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1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13 02:5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朝卿
研究生(外文):Lin, Chao-Chin
論文名稱:老子生命哲學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On Laozi's philosophy of life
指導教授:伍至學伍至學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u, Zhi-Xu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0
中文關鍵詞:歸根復命致虛守靜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外文關鍵詞:guigen fuming (returning to one’s origin)zhixu shoujing (to be most modest and with low profile)Daojiansu baopu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3
  • 點閱點閱:104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2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現代社會雖然因為科學的進步,物質環境較以前改善不少,然物質生活越極度奢華,使人心的取向朝物質發展的過程,不斷向物慾主義靠攏,人類的慾望一再的被物質生活所滿足,卻也一再衍生更多的慾求。無限的追求滿足慾望似乎陷入了無底深淵了無終止。讓人反倒有如浮萍一般不知該歸向何處的感覺,我們是否經常反省查覺到物質生活越發達、越便利,人們便越依賴物質,整個心性皆攀附在物質上,因此與其說人們控制了物質,提供了便利,反倒不如說物質已侵蝕了我們的心靈,人們就像著了魔似的非追求物質即無法生活下去,勾心鬥角、強取豪奪便由然而生,完全喪失人的善良本性,有鑑於此,我們是否能從老子的道德經中重新找回人的本性,將人再度從追求滿足物質生活中解放出來。現今社會因彼此的利害關係造成太多相互爭鬥與機智巧詐,價值觀混亂的年代,不亞於春秋戰國時代,充分反應出其心靈重整與安頓的必要性。
本文試著藉由老子哲學中道與天地人我之間的思維,來尋求人類生命危機的解決方法,同時循著老子的生命起源思想中自然哲思的形而上道論,以老子體察天地萬物的眼光作一連貫形而下天地萬物間歸根復命、循環不已的創生力量暨以譬喻的方式描述吾人修身(心)及安身立命之方,在人生命的意義上,一、增加生命的包容性,肯定所有生命存在的價值,二、肯定生命的超越性, 三、建立生死安頓的自然生命觀,更坦然面對生命的有限性,深刻地感受到老子心中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幸福生活。
The material environment of human has improved drastically due to the advan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owever, the more people indulge in the luxurious and expensive material world, their wills and feelings become more and more materialistic. Even as human desires continually being satisfied by the material world, more and more desires evolve. Such infinite pursuits of materialistic satisfaction seem to be a bottomless abyss. It is like rootless duckweed that drifts without destination. How often do we search our hearts and make self-reflections that would let us realize that the more developed and convenient our material life is, the more we rely on the material world; our body and minds cling totally on materials. Instead of considering that we, as humans, to have achieved convenience of living through the mastery of the material world; rather, the material world has corroded our hearts and minds. People could not live without pursuing materials, as if they were bewitched; they manipulate and intrigue with strategies with one another and snatch whatever they desired by forces if necessary; they act as if they have lost the good and honest nature completely. Therefore, whether we can retrieve people’s natural disposition from Laozi’s Dao De Jing and to liberate people from such endless materialistic pursuit in life again is quite a challenge. As the conflicts of interests had created too many fighting and disputes by the deception and tricks among one another in the society nowadays, the chaotic values of the time is not inferior to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s; it reflects amply the necessity to reconcile and to reorganize one’s spirit and mind .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search the solutions for the crisis of human life based on the thoughts discussed in the philosophy of Laozi regard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Dao and the heaven, the earth and the human beings. Meanwhile, it is to follow the metaphysical Daoism in th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f Nature which implied in Laozi’s thoughts on the origin of life; and to see and experience the universe from the eyes of Laozi, which act as a series of ontological creative forces that kept returning to one’s origin and circulating within the universe. It also uses metaphors to describe the ways that cultivate one’s moral character (heart), in order to settle oneself physically and spiritually. In searching for the meanings of life, firstly, it is to enhance the containment of life and to be positive of the values for the existence of all creatures; secondly, to affirm the transcendence of life; and thirdly, to establish a calm and natural viewpoint towards life and death; further, to face the limitation of life with composure, in order to experience profoundly of what Laozi meant by tasting the plain food as gourmet, wearing the ordinary clothes as magnificent garments, and living with peace and enjoyment in secular and happy life.
誌謝…………………………………………………………………………………Ⅰ

摘要……………………………………………………………………………..….Ⅱ

ABSTRACT……………………………………………………………..…………Ⅲ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探討.......................................................................................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4

第二章 老子的生命起源思想............................................. ...................................6

第一節 自然哲思的道論...................................................................................6

第二節 自然道論的生命觀………………......................................................24

第三章 老子體道為用的養生哲理........................................................................34

第一節 道法自然............................................................................................34

第二節 柔弱之道............................................................................................41

第三節 簡樸之道............................................................................................47
.
第四章 老子生命哲學的現代影響與意義...........................................................52

第一節 老子的生命哲學提供當代生死的正確觀……………….………...52

第二節 老子的生命哲學給予當代生命教育的意義………………………60

第五章 結論………………………………………………….….………………..70

參考文獻…………………………….…………………………………………….74
一、古典文獻資料(原典、集解、注譯)
(一) 老子部份
王弼,《老子道德經、老解老》,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成玄英,《老子義疏》,台北:廣文書局,1974年。
吳澄,《道德經注》,台北:廣文書局,1981年。
河上公等著,《老子四種》,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
范應元,《老子道德經古本集註》,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焦竑,《老子翼》,台北:廣文書局,1965年。
蘇轍,《老子解》,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釋憨山,《老子道德經憨山解》,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二) 其他部分
高誘注,《淮南子注釋》,台北::華聯出版社,1968年。
許慎、段玉裁著,《說文解字注》,台北:蘭臺書局有限公司,1991年。

二、當代中文專著

﹝蘇﹞葉‧莫‧梅列金斯基著,魏慶征譯,《神話的詩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
A.E.泰勒著,謝隨知、苗力田、徐鵬譯,《柏拉圖其人及其著作》,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0年。
方東美,《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孫智燊譯,台北:成均出版社,1984年。
方東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70年。
止庵,《老子演義》,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王中江,《道家形而上學》,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王邦雄,《老子的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局,1986年。
王邦雄,《老子道》,台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
王淮,《老子探義》,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王葆玹,《老莊學新探》,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
王德有,《道旨論》,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王曉華,《個體哲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
尼采著,余鴻榮譯,《歡悅的智慧:快樂的科學》,台北:志文出版社,1984年。
伍至學,《老子反名言論》,台北:唐山出版社, 2002年。
任繼愈,《天人之際》,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
安井衡,《管子纂詁》,台北:河洛圖書出版杜,1976年。
朱謙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4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余培林,《新譯老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吳怡,《新譯老子解義》,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
吳經熊,《哲學與文化》,台北:三民書局,1985年。
吳靜宇,《老子義疏註》,高雄:大眾書局,1979年。
宋常星,《道德經講義》,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
李景源,《史前認識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0年。
沈清松,《現代哲學論衡》,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
亞里士多德著,秦典華譯,《論靈魂。論夢》,台北:慧明文化出版社,2002年。
叔本華著,陳曉南譯,《愛與生的苦惱》,台北:志文出版社,1985年。
叔本華著,劉大悲譯,《意志與表象的世界》,台北:志文出版社,1974年。
林逋,《省心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保羅。田立克著,魯燕萍譯,( Paul Tillich),《信仰的動力》,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柏拉圖,《游敘弗倫,蘇格拉底的申辯,克力同》,嚴群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
段德智,《死亡哲學》,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新亞研究所,1984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書》,鄭振煌譯,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袁珂,《中國神話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
馬昌儀,《中國靈魂信仰》,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
馬凌諾斯基著,朱岑樓譯,《巫術、科學與宗教》,台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
馬敘倫,《老子校詁》,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年。
高亨,《重訂老子正詁》,台北:古籍出版社,1957年。
高明,《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張立文,《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1989年。
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張松如、邵漢明,《道家哲學智慧》,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
理查。塔那斯著,王又如譯,《西方心靈的激情》,台北:正中書局,1995年。
許抗生,〈再解《老子第一章》〉,收錄於陳鼓應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五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
許抗生,《老子研究》,台北:水牛出版社,1993年。
許抗生,《帛書老子注譯與研究》,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陳張婉莘,〈追求道家形而上學的中心思想一希臘形而上學和道家形而上學的比較〉, 收錄於陳鼓應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陳鼓應,《老子註釋及評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陳鼓應,《老莊新論》,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陳鼓應,《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陳鼓應、白奚,《老子評傳》,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陳德和,《台灣教育哲學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陳德和,《從老莊思想詮詁莊書外雜篇的生命哲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陳錫勇,《老子校正》,台北:里仁書局, 2000年。
傅偉勳,《生命的學問》,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
傅偉勳,《西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曾昭旭,《老子的生命智慧》,台北:健行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
童笙,《淡泊人生一老子》,台北:正展出版社,2000年,。
賀榮一,《老子之道治主義》,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8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增訂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台北:藍燈書局,1991年。
馮契等,《中國哲學範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黃釗,《帛書老子校注析》,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黃錦鋐,《新譯莊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87年。
黑格爾著,賀自昭、王玖興譯,《精神現象學》,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
楊春時,《生存與超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1998年。
楊家駱主編,高誘注,《淮南子注》,台北:世界書局,1978年。
楊潤根,《老子新解》(上冊),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1994年。
楊儒賓,〈道與玄牝〉,《臺灣哲學研究》,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9年。
葉海煙,《人文與哲學的對話》,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葉舒憲、蕭兵等,《老子的文化解讀一性與神話之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葛晉榮,《中國哲學範疇導論》,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董光璧,《當代新道家》,北京:華夏出版社,1991年。
董芳苑,《原始宗教》,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蒙培元,《中國哲學主體思維》,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年。
劉坤生,《老子不老:新證道家哲學真義》,台北:中天出版社,1998年。
劉長林,《中國智慧與系統思維》,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劉黎明,《先秦人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樓宇烈,《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83年。
蔣錫昌,《老子校詁》,上海:商務印書局,1938年。
鄭宗義,《中國人文學科基礎課程(二)思想與信仰—單元五:宋明理學》,香港:香港公開大學,1998年。
鄭曉江,《超越死亡》,台北:正中書局,1999年。
盧育三,《老子釋義》,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羅尚賢,《老子通解》,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嚴靈峯,《老子研讀須知》,台北:正中書局,1996年。
嚴靈峯,《馬王堆帛書老子試探》,台北:河洛出版社,1976年。
嚴靈峯,《道家四子新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嚴靈峯,《輯成玄英道德經開題序訣義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嚴靈峯,《輯李榮老子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三、期刊

伍至學編,《哲學雜誌》第4期,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伍至學編,《哲學雜誌》第7期,台北:業強出版社,1994年。
何小春,〈試從老子樸素辯證法觀其人生哲學思想〉,《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第8卷第1期,2006年1月。
余培林,〈釋老子三寶的「慈」〉,《玄奘學報》第1期, 2000年1月。
李安綱,〈《道德經》道德論〉,《淮陰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2001年6月。
李哲賢,〈弱者道之用一老子弱道哲學析論〉,《哲學與文化》第23卷第4期,1996年4月。
李漢相,〈淺論老子的和合思想〉,《中州學刊》第4期,2004年7月。
沈清松,〈老子的形上思想〉,《哲學與文化》第十五卷,第12期, 1988年12月。
沈清松,〈郭店竹簡《老子》的道論與宇宙─相關文本的解讀與比較〉,《哲學與文化》第二十六卷,第4期,1999年4月。
林義正,〈中國哲學中「虛」概念的演變及體系〉,《哲學與文化》第十八卷第7期,1991年7月。
胡楚生,〈老子三寶釋義〉,《中國文化月刊》第139期,1991年5月。
徐艷芳,〈評析老子的「貴柔守雌」思想〉,《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6期,1996年。
秦曉慧,〈水德一老子的人生哲學〉,《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第20卷第1期,2004年2月。
袁保新,〈當代新道家〉,《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12期,1994年6月。
馬秋麗,〈論老子的「三寶」〉,《魯行經院學報》第6期,2001年。
寇養厚,〈老子的「陰柔勝陽剛」觀念〉,《煙台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1994年。
張立云,〈老子的「三寶」思想在歷史進程中的實踐〉,《黑龍江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4年6月。
張志芳,〈論《老子》的柔弱勝剛強〉,《華僑大學學報》第2期,2001.年。
郭沂,〈從道論到心性之學一老子哲學之建立〉,《哲學與文化》第二十四卷,第4期,1997年4月。
陳康,莊雅棠譯,〈老子哲學中「道」之意義〉,《中國文化月刊》第85期,1986年11月。
陳鼓應,〈道家的人文精神一從諸子人文思潮及其淵源說起〉,《成功大學法鼓人文講座講稿》,2006年5月。
陳曉春,〈從「慈」看《道德經》人際關係的基本思想〉,《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2001年。
棻海煙,〈道家環境倫理學之建搆及其可能之限度〉,《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29期,2004年6月。
賀少陽,〈慈一老子天道觀的人道主義〉,《文藝月刊》第238期,1989年4月。
鄔昆如,〈道家與懷德海一「生」概念與「創生」概念之比較〉,《哲學與文化》第十五卷第5期,1988年五月。
蒙禮雲,〈老子思想的現代詮釋〉,《黔西南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4期,2002年12月。
劉笑敢,〈試論老子哲學的中心價值〉,《中州學刊》第2期, 1995年。
韓連武,〈論《老子》的思想體系〉,《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第一卷第3期, 2002年6月。

四、學位論文

全明鎔,《先秦生死觀研究》,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4年。
何崑榮,《老子守柔思想研究》,南華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何聰明,《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一以老子思想詮釋為例》,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李宗蓓,《莊子生死觀研究》,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9年。
周安邦,《老子思想之探源與解析》,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
宴啟瑛,《李榮注老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0年。
康韻梅,《中國古代生死觀之探究》,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2年。
彭馨慧,《老子法自然的美學》,中央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黃裕宜,《《老子》自然思想的考察》,臺灣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 2001年
楊忠道,《陸希聲注《老子》思想之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蘇雅慧,《莊子生死觀對死亡教育之啟示》,師範大學教育所碩士論文,1995年。
蘇慧萍,《《老》《莊》生死觀研究》,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1年。

五、外文資料

《Bergson》,Leszekkola kowski,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