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9 14:4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侯雅婷
論文名稱:幼教師進行在地化課程之歷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on Implementing Localized Curriculum of a Kindergarten Teacher
指導教授:高傳正高傳正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幼兒教育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學前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幼教師在地化課程專業能力
外文關鍵詞:Kindergarten teacherslocalized curriculumProfessional capaciti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5
  • 點閱點閱:299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1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幼教師進行在地化課程的歷程研究,包含教師課程進行的教學策略、專業能力成長、幼兒之學習歷程變化。採用協同行動研究及三角檢定法,資料來源為參與者觀察記錄、半結構訪談內容、省思札記、幼兒作品,提高研究的信賴度與嚴謹性。
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透過行動研究可形成在地化課程:
利用與協同教師對話與討論,形成課程以前,先了解實行課程的對象與生活背景,蒐集相關可用資源,以解決課程形成的困難。
二、運用的教學策略:
敏敏老師運用(一)故事與討論;(二)實際作品與討論(三)歌舞與音樂的歷程形成課程,而經由老師引導幼兒討論至觀察,再進入行動和實作,最後討論完再進行實作。
三、教師達到的專業能力:
(一)與協同教師的溝通;(二)情緒的管理;(三)資源的收集;(四)活動的設計、評量及統整;(五)自我反省與思考,此五項能力。
四、幼兒的歷程變化:
(一)孩子經由沉默少言進步到會表達自我想法。
(二)作品技巧由練習使用工具轉成熟練,並可自由創作。
(三)由無法融入團體表現出配合,願意進行音樂、戲劇的演出。
關鍵字:幼教師、在地化課程、專業能力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localized curriculum of a kindergarten teacher, including the teachers’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professional capacities of teachers as well as learning progress of children.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was adopted thick description, data triangulation, including the reflective journals, documents, interviews, children works were used to increase the authenticity and trustworthiness of this research. The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s:
1. It could be held to localized curriculum research by action research:
At the beginning, using conversation and discussion with coordinate teacher, to realize children’s life and background. Collecting resources and improving the difficulties to form the curriculum.
2. Strategies of teaching:
(1) Stories and discussion; (2)Children’s works and discussion; (3)Dancing and music using to form a course; not only to make teachers use methods of discussion, observation, action, operation, but also to take discussion and operation by teacher’s guidance.
3. Professional capacities :
(1)Communication with coordinate teacher;(2)management of emotion;(3)collection of resources;(4)activity-design, assessment and integration; (5)Self-reflecting and thinking.
4. Children’s changes:
(1)From seldom speaking to express self-thinking; (2)skills from poor to skillful and self-creating; (3)Children who were difficult to take part in the group activities, then, were willing to join the music and dancing performance.
At last, this research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Keywords: Kindergarten teachers, localized curriculum, Professional capacities.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義..................................................4
第四節 研究範圍..................................................5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學校本位課程..............................................7
第二節 幼稚園之在地化課程.......................................17
第三節 幼教師實施在地化課程之相關研究.......................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37
第一節 協同行動研究法...........................................37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39
第三節 研究工具與角色...........................................43
第四節 研究流程.................................................44
第五節 資料收集與整理分析.......................................46
第六節 信效度...................................................48
第七節 研究者倫理...............................................49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51
第一節 捕魚祭...........................................51
第二節 捕魚去...................................................60
第三節 歌舞慶豐收...............................................77
第四節 討論.....................................................8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91
第一節 結論...................................................91
第二節 建議...................................................93
第三節 研究省思...............................................95
參考文獻.........................................................98


王金國(2001)。教師及課程設計者隱喻及其涵義。教育研究,9,219-228。
方德隆(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論基礎。課程與教學季刊,4 (2),1-24。
白雲霞(2003)。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論模式。高等教育:台北。
伊萬那威(2009)。民族文化進入學校。原教界,22,13-20。
李佩蓉(2005)。幼稚園教師於全語言教室中引導幼兒創作並表達故事之行動
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未出版,花蓮。
呂欣怡(2001)。「地方性」的建構與轉化。文化研究月報,6,1。
何映虹(2008)。阿美族野菜文化融入幼稚園植物教學之研究。台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東。
何福田(1982)。我國台灣地區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之研究。臺北:正昇教
育。
沈翠蓮(1994)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淑琴(2001)。鷹架式遊戲團體對高功能自閉症兒童象徵遊戲影響之個案研究。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特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勁甫(2003)。教育的文化脈絡之探討-「以日本、中國及美國」三個文化的幼教為例,初等教育學刊,14,29-48。
吳采燕(2005)。托兒所啟動本位課程改革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
教育研究所,未出版,新竹。
吳幸宜譯(1994)。學習心理學。臺北:心理。
吳清山(2006)。師資培育的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與發展月刊,2 (1),14-25。
林佩璿(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個案研究:臺北縣鄉土教學活動的歷程。台灣師大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佩瑤(2003)。幼兒生活經驗之研究。台灣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美珍(1996)。幼兒認知發展。臺北:心理。
林淑慧(2003)。小學鄉土教學課程發展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幸曼玲(1994)。從情境認知看幼兒教育。初等教育學刊,3,165-188。
洪雯柔(2009)。本土化運動及其對本土教育之啟發。教育研究月刊,187,47-58。
洪藝芬(2007)。科學圖畫書導入幼兒沙土石探究教學之研究。台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東。
施登堯(2000)。學校本位課程之理論與實務。翰林文教雜誌,14,8-15。
侯天麗(2002)。幼兒對文化知識的覺知。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徐榮春(2008)。原鄉活泉在五峰。原教界,22,23-25。
夏曼.藍波安(2002)。原初豐腴的島嶼─達悟民族的海洋知識與文化。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夏林清(等譯)(1998)。教育行動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臺北:遠流。
夏林清(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 。臺北:遠流。
章金蓮(2009)。傳統技藝在桃源。原教界,22,28-29。
高碧瑤(2006)。社區觀光資源運用於幼稚園教學-以彰化地區為例。靜宜大學
管理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台中。
許宏雨(2008)。論福錄貝爾「遊戲恩物」之教育意義-以球、球體立方體,及積木為例。東吳大學德國文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楊孟麗、謝水南(譯)(2003)。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臺北:心理。
張嘉育(1999a)。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臺北:師大書苑。
張素貞(2001)。建構專業的學校文化:「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定位與釐清。師友,404,44-47。
張嘉育(1999b)。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景添(2008)。都會區的原住民教育資源中心。原教界,22,30-31。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麗玉(2008)。太巴朔國小洪明德之陶藝教學與推廣研究。花蓮東華大學族群關系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惠邦(1997)。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素紅(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一所國小「社區有教室」方案為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美君(2007)。劇團參與學校本位課程協同教學之研究--以台中縣社口國小與大開劇團為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佳琳(2007)。學校本位概念下的自然課程設計研究。花蓮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怡安(2003)。國民小學教師文化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亦安(2002)。基隆市國民中小學教師文化與教師專業成長態度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黃雯琳(2001)。學校本位發展決定的個案研究:以一所「學校社區」社區化之國小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政傑(1999)。由課程的角度看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天地。83,13-17。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黃政傑(1999)。課程設計。臺北:東華。
黃炳煌(1999)。談「課程統整」-以國民教育九年一貫為例。發表於國立中正大學主辦,「新世紀的教育展望」學術研討會。
黃惠珍(1998)。綜合高中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一所學校之個案分析。國立台灣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意舒(1999)。幼兒教育課程發展:教師的省思及深思。臺北:五南。
黃盛豐(2002)。環境教育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學校本位行動研究-以電池回收為例 。臺北師範學院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曾巧如(2000)。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嘉義縣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楊朝祥(199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基本理念與實施策略。臺北:教育部。
詹見平(2002)。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研究-以台中縣「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甄曉蘭(1995)。合作行動研究-進行教育研究的另一種方式。嘉義師院學報,9,297-318。
劉又萍(2008)。劉克襄與夏曼•藍波安生態文學之環境倫理觀比較。國立台南大學生態旅遊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劉于綺(2008)。幼稚園客語教學實施情形與其困境之研究。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百玲(2005)。幼稚園實施自然科學主題課程之協同行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廖宜方(2004)。圖解台灣史(初版)。臺北:易博士文化。
廖文武編譯(1990)。皮亞傑教育的基礎理論。臺北市:五南。
廖瑞鳳(1994)。幼兒教育模式-世界教育趨勢與台灣本土經驗。臺北:光佑。
潘慧玲(2003)。教育研究與質的取徑:概念與應用。臺北:高等。
盧素碧(1994)。幼兒課程理論與單元活動設計。臺北:文景。
盧斐雯(2008)。閩南語教學融入幼稚園課程之研究。台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
士班論文,未出版,台東。
蔡清田(2000)。 教育行動研究。臺北:五南。
蔡清田(2002)。學校整體課程經營:學校課程發展的永續經營。臺北:五南。
蔡宗河(2000)。國民小學學校本位發展-以一所國小圖書館利用教育之個案研究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蔡弘軻(2009)。民族植物染教學課程。原教界,22,32-33。
蔡敏玲、陳正乾譯(1997)。社會中的心智:高層次心理過程的發展。臺北:心理。
蔡鳳麗(2006)。偏遠地區小型學校發展生態課程之個案研究。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鄭勝文(2002)。國中教師參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現況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鄧維華(2006)。幼兒生命教育教學活動之研究-以一所托兒所為例。嘉義大學
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嘉義。
歐用生(1999)。落實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國民教育,39 (4),2-7。
歐用生(1998)。教師專業成長(再版)。臺北:師大書苑。
賴主生(2008)。宜蘭南澳七校資源整合的民族教育。原教界,22,26-27。
謝譯瑩(2003)。學校本位音樂課程發展之個案研究-以台中市一所小學為例。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韓梅馨(2007)。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動機與專業成長取向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譚光鼎、張如慧(2009)。蘭嶼中學原住民文化課程現況之探究:原住民社區本位課程的分析觀點。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7 (1),75-106。
蘇慶珍(2007)。應用科學圖畫書於幼稚園昆蟲探究教學之行動研究。台東大學
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東。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教育部(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基本理念與實施策略。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教育部幼稚園課程綱要研討報告。台北:教育部。
西文部份:
Bennett, C. I. (1995). Comprehensiv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 Theory and
practice(3nd ). Boston:Allyn & Bacon.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onfenbrenner, U. (1989).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 In R. Vasts (Ed.)Annals of
child development. (Vol.6, p187-215). Greenwich, CT: Jai Press.
Cohen, D. (1985).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cision making. In J. Husen & T. N. Posetleth ,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studies(1st ed).(p.110-121)Oxford:Pergamon.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M. ( 2000). Narrative iquiry: 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Eggleston, J. (ed.). (1980).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Britain: A collection of case studies. 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Elliott, J. (1998). Educational theory, practical philosophy and action research .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35(2) , 149-169.
Eyres , J. , & Altheide, D. L. (1999). News themes and ethnic identity: Los Angeles
news reports of Vietnamese , Black ,and Hispanic Gangs. Perspectives on
Social Problems, 11, 85-103.
Erffermeyer, E. S. , & Martry, C. R. (1990). A goal-setting process for evaluation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professional leadership.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93858)
Fullan, M. G. (1991). 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 chang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Jalongo, M. R., & Isenberg, J. P. (2004). Exploring your role: A practitioner´s
introduction 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Jorden, S. (2001).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New directions for social
theory ,Practice, and Polic . McGill Journal of Education, 36(2), 177-180.
Jennifer, L. G., & Rita, A. M. (2007). An investigation of how culture shape
curriculum in early care and education programs on a native American Indian
reservat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34(4), 251-258.
Lee, I.-F., & Tseng, C.-L. (2008). Culture conflicts of the child-centered
approach 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n Taiwan. Early Years, 28(2) , 183-196.
Marsh, C., Day, D., Hannay, L., & McGutcheon, G.. (1990). Reconceptualizio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Falmaer.
OECD. (1979).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aris: OECD.(p.34-39).
Oja, S., & Smulyan, L. (1989).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a development
approach. Philadelphia: The Falmer Press.
Olivia, N.S., & Frances, M. H.(2007).The culture of mexican-americans :It is
importance for early childhood educators. Multiculture Perspectives ,
9(2), 43-50.
Pattnaik, J. (2003). Learning about the “other”:Building a case for 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 among minority children. Childhood Education ,79 (4), 204-211.
Parkay, F. W. & Stanford, B. H. (2000). Becoming a teacher .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Skilbeck, M. (1976). School-Based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J.
Walton(Ed), Rational curriculum planning: Four case studies(pp. 154-166).
London: Ward Lock Educational.
Sim, W. K. (1993). The teacher as catalyst of chang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21st centur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5th ASEAN Council of Teach theory Convention.
Stenhouse, L. (1975).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ondon: Opne University.
Tenenbaun, H. R., Schlichtman, G. R., & Zanger, V. V. (2004). Children´s learning
about water in a museum and in the classroom.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9 , 45-58.
Tu, T. (2006). Teaching young children science : Three key point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33(4) , 245-251.
Whaley, K., & Swadener, E. B. (1990). Muticultural education in infant and toddler
settings. Childhood Education , 66(4) , 238.240.
Vygotsky, L. S. (1934). Thought and languag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Vygotsky, L. S. (1939). Thought and Speech. Psychiatry , 2, 29-54.
Yoon, J., & Onchwari, A. J. (2006). Teaching young children :Three key point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33(6) , 419-423.
Zeichner, K. (1996). Educating teachers for cultural diversity by K. Zeichner ,
S. Melnick, & M.L. Gomez.(Eds.), Currents of reform in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pp.133-175).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