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6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16 02:3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鄭伊婷
研究生(外文):Yi-Ting Cheng
論文名稱:土地、水圳、聚落以高美地區為例的臺灣傳統農村空間構成
論文名稱(外文):Land property,Irrigated system,Settlements-The composition of a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settlements on the region of Kao-mei in Taiwan
指導教授:王維周王維周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ei-Zhou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學系碩士班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建築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7
中文關鍵詞:空間構成歷史變遷土地權屬灌溉組織祭祀圈
外文關鍵詞:Space compositionHistorical transitionLand propertyIrrigation systemReligious Spher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91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臺灣南北狹長,地勢高聳,河川短促,水資源分配不均的地理特性之下,在土地開發史上,漢人勢力之所以優於當時的平埔族群,開發水源之經驗與能力佔據其重要的地位,也因此拓展出維持兩百多年,至今我們所見的傳統農村聚落。

探討高美地區的議題落入土地、水圳、聚落的討論,其主要原因有:一、高美地區位於大甲溪下游沖積三角洲,在具歷史代表性的圖籍中,清楚的描述出水源的改變。二、高美圳的灌溉範圍即為今高美五里,自清時期開發至今乃為一獨立、自主的範疇,在整個歷史脈絡下,呈現一完整的生命共同體而形成的社會組織關係。三、此一地區之大部分農地未經過農地重劃,因土地使用與水圳關係保有許多開墾過程中的足跡,有助於本研究對於漢人開墾發展沿革上之探討。四、未來的發展上,因隸屬於中部區域計畫之『台中港特定計畫區』劃定之農業區,在現行及未來發展上仍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特色,希望透過本研究之基礎調查的整理,有助於此地區後續之研究發展。

整體而言,本論文之主要內容由初期對於空間元素-聚落、土地、水圳、廟宇之記錄與調查,進入到社會層面的政治背景、土地權屬、水利組織與祭祀圈之分析探討,了解清領台之後至民國後工業化以前,漢人建構的傳統農村之整體發展與歷史變遷。研究成果上,由土地、水圳構成的空間組織,衍伸至社會層面的信仰組織,本研究以高美地區為例,提出祭祀圈與共引水源及水利灌溉組織有著共同存在的領域關係。
Taiwan has a narrow shape and short, rapid water flows from its river streams which originate from its centralized high ground of terrains and mountains. This topology divides Taiwan’s water supplies unevenly throughout its body. Throughout Taiwan’s history of settlement and land development, early Sino settlers had better knowledge and skills than the “flat-land” aborigines with regard to water distribution and irrigation development, This level of understanding underpinned the viability of their settlements for more than two hundred years and is both still relevant to the current farming villages and evident in the area formations that we see today.

Reasons for the topic discussions, on Land property, Irrigated system, and Settlements that are specifically within the Kao-mei region, are:
1. the region of Kao-mei is a delta which was formed at the lower stream of the Tacha river, and clear descriptions and changes within this region can be seen in many historical citations and documents.
2. Kao mei’s irrigation area now covers the five districts of Kao mei today. Since the Ching Dynasty, this region has been categorized as an independent area, and has been representated as having a body of community and society of its own.
3. Most of the farmlands within this region have not been reorganized, therefore, evidence of land utilization and Irrigated system can still be traced from the process of early settlement. This assists research and analysis into early Sino settlement in this particular region.
4. This particular agricultural region is part of the central regional development plan that is part of the specially designated area of Taichung port.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s still remain as its primary specialty and focus for the presence and future within this region, and hopefully, this research and investigation will bring benefits and be of value to future development and study of this particular region.

This thesis includes records and investigations into early settlements, villages and towns formation, in particular the development of Land property and Irrigated systems, and the religion and temples that evolved in this region. It covers a sequence of detailed analyses from social and political backgrounds, land ownership, irrigatio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and the religious sphere, with an emphasis on a dissection that focuses on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Sino settlement and historical transitions dated from the era of the Manchurian dynasty up to the industrialization period.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settlements is initiated by the availability of water and land – essential elements - and is extended further by social and religious aspects as developments progress. This research uses the Kao-mei region as an example, and identifies the religious sphere, water and irrigation utilization as relational components for its co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in this particular region.
目 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謝誌
目錄
圖目錄
表目錄
照片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1 緣起
1-2 研究動機與目的
1-3 研究對象與範圍
1-4 文獻回顧與相關資料整理
1-4.1 聚落型態的研究
1-4.2 土地變遷的研究
1-4.3 水圳相關的研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獻蒐集
1-5.2 實地紀錄與調查
1-5 研究流程與章節架構

第二章 高美地區的地理環境與自然條件
2-1 地理區位
2-2 道路系統之發展過程
2-3 地質與地形
2-4 氣候
2-5 水文與海域
2-5.1 大甲溪
2-5.2 人工渠道
2-5.3 地下水
2-5.4 海岸地形
2-6 高美地區之自然條件特性

第三章 高美地區的土地演變過程
3-1 行政劃分沿革
3-2 清雍正以前-平埔族時代
3-3 清雍正以後-漢人與平埔族人之間的土地問題
3-3.1 清領時期對台之土地政策
3-3.2 高美庄古契文書之解析
3-3.3 清領時期高美庄之開墾狀況
3-4 日治時期-土地所有權登記與水利建設
3-4.1 日治時期的土地所有權人登記
3-4.2 日治時期的水利建設與水力組合
3-5 戰後國民政府的土地改革
3-5.1 三七五減租
3-5.2 公地放領
3-5.3 耕者有其田
3-5.4 台中港特定區計畫
3-6 高美地區的土地開發與變遷過程

第四章 高美地區之社會組織與空間構成
4-1 聚落人口構成與土地分佈關係
4-1.1 人口構成
4-1.2 各聚落之基本資料建立
4-1.3 聚落型態與演變過程
4-2 土地與水圳之空間構成關係
4-2.1 工業化前的產業與生活方式
4-2.2 水利灌溉系統
4-2.3 土地權屬分佈與水圳灌溉領域分析
4-2.4 土地所有權與水圳灌溉的構成關係
4-3 信仰反映於空間的領域構成
4-3.1 宗教信仰
4-3.2 共同祭典--農曆「九月初一觀音佛祖回鑾遶境」
4-3.3 祭祀圈的構成

第五章 結論
5-1 結論與議題討論
5-1.1 漢人農村社會建構的源起 - 受政治背景與土地政策下的影響.
5-1.2 生產空間的構築-水權所構成的聚落領域關係
5-1.3 灌溉系統形成的社群組織 - 祭祀圈與水圳灌溉領域之契合
5-1.4 空間領域的構成-以土地、水圳、聚落詮釋的傳統農村空間結構
5-2 心得與後續研究


附錄一 年表
附錄二 文獻參考書目
附錄三 古契文書稿本
論文類:

方淑美,1995,<臺南西港仔刈香的空間性>師大地理研究所碩論。
方鳳玉,1999,<臺灣傳統聚落中的五營研究—以雲林地區為例>雲科工業設計技術研究所碩論。
池永歆,1999,<空間,地方與鄉土:大茅埔地方的構成及其聚落的空間性>,師大地理研究所博論。
朱香如,2003,<嘉義新塭聚落之空間構成分析>,成大建築學系碩論。
李依玲,2003,<北門聚落之空間構成分析>,成大建築學系碩論。
吳建興,1997,<澎湖舊網垵社聚落的領域層次>,中原建築學系碩論。
吳培暉,1997,<1911年以前金門與澎湖村落空間的比較>,成大建築學系博論。
林晉德,1994,<神、祖靈、鬼之性質及地位對澎湖祠廟空間之影響>,中原建築學系碩論。
林營宏,1995,<由澎湖四櫸頭內之儀式行為探討住屋領域之界定>,中原建築學系碩論。
林經國,1996,<台南市媽祖廟建築變遷之研究--廟宇的傳統與現代>,成大建築學系碩論。
周介一,1997,<澎湖農漁業活動及空間使用>,中原建築學系碩論。
洪心光,1980,<清末五分埔聚落之空間構成之研究>,成大建築學系碩論。
洪曉聰,1993,<烈嶼傳統聚落之研究村落領域關係、擇址和空間組織之探討>
,成大建築學系碩論。
洪健榮,1993,<清代臺灣社會的風水習俗>,師大歷史研究所碩論。
夏雯霖,1994,<清末後堆地方傳統聚落之研究>,成大建築學系碩論。
孫家昌,2000,<西拉雅公廨建築初探:以台南地區為主>,中原建築學系碩論。
梅國慶,1993,<從安全與防禦的觀點看清代東勢角地方傳統聚落之發展>,成大建築學系碩論。
陳胤霖,2000,<臺南市安南區傳統村落祭祀空間之研究>,成大建築學系碩論。
陳鴻圖,2001,<嘉南大圳研究(1901-1993)-以水利組織與環境的互動歷程>政大歷史學系博論。
張志成,1998,<臺灣南部地區民間信仰與廟宇建築之發展研究>,成大建築學系碩論。
許維中,1996,<台灣沿海地區土地利用對於溼地資源影響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台大地理研究所碩論。
曾光棣,1995,<澎湖的五營-以空間角度來看>,中原建築學系碩論。
黃秋萍,1999,<台灣傳統農村聚落空間結構變遷之研究—以斗六市大潭為例>,雲科工業設計技術研究所碩論。
黃 瑜,1999,<漚汪庄祭祀領域空間性之研究>,成大建築學系碩論。
蔣瓊徽,1996,<澎湖聚落民間信仰空間防禦體系之探討>,中原建築學系碩論。
劉佳鑫,1987,<陽宅形法中的幾個觀念>,中原建築學系碩論。
劉敏耀,1994,<"地理"對澎湖聚落空間的影響>,中原建築學系碩論。
蔣瓊徽,1996,<澎湖聚落民間信仰空間防禦體系之探討>,中原建築學系碩論。
蔡智仁,1997,<澎湖社里領域之再省思--以望安島及將軍澳兩島七社里為比較>,中原建築學系碩論。
關麗文,1987,<澎湖傳統聚落發展之研究>,台大土木工程研究所碩論。
蘇益田,1994,<生態條件對澎湖傳統聚落型態之影響>,中原建築學系碩論。
謝依璇,2001,<黃氏宗族在深坑地區的墾拓歷程及其古厝之研究>,中原建築學系碩論。
戴政新,2002,<一個農村聚落人地關係轉換之研究—以新竹縣六家地區為例>,北大地政學系碩論。



中文參考書目:

文崇一,1975,<西河的社會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第六號。
王銘銘,2000,<社會人類學>,五南,台北
王萬邦,2003,<台灣的古圳道>,遠足文化,台北
李亦園,1981,<信仰與文化>,巨流圖書,台北
李豐楙,1998,<藝文資源調查作業參考手冊一 - 信仰節俗類>,行政院文建委員會,台北。
李世榮、吳立萍,2003,<臺灣老鄉鎮>,遠足文化;台北
呂順安,1994,<台中縣鄉土史料>,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台北。
林會承,1978,<清末鹿港街鎮結構>
林會承,1998,<藝文資源調查作業參考手冊三 – 傳統聚落與傳統建築類>,行政院文建委員會,台北。
林美容,1996,<台灣文化與歷史重構>,前衛出版社;台北。
拉普普 著、張玫玫 譯,1985,<住屋形式與文化>,境與象出版社;台北。
芮克里夫-布朗 著、夏建中 譯,1991,<社會人類學方法>,久大桂冠,台北。
胡振洲,1977,<聚落地理學>,三民書局。
洪麗完,2002,<台灣中部平埔族古文書研究與導讀>,台中縣立文化中。
洪敏麟,1983,<台灣舊地名之沿革>,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台中。
洪慶峰,1989,<台中縣大甲溪流域開發史>,臺中縣立文化中心;臺中
胡萬川,1997,<清水鎮閩南語故事集(一)、(二)>,台中縣民間文學集22、25,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台中。
郭肇立,1998,<聚落與社會>,田園城市文化。
陳芳蕙,1984,<村落地理學>,五南,台北
陳秋坤,1994,<清代台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台北。
陳榮村,1993,<台灣海岸聚落發展之研究>,胡氏圖書出版。
陳鴻圖,1996,<水利開發與清代嘉南平原的發展>,國史館。
陳庚金,1987,<臺中港開發史>,臺中縣立文化中心;臺中
莊永明,1996,<台灣鳥瞰圖>,遠流出版。
彭一剛,1991,<村鎮聚落的景觀分析>,地景出版社。
黃文博,1989,<臺灣信仰傳奇>,臺原;台北。
黃文博,1997,<台灣民間信仰與儀式>,常民文化:台北。
黃秀政,2001,<臺中縣海線開發史>,臺中縣立文化中心;臺中
劉澤民,1990,<大肚社古文書>,台灣省文獻會,
賴志彰,1998,<大甲溪流域聚落與民居>,臺中縣立文化中心;臺中。


中文期刊類:

王世慶 ,1972,《從清代臺灣農田水利的開發看農村社會關係》,<臺灣文獻>Vol.23(3):107-150,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王興安 ,2001,《評柯志明著-番頭家-清代台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台大歷史學報>Vol.26:p225-234
王崧興 ,1973,《濁大流域的民族學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VOl.36:1-9,中央研究院
李乾朗 ,1986,《臺灣的寺廟》,<民族文化叢書>Vol.22,台灣省政府新聞處
李承嘉 ,2003,《「存在空間」的詮釋:傳統空間規劃的一個省察》,<台灣土地研究>Vol.6:83-104
林美容 ,1987,《從祭祀圈來看台灣民間信仰的社會面》,<台灣風物>Vol.37-4:143-168,台北市:台灣風物雜誌社
林玉茹 ,1998,《清代臺灣的洪水災害》,<臺灣文獻>Vol.49(3):83-103
計文德 ,1994,《清代拓墾大肚台地以西埔園之土地取得問題初探》,<中縣拓墾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86-165,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計文德 ,1997,《清代台灣感恩社土地給墾研究-平埔族拍瀑拉族群古文書研究之ㄧ》,<台灣源流>Vol.7:55-59
計文德 ,1999,《牛罵頭的平埔族-清水地區日據時代拍瀑拉族人的初步調查》,<臺灣文獻>Vol.50(1):75-101
計文德 ,2003,《清代台灣平埔族拍瀑拉族人土地給墾研究》,<台中縣開發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105-146,中縣文化局。
洪麗完 ,1994,《岸裡大社土官潘氏家族興替之考察-以鐘藏岸裡文學為中心》<中縣開拓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188-247,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施振民 ,1973,《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Vol.36:191-208
施添福 ,1980,《地理學中的人地傳統及其主要的研究主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Vol.6:203-242
施添福 ,1991,《台灣竹塹地區傳統稻作農村之民宅—一個人文生態學的詮釋》,<師大地理研究報告>Vol.17
施添福 ,1992,《清代台灣竹塹地區的聚落發展和形態》,<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論文集(一) - 台灣歷史上的土地問題>p57-104,中央研究院台灣史學田野研究室,台北。
施添福 ,1993,《台灣聚落研究及其史料分析—以日制時期的地形圖為例》,<台灣史與台灣史料:台灣史料評析講座紀錄(一)>,台北,自立晚報
施添福 ,2000,《〈臺灣傳統聚落的血緣構成〉:以研究方法為中心》,<宜蘭文獻雜誌>Vol.47:3-28
惜 遺 ,《臺灣之水利問題》,<台灣銀行季刊>Vol.3(3):1-139
陳漢光 ,1972,《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臺灣文獻>Vol.23:85-104。
陳壬癸 ,1981,《談台灣民間習俗「風水」》,<臺灣文獻>Vol.32:95-99,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秋坤 ,1992,《十九世紀初期土著地權外流問題-以岸裡社的土地經營為例》,<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論文集(一) - 台灣歷史上的土地問題>p29-56,中央研究院台灣史學田野研究室,台北。
陳秋坤 ,1994,《清代台灣農村土地利用和租佃關係-以岸裡社的土地經營為例(1740-1820)》,<中縣開拓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248-287,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許嘉明 ,1973,《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Vol.36:165-190
許嘉民 ,1978,《祭祀圈之於居臺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Vol.11-6:59-68,台北市: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惠 邨 ,1959,《清代臺灣之租賦》,<台灣文獻>Vol.10(2):91-147
富田芳郎,1943,《台灣鄉鎮之研究》,<台灣銀行季刊>Vol.7(3):85-109
張勝彥 ,《清代臺灣漢人土地所有型態之研究》,<臺灣文獻>Vol.?:15-42
溫振華 ,2004,《清水鎮鄉土史之建構》,<中縣文獻>vol.10:1-22
漢寶德 ,1983,《風水:中國人的環境觀念架構》,<國立臺灣大學城市與鄉村學報>Vol.2(1):123-150
蔡宏進 ,1992,《台灣近代工業化與都市化對農地利用與問題之影響》,<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論文集(一) - 台灣歷史上的土地問題>p323-342,中央研究院台灣史學田野研究室,台北。
蔡志展 ,1998,《明清臺灣的水源開發》,<臺灣文獻>Vol.49(3):21-70
廖本全 ,2003,《「存在空間」的詮釋:傳統空間規劃的一個省察》,<台灣土地研究>Vol.6(1):83-104
潘朝陽 ,1991,《現象地理學—存在空間的一個詮釋》,<中國地理學學會會刊>Vol.19:71-90
潘朝陽 ,1996,《臺灣宗教現象地理學研究之回顧》,<思與言>Vol.34(2) :1-20
潘朝陽 ,1996,《大湖地方性的構成—歷史向度的地理詮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Vol.25:1-41
潘朝陽 ,1999,《從赫特納到沙學浚的地理學本質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Vol.30:125-158
潘朝陽 ,2000,《空間、地方觀與「大地具現」暨「經典訴說」的宗教性詮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Vol.10(3):169-188
潘朝陽 ,2000,《「空間、地域與文化」跨學科座談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Vol.10(4):65-113
潘朝陽 ,2002,《周易的環境倫理及其大地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Vol.37:23-48
羅明哲 ,1992,《日據以來土地所有權結構之變遷-兼論土地改革》,<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論文集(一) - 台灣歷史上的土地問題>p255-283,中央研究院台灣史學田野研究室,台北。
賴志彰 ,1994,《一九四五年以前台中居民空間地域特性之轉化》,<中縣拓墾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288-302,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賴志彰 ,《台中水資源》,<中縣文獻>vol.3:1-71
謝繼昌 ,1973,《濁大流域的民族學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VOl.36:57-77,中央研究院
未屬名 ,2004,《簡論台灣土地制度》,台灣文化學院網站

臺灣文獻叢書:

<臺灣中部碑文集成>,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五一種,1962。
陳壬癸 譯,《臺中地方移住民史》,<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一卷上第六號>
王世慶 譯,《臺中地區移民史》,<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一卷上第七號>
王世慶 譯,《臺中地區移民史》,<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一卷上第八號>

日文參考書目:

<台灣土地慣行一斑>,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編,1998,南天,台北
<台中州要覽>,1985,成文出版,台北
<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臺灣>古田東伍,1968,增補版,p717,富山房

史誌類

<台中縣志,卷首,第一冊>,1989,台中縣政府。
<台中縣志,卷三,政事志,第二冊>,1989,台中縣政府。
<台中縣志,卷四,經濟志,第一冊>,1989,台中縣政府。
<清水鎮志(增編本)>,1998,臺中縣清水鎮公所。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宗教篇>,1997,台灣省文獻會。
<諸羅縣志>,1983,成文出版社。
<裨海紀遊>,1983,成文出版社。
<彰化縣誌-道光版>,1993,彰化縣文獻委員會

地圖類

<臺灣堡圖>,台灣總督府臨時土地調查局,1904,台北,遠流。
<臺灣地形圖>大日本帝國參謀本部陸地測量部,1925,台北,遠流
<高美庄圖-台中涑霧東堡清水街>1905,台中農田水利會清水工作站藏。
<高美段各水利小組灌溉圖>,2004,台中農田水利會清水工作站提供。
<台中縣清水鎮高美段地籍圖-中華民國六十三年測繪>,清水地政事務所。
<台灣地區相片基本圖:魚寮>,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1993
<台灣地區相片基本圖:魚寮>,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1977
<台灣地區相片基本圖:高美>,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1993
<台灣地區相片基本圖:高美>,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1977
<台灣地區相片基本圖:甲南>,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1993
<台灣地區相片基本圖:甲南>,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1977
<台灣地區相片基本圖:大甲溪口>,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1977
<台灣地區相片基本圖:南埔>,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197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池永歆,1999,<空間,地方與鄉土:大茅埔地方的構成及其聚落的空間性>,師大地理研究所博論。
2. 關麗文,1987,<澎湖傳統聚落發展之研究>,台大土木工程研究所碩論。
3. 李亦園,1981,<信仰與文化>,巨流圖書,台北
4. 洪敏麟,1983,<台灣舊地名之沿革>,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台中。
5. 胡萬川,1997,<清水鎮閩南語故事集(一)、(二)>,台中縣民間文學集22、25,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台中。
6. 王世慶 ,1972,《從清代臺灣農田水利的開發看農村社會關係》,<臺灣文獻>Vol.23(3):107-150,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7. 王興安 ,2001,《評柯志明著-番頭家-清代台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台大歷史學報>Vol.26:p225-234
8. 王崧興 ,1973,《濁大流域的民族學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VOl.36:1-9,中央研究院
9. 林美容 ,1987,《從祭祀圈來看台灣民間信仰的社會面》,<台灣風物>Vol.37-4:143-168,台北市:台灣風物雜誌社
10. 林玉茹 ,1998,《清代臺灣的洪水災害》,<臺灣文獻>Vol.49(3):83-103
11. 計文德 ,1997,《清代台灣感恩社土地給墾研究-平埔族拍瀑拉族群古文書研究之ㄧ》,<台灣源流>Vol.7:55-59
12. 計文德 ,1999,《牛罵頭的平埔族-清水地區日據時代拍瀑拉族人的初步調查》,<臺灣文獻>Vol.50(1):75-101
13. 施振民 ,1973,《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Vol.36:191-208
14. 施添福 ,1980,《地理學中的人地傳統及其主要的研究主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Vol.6:203-242
15. 施添福 ,1991,《台灣竹塹地區傳統稻作農村之民宅—一個人文生態學的詮釋》,<師大地理研究報告>Vol.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