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1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12 11:0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姜竹芸
研究生(外文):CHIANG,CHU-YUN
論文名稱:從愛情三元論看唐傳奇「情緣關係」 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Love Relationships in Tang Legend Novels:Analysis from the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指導教授:鄭卜五鄭卜五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ZHENG, BU-WU
口試委員:鄭卜五蔡鴻江陳韋銓
口試委員(外文):ZHENG, BU-WUTSAI, HUNG-CHIANGCHEN,WEI-CHUAN
口試日期:2019-05-2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9
畢業學年度:10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5
中文關鍵詞:愛情三元論唐傳奇情緣關係
外文關鍵詞: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Tang Legend NovelsLov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12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7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摘要

在中國小說發展史上,唐傳奇是一重要關鍵,因唐代政治安定,社會生產力發展,城市經隨之濟繁榮,市民對文化娛樂的需要有所增加;而都市經濟繁榮,也提供豐富的主題和素材,文人開始有意識地用虛構手法創作小說,企圖以小說表現自己的文學才能,促使了唐傳奇興盛發展。

唐傳奇雖然是唐代文人虛構的小說,情節雖然曲折離奇,動人心魄,雖名曰「傳奇」,但無不充滿寫實主義,文人以其所見所聞,透過虛構的手法反映現實社會。宋人洪邁《容齋隨筆》:「唐人小說不可不熟,小小情事,淒惋欲絕,洵有神遇而不自知者,與詩律可稱一代之奇」,所謂「小小情事」也就是唐傳奇中「愛情」的題材最為人津津樂道、傳誦弗衰。無論是含蓄內斂的崔鶯鶯、敢愛敢恨的霍小玉,或是節行瑰奇的李娃,他們都不朽地活在文學裡,已成為經典,影響後世深遠。
本論文以唐傳奇中的「愛情」題材為研究對象,以耶魯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史騰伯格(Robert J.Sternberg)於1986年提出的「愛情三元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中的「親密」(intimacy)、「激情」(passion)、「決定/承諾」(decision/commitment)三元素來探析唐傳奇中角色的情緣關係,並加以分析傳奇中所欲傳達、反映的愛情意識與唐代社會文化風貌。藉由中國古典愛情文學與西方現代愛情心理分析交織研究,發現這些傳奇中的角色無論是人是妖或是仙,在面對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沒有不可親可愛,所謂經典文學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

論文共分六章。首章為緒論,分別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探討、研究方法與範圍、研究架構與預期成果;第二章說明史騰伯格(Sternberg)的愛情三元論延伸出的愛情理論;第三章談論唐傳奇愛情小說創作之背景,從唐傳奇興盛的背景、愛情小說發展興盛的因素以及將傳奇中愛情小說分類:「情愛」、「情怪」、「情俠」、「情史」四類;第四章進入研究主題,以史騰伯格(Sternberg)的愛情三元理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歸納出的八類愛情關係,分析唐傳奇愛情小說中「情愛」、「情怪」、「情俠」、「情史」四類,共十三篇唐傳奇名篇中角色的情緣關係;第五章承上一章分析唐傳奇愛情小說的情緣關係所推論的結果與特徵,找出愛情傳奇中愛情元素的共同特徵,與傳奇中唐人「有意」要表現的愛情意識與唐代社會風貌;第六章為結論與省思。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5
第三節 文獻探討8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預期成果 10
第二章 愛情理論 13
第一節 史騰伯格(Robert J.Sternberg)的愛情三元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13
一、愛情三元素 14
二、八種愛情類別 17
第二節 各種不同愛情的三角架構 21
一、愛情的幾何圖形 21
二、愛情的多重三角關係 23
第三節 文化、性別與愛情 26
一、文化 26
二、性別與文化 26
三、愛情與文化 27
第四節 愛情概念的四大重點 29
一、愛的對象 29
二、因愛產生的感覺 29
三、因愛產生的想法 29
四、愛人者與被愛者之間的行動或關係 29
第三章 唐傳奇愛情創作之背景 31
第一節 唐傳奇興盛背景之探究 31
一、文學傳統的繼承與進步 33
二、古文運動的滋養 35
三、科舉制度的影響 37
四、佛教文學的感染 37
第二節 唐傳奇愛情小說興起之因素 40
一、都市經濟的繁榮 40
二、新興市民階層的崛起 41
三、社會的保守與開放 42
四、浪漫思潮灌溉 53
第三節 唐傳奇愛情小說的分類 54
一、情愛類 55
二、情怪類 56
三、情俠類 58
四、情史類 58
第四章 唐傳奇與愛情三元理論之情緣關係 61
第一節 「情愛」類小說的愛情三元論之情緣關係 61
一、〈鶯鶯傳〉與愛情三元論 62
二、〈霍小玉〉與愛情三元論 69
三、〈李娃傳〉與愛情三元論 77
四、〈飛煙傳〉與愛情三元論 86
第二節「情怪」類小說的愛情三元論之情緣關係 90
一、〈離魂記〉與愛情三元論 90
二、〈任氏傳〉與愛情三元論 95
三、〈柳毅傳〉與愛情三元論 99
第三節 「情俠」類小說的愛情三元論之情緣關係 103
一、〈虬髯客傳〉與愛情三元論 104
二、〈無雙傳〉與愛情三元論 108
三、〈崑崙奴〉與愛情三元論 114
第四節 「情史」類小說的愛情三元論之情緣關係 117
一、〈長恨歌傳〉與愛情三元論 117
二、〈柳氏傳〉與愛情三元論 121
三、〈崔護〉與愛情三元論 126
第五章 唐傳奇中的愛情大觀園 131
第一節 唐傳奇與愛情三元素之相關性 131
一、「激情」是愛情開始的首要元素 132
二、「親密」是維繫情緣關係的重要元素 134
三、「親密」與「激情」是熱戀的必要元素 137
四、「決定/承諾」元素的關鍵是父母之命 138
五、「情投意合」就是愛情完美的組合 140
第二節 唐傳奇愛情小說的愛情意識與社會風貌 143
一、唐傳奇愛情小說的愛情意識 145
二、唐傳奇愛情小說反映唐人對傳統社會文化的掙扎 149
第六章 結論及省思 155
一、結論 155
二、省思 158
引用文獻 159
圖次 V
表次 VII



圖次

圖2-1-1 史騰伯格(Sternberg)愛情三角架構摘要圖 14
圖2-2-1 三角面積代表愛情多寡指數 21
圖2-2-2 三角形狀來顯示愛情類別的特性 22
圖2-2-3 情緣在理想與實際表現的結合程度 23
圖2-2-4 情緣中雙方投入的情況關係 24
圖4-1-1 張生與崔鶯鶯的愛情三角架構一:「迷戀之愛」65
圖4-1-2 張生與崔鶯鶯的愛情三角架構二:「浪漫之愛」67
圖4-1-3 張生與崔鶯鶯的愛情三角架構三:「迷戀之愛」與「空洞之愛」68
圖4-1-4 李益與霍小玉的愛情三角架構一:「迷戀之愛」72
圖4-1-5 李益與霍小玉的愛情三角架構二:「昏庸之愛」73
圖4-1-6 李益與霍小玉的愛情三角架構三:「浪漫之愛」74
圖4-1-7 李益與霍小玉的愛情三角架構四:「無愛」與「空洞之愛」75
圖4-1-8 滎陽公子與李娃的愛情三角架構一:「迷戀之愛」81
圖4-1-9 滎陽公子與李娃的愛情三角架構二:「浪漫之愛」82
圖4-1-10 滎陽公子與李娃的愛情三角架構三:「無愛」84
圖4-1-11 滎陽公子與李娃的愛情三角架構四:「友伴之愛」84
圖4-1-12 武公業與步飛煙的愛情三角架構:「迷戀之愛」與「空洞之愛」87
圖4-1-13 趙象與步飛煙的愛情三角架構:「迷戀之愛」與「浪漫之愛」89
圖4-2-1 王宙與倩娘的愛情三角架構一:「友伴之愛」92
圖4-2-2 王宙與倩娘的愛情三角架構二:「愚蠢之愛」93
圖4-2-3 王宙與倩娘的愛情三角架構三:「完美之愛」94
圖4-2-4 鄭六與任氏的愛情三角架構:「迷戀之愛」與「愚蠢之愛」97
圖4-2-5 韋崟與任氏的愛情三角架構:「浪漫之愛」與「喜歡」98
圖4-2-6 柳毅與龍女的愛情三角架構一:「迷戀之愛」與「空洞之愛」102
圖4-2-7 柳毅與龍女的愛情三角架構二:「完美之愛」103
圖4-3-1 李靖與紅拂女的愛情三角架構:「完美之愛」107
圖4-3-2 虬髯客與紅拂女的愛情三角架構:「喜歡」108
圖4-3-3 王仙客與無雙的愛情三角架構一:「迷戀之愛」110
圖4-3-4 王仙客與無雙的愛情三角架構二:「浪漫之愛」111
圖4-3-5 王仙客與無雙的愛情三角架構三:「空洞之愛」112
圖4-3-6 王仙客與無雙的愛情三角架構四:「友伴之愛」113
圖4-3-7 崔生與紅綃的愛情三角架構:「迷戀之愛」116
圖4-4-1 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三角架構一:「迷戀之愛」119
圖4-4-2 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三角架構二:「浪漫之愛」120
圖4-4-3 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三角架構三:「友伴之愛」121
圖4-4-4 韓翊與柳氏的愛情三角架構一:「迷戀之愛」123
圖4-4-5 韓翊與柳氏的愛情三角架構二:「浪漫之愛」124
圖4-4-6 韓翊與柳氏的愛情三角架構三:「完美之愛」125
圖4-4-7 崔護與桃花姑娘的愛情三角架構一:「迷戀之愛」127
圖4-4-8 崔護與桃花姑娘的愛情三角架構二:「昏庸之愛」128
圖5-1-1 在情緣關係持續期間,激情進展的過程圖 133



表次

表2-1-1 史騰伯格(Sternberg)八種情緣關係分類表 20
表4-1-1 張生與崔鶯鶯的情緣關係一:「迷戀之愛」65
表4-1-2 張生與崔鶯鶯的情緣關係二:「浪漫之愛」66
表4-1-3 張生與崔鶯鶯的情緣關係三:「迷戀之愛」與「空洞之愛」68
表4-1-4 李益與霍小玉的情緣關係一:「迷戀之愛」71
表4-1-5 李益與霍小玉的情緣關係二:「昏庸之愛」72
表4-1-6 李益與霍小玉的情緣關係三:「浪漫之愛」73
表4-1-7 李益與霍小玉的情緣關係四:「無愛」與「空洞之愛」75
表4-1-8 滎陽公子與李娃的情緣關係一:「迷戀之愛」80
表4-1-9 滎陽公子與李娃的情緣關係二:「浪漫之愛」82
表4-1-10 滎陽公子與李娃的情緣關係三:「無愛」83
表4-1-11 滎陽公子與李娃的情緣關係四:「友伴之愛」84
表4-1-12 武公業與步飛煙的情緣關係:「迷戀之愛」與「空洞之愛」87
表4-1-13 趙象與步飛煙的情緣關係:「迷戀之愛」與「浪漫之愛」88
表4-2-1 王宙與倩娘的情緣關係一:「友伴之愛」91
表4-2-2 王宙與倩娘的情緣關係二:「愚蠢之愛」93
表4-2-3 王宙與倩娘的情緣關係三:「完美之愛」93
表4-2-4 鄭六與任氏的情緣關係:「迷戀之愛」與「愚蠢之愛」97
表4-2-5 韋崟與任氏的情緣關係:「浪漫之愛」與「喜歡」98
表4-2-6 柳毅與龍女的情緣關係一:「迷戀之愛」與「空洞之愛」101
表4-2-7 柳毅與龍女的情緣關係二:「完美之愛」102
表4-3-1 李靖與紅拂女的情緣關係:「完美之愛」106
表4-3-2 虬髯客與紅拂女的情緣關係:「喜歡」107
表4-3-3 王仙客與無雙的情緣關係一:「迷戀之愛」110
表4-3-4 王仙客與無雙的情緣關係二:「浪漫之愛」111
表4-3-5 王仙客與無雙的情緣關係三:「空洞之愛」112
表4-3-6 王仙客與無雙的情緣關係三:「友伴之愛」113
表4-3-7 崔生與紅綃的情緣關係:「迷戀之愛」116
表4-4-1 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情緣關係一:「迷戀之愛」119
表4-4-2 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情緣關係二:「浪漫之愛」119
表4-4-3 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情緣關係三:「友伴之愛」120
表4-4-4 韓翊與柳氏的情緣關係一:「迷戀之愛」123
表4-4-5 韓翊與柳氏的情緣關係二:「浪漫之愛」124
表4-4-6 韓翊與柳氏的情緣關係三:「完美之愛」125
表4-4-7 崔護與桃花姑娘的情緣關係一:「迷戀之愛」127
表4-4-8 崔護與桃花姑娘的情緣關係二:「昏庸之愛」128





















引用文獻

一、專書
(一)古籍(依朝代先後順序排列)
〔漢〕毛公傳、〔唐〕孔穎達正義:《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上),(臺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前漢書藝文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5年)。
〔唐〕魏徵撰:《二十五史‧隋書》卷六十六,(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唐〕長孫無忌:《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元稹:《元稹集》(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唐〕德棻等同撰:《二十五史‧周書》卷二十三,(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唐〕劉餗:《隋唐嘉話》(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三,1968年)。
〔唐〕孟棨:《本事詩 續本事詩 本事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後晉〕劉昫:《舊唐書》收錄於《二十四史全譯》,許嘉璐主編,(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2004年)。
〔宋〕:薛居正:《舊五代史》收錄於《二十四史全譯》,許嘉璐主編,(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2004年)。
〔宋〕李昉:《太平廣記》(臺北:新興書局,1973年)。
〔宋〕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趙德麟:《侯鯖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張端義:《貴耳集》卷下(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洪邁:《容齋隨筆》(臺北:大立出版社,1981年)。
〔宋〕宋敏求:《長安誌》卷八,收錄於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十一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頁15。
〔宋〕黎靖徳:《朱子語類》卷第一百三十六,(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清〕聖祖御製:《全唐詩》(臺北:平平出版社,1974年)。
〔清〕曹雪芹:《紅樓夢》(臺北:聯經出版,1991年)。
〔清〕章炳麟:《太炎文錄初編》卷一〈五朝學〉,收入《章氏叢書》下(臺北:世界書局,1958年)。
〔清〕劉鶚,徐少知新注:《老殘遊記》(臺北:里仁書局,2013年5月)。
(二)近人專著(依出版先後順序排列)
1.中文專書
郭箴一:《中國小說史》(香港:泰興書局,1961年)。
楊家駱:《新校陳子昂集》(臺北:世界書局,1964年)。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論文集》(下),(臺北:三人行出版社,1974年5月)。
馮明惠:《中國古典小說論集:唐傳奇中的愛情故事之剖析》(臺北:幼獅文化公司,1977年8月)。
唐毅君:《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1979年)。
祝秀俠:《唐代傳奇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1982年)。
周伯乃:《情愛與文學》(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4年8月)。
王雲五主編,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10月)。
王夢鷗:《唐人小說校釋》(臺北:中正書局,1985年8月)。
王雲五主編,馬持盈註譯:《詩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11月)。
金庸:《俠客行‧三十三劍客圖》(臺北:遠流出版,1987年2月)。
楊昌年:《現代小說》(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5月)。
汪辟疆原編,龔鵬程導讀:《唐人傳奇》(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5月)。
游國恩:《中國文學史‧上》(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0年11月)。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上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8月)。
楊牧編:《唐詩選集》(臺北:洪範書店,1991年4月)。
葉慶炳:《中國古典小說中的愛情》(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1年)。
江炳堂:〈夢與現實——「傳奇」的世界〉,李慶譯為《中國小說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吳志達:《唐人傳奇》(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二刷)。
苗壯:《才子佳人小說史話》(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
胡光舟:《中國文學走廊‧花精木魅唐時月》(臺北:開今文化出版社,1994年)。
侯忠義:《中國文言小說史稿‧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5月)。
何滿子:《中國愛情與兩性關係》(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4月)。
唐美雲:《唐伎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9月)。
張曼娟:《古典小說的長河》(臺北:臺灣書店,1996年10月)。
劉開榮:《中國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9月二版)。
束忱、張宏生注譯:《新譯唐傳奇選》(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初版)。
姚瀛艇:《宋代文化史》(臺北:昭明出版,1999年12月)。
程國賦:《唐代小說與中古文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2月)。
吳禮權:《中國言情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10月)。
廖玉蕙:《人生有情淚沾臆》(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2月)。
張春興:《現代心理學》(臺北:臺灣東華書局,2002年1月)。
蔡守湘:《唐人小說選注》(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6月)。
孟瑤:《中國小說史‧上冊》(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2002年)。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上冊》(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月)。
馬積高、黃鈞:《中國古代文學史》第2冊,(臺北:萬卷樓圖書,2003年10月)。
丁肇琴:《古典小說選讀》(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5月)。
臺靜農:《中國文學史‧下冊》(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9月)。
劉瑛:《唐傳奇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
葉肅科:《社會心理學》(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7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年8月)。
何恭上主編:《希臘羅馬神話──愛情 英雄篇》(臺北:藝術圖書公司,2008年1月)。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五南圖書,2009年3月)。
王威:《性愛國學課》(新北:木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6月)。
丁肇琴:《古典文學研究輯刊‧唐傳奇的寫作技巧》(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2年)。
2.翻譯專書
(奧)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林克明譯:《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臺北:志文出版社,1971年3月)。
(美)阿爾伯特‧莫達爾(Alber Mordell),鄭秋水譯:《心理分析與文學》(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7年8月)。
(美)漢瑞克斯(Harville Hendrix),梁竹君譯:《相愛一生:談夫妻相處之道》(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91年初版)。
(德)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侯浚吉譯:《少年維特的煩惱》(臺北:桂冠,1993年)。
(美)史騰伯格(Robert J.Sternberg),黃芳田譯:《邱比特的箭》(臺北:遠流出版,2001年4月)。
(澳)路易斯(Jeff Lewis),邱誌勇、許夢芸譯:《文化研究的基礎》(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2006年1月)。
柏拉圖(Plato),王曉朝譯:《饗宴Symposium─柏拉圖式愛的真諦》(新北:左岸文化出版,2008年5月)。
(紐)瑪莉‧霍姆斯(Mary Hlomes),謝明珊譯:《性別社會學導論》(新北:韋伯文化,2012年1月)。

二、學位論文
丁肇琴:《唐傳奇的寫作技巧》,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熊嘉瑜:《唐傳奇女性傳記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郭明珠《唐傳奇愛情故事〈李娃傳〉〈霍小玉傳〉〈鶯鶯傳〉之寫作技巧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吳淑玲:《從唐傳奇看唐代婦女愛情觀》,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呂秀梅:《唐代婚戀小說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蘇意嵐:《唐傳奇主題意識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8年。
黃穎秀:《唐傳奇中女性形象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教學碩士,2008年。
許素貞《唐傳奇中世族之處世與婚姻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頁2010年。
陳思葦:《《詩經》與《舊約聖經》的比較──以上帝屬性、民族遷徙、愛情詩、箴言為考察》,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13年。
李麗萍:《唐傳奇霍小玉與步飛煙人物形象研究》,桃園:元智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17年。

三、單篇論文(依時間先後排列)
(一)中文
陳寅恪:〈讀鶯鶯傳〉,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48年4月,頁181-187。
李輝英:〈唐代傳奇中的愛情故事〉,香港:《明報月刊》1968年3月。
張政烺:〈一枝花話〉,收錄於《中國古典小說資料彙編‧白行簡與李娃傳》(臺北:天一出版社,1990年)。
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裘蒂光:〈史家的「實錄」與小說敘事〉,湖南:《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1期,2001年。
康韻梅:〈唐代小說中長安的城市空間場景與敘事之關係〉,臺南:《成大中文學報》第32期,2001年3月,頁5-33。
妹尾達彥:〈才子與佳人──九世紀中國新的男女認識的形成〉,鄧小南主編:《唐宋女性與社會》(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年 8 月)。
沈天水:《中國文言小說研究‧唐人小說與唐代婚姻法》,上海:華東法政學院文學與法政研究所,2004年4月2日。
蘇瓊華:〈說不盡的愛──談世界文學中的愛情婚姻問題〉,雲南:《保山師專學報》24卷3期,2005年6月,頁55-57。
唐劍:〈淺談唐傳奇愛情小說的女性形象〉,江蘇:《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第21卷第2期,2006年2月,頁7-11。
高丹卡、高翠元:《唐代婚戀小說中的兩性關係解讀》,江西:《華東交通大學學報》第24卷第3期,2007年6月,頁119-122。
馬瑛、龔慧劍:〈”伴侶式愛情”的分析及其現實意義──《傲慢與偏見》的愛情類型理論分析〉,陝西:《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1期,2009年1月,頁136-140。
宋瑞斌:〈情之張揚與禮之束縛相和諧〉,黑龍江:《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6期,2009年6月,頁26-27。
蔡寶琪:〈唐傳奇愛情小說的男性形象〉,,香港:《能仁學報》,第十二期,2009年),頁224。
郭步山:〈從中唐三大愛情傳奇解析唐代士子的情感心境〉,北京:《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8卷第1期,2009年,頁59-60。
李飛:〈愛的悲劇──談飛煙傳〉,安徽: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語文學刊》,2009卷1B期,頁73-75。
黃美珍:〈由創作心理論唐傳奇愛情小說之藝術特徵〉,臺北:《實踐博雅學報》第13期,2010年1月,頁1-23。
胡榮麗:〈從愛情三元論簡析《蝸居》中人物的愛情類型〉,《商業文化》第10期,2010年,頁357-358。
段芙英:〈人〝鬼〞情未了──用愛情三元論解析愛德華與貝拉的愛情〉,蒙古自治:《赤峰學院學報》第32卷第9期,2011年9月,頁144-145。
成松柳、彭瓊英:〈唐代娛樂文化與唐傳奇演變〉,湖南:《船山學刊》,2011年10月,頁144-147。
胡玉穎:〈從唐傳奇愛情悲劇看社會秩序對士子的規約〉,江蘇:《常州大學學報》第13卷第3期,2012年7月,頁61-66。
李培:〈愛情三元論視角下的〝山楂樹〞之戀〉,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影視評論》,2012年,頁49-50。
曾令愉:〈「女子無才便是德」之原初語境、後代詮釋及其歷史意義試探〉,臺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研究》,第35期,2013年1月,頁97-136。
(二)西文
Sternberg, R. J. (1997). Construct validation of a triangular love scale.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7(3), 315.

四、網路資源
臺大開放式課程:孫中興教授《愛情社會學》
取自:http://ocw.aca.ntu.edu.tw/ntu-ocw/ocw/cou/101S116。
徐子晴:〈愛、性與法律 交大最酷通識課〉,取自:《中時電子報》2014年3月17日。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317000342-260114。
DailyView網路溫度計:〈經典十大廣告台詞: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取自《商周COM.》,2014年9月12日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aspx?id=23613&type=Indep
范捷茵 :〈避免因愛受傷 大學紛開班授課〉,取自:《臺灣醒報》2014年9月23日。https://anntw.com/articles/20140923-JA6B。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cbdic/index.html。
《開演電影網》:http://app2.atmovies.com.tw/film/fWen1103364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