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份
王秀雯(2010)。應用學習環於國小五年級地球運動數位教材開發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朱韻芬(2004)。幼兒教師於科學角實施物理性知識活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幸玲(2011)。兒童遊戲與發展。新北市:揚智。
吳淑美、魏淑君(2012)。幼兒「滾動」的物理知識探究歷程∼以「滾動的遊戲」為例,兒童照顧與教育,1,59-79。呂美琴(2010)。排灣族小米文化科學課程在幼兒園實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市。
周淑惠主編(2002)。幼稚園幼兒科學課程資源手冊。台北:教育部。
周淑惠(2003a)。淺談幼兒教學中的鷹架搭構。國教世紀,幼兒教育專輯,206,13-18。周淑惠(2003b)。幼兒科學概念之發展概況。國教世紀,幼兒教育專輯,206,19-28。
周淑惠(2013)。幼兒園課程與教學-探索取向之主題課程。台北市:心理。
周麗莉(2012)。運用5E學習環融入國小低年級「光」為主題的課程設計及教學成效評
估。朝陽科技大學應用化學系學士論文,未出版。
林佳儒(2008)。幼兒進行科學學習歷程之探究-以彈珠軌道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洪文東、李長燦(2008)。物理知識活動融入幼兒園主題教學之設計與省思,幼兒保育學刊,6,1-12。洪藝芬(2005)。科學圖畫書導入沙石土探究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市。
莊月泙(2010)。幼兒科學探究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郭生玉(201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量化、質性與混合研究方法。台北:精華。230-263。
許鈞(2004)。以金門地方本位課程培養幼兒科學能力之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市。
馬嘉鴻(2005)。學前幼兒在積木角中打鬧遊戲歷程之研究-一位幼稚園老師的教學反思(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梁坤明等譯(2011)。教育研究法-分析與應用(原作者:Lorrie R. Gay,Geoffrey E.Mills,Peter W.Airasia)。台北市:華騰。
黃育美(2011)。幼兒烹飪科學教育研究-以「漢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
黃文昌(2012)。科學積木遊戲教學對提升國中生科學問題解決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
張瀾、熊慶華譯(2007)。C. Ingrid & W. Karen 著。與幼兒一起探索自然。台北市:信誼。
陳淑敏(2002)。建構教學對幼兒科學知識學習的影響。教育與心理研究,25(中),401-430。 (TSSCI)陳燕珍(譯)(2003)。C. Kamii & R. DeVries 著。幼兒物理知識活動-皮亞傑理論在幼兒園的應用。台北:光佑。
陳淑芳、江麗莉、詹文娟、簡淑真、鄭秋平、蔡宜均、張晴媛(2004)。幼兒基本科學能力指標之研究(II)。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 NSC92-2511-S-143-006。
陳瑞玟(2011)。幼兒之科學活動探究-以斜面運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
曾秋華(2004)。進行幼兒物理知識活動之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曾慧蓮(2006)。幼兒科學教學模式之行動研究-以光影方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黃世毅譯(2002)。Ellen Booth Church著。從遊戲中學習解決問題。台北市:信誼。
黃意舒(2014)。幼兒科學課程活動設計。台北:華騰。
黃期璟(2003)。幼兒操作建構性玩具之創造力表現~以「樂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台北市。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35,
87-120。
劉素妹(2008)。以樂高積木為媒介提升幼兒口語能力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幼兒教
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美芬、熊召弟(2000)。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廖鳳瑞、陳姿蘭譯(2002)。幼兒表現評量:作品取樣系統(原作者:Samuel J. Meisels)。
台北市:心理。
簡淑真(1998)。建構論及其在幼兒教育上應用。課程與教學季刊,1(3),61-80。羅雅芬譯(2004)。Usha Goswami著。兒童認知。台北市:心理。
教育部(2003)。科學教育白皮書。台北:教育部。取自http://ws.moe.edu.tw/001/Upload/3/RelFile/6315/6933/92.12%E7%A7%91%E5%AD%B8%E6%95%99%E8%82%B2%E7%99%BD%E7%9A%AE%E6%9B%B8.pdf
貳、英文部分
Ashbrook P.(2014). The Nature of Science in Early Childhood , The Early Years ,24-25.
Ashbrook P.(2013, October ).Early education in engineering and design. NSTA . from,
http://nstacommunities.org/blog/2013/10/12/early-education-in-engineering-and-design/
Bybee R.W.(2014).The BSCS 5E Instructional Model: Personal Reflections and Contemporary Implications,Science and Children,10-13.
Draxler B. ( 2013, November ). Teaching Kids to Think Like Engineers.Discover ,from http://discovermagazine.com/2013/dec/15-e-is-for-engineering
Duran,E., Duran,L., Haney,J.& Scheuermann,A.(2011).A Learning Cycle for All Students, The Science Teacher ,56-60.
Flannagan,J.S. & Rockenbaugh,L. (2010).Science and Children ,Curiosity + Kindergarten = Future Scientists ,28-31.
Kirch, S. A.(2014). Integrating Vygotsky’s theory of relational ontology into early childhood science education, Cult Stud of Sci Educ (9):243–254.
Orgill, M. & Thomas,M. (2007). Analogies and the 5E Model Suggestions for using
analogies in each phase of the 5E model , The Science Teacher ,40-45.
Seeds, A. & Pollom,G.& Burton,B. (2015). An interdisciplinary lesson allows students to
experience physical science firsthand, Science & Children ,39-44.
Song Y. & Schwenz R.(2013). An Inquiry-Based Approach to Teaching the Spherical
Earth Model to Preservice Teachers Using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Journal of
College Science Teaching,50-58.
Zan, B., Geiken, R. (2010). Ramps and pathways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n,
intellectually rigorous, and fun physical science. Young Children , 65(1), 12-17.
NSTA (2014). Science and Children ,NSTA Position Statement: Early Childhood Science
Education ,10-12.
Meeteren B. V. & Zan B. (2010). Revealing the Work of Young Engineer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 from, http://ecrp.illinois.edu/beyond/seed/za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