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5 04:3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偉誠
論文名稱:S&P500期貨及其選擇權市場間之資訊傳遞關係
指導教授:劉曦敏 老師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大學
系所名稱:經濟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經濟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2
畢業學年度:9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7
中文關鍵詞:期貨選擇權價外買價內買方向性交易者波動性交易者因果關係檢定領先/落後關係單根檢定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20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針對同一標的、不同執行價格之選擇權交易量所可能透露的市場資訊,加上為了克服期貨交易資料並無買賣報價紀錄的缺失,本文嘗試找到新的方法來檢視S&P500期貨與其選擇權市場間資訊流動的型態。首先,利用S&P500期貨之不同執行價格的選擇權日內資料來建構一個判斷指標,藉以衡量資訊交易者對標的期貨價格走勢的預期行為。其次,以10分鐘為觀察區間,利用所建構的資訊指標分別檢視S&P500期貨報酬率和其買權、賣權與整體選擇權交易的資訊傳遞情形。再者,探討S&P500期貨選擇權的交易是否能預測未來S&P500期貨價格的波動程度。之後,加入代表開盤或收盤時段的虛擬變數,以衡量不同交易時段是否會影響S&P500期貨與其選擇權市場間的資訊流動關係。最後,將觀察區間擴大至30分鐘與每日,再次驗證S&P500期貨與其選擇權市場間是否仍存在資訊的領先、落後關係。實證結果顯示,若以買權而言,不論以10分鐘或30分鐘為觀察區間時,S&P500期貨價格資訊會單向領先其買權交易量資訊,惟獨整體的顯著性不佳,但改為每日時,兩市場間並不存在顯著的領先、落後關係。若以賣權而言,以10分鐘為觀察區間時,S&P500期貨與其賣權市場出現回饋效果,其次,擴大觀察區間至30分鐘或每日時,S&P500期貨市場的資訊單向領先其賣權市場。若同時考慮買權與賣權的交易資訊,不論以10分鐘或30分鐘為觀察區間時,S&P500期貨市場的資訊同樣單向領先其選擇權市場,而改為每日後,S&P500期貨價格變動與其選擇權交易量指標已無明顯的因果關係。就價格波動程度而言,不論是以10分鐘、30分鐘的日內資料,或者改為每日,選擇權之波動性交易策略的資訊內涵似乎並不突出,然而S&P500期貨價格的波動資訊稍領先其選擇權市場的波動交易策略。關於開盤及收盤時段的交易因素,以10分鐘為觀察區間時,開、收盤時段對期貨市場的資訊內涵有較大的影響力,但擴大觀察區間至30分鐘時,開盤及收盤時段所造成的流動性差異並未對市場間之資訊流動有重大的影響。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4
第三節 研究架構 …………………………………………………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5
第一節 股票市場領先選擇權市場 ……………………………… 5
第二節 選擇權市場領先股票市場 ……………………………… 8
第三節 不存在領先落後效果 …………………………………… 10
第四節 現貨、期貨與選擇權市場間的因果關係 ……………… 12
第五節 國內相關文獻探討 ……………………………………… 1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15
第一節 資料選取 ………………………………………………… 15
第二節 單根檢定 ………………………………………………… 16
第三節 市場買賣資訊指標的建構 ……………………………… 16
第四節 標的資產與其選擇權市場間資訊的領先與落後 ……… 18
第五節 同時考慮買權與賣權的交易策略 ……………………… 19
第六節 選擇權契約是否能預測標的資產市場的波動程度 …… 20
第七節 開、收盤時段市場間的資訊傳遞型態 ………………… 22
第八節 觀察區間放大後市場間的資訊傳遞型態 ……………… 24
第四章 實證結果 ………………………………………… 25
第一節 檢視市場流動性 ………………………………………… 25
第二節 以10分鐘為觀察區間的市場資訊傳遞 ……………… 26
第一小節 單根檢定 ……………………………………………… 26
第二小節 S&P500期貨與其買權市場的資訊傳遞方向 ………… 26
第三小節 S&P500期貨與其賣權市場的資訊傳遞方向 ………… 28
第四小節 同時考慮買權與賣權的交易資訊 …………………… 30
第五小節 S&P500期貨選擇權交易量指標對標的期貨價格波動程度的影響 32
第六小節 開、收盤時段對市場資訊傳遞的影響 ……………… 35
第三節 以30分鐘為觀察區間的市場資訊傳遞 ……………… 42
第一小節 單根檢定 ……………………………………………… 42
第二小節 S&P500期貨與其買權市場的資訊傳遞方向 ………… 42
第三小節 S&P500期貨與其賣權市場的資訊傳遞方向 ………… 43
第四小節 同時考慮買權與賣權的交易資訊 …………………… 44
第五小節 S&P500期貨選擇權交易量指標對標的期貨價格波動程度的影響 45
第六小節 開、收盤時段對市場資訊傳遞的影響 ……………… 46
第四節 以日為觀察區間的市場資訊傳遞 ……………………… 50
第一小節 單根檢定 ……………………………………………… 51
第二小節 S&P500期貨與其買權市場的資訊傳遞方向 ………… 51
第三小節 S&P500期貨與其賣權市場的資訊傳遞方向 ………… 52
第四小節 同時考慮買權與賣權的交易資訊 …………………… 52
第五小節 S&P500期貨選擇權交易量指標對標的期貨價格波動程度的影響 5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55
參考文獻 ………………………………………………… 60
圖目錄
圖(3.3.1)標的資產價格上漲(下跌)造成不同執行價格買權(賣權)的報酬變化 17
圖(3.6.1)下跨式部位之投資報酬分析 …………………… 21
圖(3.7.1)2001/8~2002/2 S&P500期貨及其選擇權的平均日內交易量 22
附圖(一)近月S&P500期貨契約的日線價格走勢圖 …………… 58
附圖(二)近月S&P500期貨契約的週線價格走勢圖 …………… 59
表目錄
表(4.1.1)市場流動性分析 …………………………………… 25
表(4.2.1)10分鐘觀察數列的單根檢定 ……………………… 26
表(4.2.2)S&P500期貨買權交易量指標對未來期貨價格的影響(10分鐘) 27
表(4.2.3)S&P500期貨價格對未來其買權交易量指標的影響(10分鐘) 28
表(4.2.4)S&P500期貨賣權交易量指標對未來期貨價格的影響(10分鐘) 29
表(4.2.5)S&P500期貨價格對未來其賣權交易量指標的影響(10分鐘) 30
表(4.2.6)S&P500期貨選擇權交易量指標對未來期貨價格的影響(10分鐘) 31
表(4.2.7)S&P500期貨價格對未來其選擇權交易量指標的影響(10分鐘) 32
表(4.2.8)S&P500期貨選擇權交易量指標對未來期貨價格波動程度的影響(10分鐘) 33
表(4.2.9)S&P500期貨價格波動程度對未來其選擇權交易量指標的影響(10分鐘) 34
表(4.2.10)不同時段S&P500期貨買權交易量指標對未來期貨價格的影響(10分鐘) 35
表(4.2.11)不同時段S&P500期貨價格對未來其買權交易量指標的影響(10分鐘) 36
表(4.2.12)不同時段S&P500期貨賣權交易量指標對未來期貨價格的影響(10分鐘) 37
表(4.2.13)不同時段S&P500期貨價格對未來其賣權交易量指標的影響(10分鐘) 38
表(4.2.14)不同時段S&P500期貨選擇權交易量指標對未來期貨價格的影響(10分鐘) 39
表(4.2.15)不同時段S&P500期貨價格對未來其選擇權交易量指標的影響(10分鐘) 39
表(4.2.16)不同時段S&P500期貨選擇權交易量指標對未來期貨價格波動程度的影響(10分鐘) 40
表(4.2.17)不同時段S&P500期貨價格波動程度對未來其選擇權交易量指標的影響(10分鐘) 41
表(4.3.1)30分鐘觀察數列的單根檢定 ……………………… 42
表(4.3.2)S&P500期貨價格與其買權交易量指標的因果關係(30分鐘) 43
表(4.3.3)S&P500期貨價格與其賣權交易量指標的因果關係(30分鐘) 44
表(4.3.4)S&P500期貨價格與其選擇權交易量指標的因果關係(30分鐘) 45
表(4.3.5)S&P500期貨價格波動程度與其選擇權交易量指標的因果關係(30分鐘) 46
表(4.3.6)不同時段S&P500期貨買權交易量指標與期貨價格的因果關係(30分鐘) 47
表(4.3.7)不同時段S&P500期貨賣權交易量指標與期貨價格的因果關係(30分鐘) 48
表(4.3.8)不同時段S&P500期貨選擇權交易量指標與期貨價格的因果關係(30分鐘) 49
表(4.3.9)不同時段S&P500期貨選擇權交易量指標與期貨價格波動程度的因果關係(30分鐘) 50
表(4.4.1)日觀察數列的單根檢定 …………………………… 51
表(4.4.2)S&P500期貨價格與其買權交易量指標的因果關係(日資料) 51
表(4.4.3)S&P500期貨價格與其賣權交易量指標的因果關係(日資料) 52
表(4.4.4)S&P500期貨價格與其選擇權交易量指標的因果關係(日資料) 53
表(4.4.5)S&P500期貨價格波動程度與其選擇權交易量指標的因果關係(日資料) 54
附表(一)S&P500期貨契約及其買、賣權契約簡介 ………… 57
中文部分
王莉雯 (2000)<認購權證報酬率與標的股報酬率波動關聯性之研究-二元GARCH Model之應用>,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誌聰 (1998)<台灣認購權證與標的股票互動關係之探討>,國立中央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誌鵬 (1999)<認購權證與標的股票反應資訊之領先落後關係-以台灣市場日內資料實證>,國立臺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瓊方 (2001)<認購權證與股票市場價格變動因果關係之因素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Anthony, Joseph H., 1988, The interrelation of stock and options market trading-volume data, Journal of Finance 43, 949-964.
Bhattacharya, Mihir, 1987, Price changes of related securities: The case of call options and stocks,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22, 1-15.
Black, Fischer, 1976, The pricing of commodity contract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 167-179.
Black, Fischer, and Myron Scholes, 1973, The pricing of options and corporate liabiliti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1, 637-659.
Chan, Kalok, Y. Peter Chung, and Herb Johnson, 1993, Why option price lag stock prices: A trading-based explanation, Journal of Finance 48, 1957-1967.
Cherian, Joseph A., and William Y. Weng, 1999,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directional and volatility trading in options markets, Journal of Derivatives 7, 53-65.
Chiang, Raymond, and Wai-Ming Fong, 2001, Relative informational efficiency of cash, futures, and options markets: The case of an emerging market,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5, 355-375.
Dickey, David A., and Wayne A. Fuller, 1981, Likelihood ratio statistic for autoregressive time series with a unit root, Econometrica 49, 1057-1072.
Diltz, J. David, and Suhkyong Kim, 199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ock and option price changes, The Financial Review 31, 499-519.
Easley, David, Maureen O’Hara, and P. S. Srinivas, 1998, Option volume and stock prices: Evidence on where informed traders trade, Journal of Finance 53, 431-465.
Granger, C. W. J., 1969, Investigating causal relations by econometric models and cross-spectral methods, Econometrica 37, 424-438.
Greene William H., 1997, Econometric analysis, Third edition,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Inc.
Han, Li-Ming, and Lalatendu Misra, 1994, The impact of trading restrictions on the informatio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cash, futures, and options market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3, 429-442.
Hentze, Staffan, and Michael J. Seiler, 2000, An examination of the lead/la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ption market and the stock market: Where do we stand? Quarterly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39, 35-48.
Hull, John C., 1997, Options, futures, and other derivatives, Third edition,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Inc.
Kumar, R., and K. Shastri, 1990, The predictive ability of stock prices implied in option premia, Advanced in Futures and Options Research 4, 165-170.
Ljung, G., and G. Box, 1979, On a measure of lack of fit in time series models, Biometrika 66, 265-270.
Mackinnon, James G., 1991, Critical values for cointegration, Long-run economic relationships: Readings in cointegr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67-276.
Manaster, Steven, and Richard J. Rendleman, 1982, Option prices as predictors of equilibrium stock prices, Journal of Finance 37, 1043-1057.
O’Connor, Matthew L., 1999, The cross-sec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ng cost and lead/lag effects in stock & option markets, The Financial Review 34, 95-117.
Roll, R., 1977, An analytic valuation formula for unprotected American call options on stocks with known dividend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5, 251-258.
Stephan, Jens A., and Robert E. Whaley, 1990, Intraday price change and trading volume relations in the stock and stock option markets, Journal of Finance 45, 191-220.
Tavakkol, Amir, 2000, Positive feedback trading in the options market, Quarterly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39, 69-80.
Vijh, Anand M., 1988, Potential biases from using only trade prices of related securities on different exchanges: A comment, Journal of Finance 43, 1049-1055.
Vijh, Anand M., 1990, Liquidity of the CBOE equity options, Journal of Finance 45, 1157-1179.
White, H., 1980b, A heteroscedasticity-consistent covariance matrix estimator and a direct test for heteroscedasticity, Econometrica 48, 817-83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