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4 10:1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鄭垣玲
研究生(外文):Cheng,Yuan-Ling
論文名稱:中唐詩論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n Poetry Theory of Mid-Tang Dynasty
指導教授:王金凌王金凌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王金凌曾守正胡幼峰蔡芳定崔成宗
口試日期:2012-06-21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60
中文關鍵詞:中唐詩論詩語論修辭論詩體論詩境論
外文關鍵詞:Poetry Theory of Mid-Tang Dynas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95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4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唐代是中國詩歌的鼎盛時期,亦是詩學理論的開展時代,隨著多樣的創作經驗,各種體裁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詩學的論述亦隨之多元開展。中唐詩人在繼承與思欲變革的基礎上,展開了各種精闢的詩學理論的探究。
綜觀中唐的詩學理論論述,可以約分為皎然、元白兩種不同的詩論流派,而此二流派分別是構成唐代兩大詩論體系開展、傳承的重要基礎。從郭紹虞在《中國歷代文論選》中評論皎然《詩式》時,其所勾勒出的唐代兩大詩論流派即可知曉:
其一是重視詩歌的現實社會意義,由陳子昂發展到白居易、元稹,一直到晚唐的皮日休;其一比較側重詩歌藝術,發揮了較多的創見,並且勒成了專書,由皎然的《詩式》,發展到《二十四詩品》。(註 )
這段話,不僅概括出全唐詩學理論發展的實際狀況,也明顯地看見中唐皎然、元白兩種不同的詩學理論深刻影響著當代與後代詩歌理論的發展,可以說在詩學理論的發展史上,具有承先啟後的重要地位。
因此,本論文針對中唐重要的詩學著述進行歸納與分析,以前、後兩時期為別,論究此際最為重要的四個詩學論題,包括有詩語論、辭格論、詩體論、詩境論等分為四章,除探討其理論主張所凸顯的新變內容,亦推究其於中唐社會環境與時代推移中的傳承和演變情形,意即探究其繼盛唐氣象後,此一時期中所承繼與開創的詩學觀。本論文主要有六大部份分為六章,其內容大致如下:
「緒論」,下分三節。第一節:說明本論文之「論題的意義」,於探究中唐詩論兩條流派之淵源以及近人研究概況,凸顯本論題的研究意義;第二節:言本論文之「研究方法」,主要說明本文對中唐時期的時間衡定、研究文獻,包括所涉及的人物及其詩論著述、以及論述範疇暨章節安排;第三節:「研究目的」。
第一章「詩語論」,分就前、後二期的詩語論述加以探析,前期是以皎然為代表,論其承接並發展了盛唐的論述,從詩歌的用字、遣詞鍛煉法、篇章結構的整體安排,以至於詩語應呈顯的情思、蘊藉之審美觀,見其自成一套完整的詩語創作論述。中唐後期,詩語論述的觀點,主要是白居易和元稹在新樂府運動中所提出的「形式為內容服務」的理論主張,因其「詞直而徑」、「言直而切」的論述,得見乃一反前期自大曆以來詩壇「至麗而自然」的詩句觀,使中唐的詩語論呈現出前、後兩期的迥異發展。
第二章「修辭論」,中唐詩論家對於初、盛詩論所風行的消極修辭,諸如「聲律」、「病犯」等問題,並不十分關切,故本章探析中唐此時所關注的詩歌修辭格,此時之修辭格論述多集中在前期皎然《詩式》中,其所提之詩格有承續前此所論之比興、用事、對偶等;亦有新論之仿擬新辭格,且皎然提論每一詩歌修辭格時,必先定義然後列舉例證以為參照,部分尚兼評語,正、反論述詩格之藝術特性,與千年後之現代修辭研究者同法,實屬珍貴;中唐後期則屬白居易之比興說最為特出。
第三章「詩體論」,文體論演進至中唐臻為成熟,考察中唐時期的詩體論,較重要的是前期皎然的論述,而後期以元稹的論述較為全面,然其論述多承皎然觀點而言,說明皎然詩體論對其後詩學的巨大影響與地位。此章分就前、後兩期探析中唐的詩體論,第一節探析前期皎然的詩體論,分論其以形式體裁論古詩的流變與以德為體論詩體的十九種風格;第二節,探究後期元稹的詩體論,析其所論的古今詩體的流變以及白居易的詩體風格
第四章「詩境論」,前期皎然以佛家哲學作為指導,首次將佛家「境」論哲學引入審美理論中,正式開啟中國詩境美學理論的發展之路,為中國詩學的境論範疇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理論基礎,故本章就源自佛教的境界論、中唐的皎然「取境」說,以及深受皎然影響的後輩劉禹錫所提論的「境生象外」三部份加以析論,並揭示此時期詩境的本質特徵與審美藝術,及其所建構出的詩境理路對其後的詩境學發展進程。
「結論」,就本論文之研究所得總結中唐詩論的主要成就與影響,以及理論特點等兩部份以綰合本論文。前者從承續而復變的角度總結本文對中唐詩論中四大範疇的論述,論其主要的成就與影響;後者則是綜論其理論的主要特點,論述中唐詩學的歷時性價值。

提要及關鍵字……………………………………………………………………….Ⅰ
目 次 …………………………………………………………………………….Ⅲ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一、 論題的意義 1
二、 中唐時間的衡定 5
第二節 研究方法暨範疇 7
一、 研究文獻 8
二、 近人研究概況 11
第三節 研究目的暨章節安排 14

第一章 詩語論 17

第一節 前期皎然的詩語論 18
一、 強調「至麗而自然」的作用語 18
二、 具「文外之旨」的意蘊語 24
三、 復變之道:「反古」與「不滯」的創作論 29
四、 「通塞」、「盤礡」的篇章結構論 37
第二節 後期白居易、元稹的詩語論 40
一、 優美和諧的音韻 41
二、 「辭質而徑、言直而切」的表達方式 45
結 語 52

第二章 修辭論 53

第一節 比興 54
一、 比興論的兩大源流 55
二、 前期皎然論比興:純藝術特質說 57
三、 後期論比興:美刺詩類論 68
第二節 用事 84
一、 皎然用事論之源流 85
二、 皎然論用事格 90
三、 以現代修辭格論皎然之用事得失 99
第三節 對偶 101
一、 皎然論對偶的運用 102
二、 皎然論對偶的類型 106
第四節 仿擬 116
一、 皎然論仿擬的類型 116
二、 皎然對仿擬的品第 121
結 語 123

第三章 詩體論 125

第一節 前期皎然的詩體論 127
一、 以形式體裁論古詩流變 127
二、 以德為體論十九種風格 133
第二節 後期元稹的詩體論 151
一、 論古今詩體的流變 151
二、 論白居易的詩體風格 153
結 語 156

第四章 詩境論 157

第一節 源自佛教的境界論 160
一、 第一個範疇:六境 160
二、 第二個範疇:佛境界 161
第二節 前期皎然的取境說 164
一、 第一層範疇:皎然對虛實結合的本質內涵 165
二、 第二層範疇:至麗而自然的取境法則 169
第三節 後期劉禹錫境生於象外說 173
一、 第一層次:「片言可以明百意」的創作論 174
二、 第二層次:「義得而言喪」的美學效用 178
結 語 181

結 論 183

第一節 中唐詩論的主要成就與影響 184
第二節 中唐詩論的歷時性價值 186
一、 兩種詩論流派的代表 186
二、 修正詩道的觀點提出創作革新 187



附錄一 189
表一:宋郭茂倩《樂府詩集》中〈長安有狹斜行〉、〈三婦豔〉、〈相逢行〉
三類詩「小婦」詩語之有無、類同統計表 189
表二:白居易〈琵琶行〉八十八句詩句押不押韻、轉韻、通押之次第分析
表 192

附錄二 199
表一:《詩式》十九種德體的示範詩例歸類表 199
表二:《詩式》十九種德體中雙重德體詩例歸納表 226

附錄三 237
一:皎然客觀物「境」詩 237
二:皎然主觀心「境」詩 238

參考書目 241





參考書目
1.書目分為「專書」以及「單篇論文」兩大類
2.專書分為「古代文獻」以及「近人論著」兩大類
(1)「古代文獻」分為核心研究書目與背景書目,排列以中唐詩人、詩集之時序為次
(2)「近人論著」按書本出版先後依序排列。
3.單篇論文分為「學位論文」以及「期刊論文」兩大類。

壹、專書
一、古代文獻,指第一手文獻及其校注。
(一)核心研究書目
1.中唐詩人之詩文輯校
釋皎然,《皎然集 十卷(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商務書局,1936年。
許清雲編,《皎然詩式輯校新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李壯鷹校注,《詩式校注》,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
喻學才校注,《孟郊詩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吳文治編,《古典文學資料研究匯編‧韓愈資料匯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錢仲聯集,《韓昌黎詩繫年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童第周校詮,《韓集校詮》,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韓愈,《韓昌黎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91年。
陳友琴編,《白居易資料匯編》,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顧學頡點校,《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朱金城箋注,《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3年。
白居易,《白居易集一、二(四部刊要‧集部‧別集類)》,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出版社,1984年。
柳宗元,《柳河東集》,北京:中國書店,1991年。
冀勤點校,《元稹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 年。
元稹,《元稹集(四部刊要‧集部‧別集類)》,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出版社,1983年。
劉禹錫,《劉禹錫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吳文治編,《古典文學資料研究匯編‧柳宗元資料匯編》,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日)空海撰,王利器校注,《文鏡秘府論校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
(日)空海撰,王利器校注,《文鏡秘府論校注》,台北:貫雅文化事業,1991年
顧易生注,《李賀詩歌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

2.詩歌集
(唐)陳子昂著,徐鵬點校,《陳子昂集》,上海:中華書局,1960年。
(唐)殷璠,《河嶽英靈集》,上海涵芬樓借嘉興沈氏藏明刊本景印原書,《四部叢刊》子部第六冊。
(唐)元結、殷璠等選,《唐人選唐詩》,北京:中華書局(第1版),1960年。
(宋) 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校點本,1979年。
(元)楊士弘編,《唐音》,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十二集》,元至正四年刊本),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2001 年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二)背景書目,指理解第一手文獻所憑藉的古今典籍知識,其排列方式,先經、史,後子、集類。
1.經、史類
(先秦)楊伯峻注:《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清)阮元主持校刻,《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書局,1955年
(後晉)劉煦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五代)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歐陽脩、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2.子、集類
(1)思想
(東漢)高誘注,《淮南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魏)王肅,《孔子家語》,台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9年。
(清)王先謙撰《莊子集解》,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2)詩歌總集
(唐)芮挺章編,《國秀集》,明崇禎元年(1628)虞山毛氏汲古閣刊本,1628年。
(唐)殷璠編,《河岳英靈集》,明崇禎元年(1628)虞山毛氏汲古閣刊本,1628年。
(唐)高仲武編,《中興間氣集》,明崇禎元年虞山毛氏汲古閣刊本,1628年。
(唐)韋莊,《又玄集》,明崇禎元年(1628)虞山毛氏汲古閣刊本,1628年。
(五代)韋縠,《才調集》,明崇禎元年(1628)虞山毛氏汲古閣刊本,1628年。
(宋)王安石編,《唐百家詩選》,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
(宋)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年
(清)王士禎編,《唐人萬首絕句選》,台北:廣文出版社,1968年。
(明)佚名編,《唐五十家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明)高棅編,《唐詩品匯》,台北:學海出版社,1983年。

(3)散文選
(梁)蕭統編,海榮、秦克標校,《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梁)蕭統編,《昭明文選》,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梁)歐陽詢《藝文類聚》,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頁1018 。
(清)董浩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董浩等編,《全唐文》(附陸心源輯補《唐文拾遺》),台北:大化書局重編影印本,1987年。
(清)高步瀛選編,《唐宋文舉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4)文學理論、詩話
(梁)劉勰著、王更生譯,《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梁)劉勰著、詹鍈義證,《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唐)皮日休,《皮子文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明)高棅,《唐詩品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明)胡應麟,《詩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清)王夫之,《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清)沈德潛編,《唐詩別裁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清)劉熙載,《藝概》,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清)葉燮,《原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二、近人論著
(一)詩學史
陳伯海主編,《中國詩學史》,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年。
陳伯海,《唐詩學史稿》,北京: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二)詩學研究
1.詩歌理論研究
範況,《中國詩學通論》,台北:商務印書館,1935年。
劉開揚等著,《唐詩研究論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
方瑜,《唐詩形成的研究》,台北:牧童出版社,1972年。
蕭水順《從鍾嶸詩品到詩空詩品》,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73年。
黃節,《詩學》,香港:龍門書店,1974年。
夏敬觀,《唐詩說》,台北:河洛出版社,1975年。
杜松柏,《禪學與唐宋詩學》,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6年。
葉慶炳,《唐詩散論》,台北:洪範書店,1977年。
郭紹虞,《中國詩的神韻格調及性靈說》,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四冊)》,台灣:巨流圖書公司,1980~1982年。
林東海,《詩法舉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
劉麟生,《中國詩詞概論》,台北:莊嚴出版社,1981年。
聞一多,《唐詩雜論》,上海:三聯書店,1982年。
黃美玲,《唐代詩評中「風格論」之研究》,黃美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羅宗濤,《中國詩歌研究》,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85年。
蕭滌非主編,《唐代文學論叢》,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李元洛,《詩美學》,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1987年。
林庚,《唐詩綜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
斯蒂芬‧歐文,《初唐詩》,桂林:廣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陳伯海、朱易安主編,《唐詩書錄》,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陳伯海,《唐詩學引論》,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88年。
吳戰壘,《中國詩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劉若愚,《中國詩學》,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1年。
胡雲翼,《唐詩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
陳良運,《中國詩學體系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蘇雪林,《唐詩概論》,上海:上海書店,民國叢書選印,1992年。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美學與詩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陳慶輝,《中國詩學‧第一卷(中唐部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黃炳輝,《唐詩學述論》,廈門:鷺江出版社,1996年。
古遠清、孫光萱,《詩歌修辭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
蔡瑜,《唐詩學探索》,台北:里仁書局,1998 年。
杜松柏,《詩與詩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
杜松柏,《禪與詩》,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
喬維德、尚永亮,《唐代詩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朱自清,《詩言志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出版社,2001年。
賈晉華,《唐代集會總集與詩人群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陳伯海主編,《歷代唐詩論評選》,北京:河北大學出版社,2003 年
朱光潛,《詩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6年。
周振甫,《詩詞例話》,上海: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
沈松勤、胡可先、陶然,《唐詩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

2.中唐詩人、流派、專家詩研究
黃雲眉,《韓愈柳宗元文學評價》,山東人民出版社,1957年。
計有功,《唐詩紀事》,北京:中華書局,1970年。
章士釧,《柳文指要》,北京:中華書局,1971年。
劉維崇,《元稹評傳》,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7年。
薛鳳生,《元微之年譜》,台北:學生書局,1977年。
仇兆鰲,《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朱金城,《白居易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孫昌武,《柳宗元論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孫昌武,《柳宗元論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邱燮友,《白居易》,台北:國家出版社,1982年。
華文軒編,《古典文學資料研究匯編‧杜甫資料匯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范淑芬,《元稹及其樂府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4年。
陳克明,《韓愈述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5年。
錢基博,《韓愈志》,中國書店影印,1988年。
許清雲,《皎然詩式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廖美雲,《白居易元白新樂府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
陳友琴,《白居易》,台北:萬卷樓出版,1992年。
蔣寅,《大歷詩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蔣寅,《大歷詩人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鍾優民,《新樂府詩派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
謝思煒,《白居易集綜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劉維崇,《元稹評傳》,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7年。
盧盛江,《空海與文鏡秘府論》,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
許連軍,《皎然詩式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3.詩學通史類
(1)詩歌史
陸侃如、馮沅君,《中國詩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年。
嵇哲,《中國詩詞演進史》,台北:莊嚴出版社,1981年。
羅宗強,《唐詩小史》,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許總,《唐詩史》,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
陳良運,《中國詩學體系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陳良運主編,《中國歷代詩學論著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
蕭華榮,《中國詩學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阮忠,《唐宋詩風流變史》,武漢:武漢出版社1997年。
周嘯天,《唐絕句史》,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1999年。
朱易安,《唐詩學史論稿》,桂林:廣西師範出版社,2000年。
越義山,《中國分體文學史‧詩歌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2)文學史、文學批評史
錢鐘書,《管錐編》,北京:中華書局, 1978年。
游國恩主編,《中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王瑤,《中國文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台北:學生書局,1987年。
錢穆,《中國文學講演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
朱星,《中國文學語言發展史略》,北京:新華出版社,1988年。
錢基博,《中國文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敏澤,《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
王運熙、楊明,《隋唐五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袁行霈編著,《中國文學史綱要(二)》,台北:曉園出版社,1994年。
張毅,《宋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張少康、劉三富,《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顧易生,《宋金元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王運熙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陳柱,《中國散文史》,台北:東方出版社,1996年。
孫琴安,《中國評點文學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羅宗強主編,《隋唐五代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葉嘉瑩,《漢魏六朝詩講錄》,北京: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郭預衡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常編》,北京: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2000年。
(3)思想史、心理史
高覺敷主編,《中國心理學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

(4)修辭學史
鄭子瑜編,《中國修辭學史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
袁暉、宗廷虎主編的《漢語修辭學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
鄭子瑜編,《中國修辭學通史‧隋唐五代宋金元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5)美學史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台北:滄浪出版社,1986年。
敏澤,《中國美學思想史》,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三)總集類
1.詩歌總集,
孫琴安,《唐詩選本六百種提要》,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
譚元春等編,《唐詩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
陳尚君輯校,《全唐詩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2.詩話彙整、校注
王昌會編,《詩話類編》,台北:廣文書局,1972年。
臺靜農編,《百種詩話類編》台:藝文印書館,1974年。
何文煥編,《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丁福保編,《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郭紹虞主編,《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郭紹虞主編,《清詩話續編》,台北:藝文出版社,1985年。
傅璿琮、李時珍,《河嶽英靈集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陳伯海主編,《唐詩評論類編》,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年。
張伯偉,《稀見本宋人詩話四種‧冷齋夜話》,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年。

3.詩人年譜
卞孝萱,《元稹年譜》,濟南:齊魯書社,1980年。
傅璿琮,《唐代詩人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王拾遺編,《白居易生活繫年》,寧夏:寧夏人民書版社,1981年。
譚優學,《唐詩人行年考》,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譚優學,《唐詩人行年考續編》,成都:巴蜀書社,1987年。

(四)其他相關研究專著
1.文學總論
梁啟超,《中國韻文裡所表現的感情》,台北:中華書局,1958年。
範文瀾,《文心雕龍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
王運熙,《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王夢鷗,《古典文學論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84年。
錢鍾書,《談藝錄》,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王之望,《文學風格論》,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年。
成功大學中文系學中文系,《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王夢鷗,《文學概論》,台北:藝文印書館,1994年。
孫昌武,《唐代古文運動通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4年。
葛曉音,《漢唐文學的嬗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袁行霈,《中國文學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郭紹虞編,《中國歷代文論‧2》,台北:華正書局,1991。
陳尚君,《唐代文學叢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周祖撰編,《隋唐五代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唐曉敏,《中唐文學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2.修辭學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62年。
譚永祥,《修辭新格》,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83年。
鄭頤壽主編,《新編修辭學》,廈門:鷺江出版社,1987年。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
黃師麗貞,《實用修辭學》,台北:國家書局,2004年。

3.格律學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四聲三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黃永武,《字句鍛鍊法》,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
張伯偉編,《全唐五代詩格匯考》,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王力《王力近體詩格律學》,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
王力,《漢語詩律學》,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4.文體論
童慶炳,《文體與文體的創造》,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褚斌傑,《中國古代文體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5.美學
王夢鷗,《文藝美學》,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年。
陶東風,《中國心理美學六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1年。
王向峰,《中國美學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6.宗教、思想、文化研究及校注
李志鈞校點,《阮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吳則虞集釋,《晏子春秋集釋‧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張少康集釋,《文賦集釋》),上海:上海古籍社出版,1984 年。
沈平山著《中國神明概論》,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7年。
傅璿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羅聯添,《唐代文學論集•劉賓客嘉話錄校補及考證》下冊,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尚定,《走向盛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王文亮,《中國聖人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上海: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
童慶炳,《文學藝術與社會心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黃清泉注譯,《新譯列女傳》,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胡大雷,《中古文學集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普濟《五燈會元》,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葛曉音,《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鐘明譯注,《金剛經•壇經》,西安: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
王叔岷,《莊子校詮》,台北: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1999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漢湘文化出版社,2003年。
顏重威、陳加盛《詩經裡的鳥類》,台北:鄉宇文化出版社,2004年。
《佛光電子大辭典》,台灣: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出版,2007年。

貳、單篇論文
(一)學位論文:博士論文為先,碩士論文次之
1.博士論文
馬楊萬運,《中晚唐詩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5年。
張修蓉,〈中唐樂府詩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1年。
呂正惠《元和詩人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
耿志堅《唐代近體詩用韻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83年。
高大鵬《唐詩演變之研究,唐詩近代化特質形成初探》,台北:政大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5年。
陳坤祥,《唐人論唐詩研究》,台北:台北: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85年。
俞炳禮,〈白居易詩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年。
蔡瑜,《宋代唐詩學》,台北: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0年。
李建崑,〈韓愈詩探析〉,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
蔡榮婷,〈唐代詩人與佛教關係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謝思煒,〈白居易集綜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林明珠,《白居易詩探析》,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陳柏全《中國文學的對偶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林明珠《白居易詩探析》,台北: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彭雅玲《唐代詩僧的創作論研究—詩歌與佛教的綜合分析》,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岳娟娟《唐代唱和詩研究》 ,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博士論文,2004年。
王立增,〈唐代樂府詩研究〉,揚州,揚州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朱我芯,〈詩歌諷諭傳統與唐代新樂府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張煜, 〈新樂府辭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陳家煌,〈白居易詩人自覺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黃若惠《中唐宮廷與黨派鬥爭中的劉禹錫》,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2.碩士論文
呂正惠,《元白比較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年。
鄭阿財,《空海文鏡秘府論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年。
張肖梅《劉禹錫研究》台北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1980年。
楊秋生《劉禹錫及其詩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0年
劉菁菁《劉禹錫的文學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年。
呂光華,《今存十種唐人選唐詩考》,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5。
韓庭銀,〈白居易詩與釋道之關係〉,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廖美雲,〈元白新樂府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林明珠《白居易敘事詩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呂珍玉《從全唐詩中六句詩看四句詩及八句詩之定體並附論六言詩》台中:東海
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1990年
呂惠貞,《元稹及其詩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黃秀琴,〈唐代詩禪相互影響論〉,中壢: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王家琪,《皎然詩論研究》,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陳美霞,〈白居易詩文用韻考及其與唐代西北方音之比較〉,台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陳家煌《白居易生命歷程對詩風影響之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 碩士
論文,1999年。
邱曉淳,〈白居易敘事詩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王玫《劉禹錫白居易唱和詩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2年.
蕭雅蓮,〈白居易新樂府詩語言藝術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蔡叔珍,〈白居易「閑適」詩研究──以「情性」為考察基點〉,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蔡淑梓,〈白居易諷喻詩的創作理論與修辭實踐〉,新竹:玄奘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蔡叔珍《白居易「閑適」詩研究-以「情性」為考察基點》,台南:成功大學中
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傅瑤《劉禹錫唱和詩研究》,新疆:新疆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
鍾曉峰《劉禹錫詩歌創作與政治遭遇關係之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趙現平《元稹、白居易唱和詩三論》,廈門:廈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7年。
黃姝毓,〈白居易諷諭詩用韻之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黃心屏,〈唐代新樂府所敘史事探析〉,台中: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王曼霏《劉白唱和詩研究》,桂林:廣西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8年。


(二)期刊論文: 依出版之先後為依據
羅聯添,〈張籍及其樂府詩(上)〉,《大陸雜誌》,第二十八卷第10期,1964年6月。
方瑜,〈劉夢得的土風樂府與竹枝詞〉,台北:《文學評論》第二輯,1975年。
舒蕪,〈論韓愈詩〉見《中國社會科學》1982年,第五期。
裴斐,〈白居易詩歌理論與實踐之再認識〉,《光明日報》,1984年12月18日。
丁敏,〈論唐代詩僧產生的原因〉,《獅子吼月刊》,二十四卷第一期,民國1985年。
王啟興,〈白居易領導過新樂府運動嗎?〉,《江漢論壇》,1985年10月。
毛毓松,〈儒家詩教是「政治工具論」嗎?〉《廣西師範大學學報》,1989年第4期。
王師金淩,〈論曹丕至皎然文體觀的演變〉,成功大學中文系學中文系《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1年。
廖美雲,〈由漢至唐以來「比興」觀之探索,兼談白居易諷諭詩論〉,《臺中商專學報》,25,(文史社會篇),頁137-191,1993年。
王子華,〈宗教與文學研究綜述〉,《世界宗教研究月刊》,1993年第四期。
張惠霖,〈談白居易的現實主義詩歌理論和創作實踐〉,《南京師專•教院學報》(文科版),1994年第2期。
張應斌,〈白居易詩論的理論體系〉,《韓山師專學報》第2期,1994年6月。
石蓮芹,〈比喻修辭例化〉,《菏澤師專學報》,1994年第3期。
郝世峰,〈徜徉乎“從道”與“從眾”之間─中唐世人心態論〉,《人文雜誌》,1994年第4期。
張保健,〈歌詩合為事而作──論白居易《新樂府》的新聞性〉,浙江師大
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4年第5期。
蔡正發,〈白居易〈新樂府〉與〈策林〉比較研究〉,《古今藝文》,頁24-32,1995年。
鄭潮鑫,〈評白居易「情」、「刺」相統一的詩美學觀〉,《 韓山師范學院學報》,1995年第2期。
葛曉音,〈新樂府的緣起和界定〉,《中國社會科學》,1995年第3期。
李樹芝,〈《賣炭翁》樂府精神淺論〉,《周口師專學報》第12卷第4期,1995年12月。
葛曉音,〈論杜甫的新題樂府〉,《社會科學戰線》, 1996年01期。
吳相洲,〈論中唐詩的風骨〉,《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 年第2期。
陳文莘,〈試論白居易諷喻詩創作及其歷史經驗〉,《鄂州大學學報》,1996年第3期。
高林廣、李錦超,〈元結與「新樂府」運動〉,《詩文學刊》1996年第3期。
劉啟相,〈白居易和他的《賣炭翁》《琵琶行》〉,《川東學刊》(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3 期,1996年7月。
蒙培元,〈儒佛道的境界說及其異同〉,《世界宗教研究月刊》,1996年第二期。
孫映達、劉方喜、沙先一,〈唐詩品匯導論〉,《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
程保榮,〈諷諭詩與新樂府〉,《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997年第2期。
仃云,〈試論白居易諷諭詩〉,《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7年第4期。
朱炯遠,〈論張王樂府中的唱和現象〉,《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7年第5期。
邢東風,〈禪悟與詩悟〉,《世界宗教研究月刊》,1997年第2期。
謝思煒,〈禪宗的審美意義及其歷史內涵〉,《文藝研究月刊》,1997年第5期。
程正江,〈論白居易的諷諭詩〉,《渭南師範學院學報》,1998年第3期。
馬承五,〈唐詩傳播的文字形態與功能〉,《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月刊》,1998年第五期。
朱易安,〈中唐詩人的濟世精神和宗教情緒〉,《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月刊》,1998年第十一期。
張靖遠,〈淺探琵琶行的構篇〉,《國文天地》第14卷第11期,1999年4月。
謝思煒,〈從張王樂府詩體看元白的新樂府概念〉,《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9年第5期。
劉明華,〈文體選擇與文體自覺─白居易《新樂府》創作之再認識〉,《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6期第40卷。
朱我芯,〈白居易「新樂府」的諷諭手法研究〉,《僑光學報》,19,頁43-58,2001年。
李世萍,〈論「詩教」觀產生之根源及其影響〉,《詩經研究叢刊》,3,頁127-136,2002年。
陳桐生,〈論毛詩序對詩教理論的貢獻〉,《詩經研究叢刊》,3,頁115-126,2002年。
許東海,〈諷諭與諫諍,從諫諍意識論白居易新樂府創作之理念與實踐〉,《中國古典文學研究》,頁187-220,2002年。
何詩海,〈論元結在新樂府運動中的地位〉,《中國韻文學刊》2002年第1期。
張福慶,〈白居易新樂府詩面面觀〉,《外交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
景志明,〈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白居易新樂府運動詩歌理論評述〉,《西昌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2年第4期。
姚愛斌〈論中國古代文體論研究範式的轉換〉,《文學評論》,2006年,第6期。
許東海,〈諷諭與諫諍─從諫諍意識論白居易新樂府創作之理念與實踐〉,《中國古典文學研究》,2002年12月。
錢志熙,〈元白詩體理論探析〉,《中國文化研究》,2003年第1期。
尚麗新,〈論新樂府的界定〉,《雲南藝術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
姬沈育,〈論盛、中唐轉折時期的著名詩人元結〉,《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 , 2003年第2期。
張佩華,〈談張籍、王建對新樂府運動的貢獻〉,《青海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
朱我芯,〈《樂府詩集》「新樂府辭」義界與分類意義之商榷〉,《興大中文學報》,2003年6月。
尹富,〈白居易思想轉變之再探討〉,《求索》,2004年第1期。
陳才智,〈新樂府名義辨析〉,《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7期。
劉雁靈,〈元白所收新樂府與郭茂倩所收新樂府之關係研究〉,《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7期。
謝明輝,〈論王建詩之新奇〉,《長榮大學學報》第八卷第二期,2004年12月。
許總,〈論張王樂府與唐中期詩學思潮轉向〉,《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
謝大寧,〈比興的現象學-《詩經》詮釋進路底再檢討〉,《南華通識教育研究》,頁1-24,2004年。
謝思煒,〈白居易諷諭詩的詩體與言說方式〉,《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3期,2004 年5月。
吳相洲,〈論元白新樂府創作與歌詩傳唱的關係〉,《中國詩歌研究》,2004年。
簡恩定,〈白居易詩中的「風情」與「正聲」〉,《空大人文學報》,13,頁1-26,2004年。
李柏翰,〈白居易諷諭詩之語言風格探析,以新樂府五十首為例〉,《問學》,頁17-36,2005年。
王運熙,〈白居易詩歌的幾個問題〉,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收錄於《唐代文學研究年鑑》2004年),2005年。
徐有富,〈詩的形象特點〉,《古典文學知識》,2005年第四期。
李柏翰,〈白居易諷諭詩之語言風格探析─以新樂府五十首為例〉,《問學學刊》2005年6月
孫玉華,〈古代詩詞用典的美學意義〉,《江蘇工業學院學報》第6卷第2期,2005
年6月。
徐禮節、余恕誠,〈張王與元白新樂府創作關係考論〉,《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4期,2005年7月。
王立增,〈新題諷諭樂府詩在中唐興起的原因探析〉,《瓊州大學學報》,第13卷第6期,2006年12月。
林慶彰,〈《孔子詩論》與《詩序》之比較研究〉,《經學研究集刊》,頁1-12,2005年。
尚永亮、李丹,〈論「元和體」之形成與接受學的關聯〉,《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
尚永亮、李丹,〈元和體原初內涵考論〉,《文學評論》,2006年第 2期。
張煜,〈白居易新樂府創作目的原型等考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4卷5期,2007年。
胡師幼峰,〈吳喬《圍爐詩話》之唐詩分期述論〉,《輔仁國文學報》24期,2007 年6月。
劉方喜,〈論聲情(聲氣)──唐詩研究中的一個盲點〉,《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第4期,2007年7月。
張鴻愷,〈從詩教傳統論《詩經》「風雅正變」〉,《玄奘人文學報》9,頁31-46,2009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張鴻愷,〈從詩教傳統論《詩經》「風雅正變」〉,《玄奘人文學報》9,頁31-46,2009年。
2. 李柏翰,〈白居易諷諭詩之語言風格探析─以新樂府五十首為例〉,《問學學刊》2005年6月
3. 林慶彰,〈《孔子詩論》與《詩序》之比較研究〉,《經學研究集刊》,頁1-12,2005年。
4. 李柏翰,〈白居易諷諭詩之語言風格探析,以新樂府五十首為例〉,《問學》,頁17-36,2005年。
5. 謝大寧,〈比興的現象學-《詩經》詮釋進路底再檢討〉,《南華通識教育研究》,頁1-24,2004年。
6. 謝明輝,〈論王建詩之新奇〉,《長榮大學學報》第八卷第二期,2004年12月。
7. 朱我芯,〈《樂府詩集》「新樂府辭」義界與分類意義之商榷〉,《興大中文學報》,2003年6月。
8. 許東海,〈諷諭與諫諍─從諫諍意識論白居易新樂府創作之理念與實踐〉,《中國古典文學研究》,2002年12月。
9. 許東海,〈諷諭與諫諍,從諫諍意識論白居易新樂府創作之理念與實踐〉,《中國古典文學研究》,頁187-220,2002年。
10. 朱我芯,〈白居易「新樂府」的諷諭手法研究〉,《僑光學報》,19,頁43-58,2001年。
11. 蔡正發,〈白居易〈新樂府〉與〈策林〉比較研究〉,《古今藝文》,頁24-32,1995年。
12. 張靖遠,〈淺探琵琶行的構篇〉,《國文天地》第14卷第11期,1999年4月。
13. 廖美雲,〈由漢至唐以來「比興」觀之探索,兼談白居易諷諭詩論〉,《臺中商專學報》,25,(文史社會篇),頁137-191,1993年。
14. 丁敏,〈論唐代詩僧產生的原因〉,《獅子吼月刊》,二十四卷第一期,民國1985年。
15. 羅聯添,〈張籍及其樂府詩(上)〉,《大陸雜誌》,第二十八卷第10期,196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