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書籍
孔丘(2006)。《詩經》,北京:北京出版社。
王受之(1997)。《世界現代設計》,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王受之(2000)。《世界現代平面設計》,頁116,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王桂沰(2005)。《企業.品牌.識別.形象-符號思維與設計方法》,台北:全華。
古添洪(2001)。《普爾斯》,台北:東大圖書。
尼古拉斯.佩夫斯納 (Nickolaus Pevsner)(1998)。《現代設計的先驅者 : 從威廉.莫里斯到
格羅皮烏斯 》,台北:建築與文化。
朱光潛 (1999)。,《談美》台北:書泉出版社。
江怡瑩譯(2004)。《藝術原理與應》用,台北:六合出版社。
佐口七郎(1990)。《設計概論》,頁75,台北:藝風堂。
佐口七朗(1991),《設計概論》,台北:藝風堂出版社。
吳光庭(1986)。《世紀末的歐洲建築:現代建築的先驅》,當代,第7 期:66-73。
呂清夫譯(1975)。《名畫欣賞文庫16—羅特列克》,台北:大陸書店。
李幼蒸譯(1991)。《寫作的零度》,台北:桂冠。(原書Barthes, R. (1977). Le Degre Zero
de IEcriture Elements de Semiologie.)
李玉龍(1982)。《近代設計史》,台北:六合出版社。
李玉龍、張建成譯(2000)。《新設計史》, 頁54、65,台北:六合出版社。
李辰冬(1971)。《詩經通釋》上,頁1,台北:水牛。。
李佩玲(2002)。《和風浮世繪:日本設計的文化性格》,台北:園城市文化。
李思屈(2003)。轉引自洪碩延、漆梅君(2006)。
周慶華(2000)。《中國符號學》,台北:揚智文化出版。
孟 瑤(1974)。《中國古代文學史》,頁29-30,臺北:大中國圖書,初版,第四版1993。
林銘泉(1993)。《造形(一)》,台北:三民書局。
河 西(2004)。《藝術的故事》,上海:準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11
金啟華、朱一清、程自信(2006)。《詩經鑒賞辭典》,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
姚村雄(2005)。《設計本事─日治時期台灣美術設計案內》,台北:遠足文化。
施慧美(1997)。〈日本浮世繪的演變和畫家〉,《歷史月刊》,臺台北:第107期。
柯永輝(1995)。《解讀台灣流行音樂中的女性意涵》(1992-1993)。張錦華等(著)
美 峰(1976)。《花繪圖譜》,臺台北:文聖圖書。
胡樸安(1998)。《詩經學》,頁155,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第五版。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1996),世紀容顏回顧-百年版畫海報精品展,台北:國立臺灣藝
術教育館。
張本楠(1992)。《王國維美學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張景智譯(1992)。《索緒爾》,台北:桂冠。(原書Jonathan Culler(1992)。
張景智譯(1992)。《索緒爾》,喬納森卡勒爾(J.Culler)著。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張錦華、柯永輝(1995)。《媒體的女人、女人的媒體(上)》。台北:碩人。
張錦華等譯(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原書 John Fiske(1995))。
梁伯傑譯(1992)。《Literary Theory 文學理論》,頁278,台北:水牛。.
陳 原(2001)。《語言與社會生活》,頁143-146,台北:台灣商務。
陳文印(1997)。《設計解讀》,台北:亞太。
陳慶輝(1994)。《中國詩學》頁125~159,台北:文史哲出版。
曾雅雲譯(2002)。《藝術史的原則》,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項幼榕(1994)。《克林姆》,台北:遠流。
項曉敏(2003)。《零度寫作與人的自由—羅蘭巴爾特美學思想研究》,上海市:復旦
大學出版社。
黃永武(1976)。《中國詩學設計篇》,頁3,台北:巨流圖書。
黃光男(1988),《德國「新藝術運動」展1890-1925》,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黃春秀主編,阮華譯(1993)。《巨匠與世界名畫》,台北:台灣麥克。
黃雅雯譯(2005)。《設計中的設計》,頁40,台北:磐築。(原書 原研哉(2005).DESIGN
OF DESIGN)
112
楊 牧(1979),《傳統的與現代的》詩經國風中的草木,台北:洪範書店。
漢寶德(2004)。《漢寶德談美》,台北:聯經出版社。
劉文潭(1997)。《現代美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劉振源(1999)。《雅諾婆藝術》,台北:藝術。
德雷恩(1999)。《繆夏》,台北:藝術。
潘富俊(2001)。《詩經植物圖鑑》,頁22,臺北,城邦。
潘富俊著 呂勝由攝影(2001)。《詩經植物圖鑑》,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潘襎(2002)。〈新藝術的美神,慕夏的生涯與新藝術〉,《藝術家》,第328 期,頁212-p.232。
編輯部譯,佐口七朗著(1991)。《設計概論》,頁73-74,台北:藝風堂出版社。
編輯部譯,鍵和田務等著(1991)。《設計史》,頁86,台北:藝風堂出版社。
編輯部譯 (1982)。《原色浮世繪大百科事典》第三卷,頁73-74,大修館:東京。
蔡 綺(1995)。《「新藝術」研究》,台中市:弘祥出版社。
蔡毓芬譯( 1999 )。《現代建築與設計起源》, 台北: 地景。( 原書 NIKOLAUS
PEVSNER(1999))
蔡毓芬譯(2000)。《現代建築史》。台北:地景。
鄧景衡著(2002)。《符號、意象、奇觀(上)(下)》,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
限公司。
盧永毅、羅小未(1997),工業設計史。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公司。
盧永毅、羅小未(1997)。《工業設計史》,台北:田園城市。
薑亮夫等(1998)。《先秦詩鑒賞辭典》,頁379-380,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魏雅婷譯(1994)。《藝術風格的心理學---抽象與移情》,台北,陽智文化。(原書
Worringer, W.(1994))
魏雅婷譯(1994)。藝術風格的心理學---抽象與移情。台北:陽智文化。
蘇文清(2005)。《標誌設計作品集》,台北:全華科技圖書。
顧棟高(1983)。《毛詩類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西漢]毛亨傳、[東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詩經正義.鄭風.
山有扶蘇》,卷6-1,頁217。
113
論文
文玲蘭(1985)。《詩經中草木鳥獸意象表現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方孝謙(1996)。《形象廣告台灣魚的符號學分析:聚合、組合及其應用》,新聞學研究,52:149-165。
江碧珠(2001)。〈《詩經》蔓草類植物之隱喻與轉喻模式析論〉,《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2 期,頁1-21。(附:1.蔓草類植物介紹,頁16。 2.「詩經」蔓草類植物全文,
頁17-20。)
李欣樺(2001)。符號意象在情感及傳達上作用的探究-以坐椅設計為例。台北市: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子玲(2008)。阿豐斯‧慕夏(Alphonse Mucha) 畫作中的女性形象,國立臺北教育大
學,碩士論文,頁84。
張繼文(1999),東方藝術對西方新藝術運動設計風格的影響探微。屏東,屏東師院學報。
陳美蓉(2002)。《應用符號學理論探討圖像符號的意義建構與解讀之特質》,國立交通
大學碩士論文。
彭偉嘉(1995),繪畫中的線條及其表現,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
台北。
蔡 綺(1997)。《「新藝術」運動中的幾何化裝飾造形探討》,商業設計學報,第1 期:
103-115。
黎曉鵑(2001)。《插畫中徒手之創作表現與應用-以歐遊系列觀光海報設計為例》:國
立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世文(1998),《語意轉化模式在產品設計上的應用》,模糊系統學刊第4卷第2期,pp.63~73。
114
英文書籍
Arnason, H. H.(1986)。A History of Modern Art。London,Thames and hudson。
Britt, D.(1989)。Modern Art:Impressionism to Post-Modernism。London,Bulfinch Press。
Lavers , A.(1989). Mythologies. New York : Noonday Press. Roland Barthes.
Robert(Ed), Channels of Discourse Reassembled: Television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pp.31-36).
London: Routledge.
Seiter, E. (1992)。Semiotics, structuralism, and television. Robert(Ed), Channels of Discourse
Reassembled: Television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pp.31-36). London: Routledge.
Thomas Hauffe, 1996, Design, pp.45-56, New York:Barron's Educational Series,Inc. Seiter, E.
(1992). Semiotics, structuralism, and television.
Thomas Hauffe,(1996), Design, pp.45-56, New York:Barron's Educational Series,Inc.
Thompson Jan.“The Role of Woman in the iconography of Art Nouveau" Art Journal, 31:
2(Winter: 1971-1972), p. 165
網站
http://zh.wikipedia.org/zh-tw/
http://baike.baidu.com/image/e78c6589bfdaa08a0e244461
http://big5.chinaqw.cn:89/hwjy/hjwhzg/200907/06/170483.shtml
http://tenyensoft.com/scwk/sj/zf_zw.htm
http://home.educities.edu.tw/etian0916/literature/poetry1.html
http://ivy060313.spaces.live.com/blog/cns!e6affe741bbe0d63!154.entry
http://read.big5.anhuinews.com/system/2007/02/01/001664481.shtml
http://en.wikipedia.org/wiki/Henry_Van_de_Velde
http://zh.wikipedia.org/zh/ Alphose Mucha
http://zh.wikipedia.org/zh-tw/ Toulouse-Lautrec
115
http://fr.wikipedia.org/wiki/Hector_Guimard
http://en.wikipedia.org/wiki/Art_Nouveau
http://image.baidu.com/
http://baike.baidu.com/image/4bac3073a8876a048701b0c9
http://baike.baidu.com/image/3853ad1b5483e9258718bf34
http://www.hkwildlife.net/viewthread.php?tid=3758
mach.debagua.com/archives/2006/1217_000388.html
http://baike.baidu.com/view/236259.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37929.htm#1
http://baike.baidu.com/view/16575.htm?fr=ala0_1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