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4 00:2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永盛
研究生(外文):Yung-Sheng Lin
論文名稱:國小自然科教師實施5E探究教學對四年級學童科學過程技能影響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n Action Research of 5E Inquiry Teaching on Fourth Grade Students’ Scientific Process Skills
指導教授:陳均伊陳均伊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un-Yi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科學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46
中文關鍵詞:5E探究教學行動研究科學過程技能
外文關鍵詞:5E inquiry teachingaction researchscientific process skill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3
  • 點閱點閱:42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本研究旨在藉由行動研究於教學現場實施5E探究教學,探討其對學童的科學過程技能之影響。以研究者任教的國小四年級班級為研究對象,共10位學童,5E探究教學的設計單元為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美麗的彩虹」、「水的流動」及「雲雨霧」等三個單元。資料收集包括:科學過程技能評量卷前後測、課室觀察、晤談、教學日誌、教師教學資料及學童學習資料等,並依時間序列,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發現5E探究教學有助於學童科學過程技能的發展,學童在各項技能皆有成長。學童會運用更多不同的感官察覺更多可辨識的特徵屬性,對事物的特徵屬性觀察更細微,分類層級有提升,並能從實驗歸納結果,進行推斷預測,獲得資料來源也更多元。然而,學童對於2向度的變因判斷,以及控制變因的運用等,仍不熟悉,需再加強。其次,教師在嘗試實施5E探究教學的過程中發現,探究教學的實施需要循序漸進,隨著學童的進步程度調整教學策略與輔助的學習單,再慢慢移轉主導權,讓學童漸漸學會自主探究。而且,小組方式有助於學童進行探究,促進學童科學過程技能的運用。此外,教學時間不足的問題,需持續的在教學中改進與調整,隨著學童的成長與進步,漸能有效兼顧給予學童充裕的探究時間與教學進度。
The purpose of this action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fourth grade students’ scientific process skills through 5E inquiry teaching. The subjects were ten students (4th-graders). Three units of 5E inquiry teaching were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included “the beautiful rainbow”, “the flowing water” and “cloud, rain and fog”. The data was gathered by the scientific process skills questionnaire, classroom observations, interviews, teacher’s teaching diaries, and teacher’s and students’ documents. According to time sequence, the data was analyz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5E inquiry teaching was helpful to develop students’ scientific process skills. Students were able to use various senses to recognize the characteristics, make detailed observation, classify make the results from the experiments, make prediction, and search the information from various sources. However, some students still had difficulties in determining the variables of two dimensions and using control variables. In addition, the researcher found that implementing inquiry teaching needed to consider students’ requirements and development to adjust the amount of learner self-direction. The group learning was helpful for students to do inquiry and improve their scientific process skills. Furthermore, having insufficient time to implement inquiry teaching was required to solve. The teacher would give consideration to give students sufficient time to explore and adjust teaching progress.
目次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目次 ……………………………………………………… ⅲ
表次 ……………………………………………………… ⅵ
圖次 ……………………………………………………… ⅸ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探究教學 ………………………………………… 9
第二節 科學過程技能 ………………………………… 27
第三節 行動研究 ………………………………………‥ 4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 52
第二節 研究情境 ……………………………………… 55
第三節 研究者的理念與角色 ………………………… 5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60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 6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第一階段行動歷程……………………………… 71
第二節 第二階段行動歷程 …………………………… 94
第三節 第三階段行動歷程 …………………………… 110
第四節 學童科學過程技能的學習表現 …………… 12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 165
第二節 建議 ……………………………………………… 170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 173
英文部分 ……………………………………………………… 179
附錄
附錄一 國小中年級學童科學過程技能評量卷………183
附錄二 科學過程技能評量卷評分標準 ………………195
附錄三 半結構性晤談大綱 …………………………… … 200
附錄四 「美麗的彩虹」教學活動設計 ……………… 201
附錄五 「美麗的彩虹」教學活動學習單 …………… 208
附錄六 「水的流動」教學活動設計 …………………… … 216
附錄七 「水的流動」教學活動學習單 …………………… 228
附錄八 「雲雨霧」教學活動設計 ………………… … …… 235
附錄九 「雲雨霧」教學活動學習單 ………………… …… 244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秀槐(1983)。行動研究法簡介。台灣教育,394,13-19。
王美芬、熊召弟(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王美芬、熊召弟(2005)。國小階段自然與生活科技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王慈君(2007)。探究教學法對國小四年級學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成效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
甘漢銧、陳文典(2005)。科學素養的內涵與解析:「科學過程」技能。台北: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甘漢銧、熊昭弟、鍾聖校(1996)。小學自然科學教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全中平(2003)。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與自然課程標準課程在教材與教學上之銜接問題與處理。教育資料與研究,52,1-7。
朱淑吟(2002)。利用網頁專題製作引導STS專題式教學對學生學習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花蓮。
江淑瑩(2006)。以科學遊戲融入教學探究國小四年級學童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何寶珠(1990)。科學過程技能教學活動對國一學生之影響:科學過程技能成就水準及科學態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台北。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李明堂、郭明堂(1995)。國小自然科學探究教學模式的析論。國教天地,109,56-63。
李松柏(2005)。在物理教學中實施探究式教學的探討。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2(3),96-98。
林生傳(1995)。新教學理論與策略—自由開放社會中的個別化教學與後個別化教學。台北:五南。
林振霖、鄭碧雲(1991)。國中資賦優異學生科學過程技能與其預測因素。彰化師範大學學報,2,381-415。
林清山(1977)。數學課程的設計和教學理論基礎。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林寶山(1988)。教學原理。台北:五南。
林寶山(1998)。教學原理與技巧。台北:五南。
侯正宏(1996)。探究式教學法與講述式教學法在國中地球科學「太陽視運動」單元中學生學習成效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台北。
洪振方、賴羿蓉(1997)。教師對以邏輯實證與後邏實證主義科學哲學觀建構之電化電池發展史教材的認識與抉擇。科學教育學刊,5(3),347。
唐國詩(1996)。探究式教學法與講述式教學法在國中地球科學「星象」單元中學生學習成效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徐麗雪(2002)。國小科學遊戲教學活動成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翁秀玉、段曉林(1997):科學本質在科學教育上的啟示與作法。科學教育月刊,201,2-15。
張清濱(2000)。探究教學法。師友,395,45-49。
張惠博(1993)。邁向科學探究的實驗教學。教師天地,62,12-20。
張菊秀(1997)。「探究式教學法」與「講述式教學法」在國中地球科學「星象」單元中學生學習成效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台北。
張靜儀(1995)。自然科學探究教學法。屏師科學教育,1,36–45。
張蘭友(2002)。國小高年級學童電池相關概念之探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
教育部(1975)。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國立編譯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郭重吉、江武雄(1995)。中學數理教師在職進修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I)。(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4-2513-S-018-004)。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陳伯璋(1990)。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南宏圖書。
陳宜佩(1999)。促成學生形成問題與探究問題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陳秀婷(2009)。以主題式教學提升學生過程技能與態度之研究-校園植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
陳美玉(1998)。教師專業—教學法的省思與突破。高雄:麗文文化。
陳美如(1995)。躍登教師行動研究的舞臺:課程行動研究初探。國民教育,35(11),21-28。
陳振威(2000)。教學法及其應用。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1月13日。網址:http://163.20.78.180/6b/STS教學法及其應用.htm
陳素貞、何寶珠(1993)。設計並進行實驗技能之評量研究-酸與鹼(高中化學)。(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 82-01111-S-003-002)。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麗華、王鳳敏、彭增龍(2004)。社會行動取向課程設計的理念與實踐—以「風華再現洲子灣」課程為例。台北立師範學院學報,35(1),75-100。
游淑媚(1996)。建構式教學模式和科學教學焦慮感之縱貫研究。載於1996年中華民國第九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頁547-559)。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臺中。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黃茂在、趙鏡中、吳敏而與周筱亭(2007)。探究教學案例發展之關鍵議題建構。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12月26日。網址:http://conference.nie.edu.sg/2007/paper/papers/TPDSY020C.pdf
黃婉鈴(2005)。以科學探究教學模組提升國小中年級學童科學過程技能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
黃淑卿(2004)。利用探究教學提昇國一學生科學探究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黃鴻博(2000)。兒童科學探究活動遭遇問題的探討。台中師院學報,14,389-410。
楊冠政(1977)。各國科學教育發展趨勢。科學教育月刊,6,42-53。
楊榮祥(1983a)。科學教學方法──理論與實際(一)薩克曼的探討能力訓練模式。科學教育月刊,63,2-14。
楊榮祥(1983b)。科學教學方法—理論與實際(二)舒華布的探討科學模式。科學教月學刊,64,2-12。
楊榮祥(1988)。自然科學教學法專輯。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楊榮祥(1995)。建構論STS 和實際教學--西澳的實驗學校一例。科學教育月刊,176,4-17。
楊龍立(2002)。中西科學發展教育簡史。台北:文景。
鄒佳芬(2007)。探究式教學對學生科學學習成效影響之統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人文與教育學院教育研究所,桃園。
熊召弟(1996)。台北公立高中(高一)學生科學過程技能和邏輯思考能力之探討研究。台北師院學報,9,545-578。
甄曉蘭(1995)。合作行動研究—進行教育研究的另一種方式。嘉義師院學報,9,297-318。
甄曉蘭(2001)。行動研究成果的評估與呈現。載於中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台北:揚智文化。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台北:師大書苑。
劉宏文(2001)。高中生進行開放式科學探究活動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劉宏文、張惠博(2001)。高中學生進行開放式探究活動之個案研究-問題的形成與解決。科學教育學刊,9(2),169-196。
歐用生(1998)。課程與教學—概念、理論與實際。台北:文景。
歐用生(1999)。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國民教育,39(5),2-12。
歐陽鍾仁(1987)。科學教育概論。台北:五南。
歐陽鍾仁(1998)。科學教育概念。台北:五南。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鄭宛玲(2004)。科學過程技能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童自然科學習成效的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鄭嘉裕(2004)。科學探究教學模組設計、教學與精緻化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中年級「植物的認識與種植」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
鄭麗華(2002)。以探究式實驗活動提升國二學生參與實驗活動及過程技能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鍾聖校(1984)。國小自然科新舊科課程學生科學過程能力之比較研究。臺北師專學報,11,1-44。
鍾聖校(1995)。國小自然科課程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蘇麗涼(2002)。國中理化實施探究導向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英文部份
Aikenhead, G. (1998). An analysis of four ways of assessing student beliefs about STS topic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5(8), 607-629.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1989). Project 2061: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 Washington, DC: Author.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1993). Benchmarks for science literac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tweh, B., Kemmis, S., & Weeks, P. (1998). Action Research in Practice Partnerships for Social Justice in Education. London: Routledge.
Basaga, H ., Geban, O., & Tekkaya, C. (1994). The effect of the inquiry teaching method on biochemical and science process skill achievements. Biochemical Education, 22(1), 29-32.
Bybee, R. W., & Trowbridge, J. H. (1990). Applying standards-based constructivism: A two-step guide for motivating student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rin, A. A., & Sund, R.B.(1989). Teaching science through discovery. (6th ed.) London: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Carr,W., & Kemmis, S. (1986). Becoming critical:Education, knowledge and action research. London: Falmer Press.
Corey, S. (1953). Action research to improve school practices (Handbook). Coumbia: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stenson, L. J., & Lawson, A. E. (1986). Why isn’t inquiry used in more classroom.
The American Biology Teacher, 48, 150–158.
Dawes, L. (2004). Talk and learning in classroom sci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6(6), 677-695.

DeBoer, G. E. (1991). A history of ideas in science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Duschl, R. A. (1990). Restructuring science education: The important of theories and their development.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Elliott, J.(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Bristol: Open University Press.
Francis, R.G., Hill, D.M., & Redden, M.G. (1991).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A shared learning cycle and a common learning environment.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91(8), 339-343.
Hackling, M. W., & Garnett, P. J. (1995). The development of expertise in science investigation skills. Australian Science Teachers Journal, 41, 80-85.
Herbert, A., Peter, P., & Bridget, S. (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於1993)。
Hergenhahn, B. R.(1991)。學習心理學—學習理論導論(王文科主譯)。台北:五南。
Hofstein, A., & Lunetta, V. N. (1982). The role of the laboratory in science teaching: Neglected aspects of research.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2), 201-217.
Hofstein, A., & Lunetta, V. N. (2004). The laboratory in science education: Foundation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Science Education, 88, 28-54.
Hurd, P. D. (1970). Scientific enlightenment for an age of science. The Science Teacher, 37(1), 13-35.
Kemmis, S., & Grundy, S. (1997). 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 in Australia: Organization and practice. In S. Hollingsworth (Ed.), International action research: A casebook for educaFtional reform (pp. 1-16). London: Falmer Press.

Lawson, A. E., Abraham, M. R., & Renner, J. W. (1989).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Using the Learning Cycle to teach science concepts and thinking skills, (Monograph, Number One). Manhattan: NARST.
Lederman, N. G. (1998). The state of science education: Subject matter without context. Retrieved March 23, 2009,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msed.iit.edu/projectican/ documents/Subjectmatterwithoutcontext.pdf
McKay, J. A. (1992).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rough action research. Journal of Staff Development, 13(1), 18-21.
McKernan, J. (1991). Principles of procedure for curriculum action research. Curriculum. 12(3), 156-164.
McNiff, P., Lomax, P., & Whitehead, J. (1996). You and your action research project. London: Routledge.
Mechling, K. R., & Oliver, D. L. (1983). What research says about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handbook6. Washington, DC: 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Meichtry, Y. J. (1995). Elementary science methods: Strategies to measure and develop student view about the nature of scienc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82448)
Mills, G. E. (2000). Action research:A guide for the teacher research . London : Prentice-Hall.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1996).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Washington, DC : National Academy Pres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2000). Inquiry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A guide for teaching learning. Washington, DC : National Academy Press.


Rodger, W. B., Joseph, A. T., April, G., Pamela, V. S., Janet, C. P., Anne, W., & Nancy, L. (2006). The BSCS 5E instructional model:Origins and effectiveness. Retrieved March 30, 2009,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science.education.nih.gov/houseofreps.nsf/b82d55fa138783c2852572c9004f5566/$FILE/Appendix%20D.pdf
Rubin, R. L. & Norman, J. T. (1992). Systematic modeling versus the learning cycle: Comparative effects on integrated science process skill achievement.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9(7), 715-727.
Simon, M. A. (1995). Reconstructing mathematics pedagogy from 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6(2),114-145.
Songer, N. B., Lee, H. S., & Kam, R. (2002). Technology-rich inquiry science in urban classrooms: what are the barriers to inquiry pedagog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9(2), 128-150.
Tjosovold, D., & Marino, P. M. (1977). The effect of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of student reactions to inquiry and didactic science teaching.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14(4), 281-288.
Tobin, K. G., & Capie, W. (1980). Training process skills in the middle school.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80(7), 590-600.
Wideen, M. F. (1975). Comparison of outcomes for science-A process approach and traditional science teaching for third, fourth, fifth, and sixth grade classes: A product evalua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1), 31-39.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秀槐(1983)。行動研究法簡介。台灣教育,394,13-19。
2. 全中平(2003)。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與自然課程標準課程在教材與教學上之銜接問題與處理。教育資料與研究,52,1-7。
3.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4. 李明堂、郭明堂(1995)。國小自然科學探究教學模式的析論。國教天地,109,56-63。
5. 林振霖、鄭碧雲(1991)。國中資賦優異學生科學過程技能與其預測因素。彰化師範大學學報,2,381-415。
6. 林清山(1977)。數學課程的設計和教學理論基礎。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7. 洪振方、賴羿蓉(1997)。教師對以邏輯實證與後邏實證主義科學哲學觀建構之電化電池發展史教材的認識與抉擇。科學教育學刊,5(3),347。
8. 張清濱(2000)。探究教學法。師友,395,45-49。
9. 張惠博(1993)。邁向科學探究的實驗教學。教師天地,62,12-20。
10. 張靜儀(1995)。自然科學探究教學法。屏師科學教育,1,36–45。
11. 陳伯璋(1990)。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南宏圖書。
12. 陳美如(1995)。躍登教師行動研究的舞臺:課程行動研究初探。國民教育,35(11),21-28。
13. 陳麗華、王鳳敏、彭增龍(2004)。社會行動取向課程設計的理念與實踐—以「風華再現洲子灣」課程為例。台北立師範學院學報,35(1),75-100。
14. 黃鴻博(2000)。兒童科學探究活動遭遇問題的探討。台中師院學報,14,389-410。
15. 楊榮祥(1983a)。科學教學方法──理論與實際(一)薩克曼的探討能力訓練模式。科學教育月刊,6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