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吉譯(2000)。《運動社會學》。台北:洪葉文化。(原書 Howard L. Nixon II, James H. Frey. [1996]. Sociology of Sport. )
王泰俐(2009)。〈八卦電視新聞的閱聽眾接收分析〉。《傳播與管理研究》八卷第二期。王翊亘(2014年8月14日)。〈FOX體育台更名合體 獅猿兩隊齊祝賀〉,《蘋果日報》。取自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0814/451971/
王駿杰(2012)。〈「犀利人妻」之接收分析-以台灣大學生閱聽人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白哲安(2013)。〈林來瘋現象與消費文化的研究〉。佛光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安碧芸(2010)。〈運動名人新聞框架初探:以美國職棒選手王建民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委託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朱全斌(1998)。〈有線電視新聞頻道觀眾接收分析〉,「1998年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台北縣深坑。
行政院主計處(2009)。〈「青少年狀況調查」統計分析〉。取自http://www.stat.gov.tw/public/Data/072815595471.pdf
行政院主計處(2013)。《2012年社會指標統計年報-國民幸福指數專刊》。取自http://ebook.dgbas.gov.tw/public/Data/31211154738MKFOK1MR.pdf
何哲欣譯(2008)。《運動明星》。台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原書 Barry Smart. [2005]. The Sport Star: Modern Sport and the Cultural Economy of Sporting Celebrity. )
李明穎、莫季雍、施致平、周靈山、顏家松、林怡秀…陳伯儀(2010)。《運動傳播學》。臺中市:華格那。
李威撰、謝雯伃(2010年11月3日)。〈消失的美國夢:體認比爾蓋茲遙不可及 美國夢破碎〉,《台灣立報》。取自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1393
李茂政(1999)。《人類傳播行為大系通論》。台北:美國教育出版社。
李翔群(2008)。〈運動明星的形成與反思-以王建民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杜奕君(2014年10月28日)。〈NBA/緯來躍升官方多媒體平台 球賽「每日」直播放送〉,《ETtoday運動雲》。取自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1028/418991.htm
沈明璁(2012年2月14日)。〈打湖人收視率 超過播建仔〉,《自由電子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sports/paper/560507
周靈山(2006)。《運動傳播媒體實務》。台北市:峰正行。
林宏翰(2013年1月28日)。〈 ESPN 改名為FOX體育台〉,《中央通訊社》。取自https://tw.news.yahoo.com/espn-%E6%94%B9%E5%90%8D%E7%82%BAfox%E9%AB%94%E8%82%B2%E5%8F%B0-045515646.html
林宗偉(2014年2月2日)。〈領導30年 NBA主席史騰退休〉,《自由電子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sports/paper/751271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林淑惠(2012年2月21日)。〈就要林書豪 MOD爆收視潮〉,《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s://tw.news.yahoo.com/%E5%B0%B1%E8%A6%81%E6%9E%97%E6%9B%B8%E8%B1%AA-mod%E7%88%86%E6%94%B6%E8%A6%96%E6%BD%AE-213000999.html
邱建章(2011)。〈運動員「明星化」的現象—王建民與台灣之子〉。《運動文化研究》,16,頁33-96。邱繡霞(2002)。〈媒體運動(MediaSport)的全球策略—以NBA在臺灣發展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傳播碩士論文。侯致遠(1999)。《大眾傳播與運動之互動現象及其影響》。「1999年中華傳播學會」論文,台北縣深坑。
侯郁婷(2005)。〈運動閱聽人性別意識型態之研究-以第20 屆亞洲女子籃球錦標
賽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姜穎、陳子軒(2014)。〈「林來瘋」的媒體呈現和國族焦慮〉。《新聞學研究》。第118期,頁171-207。胡幼偉、侯致遠、施致平、簡秋暖(2000)。〈運動傳播現況研究:內容與閱聽人分析〉。「2000年中華傳播學會」論文,台北縣深坑。
徐元民(2005)。《體育史》。台北市:品度。
徐茂洲、顏漢平(2013)。〈高中生觀賞NBA 林書豪球賽者之行為模式之研究〉。《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SREL》,Vol. 6, No. 1, Mar., 2013, pp.24~56。
徐嘉宏(2012)。〈臺灣旅外職棒球員體育報導之內容分析研究 – 以蘋果日報、自由時報、中國時報與聯合報為研究對象〉。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袁千雯(2006)。〈時尚消費、名人效應的閱聽人接收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張世嫈(2012)。〈媒體運動之運動明星塑造過程研究—以臺灣職業棒球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在職碩士班碩士論文。梁欣如(1993)。《電視新聞神話的解讀》。台北市:三民。
莫季雍(1999)。〈運動節目閱聽眾:一個偏好閱聽眾群的社會人口面向及傳播行為分析〉。「1999年中華傳播學會」論文,台北縣深坑。
許鈞閔(2012)。〈Y世代消費者購買NBA明星代言鞋炫耀價值與購買動機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陳羿戎(2012)。〈「運動英雄」的形塑要素─神話學觀點〉。《運動文化研究》No.20,頁93-118。陳韋宏(2010)。〈運動廣告的符號學分析-以NBA籃球明星LeBron James運動廣告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珮瑜( 2012年2月17日)。〈林書豪熱過頭? 吳念真嘆、網友附議〉,《台灣醒報》。取自 http://tw.news.yahoo.com/%E6%9E%97%E6%9B%B8%E8%B1%AA%E7%86%B1%E9%81%8E%E9%A0%AD-%E5%90%B3%E5%BF%B5%E7%9C%9F%E5%98%86-%E7%B6%B2%E5%8F%8B%E9%99%84%E8%AD%B0-070300715.html
陳楷(2013年1月30日)。〈ESPN改FOX 畫質更好更本土〉,《中廣新聞網》。取自http://tw.news.yahoo.com/espn%E6%94%B9fox-%E7%95%AB%E8%B3%AA%E6%9B%B4%E5%A5%BD%E6%9B%B4%E6%9C%AC%E5%9C%9F-091253972--finance.html
陳毓麒(2001)。〈電視新聞影音結構與閱聽人理解〉。《廣播與電視》,17,頁119-114。
曾國峰(2010)。〈有線電視新聞台的賽局競爭分析〉。《新聞學研究》。第103期,頁83-131。馮建三譯(2000)。《電視,觀眾與文化研究》。台北:遠流。(原書 David Morley. [1992]. Television, Audiences & Cultural Studies.)
黃邱倫(2012年2月14日)。〈林書豪狂熱 收視率飆10倍〉,《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s://tw.news.yahoo.com/%E6%9E%97%E6%9B%B8%E8%B1%AA%E7%8B%82%E7%86%B1-%E6%94%B6%E8%A6%96%E7%8E%87%E9%A3%8610%E5%80%8D-213000519.html
黃柏瑋(2008)。〈球迷解讀運動贊助活動之置入訊息研究-以中華職棒兄弟象隊之運動贊助為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廖清海、林志哲(2007)。〈媒體塑造下的運動英雄:以新聞媒體報導王建民為例〉。《高苑學報》,13,頁487-510。廖清海、林聖峯、陳景森、楊孟龍(2007)。〈有線電視體育運動台播放節目分析-以2006年《衛視體育台》、《ESPN》、《緯來體育台》三家專門體育運動頻道為例〉。《運動健康與休閒學刊》,7,頁72-82。廖清海、羅元鴻(2005)。〈運動英雄的社會價值功能-以媒體觀點論述〉。《大專體育雙月刊》,第76期,頁60-66。廖漢原(2012年2月22日)。〈美媒瘋豪 搶搭便車〉,《中央社》。取自http://www.taiwannews.com.tw/etn/news_content.php?id=1848440
劉晊華(2007)。〈涉入程度、球隊認同對球迷對於職業球隊周邊產品之知覺價值與購買意圖之影響--以台灣地區之NBA 球迷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企業
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劉麗榮(2012年2月20日)。〈林書豪永不放棄 成學校活教材〉,《中央社》。取自https://tw.news.yahoo.com/%E6%9E%97%E6%9B%B8%E8%B1%AA%E6%B0%B8%E4%B8%8D%E6%94%BE%E6%A3%84-%E6%88%90%E5%AD%B8%E6%A0%A1%E6%B4%BB%E6%95%99%E6%9D%90-095909892.html
閻大富(2012年2月15日)。〈新聞台翻拍轉播做林書豪新聞 體育台疑侵權〉,《中廣新聞網》。取自 https://tw.news.yahoo.com/%E6%96%B0%E8%81%9E%E5%8F%B0%E7%BF%BB%E6%8B%8D%E8%BD%89%E6%92%AD%E5%81%9A%E6%9E%97%E6%9B%B8%E8%B1%AA%E6%96%B0%E8%81%9E-%E9%AB%94%E8%82%B2%E5%8F%B0%E7%96%91%E4%BE%B5%E6%AC%8A-080458223.html
簡淳怡(2009)。〈電視新聞神話之敘事分析──以馬英九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Berg, L. (1998). The sports hero meets mediated celebrityhood. In L. Wenner (Ed.), MediaSport (pp. 134-153). London: Routledge.
Gate, H. L. (1998). Annals of marketing: Net worth. The New Yorker (June 1),48-61.
Halberstam, D. (1991). A hero for the wired world: In the satellite age, Michael Jordan has become the global hero of a global show. Sports Illustrated (Decermber 23), 76-81.
Jensen, K.B. & Rosengren, K.E. (1990), “Five Traditions in Search of the Audience.”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187-206.
Seidman, I. E. (1991).Interview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A Guide for Researchers in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Wenner, L.A.(1989). Media, sports, and society:The research agenda. In L.A. Newbury Park, Calif. : Sage Pub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