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文獻
一、專書
(一)古籍(依朝代先後順序排列)
〔漢〕毛公傳、〔唐〕孔穎達正義:《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上),(臺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前漢書藝文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5年)。
〔唐〕魏徵撰:《二十五史‧隋書》卷六十六,(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唐〕長孫無忌:《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元稹:《元稹集》(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唐〕德棻等同撰:《二十五史‧周書》卷二十三,(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唐〕劉餗:《隋唐嘉話》(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三,1968年)。
〔唐〕孟棨:《本事詩 續本事詩 本事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後晉〕劉昫:《舊唐書》收錄於《二十四史全譯》,許嘉璐主編,(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2004年)。
〔宋〕:薛居正:《舊五代史》收錄於《二十四史全譯》,許嘉璐主編,(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2004年)。
〔宋〕李昉:《太平廣記》(臺北:新興書局,1973年)。
〔宋〕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趙德麟:《侯鯖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張端義:《貴耳集》卷下(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洪邁:《容齋隨筆》(臺北:大立出版社,1981年)。
〔宋〕宋敏求:《長安誌》卷八,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十一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頁15。
〔宋〕黎靖徳:《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三十六,(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清〕聖祖御製:《全唐詩》(臺北:平平出版社,1974年)。
〔清〕曹雪芹:《紅樓夢》(臺北:聯經出版,1991年)。
〔清〕章炳麟:《太炎文錄初編》卷一〈五朝學〉,收入《章氏叢書》下(臺北:世界書局,1958年)。
〔清〕劉鶚,徐少知新注:《老殘遊記》(臺北:里仁書局,2013年5月)。
(二)近人專著(依出版先後順序排列)
1.中文專書
郭箴一:《中國小說史》(香港:泰興書局,1961年)。
楊家駱:《新校陳子昂集》(臺北:世界書局,1964年)。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論文集》(下),(臺北:三人行出版社,1974年5月)。
馮明惠:《中國古典小說論集:唐傳奇中的愛情故事之剖析》(臺北:幼獅文化公司,1977年8月)。
唐毅君:《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1979年)。
祝秀俠:《唐代傳奇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1982年)。
周伯乃:《情愛與文學》(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4年8月)。
王雲五主編,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10月)。
王夢鷗:《唐人小說校釋》(臺北:中正書局,1985年8月)。
王雲五主編,馬持盈註譯:《詩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11月)。
金庸:《俠客行‧三十三劍客圖》(臺北:遠流出版,1987年2月)。
楊昌年:《現代小說》(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5月)。
汪辟疆原編,龔鵬程導讀:《唐人傳奇》(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5月)。
游國恩:《中國文學史‧上》(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0年11月)。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上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8月)。
楊牧編:《唐詩選集》(臺北:洪範書店,1991年4月)。
葉慶炳:《中國古典小說中的愛情》(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1年)。
江炳堂:〈夢與現實——「傳奇」的世界〉,李慶譯為《中國小說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吳志達:《唐人傳奇》(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二刷)。
苗壯:《才子佳人小說史話》(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
胡光舟:《中國文學走廊‧花精木魅唐時月》(臺北:開今文化出版社,1994年)。
侯忠義:《中國文言小說史稿‧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5月)。
何滿子:《中國愛情與兩性關係》(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4月)。
唐美雲:《唐伎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9月)。
張曼娟:《古典小說的長河》(臺北:臺灣書店,1996年10月)。
劉開榮:《中國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9月二版)。
束忱、張宏生注譯:《新譯唐傳奇選》(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初版)。
姚瀛艇:《宋代文化史》(臺北:昭明出版,1999年12月)。
程國賦:《唐代小說與中古文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2月)。
吳禮權:《中國言情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10月)。
廖玉蕙:《人生有情淚沾臆》(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2月)。
張春興:《現代心理學》(臺北:臺灣東華書局,2002年1月)。
蔡守湘:《唐人小說選注》(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6月)。
孟瑤:《中國小說史‧上冊》(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2002年)。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上冊》(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月)。
馬積高、黃鈞:《中國古代文學史》第2冊,(臺北:萬卷樓圖書,2003年10月)。
丁肇琴:《古典小說選讀》(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5月)。
臺靜農:《中國文學史‧下冊》(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9月)。
劉瑛:《唐傳奇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
葉肅科:《社會心理學》(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7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年8月)。
何恭上主編:《希臘羅馬神話──愛情 英雄篇》(臺北:藝術圖書公司,2008年1月)。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五南圖書,2009年3月)。
王威:《性愛國學課》(新北:木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6月)。
丁肇琴:《古典文學研究輯刊‧唐傳奇的寫作技巧》(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2年)。
2.翻譯專書
(奧)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林克明譯:《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臺北:志文出版社,1971年3月)。
(美)阿爾伯特‧莫達爾(Alber Mordell),鄭秋水譯:《心理分析與文學》(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7年8月)。
(美)漢瑞克斯(Harville Hendrix),梁竹君譯:《相愛一生:談夫妻相處之道》(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91年初版)。
(德)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侯浚吉譯:《少年維特的煩惱》(臺北:桂冠,1993年)。
(美)史騰伯格(Robert J.Sternberg),黃芳田譯:《邱比特的箭》(臺北:遠流出版,2001年4月)。
(澳)路易斯(Jeff Lewis),邱誌勇、許夢芸譯:《文化研究的基礎》(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2006年1月)。
柏拉圖(Plato),王曉朝譯:《饗宴Symposium─柏拉圖式愛的真諦》(新北:左岸文化出版,2008年5月)。
(紐)瑪莉‧霍姆斯(Mary Hlomes),謝明珊譯:《性別社會學導論》(新北:韋伯文化,2012年1月)。
二、學位論文
丁肇琴:《唐傳奇的寫作技巧》,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熊嘉瑜:《唐傳奇女性傳記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郭明珠《唐傳奇愛情故事〈李娃傳〉〈霍小玉傳〉〈鶯鶯傳〉之寫作技巧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吳淑玲:《從唐傳奇看唐代婦女愛情觀》,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呂秀梅:《唐代婚戀小說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蘇意嵐:《唐傳奇主題意識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8年。黃穎秀:《唐傳奇中女性形象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教學碩士,2008年。許素貞《唐傳奇中世族之處世與婚姻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頁2010年。陳思葦:《《詩經》與《舊約聖經》的比較──以上帝屬性、民族遷徙、愛情詩、箴言為考察》,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13年。李麗萍:《唐傳奇霍小玉與步飛煙人物形象研究》,桃園:元智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17年。三、單篇論文(依時間先後排列)
(一)中文
陳寅恪:〈讀鶯鶯傳〉,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48年4月,頁181-187。
李輝英:〈唐代傳奇中的愛情故事〉,香港:《明報月刊》1968年3月。
張政烺:〈一枝花話〉,收錄於《中國古典小說資料彙編‧白行簡與李娃傳》(臺北:天一出版社,1990年)。
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裘蒂光:〈史家的「實錄」與小說敘事〉,湖南:《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1期,2001年。
康韻梅:〈唐代小說中長安的城市空間場景與敘事之關係〉,臺南:《成大中文學報》第32期,2001年3月,頁5-33。
妹尾達彥:〈才子與佳人──九世紀中國新的男女認識的形成〉,鄧小南主編:《唐宋女性與社會》(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年 8 月)。
沈天水:《中國文言小說研究‧唐人小說與唐代婚姻法》,上海:華東法政學院文學與法政研究所,2004年4月2日。
蘇瓊華:〈說不盡的愛──談世界文學中的愛情婚姻問題〉,雲南:《保山師專學報》24卷3期,2005年6月,頁55-57。
唐劍:〈淺談唐傳奇愛情小說的女性形象〉,江蘇:《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第21卷第2期,2006年2月,頁7-11。
高丹卡、高翠元:《唐代婚戀小說中的兩性關係解讀》,江西:《華東交通大學學報》第24卷第3期,2007年6月,頁119-122。
馬瑛、龔慧劍:〈”伴侶式愛情”的分析及其現實意義──《傲慢與偏見》的愛情類型理論分析〉,陝西:《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1期,2009年1月,頁136-140。
宋瑞斌:〈情之張揚與禮之束縛相和諧〉,黑龍江:《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6期,2009年6月,頁26-27。
蔡寶琪:〈唐傳奇愛情小說的男性形象〉,,香港:《能仁學報》,第十二期,2009年),頁224。
郭步山:〈從中唐三大愛情傳奇解析唐代士子的情感心境〉,北京:《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8卷第1期,2009年,頁59-60。
李飛:〈愛的悲劇──談飛煙傳〉,安徽: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語文學刊》,2009卷1B期,頁73-75。
黃美珍:〈由創作心理論唐傳奇愛情小說之藝術特徵〉,臺北:《實踐博雅學報》第13期,2010年1月,頁1-23。
胡榮麗:〈從愛情三元論簡析《蝸居》中人物的愛情類型〉,《商業文化》第10期,2010年,頁357-358。
段芙英:〈人〝鬼〞情未了──用愛情三元論解析愛德華與貝拉的愛情〉,蒙古自治:《赤峰學院學報》第32卷第9期,2011年9月,頁144-145。
成松柳、彭瓊英:〈唐代娛樂文化與唐傳奇演變〉,湖南:《船山學刊》,2011年10月,頁144-147。
胡玉穎:〈從唐傳奇愛情悲劇看社會秩序對士子的規約〉,江蘇:《常州大學學報》第13卷第3期,2012年7月,頁61-66。
李培:〈愛情三元論視角下的〝山楂樹〞之戀〉,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影視評論》,2012年,頁49-50。
曾令愉:〈「女子無才便是德」之原初語境、後代詮釋及其歷史意義試探〉,臺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研究》,第35期,2013年1月,頁97-136。
(二)西文
Sternberg, R. J. (1997). Construct validation of a triangular love scale.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7(3), 315.
四、網路資源
臺大開放式課程:孫中興教授《愛情社會學》
取自:http://ocw.aca.ntu.edu.tw/ntu-ocw/ocw/cou/101S116。
徐子晴:〈愛、性與法律 交大最酷通識課〉,取自:《中時電子報》2014年3月17日。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317000342-260114。
DailyView網路溫度計:〈經典十大廣告台詞: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取自《商周COM.》,2014年9月12日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aspx?id=23613&type=Indep
范捷茵 :〈避免因愛受傷 大學紛開班授課〉,取自:《臺灣醒報》2014年9月23日。https://anntw.com/articles/20140923-JA6B。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cbdic/index.html。
《開演電影網》:http://app2.atmovies.com.tw/film/fWen1103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