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丁馨芝(2007)。遊客環境態度對環境行為與經營管理措施之影響-以高美溼地生態保護區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王少泉(1999)。探索新環境典範的內涵-環境教育專業人士對台灣環境議題態度之分析(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王美芬、熊召弟(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
王美芬、熊召弟、段曉林、熊同鑫(譯)(1996)。科學學習心理學(原作者:S.M.Glynn,R.H.Yeany &; B.K.Britton)。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91)
王培馨(2011)。遊客環境態度與環保旅館品質要素之關聯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王道還(編譯)(1989)。科學革命的結構(原作者:T. Kuhn)。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70)
丘羽先、李欣容、許貴運、童一寧、黃孝如、楊舒琄、蔡菁芳、顧淑馨(譯)(2008)。世界又熱、又平、又擠(原作者:Thomas L. Friedman)。臺北市:天下遠見。(原著出版年:2008)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6)。海洋政策白皮書。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何立德(1975)。海洋和海洋資源。今日經濟,96,30-35。
何承勳(2009)。大臺北地區國小學童新生態典範與環境行為之探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臺北市:商鼎文化。
吳佩芳(2006)。影響大學生環境保護行為因素之研究-以立德管理學院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立德管理學院,臺南市。吳佩樺(2009)。環保志工對組織認同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吳明隆(2006)。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市:知城。
吳明德(2008)。以基隆市國小學童的認知探討海洋教育之實施成效(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吳柏菱(2005)。進行環境問題專題探究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環境典範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吳靖國(2008)。中小學教科書海洋概念內容分析類目的建構。當代教育研究,16(3),97-136。吳穎沺(2011)。建構主義。載於黃鴻博(主編),自然與生活科技教材教法(57-82頁)。臺北市:五南。
李佩姍(2011)。大學生對生態保育之環境態度與願付價格(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李明嘉(2006)。海洋環境教育教學對學童知識、態度與行為影響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李青春、胡學誠(2009)。一個針對基礎數學學習者的線上評量與迷思概念導正工具。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數理科技類,23(1),1-28。
李賢文(1989)。海洋科學的研究現況。科學月刊,20(8),572-573。沈彥甫(2011)。國小師生全球暖化迷思概念與成因探討(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周文欽(2006)。研究方法-實證性研究取向(第二版)。台北:心理。
周晉志(2010)。大學院校師資生與非師資生新生態典範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周瑀涵(2011)。海洋暨海事大學學生環境態度與對環境教育法之意見調查(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林宗鍠(2010)。台南縣國小六年級學童海洋教育議題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林豐裕(2010)。臺南巿國小六年級學生海洋教育議題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邱皓政(2011)。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 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
凃金堂(2009)。教育測驗與評量。臺北市:三民。
柯瑞興(2011)。娛樂船船長新生態典範與海洋休閒事業觀點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洪秀如(2011)。高雄市市民對石化產業設於海埔地之相關議題、國民信託認知與環境行動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臺南市。洪菁穗(2011)。漂流與新生:以「漂流木」教學模組探討高中生之環境覺知(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紀秋燕(2011)。臺中市國小教師新生態典範調查與戶外教學風險管理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臺南市。范雪凌(2000)。海洋環境教育概念階層表之建構及中小學教科書涵括海洋概念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徐芳萸(2010)。國民中學國文教科書海洋概念之內容分析(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勒知勤(1994)。國民中學師生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間關係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2(2),143-158。
康嘉琳(2011)。生物多樣性課程與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新環境典範遷移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張子超(1995)。環保教師對新環境典範態度分析。環境教育季刊,26,37-45。張子超(2003)。永續發展研究中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之新環境典範的內涵概念。全球變遷通訊雜誌,38,11-16。張景翔(2009)。高中學生環境態度與生態平衡知識之研究-以台北市地區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張簡秀金(2008)。國小教師新生態典範之探討-以基隆市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教育部(2007)。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海洋教育議題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莊慶達(2008)。海洋資源管理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許欣瑜(2009)。「新生態典範量表」之驗證-以中部地區高中生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許毅璿(2004)。人類的一小步、生命的一大步:自然保育典範的轉移。臺灣博物,23(4),6-9。郭重吉(1988)。從認知觀點探討自然科學的學習。教育學院學報,13,351-379。郭瑞濤、林政宏(2000)。地球科學概論。臺北市:新學識。
陳宛汝(2011)。漂流木藝術教學模組對國中生生態觀影響之研究-融合「海洋教育」、「環境教育」議題於「藝術與人文」領域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陳美足(2011)。基隆市國小教師環境價值觀、堅毅性格與思考模式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陳珮珊(2011)。環境意識與對行動電話科技風險知覺之研究─以高雄民眾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臺南市。陳素琴(2007)。生態旅遊者環境行為模式之探討~以洲仔濕地公園為例生態旅遊者環境行為模式之探討~以洲仔濕地公園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陳淑筠(2002)。國內學生自然科學迷思概念研究之後設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臺東縣。陳敬中(2003)。花蓮縣政府人員之環境知識、環境典範及環境行為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陳蔭民,宋偉良(譯)(2004)。環境科學辭典(原作者:Gareth Jones等)。臺北市:貓頭鷹。
陳鎮東(1993)。救救海洋。臺北市:時報文化。
傅靖惠(2008)。基隆市國中教師新生態典範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湯敏如(2011)。大學生海洋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馮士筰、李鳳岐、李少菁(編著)(2003)。海洋科學導論。臺北縣:藝軒。
黃靖雯(2009)。台南縣國小教師的環境倫理觀—主流、新生態與永續社會 典範的比較(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楊子賡(主編)(2000)。海洋地質學。濟南:山東教育。
楊冠政(2002)。環境倫理-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環境教育學刊,1,1-11。葉家恩(2008)。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科書海洋教育內容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廖勇翔(2011)。陽明山國家公園遊客的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劉家瑄(2006)。台灣海洋科學與海洋立國。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0,105-116。蔡志弘(2005)。新環境典範量表與新生態典範量表於預測環境行為意向上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鄭淑菁(2007)。淺談迷思概念。教育趨勢報導,25,108-144。
鄭曉時(譯)(1994)。不再寂靜的春天(原作者:Lester W. Milbrath)。臺北市: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1989)
鄭麗玉(1998)。如何改變學生的迷思概念。教師之友,39(5),28-36。盧泰豐(2007)。澎湖高中職生對新生態典範與綠蠵龜生態保育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戴昌鳳(2003)。台灣的海洋。臺北縣:遠足文化。
謝青龍(1995)。從「迷思概念」到「另有架構」的概念改變。科學教育,180,23-29。鍾聖校(1994)。對科學教育錯誤概念研究之省思。教育研究資訊,2(3),89-110。鍾聖校(1995)。國小自然科課程教學研究。臺北市:五南。
顏如君(2003)。台灣高中職學生在環境永續發展概念之現況調查─以南部地區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羅綸新(2006)。【海洋特色教科書 海洋環境教育】。未出版之原始資料。
羅綸新、楊玉梅(2007)。國民中小學推展海洋教育之內涵與其網站之分析。教學科技與媒體,82,83-100。蘇芳誼(2009)。北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對海洋環境素養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貳、英文部分
Brody, M. J.(1996), An assessment of 4th-, 8th-, and 11th-grade students’environmental science knowledge related to Oregon’s marine resources,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7(3): 21-27.
C, Manoli, Bruce Jobnson, and Riley E. Dunlap.(2007).Assessing Children’s EnvironmentalWorldviews:Modifying and Validating the New Ecological ParadigmScale for Use With Childre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Vol.38, No.4, p3-13.
Dumlap R.E.,Van Liere, K.D.(1978).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The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9(4), 10-19.
Dumlap R.E.,Van Liere, K.D., Mertin, A.G., &; Jones, R.E.(2000). Measuring endorsement of the New Ecological Paradigm: A Revised NEP Scale.The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56, 425-442.
Feller, R. J . (2007). 110 Misconceptions About the Ocean. Oceanography, 20(4), 170-173.
Girden, E. R. (1992). ANOVA: Reapeated Measures. 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
Jessica Fries-Gaither (2009). Common Misconceptions About Oceans. Retrieved March 15, 2012, from http://beyondpenguins.ehe.osu.edu/issue/polar-oceans/common-misconceptions-about-oceans
Kuhn, T. (1970):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londe, R., &; Jackson, E. L. (2002).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scale: Has itoutlived its usefulnes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 Education, 33(4), 28-36.
Milbrath, L. W. (1984). Environmentalist: Vanguard for a new societ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Milbrath, L. W. (1989 / 1994). Envisioning A Sustainable Society -learning our way out.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Stevens, J. (1992). Applied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2nd ed.).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