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則人(2009)。國小學童參與不同休閒活動對休閒效益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呂潔如(2001)。城市.遊戲精靈-談訪街舞的文化世界。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余玥林(2004)。單車活動參與者的目標取向、社會支持和休閒型態對休閒效益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何穎怡(譯)(2006)。Alonzo Westbrook著。嘻哈黑話字典。臺北:商周。
林欣慧(2002)。解說成效對休閒效益體驗之影響研究-以登山健行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益民、莊育麟(2002)。台灣街舞少年發展歷史的探索。青少年文畫素描:街舞與同人誌。導航基金會主編。臺北:巨流。
林宜蔓(2004)。游泳者持續參與在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周安盈(2009)。綠色運動參與者之遊憩環境偏好、遊憩體驗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周學雯(2010)。休閒教育對全人教育的影響。教師天地,166,35-39。
邱懿瑩(2012)。有氧舞蹈參與者不同婚姻、年齡、職業、教育程度、平均月收入、有氧舞蹈經驗、參與過之項目、參與之持續性在休閒效益上具有顯著差異。未出版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臺南市。
洪煌佳(2002)。突破休閒活動之休閒效益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洪煌佳(2009)。從生命週期觀點簡是休閒運動效益。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國民體育季刊,38(2),77-81。凃淑蕊(2013)。休閒知覺自由、社會支持、休閒效益、登山運動參與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登山步道健行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施清發(1999)。老人的休閒參與程度與休閒體驗中自由感無聊感及休閒需求間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高雄市。姚代平(2004)。以休閒為動機之業餘戲劇參與者之態度、涉入與休閒效益之探討-以台北地區的大學戲劇社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吳忠宏、范莉雯、江宜珍(2001)。淺談休閒教育之定義、模式內容與活動規劃。國際輔導,41(2),44-51。吳浩銘(2006)。老人休閒活動促進之研究-以桃園縣老人機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吳怡靜(2006)。都市公園休閒活動參與者之休閒行為與休閒利益之研究-以豐樂公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吳家瑞(2007)。國內大型重型機車參與者生活型態、休閒涉入、知覺風險、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聲佶(2009)。台灣街舞文化的社會意涵。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吳盛文(2011)。新竹縣公立國中生休閒運動參與動機、阻礙因素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徐元民(2003)。體育學導論。臺北市:品度圖書。
徐新勝(2007)。衝浪活動參與者之休閒動機、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休憩研究,8(1),15-25。
郭秀娟(2005)。運動休閒健康管理總論。台北縣: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許建民、高俊雄(2004)。青少年休閒參與動機模式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8(3),51-63。陳信安(2000)。休閒活動的知覺自由與阻礙之研究-以台北縣淡水鎮國小六年級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研究所碩士,臺北市。陳中雲(2002)。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嘉雯(2005)。登山健行活動之登山客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陳永安(2007)。圍棋參與者消費行為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大學及高中圍棋社社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連婷治(1998)。台北縣國小教師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縣。連哲民(2007)。街舞的創作系統與空間。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梁振翎(2012)。高職學生參與網路遊戲休閒效益研究—以南英商工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臺北市。紫松林(1996)。休閒時代,學習社會。北縣教育,14,33-38。
黃立賢(1996)。專科學生休閒興趣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黃榮賜(1988)。都市公園遊憩需求與遊憩效益之研究-以青年公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黃麗蓉(2002)。桃園縣市國中學生休閒活動參與現況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黃瓊瑤(2013)。澄清湖自行車道騎乘者運動承諾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張少熙(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文楨(2001)。國小學生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張少熙(2003)。台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張俊德(2010)。國小排球選手休閒動機,休閒涉入對休閒效益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楊詩盈(2012)。遊憩偏好、遊憩體驗與休閒效益-以彰化縣國小學童家長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趙元芝(2008)。國中學生網路休閒行為、休閒阻礙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楊琬琪(2009)。自行車活動者之休閒動機、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4(2),頁 84-95。
廖宏偉(2011)。國小學生參與休閒運動之休閒動機、休閒涉入對休閒效益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虎尾科技大學,雲林縣。詹皓宇(2001)。休閒活動與生活健康的關係。臺灣教育,602,41-44。
楊敏玲(1996)。無聊與青少年偏差休閒行為。測驗與輔導。137期,2830-2833。
劉憶勳(2006)。體現.風格-初探青年街舞者的實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臺東市。蔡桂城(2004)。老人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休閒參與與生活效能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長青學苑老人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蔡昕璋(2013)。Me世代青少年學生的次文化:由DISS文化流行現象的影響探討。學生事務,52(1),51-72。
賴韋伶(2008)。大專院校運動舞蹈社團參與者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薛紹君(2010)。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街舞活動涉入程度之研究-以台東縣高中職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盧碧仙(2010)。青少年休閒活動參與、休閒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相關研究-以國軍軍校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戴紋妤(2010)。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與休閒效益之探討-以嘉義市高中職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謝雅欣(2007)。台灣街舞者服裝造型特徵與延伸義之多重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謝俊宏(2011)。休閒籃球參與者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魏忠翰(2009)。高雄市大學街舞社團對產品品牌形象、流行程度與購買意願之研究-以杜比斯商店產品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顏秀燕(2012)。休閒涉入、休閒效益、生活品質與工作滿意之研究─以嘉義市2011年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打造運動島計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市。顏心彥(2010)。臺北市街舞專區街舞舞者使用後評估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羅文琪(2012)。臺北市慢壘運動者之持續涉入、休閒效益及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二、英文部分
Ajzen , I. (1991) Benefits of leisure: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 G. L. Peterson(Eds), Benefits of Leisure(pp. 411-417). Stage College, PA:Venture Publishing.
Arai, S. M. & Pedlar, A. M.(1997).Building communities through leisure: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 healthy communities initiative. Journal of Leisuure Research,29(2),167-183.
Berger, B. G. and Wankel, L. M.(1991). The personal and social benefits of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 State College, PA:Venture Publishing.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1996).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2nd ed.). Dubuque, IA:William C. Brown Publishers.
Driver, Brown, &; Peterson(1991). Benefit of leisure。State Colllege,PA:Venture Publishing,Inc.
Driver, Brown & Peterson(1991).Benefit of Leisure. Venture Publishing, Inc.
Driver, B. L. (1997). The defining moment of benefits. Parks and Recreation, 32(12), 38-41.
Edginton, C. R., Hanson, C. J. & Edginton, S. R.(1992). Leisure program:Concepts, Elkind, D.(1981). The hurried child:Growing up too fast too soon. Reading, MA:Addison-Wesle.
Godbey, G. (1985). Nonuse of Public Recreation Services:A Model. 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3(2),1-12
Guinn, B. & Semper, T. (1997). Body image perception in female Mexican-American adolescent.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67(3),112-114.
Hsieh, S.-C., Spaulding, & Riney, M. (2004).A Qualitative Look at Leisure Benefits for Taiwanese Nursing Students. The Qualitative Report, 9(4), 604-629
Iso-Ahola, S.E. & Park, C. J.(1996).Leisure-related Social support and Self-determination as buffers of stress-illness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8(3), 169-187.
Jackson, E. L. & Burton, T. L. (1989). Understanding leisure and recreation:Mapping the past, charting the fut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9(2), 176~183.
Kelly(1996). Leisure. Needham Heughts. MA:A Simon & Sohuster Company.
Tinsley,H. E. A. and Tinsley, D. J. (1986). A theory of arttributes, benefits, and causes of leisure experience. Leisure Sciences, 8(1), 1-45.
Torkildsen, G. (1999).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4th ed). NY:E & SPON. trends,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 Dubuque, IA:WCB Brown & Benchmark.
Verduin, J. R.,McEwen, D. N.(1984).Adults and their leisure: The need for lifelong learning.Springfield, Ill., U.S.A.:C.C. Thom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