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05 09:4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馨主
研究生(外文):Huang, Hsin Chu
論文名稱:新北市軍訓教官知識分享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Study of knowledge sharing and work efficacy of military education instructors in New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張霆諭
指導教授(外文):Chang, Ting Yu
口試委員:張霆諭張育瑋陳佩詩
口試委員(外文):Chang, Ting YuChang,Yu WeiChen, Pei Shih
口試日期:2015-01-13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亞洲大學
系所名稱:經營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3
中文關鍵詞:軍訓教官知識分享工作績效
外文關鍵詞:military education instructorknowledge sharingwork efficac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4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軍訓教官每日都處於非常忙碌工作氣氛中,除了要面對學校的壓力,還會面臨到上層的事務以及種種學生的突發狀況或是問題,都是軍訓教官壓力的來源。種種不同的壓力下,造成新北市軍訓教官提升自我的知識和參加國防教育等為研究方向。
本研究以新北市軍訓教官為研究對象,以問卷方式進行分析,問卷包含四個部分:基本資料、知識分享、專業成長、競合關係等。經過統計分析後發現如下:
一、新北市軍訓教官知識分享與工作績效分別集中於主任教官和少校身上。
二、新北市軍訓教官年齡較資深的教官較耐心協助同學。

Military education instructors work in a very busy atmosphere every day. Besides facing the pressure from school, they receive orders from the top as well as face all kinds of unexpected situations or problems from students. These all consider pressure points for military education instructors. Under a variety of pressure, improving self-knowledge and engaging in self-defense education are the focus for this research.
The sample of this study is military education instructors in New Taipei City.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for analysis. The questionnaire included 4 parts: background information, knowledge shar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co-opetition relationship. After the analysis, it was found that:
1.Knowledge sharing and work efficacy of military education instructors mostly put its attention on the chief instructors and major military instructor
2.Senior instructors have more patients on assisting students.

目錄
謝誌 I
摘要 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流程 5
第四節 研究假設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軍訓教官之角色與定位 8
第二節 知識分享之相關研究 15
第三節 工作績效衡量之相關研究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0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2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4
第五節 資料處理 36
第六節 資料分析法 50
第四章 研究結果 53
第一節 基本資料分析 53
第二節 基本資料對知識分享與專業成長、競合關係之差異性分析 56
第五章 結論與討論 73
第一節 結論 73
第二節 討論 75
參考文獻 77
壹、中文部分 77
貳、英文部分 82



表目錄
表2-1組織公平、信任與知識分享行為之關係性研究 18
表2-2 Sveiby 知識移轉方式 20
表2-3績效衡量 25
表2-3績效衡量(續) 26
表2-4獎勵措施 28
表3-1:本研究變項操作型定義 32
表3-2知識分享因素負荷量 38
表3-3知識分享之因素分析成份命名、因素負荷量、平均數與標準差彙整表 39
表3-4知識分享分析後修改之量表 40
表3-5專業成長因素負荷量 41
表3-6專業成長之因素分析成份命名、因素負荷量、平均數與標準差彙整表 42
表3-7專業成長分析後修改之量表 43
表3-8競合關係因素負荷量 45
表3-9專業成長之因素分析成份命名、因素負荷量、平均數與標準差彙整表 45
表3-10競合關係分析後修改之量表 46
表3-11人口統計變項表 47
表3-12問卷各量表之信度值 49
表3-13知識分享構面KMO與Bartlett檢定 49
表3-14專業成長構面KMO與Bartlett檢定 50
表3-15競合關係構面KMO與Bartlett檢定 50
表3-16相關係數(R值)所代表表之相關程度一覽表 51
表3-17知識分享對專業成長、競合關係之相關分析結果 51
表4-1基本資料分析 52
表4-2性別對知識分享之獨立樣本t檢定 54
表4-3性別對知識分享之組別統計量表 54
表4-4年齡對知識分享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 55
表4-5階級對知識分享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 55
表4-6階級對知識分享之描述性統計量表 56
表4-7學歷對知識分享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 56
表4-8教官年資對知識分享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 57
表4-9職務對知識分享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 57
表4-10職務對知識分享之描述性統計量表 58
表4-11學校規模對知識分享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 59
表4-12學校規模對知識分享之描述性統計量表 59
表4-13性別對專業成長之獨立樣本t檢定 60
表4-14性別對專業成長之組別統計量表 60
表4-15年齡對專業成長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 61
表4-16年齡對專業成長之描述性統計量表 62
表4-17階級對專業成長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 63
表4-18階級對專業成長之描述性統計量表 63
表4-19學歷對專業成長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 64
表4-20教官年資對專業成長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 65
表4-21職務對專業成長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 65
表4-22職務對專業成長之描述性統計量表 66
表4-23學校規模對專業成長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 67
表4-24性別對競合關係之獨立樣本t檢定 67
表4-25年齡對競合關係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 68
表4-26階級對競合關係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 68
表4-27學歷對競合關係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 68
表4-28教官年資對競合關係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 69
表4-29職務對競合關係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 69
表4-30學校規模對競合關係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 69
表4-31知識分享、專業成長、競合關係之相關分析匯整表 70

圖目錄
圖1-1研究流程圖 6
圖2-1學生軍訓制度組織體系 9
圖2-2知識分享模式 16
江炳倫(1973)。《政治學論叢》。臺北:五南。
李立民(2004)。大專院校軍訓教官工作滿意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志宏(2000)。組織公民行為意圖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兩岸資訊從業人員為例。
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李秋慧(2003)。人格特質、工作特性與工作績效之關係探討-以臺灣高科技員工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昇全(2003)。軍訓教官專業職能及其發展需求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建柔(2003)。堅實、奉獻、再造教官新精神。高雄市軍訓教官暑期工作研習手冊。
李怡穎(2000)。建構我國科技大學專業系組教育品質指標模式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宋尹寧(2006)。內外控人格特質、資訊素養、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關聯性之研究-以我國高級職業學校行政人員為例。淡江大學會計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杜志勇(2005)。以平衡計分卡觀點對私立大學校院行政人員績效評估之研究。南華科技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佛光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03 年8 月1 日)。講題:世紀的婚禮-認知神經科學的誕生, 講座: 曾志朗教授。2009 年11 月30 日, 取自http://www.fgu.edu.tw/~common/myweb4/new_page_30.htm
林震豪(2005)。軍訓教官角色知覺、工作投入與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組織發展與領導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明隆(2009)。SPSS 操作與運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五南。
吳秉恩(1986)。組織行為學。臺北:華泰書局。
吳軒瑤(2008)。國小教師教學工作特性、動機與績效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清山(2002)。提昇學校競爭力的理念與策略。臺灣教育,613,2-10。
吳清山(2004)。學校行政。臺北:心理。
吳清基(1998)。技職教育的轉型與發展-提昇國家競爭力的作法。臺北:師大書苑。
邱月琴(2003)。國民中學教師多元績效評估制度之研究:臺北市國民中學為個案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英傑(2004)。公務人員職場自我導向學習、工作調適與工作績效之相關性研究:以嘉義縣公務人員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
徐蓉芬(2003)。研發人員人格特質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某高科技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碩士論文。
徐昊杲、邱佳椿(2002)。技職教育研究教戰手冊-SPSS 基礎篇。臺北:師大書苑。
洪靜惠(2005)。高雄縣市國民中學專任行政人員人格特質、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月春、劉靜如(2005)。公務部門人力資本衡量制度之運用。人事月刊,40(3),
55-62。
秦夢群(2006)。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臺北:五南。
孫淑芬(2001)。工作動機對工作滿意、個人績效及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探索組織文化的干擾效果。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黃金柱(2003)。學校經營的策略分析。研習資訊,20(4),51-72。
黃政傑(2000)。技職教育的發展與前瞻。臺北:師大書苑。
黃彩霖(2003)。醫院行政人員的人格特質、工作壓力、工作投入、專業承諾及工作績效之相關性研究。南華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楓(2004)。轉換型領導、工作特性與工作績效相關性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1962)。高級中等以上學校學生軍訓實施辦法。
教育部學生軍訓處(1978)。學生軍訓五十年。臺北:幼獅文化公司。
教育部(1995)。技術職業教育的轉型與革新。臺北:出版者。
教育部(2001)。中華民國教育統計。臺北:出版者。
教育部(2002)。專科學校改制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設專科部實施辦法。
教育部(2002)。教育部輔導私立技專校院提昇教師素質實施要點。臺北:出版者。
教育部(2002)。教育部獎補助私立技專校院整體發展經費核配申請原則及注意事項。臺北:出版者。
教育部學生軍訓處(2004 年9 月1 日),軍訓教育的沿革。2010 年1 月12 日,取自:http://140.111.1.169/mildata/suggestion/default.aspx教育部技職司(2009 年5 月19 日),97 學年度公私立技專校院一覽表。2009 年10 月21 日,取自:http://www.tve.edu.tw/Statistic.asp。
教育部(2007)。高級中等以上學校軍訓教官資格遴選介派辦法。
莊美鳳(2003)。桃園縣高中職軍訓教官角色行為與工作績效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椒椒(2000)。工作心理學。臺北:五南。
梁朝雲 (2006)。從元智學務的策略願景與使命宣言談學生事務工作的核心價值與發展趨勢。2006 臺灣高等教育與學生事務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
師範大學。
張天津(2001)。我國技職教育的發展與挑戰。臺灣教育,601,頁6-9。
張永杰(2005)。臺中縣市高中職教職員之人格特質、主管領導行為與工作績效關聯性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貴米(2006)。國立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工作生活品質與工作績效相關之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冠萫(2004)。臺北縣私立托兒所保育人員工作績效影響因素之研究-主管的觀點。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傅木龍(1998)。英國中小學教師評鑑制度研究及其對我國之啟示。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湯堯(2001)。主要國家技職院校教育品質指標系統之比較研究。教育部八十九學年度研究專案。
湯堯、成群豪、楊明宗(2006)。大學治理:財務、研發、人事。臺北:心理。
蔡三汝(2008)。操作滑鼠之「中介教材」對促進電腦輔助學習效益之行動研究~以認知功能中下兒童為例。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培村、孫國華(1998)。學校經營的基本概念。學校經營與管理(3-23)
劉美華(2003)。人格特質、組織文化、工作特性、學校支持與高中職軍訓教官工作績效之關係研究。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宜興(2004)。公立大學公法人化相關財政問題探析。教育整合與競爭力,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高雄:復文
鄭彩鳳(2002)。學校行政—理論與實務。高雄:麗文。
盧香如(2007)。大學行政人員內部行銷、工作滿意度及工作績效之相關性研究-以某大學為例。高苑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文全(2002)。學校行政。臺北-五南。
謝元熙(1994),文武合一教育之功能。臺北:臺灣書局。
謝慶鎰(2003)。組織政治知覺對組織承諾、工作績效、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
公民營企業成員的比較分析。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韓承靜(2004)。認知神經科學的形成背景與範圍概述。科學教育月刊,271,頁10-22。
羅寶鳳(2003)。全球職場變遷與非正式學習。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社會變遷與成人教育(207-233)。臺北:師大書苑。
蘇義祥(1998)。中華電信專戶服務部門領導型態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服務人員特質及成熟度的調節作用。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貳、英文部分
Borman, W. C., & Motowidlo, S. J. (1993). Expanding the criterion behavior and contexualperformance, In N. schmitt, W. C. Borman, & Associates, Personnel
Selection in Organiz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p.71-98.
Byars, L. L. and L. W. Rue. (1994).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4th), BurrRidge:IRWIN,.
Clark, B.R. (1998). Creating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Organizational pathways oftransformation. Pergamon.
Eysenck, H.J. et.al. (1972).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New York: Herder and Hender.
Fishbein,M., & Ajzen,I. ( 1975 ) ,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Behavior: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MA: Addison-Wesley.
Katz, D., &Kahn, R. L. (1978).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organizations, 2nd ed. New York:Wiley.
Motowidlo, S. J., & Van Scotter, J. R. (1994). Evidence that task performance should bedistinguished from contextuall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9,475-780.
Oldham, G.R., & Anne Cummings. (1996). Employee creativity: Personal and contextual factors at work. Academy of ManagementJournal, 39(3), 607-621.
Robbins, S. P. (1983).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acticeHall.
Robbins, S.P. (1998).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8th Edition,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
Robbins, S. P.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9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2001. Sampson, Edward E.(1976). Social Psychology and Contemporary Society. New York, London Sydney, Toronto: John Wiley & sons inc.
Vroom, V. H. (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Weber, A. L. (1991).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Harper CollinsColledge.
NewYork.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