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資產保存法。2005。行政院文建會。
〔2〕王麗容、李貞、蒲陽婕、廖文波、張喬民、余克服。2010。近50年海南島紅樹林群落的變化及其與環境關係分析---以東寨港、三亞河和青梅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為例。熱帶地理,30(2): 114-120。
〔3〕王儀臻。1999。河口溼地之生態研究-以關渡沼澤地植群變遷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共89頁。〔4〕交通部中央氣象局。2012。http://www.cwb.gov.tw/V7/index.htm.
〔5〕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雲嘉南地層下陷資料。2011。
〔6〕李培芬、林明志、許嘉恩。1994。竹圍紅樹林之景觀變遷。遙感探測,20: 73-88。〔7〕林美聆、王泰典。1995。台北盆地因抽取地下水導致之地盤下陷研究。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7(2):121-131。〔8〕呂勝由、薛美莉、許再文、陳添財。1999。台灣產五梨跤(紅海欖)分類小誌。台灣林業科學,14(3): 351-54。〔9〕吳孝順。2001。嘉南沿海鹽溼地綠帶植群及其變遷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植物學系碩士論文。共60頁。〔10〕余豐任。2004。高屏地區紅樹林組成與分佈之調查。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研究所。共53頁。
〔11〕杜東憲。2005。台南縣市紅樹林分布與復育狀況。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研究所。共62頁。
〔12〕林幸助。2011。台灣沿海濕地的碳匯生態服務。台灣生態,30:38-39。
〔13〕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野鳥學會。1999。重要野鳥棲地(IBAs)永續執行計畫。
〔14〕施學銘。1995。全球變遷對海岸環境的影響與適應策略—海水面上升、暴潮及海岸變遷。工研院能資所及台灣大學球球變遷中心(1995)。氣候變遷:適應策略之初步整合研討會論文集。P.93-110。
〔15〕施上粟、李鴻源、許志揚、游蕙綾。2005。關渡紅樹林植群變遷之衝擊評估。台灣水利,53(2):31-53。〔16〕范貴珠。2006。適用於台灣之紅樹林造林技術。台灣林業。32(1):8-16。〔17〕范貴珠。2007。台南縣急水溪口海茄苳林分枯落物量及養分之動態變化。台灣林業科學,22(4):441-54。〔18〕范貴珠。2008。台南縣急水溪口海茄苳林分族群結構、相對生長及地上部生物量。林業研究季刊,30(2):1-16。
〔19〕高海燕。2007。不同高程下秋茄和白骨壤幼苗生長的動態研究。科技信息。第33期。P.212-214。
〔20〕翁義聰等。1994。「八十三年度台灣海岸地區環境敏感地帶保護區示範規劃-鳥類、紅樹林、濕地調查」計畫。出版者高雄市野鳥學會。共341頁。
〔21〕翁義聰。1995。保護紅樹林的契機與復育倫理。濕地雜誌。第9期。共9頁。〔22〕翁義聰。1995。紅樹林的復育契機。關愛生活雜誌月刊。第35期,P.18-20。高雄市。〔23〕翁義聰。1998。高蹺鴴在不同棲地間的族群季節分布、幼鳥移動及可覓食物種之研究。第四屆海岸濕地生態及保育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民國野鳥學會。P.67-77。
〔24〕翁義聰。2003。台南縣海岸濕地紅樹林保育計畫成果報告書。濕地保護聯盟。共151頁。
〔25〕翁義聰。2008。2007國家重要濕地彙編。內政部營建署。共168頁。
〔26〕翁義聰。2010。台南縣99年度國家重要濕地生態環境調查及復育計畫-台南縣99年度北門濕地生態環境調查及巡守計畫。內政部營建署。共22頁。
〔27〕翁義聰、楊英欽、陳坤能。2011。2011國家重要濕地彙編。內政部營建署。共192頁。
〔28〕郭士榮、林幸助、邵廣昭。1998。台灣南北部紅樹林區魚類群聚之研究。第四屆海岸濕地生態及保育研討會論文集,P.115-143。
〔29〕陳映志。2001。嘉義縣東石地區紅樹林分布變遷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共81頁。
〔30〕陳鷺真、林鵬、王文卿。2006。紅樹植物淹水脅迫響應研究進展。生態學報。第26卷。第2期。P.586-593。
〔31〕張睿昇、戴鳳昌。2003。全球變遷對海岸濕地的衝擊與生物群聚的應變。全球變遷通訊雜誌,37:11-16。
〔32〕陳明男、廖天賜。2006。光度與溫度對四種紅樹林苗木光合作用之影響。林業研究季刊,28(2);1-14。〔33〕許榮庭。2009。北門鹽灘濕地改善復育調查規劃。雲嘉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國立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台南市。
〔34〕張浩輝。2009。黑面琵鷺的研究與保育。2009沿海濕地與水鳥保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P.29-42。
〔35〕張揚、葉勇、盧昌益。2010。不同鹽度下海漆的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49卷。第1期。P.144-148。
〔36〕陳桂嘉、陳建文、郭瓊雯、吳守從、龔旭陽、陳朝圳。2010。應用無線網路感測技術於紅樹林環境中招潮蟹數量之研究。台灣生物多樣性研究,12(3):261-268。
〔37〕許立志、李建堂。2010。1978-2006年關渡自然保留區紅樹林分布變遷。華岡地理學報。No.26。P:31-41。〔38〕程一駿。1997。紅樹林—一個面臨生存危機的海岸生態系。科學月刊。(1997年2月)第326期。〔39〕童淑珠。1998。台南縣市沿海地區蟹種之分布。第四屆海岸濕地生態及保育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民國野鳥學會。P.56-66。
〔40〕黃生。2009。紅樹林補闕。生物科學,51(2):69-75。
〔41〕楊聖崎、施上粟、黃國文、李鴻源。2009。淹水時間對水筆仔紅樹林生育地的影響分析。「第二屆海峽兩岸人工溼地」研討會論文集。P.457-463。
〔42〕經濟部水利署、工業技術研究院。2012。地層下陷資料庫。http://www.subsidence.org.tw/IsData_Detail.aspx?Index=16
〔43〕經濟部水利署、國立成功大學地層下陷防治服務團。2012。http://www.lsprc.ncku.edu.tw/subsideqa/sub.htm
〔44〕薛美莉。1995。消失中的濕地森林。台灣省特有生物研究中心。共116頁。
〔45〕薛方杰、周正明。2006。朴子溪河口生態工法實施成效研究—以溪流狀況指數評估。環境與藝術期刊。(2006年5月)。第4期,P.57-80。
〔46〕藍竹紅、陳桂珠。2007。南中國海地區紅樹林的利用與保護。海洋環境科學,26(4):355-359。
〔47〕Alongi, D.M. 2002. Present state and future of the world’s mangrove forests.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29(3): 331–349。
〔48〕Food and Arg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2007. The world,s mangroves 1980–2005.
〔49〕IPCC. 2007. Climate Change 2007: Synthesis Report. Valencia, Spain. P.52。
〔50〕Macintosh D. J., E. C. Ashton, and S. Havanon. 2002. Mangrove Rehabilitation and Intertidal Biodiversity: a Study in the Ranong Mangrove Ecosystem, Thailand,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 55: 331–345.
〔51〕Spalding, M. D., F. Blasco, and C. D. Field, (eds.). 1997. World Mangrove Atlas.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angrove Ecosystems, Okinawa, Japan, P.178.
〔52〕Wilbur, J. 2004. Mangrove Tree Pruning Laws.
〔53〕1996 Mangrove Trimming and Preservation Act. 1996. Florida.
http://www.pinellastreeservice.y2webbuilder.com/articles/article/2322071/315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