構之研究—以瑞典和丹麥為例。建築學報,41,23-42。曾思瑜(2003)。從「無障礙設計」到「通用設計」-美日兩國無障礙環境理念變遷與發展過程。設計學報,8(2),57-76。曾思瑜(2008)。仁愛之家入居者生活空間與活動領域之比較研究-以高雄市立仁愛之家自費廳舍爲例。建築學報,65,63-82。曾思瑜(2009)。美日兩國有關高齡者照護環境評估量表之比較分析。建築學報,69,191-210。曾思瑜(2010a)。日間照顧中心中高齡者行爲特徵與活動規模之研究-「混合收托型」日照中心空間規劃與設計之探討。建築學報,72,45-64。
曾思瑜(2010b)。環境重新安置對日間照顧中心高齡者使用行爲影響之研究-以某機構附設「混合收托型」日間照顧中心爲例。建築學報,74,45-66。
曾思瑜、王伶芳(2002a)。高齡者長期照護機構寢室使用行為調查研究-以高雄地區13家護理之家為例。建築學報,39,1-21。曾思瑜、王伶芳(2002b)。高齡者衛浴空間使用行為模式之研究-以三家不同配置型態的護理之家為例。設計學報,7(2),95-116。曾思瑜、王伶芳(2006)。機構入居者生活行為模式與活動場所研究之一以南部某護理之家為例。設計學報,11(2),115-137。游萬來、曾思瑜、林睿琳(1999)。台灣中部地區老人安養機構生活飲食系統調查評估研究。設計學報,4(2),41-56。黃世輝、宮崎清(1996)。從產品設計到社區設計-談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發展與方法。台灣手工業,60,4-20。黃盈豪(2009)。社區產業與泰雅部落~大安溪部落共同廚房對社區工作教育的反思。明道通識論叢,6,231-252。
黃耀榮(2006)。實現「在地老化」之終生住宅發展形式探討。台灣老年醫學雜誌,1(3),138-150。黃耀榮(2010)。舊社區實現「在地老化」之住宅改造設計操作探討─以台南縣西港鄉西港社區為例。高齡社會南區研究成果發表會,2010台南縣政府南區服務中心。
黃耀榮、簡聖芬(2008)。高齡社會的來臨:為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劃之整合研究─老人住宅組。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期中(第二年)成果報告,NSC 97-2420-H-006-039-KF3。
赫斯特、張聖琳(1999)。造坊有理 : 社區設計的夢想與實驗。臺北市:遠流。
劉世南(2010)。高齡者工作動機與工作生活:以社區為基礎的行動研究。高齡社會南區研究成果發表會,2010年9月,台南縣政府南區服務中心。
蔡淑瑩(2001)。台北市居家老人生活空間與環境體驗之探討(博士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蔡淑瑩(2010)。以參與式設計探討鄉村老人關懷中心之規劃設計─以西港慶安社區為例。高齡社會南區研究成果發表會,2010年9月,台南縣政府南區服務中心。
鄭晃二(2002)。友善空間 : 創造對話的參與式營造。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鄭麗珍、黃泓智、吳文傑(2008)。高齡社會的來臨:為2025年的台灣社會規劃之整合研究─經濟安全組。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期中(第二年)成果報告,NSC 97-2420-H-002-201-KF3。
賴明茂(2001)。從使用者參與的角度探討社區建築概念中居民合作與空間營造課題。環境與藝術學刊,2(2),79-104。簡聖芬(2012)。高齡社會的來臨:為2025年台灣社會規劃之整合研究─實現「在地老化」之智慧生活空間改造行動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期末(第三年)成果報告,NSC 97-2420-H-006-039-KF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