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7 09:3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德威
研究生(外文):Te-Wei Liu
論文名稱:文化符碼運用於創意包裝設計研究─以北埔膨風茶故事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Creating Visual Identity with Cultural Symbols and Local Fairy Tales—A Case Study: Packaging Beipu Oolong Tea
指導教授:莊元薰莊元薰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an-Hsun Chuang
口試委員:莊元薰施盈廷鄭月秀
口試委員(外文):Yuan-Hsun Chuang
口試日期:2014-06-1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
學門:設計學門
學類:視覺傳達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7
中文關鍵詞:膨風茶包裝設計符號學文化符碼
外文關鍵詞:Beipu oolong teaPackage DesignSemioticscultural symbo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121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我國是以農立國,台灣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是以農業扶植工業、工業反哺農業政策,繼而帶動工業及其他產業發展,締造台灣資訊科技產業,帶來台灣經濟奇蹟;在第三波「資訊科技產業」發展後,第四波的「文化創意產業」近年來也在全球蓬勃發展中。文化創意產業根據聯合國貿易及發展會議(UNCTAD)統計,從2000年至2005 年間,貿易年成長率高達8.7%,為同期間全球貿易量擴張率的1.32 倍,被視為2010年代重要新興產業之一。文化創意產業在地方文化傳承與地方傳統產業相互結合下,文化傳承與產業行銷間,除了傳達地方文化意念及樹立商品形象外,亦可協助傳統產業轉型,提升商品附加價值,開創傳統產業新契機。
本研究以新竹縣北埔鄉農特產品「膨風茶」名稱的故事由來為研究對象,以敘事性設計為主軸,透過歷史分析與深入訪談來蒐集、分析、比對、整理資料。探討當地客家文化及歷史脈絡,藉由解構膨風茶故事所蘊含的當地文化符碼,以視覺認知的心理架構切入,探討文化元素,經由符號學理論的詮釋,產生設計者與消費者間訊息上的共同認知,以建構更為客觀與精準的文化符號,進而達到視覺傳達上文化情感之交流作用。在包裝設計部分則以國內知名茶商天仁茗茶及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所辦理的OTOP產品設計獎茶葉禮盒類包裝設計為個案,就視覺設計部份,分析其構成包裝設計之視覺要素、符號具、符號義的符號表現,作為本研究創意包裝設計參考,將當地傳統產業膨風茶之包裝設計,重新融入客家文化,以膨風茶故事為背景,運用北埔鄉具代表性的歷史建築,與金廣福墾隘歷史作連結,冀以傳達當地文化特色,以提供當地農會作為比賽膨風茶之文化創意包裝設計選項。

he foundation of Taiwan is laid on agriculture. Agriculture in Taiwan helped industry and the other kind of industries.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a result brings a miracle of the growth of Taiwan’s economy. The fourth wave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have grown vigorously lately in the universe after the third wav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UNCTAD statistics, the growth rate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trade a year is up to 8.7% which is 1.32 times of the world trade expending at the same tim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we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new industries in 2010s combining local culture heritage and traditional local industries. In addition to conveying the local culture idea and establishing the image of merchandise, through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marketing we can not only elevate the value of merchandise, but also help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In this research, Beipu oolong tea was taken as a subject, to review how this traditional industry has been renewed, and how it found added value by the employment of visual imagery adopted from local fairy tales and cultural symbols. Historical documents, records and photos were searched,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o picture the local culture (Hakka) and review how Beipu oolong tea,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ocal industries, has named, branded and exported since 1935. Using deconstructionist theory, together with semiotic analysis, four cultural characters from local fairy tales were extracted, in combination with cultural symbols, five strategies used in the composi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significant visual identity are formed. The results have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packaging or brand design, with respect to the ultimate purposes of cultural preserv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bolstering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nd identifying further opportunities for growth.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2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方法 2
第貳章 文獻探討 4
  第一節 文化的定義 4
  第二節 文化創意產業 4
  第三節 符號學理論與視覺認知 10
      一、符號學理論 10
      二、視覺認知 14
  第四節 大隘墾拓史與古蹟建築 15
  第五節 北埔鄉農業概況 18
  第六節 北埔鄉特色農產膨風茶 29
      一、北埔鄉農產膨風茶特色概述 29
      二、北埔膨風茶製造過程 29
      三、膨風茶的比賽與市場價格 34
      四、膨風茶故事緣由 35
第參章 個案分析 36
  第一節 個案分析 37
      一、天仁茗茶包裝設計個案分析 37
      二 、 OTOP產品設計獎茶類個案分析 49
      三、小結 62
  第二節 膨風茶故事之分析 68
      一、膨風茶故事 68
      二、膨風茶故事之文化元素 69
第肆章 北埔膨風茶比賽獲獎禮盒包裝設計創作 73
  第一節 原有膨風茶﹝東方美人茶﹞比賽得獎禮盒探討 73
  第二節 設計理念與創作 75
      一、設計理念 75
      二、禮盒包裝設計創作 83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9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91
  第二節 後續研究與建議 92
參考文獻 93

英文參考書籍
Isin, Engin F. and Patricia K. Wood,(1999), Citizenship & Identity, London: Sage

中文參考書籍
薛雲峰(2003),《白毫烏龍》。宇河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陳浩、高筠 (2009),《語意傳達:產品設計符號理論與方法》。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約翰‧費斯克(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張錦華譯)。遠流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0年)。
梁宇元(2000),《清末北埔客家聚落之構成》。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北埔鄉公所(2005),《北埔鄉誌》。
新竹縣政府(2001),《峨眉鄉、北埔鄉、寶山鄉農地資源空間規劃縣府期末審查報告書》。
范明煥(2007),《新竹地區茶葉百年回顧史》。新竹文獻27期,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楊裕富(1998),《設計的文化基礎:設計、符號、溝通》。亞太圖書。
財團法人環境規劃與城鄉文教基金會(2011),《峨眉鄉、北埔鄉、寶山鄉農地資源空間規劃縣府期末審查報告書》。
劉還月(1999),《臺灣客家風土誌》。常民文化出版社。

博碩士論文、期刊
王俐容(2005),《文化政策中的經濟論述:從菁英文化到文化經濟》,文化研究創刊號第九月。
林榮泰、徐啟賢(2012),《數位典藏應用於文化產品設計加值之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季刊第105期。
蔡孟珊、黃世輝(2006),《比喻式設計的文化符號運用分析──以雲科大學生文化商品設計為例》。2006中華民國設計學會設計學術研討會。
黃元清、林榮泰(2006),《文化器物轉換加值設計之研究》。第13屆中華民國人因工程學會年會暨研討會論文集。
王銘顯(2009),《生活文化發展模式與地域性之探討》。2009互動科技藝術學術既實務研討會論文集。
林勤敏、陳純恩、董又慈(2011),《墾丁社頂部落文化之符號意象探討與創意產品設計研究》。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 第七卷 第一期 民國一○○年。
蘇文清、嚴貞、李傳房(2007),《符號學與認知心理學基礎理論於視覺設計之運用研究-以標誌設計為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 第三卷 第一期 民國96年。
劉曉蓉〈2006〉,《文化產業發展成文化創意產業之特性研究》。2006 年文化創意產業與地方發展策略 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 。
陳美蓉(1992),《應用符號學理論探討圖像符號的意義建構與解讀之特質》。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
黃于真〈2010〉,《設計策略下客家文化元素之探討》。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研究所。
施欣宜(2007),《台灣茶葉包裝設計之構成元素對消費者行為影響之研究──以台北
市茶行為例》。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
林勤敏(2011)。《日月潭邵族文化商品創意設計研究──以貓頭鷹傳說故事為例》。私立建國科技大學社會人文期刊 民國100年。
林羿靜、楊裕富(2004),《文化符碼理論應用分析建築形式與內涵──以美濃客家文物館為例》。2004年華梵藝術設計學院設計與文化學術研討會。
董芳武〈2012〉,《傳說為設計泉源:以龍生九子為產品設計之題材》。設計學報。
林榮泰(2005),《文化創意、設計加值》。藝術欣賞2005 / 7 月號。
張顥薰(2005),《客家文化元素在吉祥物之造形設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產業學系暨藝文產業設計與經營研究所。
劉家良〈2012〉,《客家符號建構之研究──以桐花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
張素惠〈2011〉,《客家花布的符號消費與族群認同》。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
郭文玉〈2010〉,《新竹縣大隘三鄉民間傳統宗教信仰之研究──以北埔慈天宮為中心》。私立玄奘大學宗教研究所。
楊舜云、鄭靜宜、張維安(2011),《臺灣客家傳統服飾文化特質之再發現》。2011年輔仁民生學誌 第十七卷,第二期。

電子網頁
https://tw.news.yahoo.com/%E6%9D%B1%E6%96%B9%E7%BE%8E%E4%BA%BA%E8%8C%B6%E5%8F%A3%E5%8F%A3%E7%9A%86%E9%BB%83%E9%87%91-211458825.html,彭清仁(2013),中廣新聞網,2014.04.18。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456615,蔡孟尚(2011),自由時報,2014.04.19。
http://www.midori.com.tw/,天仁茗茶購物網,2014.02.05。
http://www.otop.tw/about/index.html,OTOP地方特色網,2014.02.21。
http://www.bps.org.tw/farmfood.asp,新竹縣北埔鄉農會網站,2013.5.21。
http://zh.wikipedia.org/wiki,維基百科,2013.5.21。
http://www.fans-tea.com/cygd_30.htm,中華茶文化協會。
http://www.hcpst.gov.tw/home.aspx,寶山鄉公所全球資訊網,2014.05.03。
http://www.cca.gov.tw/law.do?method=find&id=264,文化部網站,2014.02.15。
http://www.hchcc.gov.tw/ch/06culture/cul_02_main.asp?bull_id=1050,新竹縣政府文化局網站,2014.03.12。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5662,中央社(2009),台灣立報,2014.05.1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范明煥(2007),《新竹地區茶葉百年回顧史》。新竹文獻27期,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2. 范明煥(2007),《新竹地區茶葉百年回顧史》。新竹文獻27期,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3. 范明煥(2007),《新竹地區茶葉百年回顧史》。新竹文獻27期,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4. 王俐容(2005),《文化政策中的經濟論述:從菁英文化到文化經濟》,文化研究創刊號第九月。
5. 王俐容(2005),《文化政策中的經濟論述:從菁英文化到文化經濟》,文化研究創刊號第九月。
6. 王俐容(2005),《文化政策中的經濟論述:從菁英文化到文化經濟》,文化研究創刊號第九月。
7. 林榮泰、徐啟賢(2012),《數位典藏應用於文化產品設計加值之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季刊第105期。
8. 林榮泰、徐啟賢(2012),《數位典藏應用於文化產品設計加值之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季刊第105期。
9. 林榮泰、徐啟賢(2012),《數位典藏應用於文化產品設計加值之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季刊第105期。
10. 林勤敏、陳純恩、董又慈(2011),《墾丁社頂部落文化之符號意象探討與創意產品設計研究》。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 第七卷 第一期 民國一○○年。
11. 林勤敏、陳純恩、董又慈(2011),《墾丁社頂部落文化之符號意象探討與創意產品設計研究》。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 第七卷 第一期 民國一○○年。
12. 林勤敏、陳純恩、董又慈(2011),《墾丁社頂部落文化之符號意象探討與創意產品設計研究》。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 第七卷 第一期 民國一○○年。
13. 蘇文清、嚴貞、李傳房(2007),《符號學與認知心理學基礎理論於視覺設計之運用研究-以標誌設計為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 第三卷 第一期 民國96年。
14. 蘇文清、嚴貞、李傳房(2007),《符號學與認知心理學基礎理論於視覺設計之運用研究-以標誌設計為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 第三卷 第一期 民國96年。
15. 蘇文清、嚴貞、李傳房(2007),《符號學與認知心理學基礎理論於視覺設計之運用研究-以標誌設計為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 第三卷 第一期 民國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