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文崇一。(民79)。台灣居民的休閒活動。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
方進隆、黃榮松、許美智、簡鴻玟、張永政、黃涵蹉(民90)。長期
從事運動訓練對十二分鐘跑走、血壓、心跳率、及血中抗氧化
劑的影響。體育學報,第三十一輯,207-218 頁。
方進隆。(民82)。健康體能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漢文書店。
方進隆。(民86a)。有氧運動。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教育部,104-118
頁。
方進隆。(民86b)。體適能與全人健康。中華體育,9(3),62-69 頁。方進隆。(民87)。體適能推展策略與未來研究方向。中華體育,47,70-77 頁。
方進隆。(民89)。概念導向的體適能教學(Concepts-based Teaching
of Physical Fitness)。2000 國際體育教學研討會報告書。教
育部,台北。9-12 頁。
王敏男。(民87)。健康適能要素之一---「柔軟性教學」之探討。國
民體育季刊,二十七卷,第二期,27-32 頁。
王敏男。(民87)。國小體育科教材教法。台東市:時岱印刷公司。
84
朱嘉華、曾秀卿、葉秀香、黃瓊慧、葉炳宏(民90)。高雄縣國民小
學資源班與普通班學生體格發展與體適能表現之比較研究。體
育學報,第三十一輯,207-218 頁。
江界山、賴麗雲。(民85)。健康體能教材探討與製作。八十五年度
大專體育研討會報告書,15-23 頁。
江界山。(民87)。如何增進體適能。國民體能檢測實務手冊。行政
院體育委員會,75-95 頁。
吳慧君。(民87)。我國中小學及大專學生體適能常模之建立。國民
體育季刊,二十七卷,第二期,45-50 頁。
李彩華。(民87)。台北市國中學生身體活動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卓俊辰。(民87)。體適能與運動處方。體適能指導手冊,中華民國
有氧體能運動協會,106-133 頁。
卓俊辰。(民89)。青少年健身運動習慣的培養。學校體育,第五十八期,第十卷,第四號,20-24 頁。
卓俊辰。(民89)。體適能教學的重要架構與內涵。高中教育,第十三期,12-19 頁。
房瑞文。(民86)。Mosston(摩斯登)練習式、互惠式教學效果的比
較— 以國小籃球教學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85
林正常。(民84)。運動生理學實驗指引。台北市:師大書院發行。
林正常。(民86)。體適能的理論基礎。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教育
部:47-59 頁。
林正常等編著(民88)。國中體育第四冊。台北市:教育部審定。
林正常譯。(民72)。運動生理學。台北,師大書院。
林貴福。(民82)。建立國小學生健康體能常模之可行性研究。新竹
師院學報第七期。165-194 頁。
林貴福。(民89)。體適能和學校教學。學校體育,第五十八期,第十卷,第四號,4-8 頁。
張少熙。(民83)。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
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景祥。(民79):國民小學學生體格、皮脂厚及基本運動能力的發
展與相關。新竹師院學報第四期。349-390 頁。
教育部。(87a):八十六年度提昇國民體能計劃台閩地區中小學童體
能檢測資料處理常模研究。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民62)。中華民國青少年體能測驗。台北市:教育部體育
司編印。
教育部。(民86)。體適能測驗手冊。八十六年度臺閩地區中小學學
生體適能測驗。臺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86
許秀桃、李寧遠。(民80)。四週有氧舞蹈訓練對婦女身體組成、心
肺功能及血液生化值的影響。體育與運動,74, 36-41 頁。
許義雄、陳皆榮、陳麗華、張少熙。(民82)。青少年休閒活動現況
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陳文銓、宋文龍、郭福裕。(民90)。國民小學足球運動員健康體適
能之分析。大仁學報,(20)。177-192 頁。
陳克宗。(民89)。如何提昇小學生體適能。學校體育,第五十八期,第十卷,第四號, 40-47 頁。
陳坤檸。(民83)。受運動訓練與非受運動訓練學童之身體作功能力、
體脂肪百分比、血脂含量之比較。體育學報第十七輯。307-334
頁。
陳彥宏。(民90)。不同體育課程模式對兒童健康體適能與身體自我
概念影響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文俊。(民87)。八週間斷性步行運動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
響-以金山鄉中角國小學童為例。體育學報,26,4 161-168。
頁
黃文俊。(民87)。學童體適能之探討-淺談國小學童體適能之現況。
台灣省學校體育8(2),24-29 頁。
黃文俊。(民88)。國小五年級男童通學方式與身體活動在健康體適
87
能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黃長發。(民88)。中州工商專校學生體適能狀況比較之研究。大專
體育,43 期,134-141 頁。
黃奕清。(民89)。學校體育和健康促進。學校體育,第五十八期,第十卷,第四號,16-19 頁。
黃彬彬。(民85):台灣地區青少年的健康與體能之研究。中華民國
大專院校85 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台北:中國文化大學。
161-171 頁。
莊美玲。(民86)。體適能教學設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
究與發展中心主編。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189-206 頁。
葛錦友。(民90)。體育課中籃球活動強度分析。台灣兒童心臟學會:
心臟病學生體能活動指引研討會。
劉立宇。(民84)。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頻數對體適能的影響。體育
學報,第二十輯, 433-442 頁。
劉德三。(民89)。少年籃球運動員選材之初探。台灣體育,109 期,
60-68 頁。
劉衡江。(民89):新思維的學校體育。國民體育季刊, 二十九卷,第三期,4-5 頁。
蔡佳良、相子元。(民89)。籃球運動對國小學童體適能之影響。國
88
立體育學院論叢,11 卷1 期,151-162 頁。
歐用生。(民83)。國民小學體育科教學資料(五)-球類教學手冊。
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彙編製。
蔣明雄。(民87)。肌力與肌耐力適能的訓練。國民體育季刊,二十七卷,第二期, 58-68 頁。
蔣億德。(民86)。籃球運動的體能結構。台北。大專體育,29 期,
56-60 頁。
蔡錦雀、、陳麗華、王俊明(民87)。國人身體活動程度及健康體適
能之比較研究。體育學報,第二十六輯,153-160。
蔡錦雀、陳麗華、王俊明。(民87)。國人身體活動程度及健康體能
之比較研究。體育學報,第二十六輯,153-160 頁。
盧俊宏。(民87)。從事體適能運動所帶來的108 種利益。台灣省學
校體育,8(5),17-21 頁。
龍田種。(民84)。運動處方與體能。國民體育季刊,二十四卷,第四期,13-21 頁。
龍炳峰。(民89)。國民小學學童規律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體育學報,第二十九輯,81-91 頁。
謝伸裕。(民86)。規律運動的生理調適。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教
育部,61-73 頁。
89
謝幸珠。(民90)。從健康體適能談階梯有氧運動教學。中華體育季刊,五十八輯, 23-30 頁。
謝幸珠。(民90)。淡江大學八十九年學生體適能團隊運動班試辦成
效評估。中華體育季刊,五十五輯, 45-52 頁。
謝錦城。(民87)。運動、體適能與健康的認知。國民體育季刊,二十七卷,第二期,20-26 頁。
謝錦城。(民89)。體適能與全人健康的理念。學校體育,第五十八期,第十卷,第四號,9-15 頁。
謝應裕。(民89)。由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課程談體適能與健康
促進。學校體育,第五十八期,第十卷,第四號,53-58 頁。
簡坤鐘。(民89)。怕你不知道。全民運動月刊,三月號,54 頁。
簡曜輝。(民89)。少年競技運動的心理問題。國民小學樂趣化籃球
指導教材。中華民國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總會出版。
90
英文部分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 medicine,(1995). 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5th Ed. Williams &
Wilkins, 1995.
Blair, S. N., Kohl, H. W., Paffenbarger, R. S., Clark, D. G.,
Cooper, K. H., & Gibbons, L. W. (1989). Physical fitness
and all cause mortalit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62, p2395-2401.
Bouchard, C. Shephard, R. J. (1994). Physical activity ,
fitness, and health : The model and key concept. In C.
Bouchard, R. J. Shephard, & T. Stephens (Eds.). Physical
activity, fitness, and health-international proceedings
and consensus statement (p77-88). Champaign, IL : Human
Kinetics.
Caspersen, C. J.(1989). Physical activity epidemiology:
Consept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to exercise science.
In: K. Pandolf (ED.). 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 Reviews,
Vol. 17,p423-473. Baltimore: Williams & Wilkins.
Corbin, C. B.(1991). Concepts of physical fitness. Kerper
91
Boulevard, Dubuque; Wm. C. Brown.
Corbin, C.B. & Lindsey, R.(1985). Concepts of physical fitness
(5th ED.).Dubuque, lowu: Wm. C. Brown.
Corbin, C.B.(1984).Flexibility, In J.A. Nicholas & E.B.
Hershman (Eds.)Clinics in sport medicine, Vol.3
(1).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Forth, C. D., Salmoni, A. W. (1988). Relationship among
self-reported physical activity, aerobic fitness and
reaction time. Canadi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s,13
(1),p88-90.
Fox, E. L.(1984). Sports physiology (2nd Ed). New York : W.
B. Saunders Company.
Gilliam, T. B., Macconnie, S.E.(1984).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in children and their activity patterns. In R.
A.Boileau (Ed)Advances in pediatric sports science, Vol.
I. Biological issues, 1-28.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Gilliam, T. B. & Freedson, P. S.(1980). Effects of a 12-week
school physical fitness program on peak VO2, body
92
composition and blood lipids in 7 to 9 year old children.
Int. J. Sport Medicine, 1, 73-78.
Hoeger, W. K. & Hoeger, S. A.(1994). Principles and Labs for
Physical Fitness and Wellness, 3rd, Morton publishing
company,2-7.
Ignico, A. A., & Mahon, A. D.(1995). The effect of a physical
fitness program on low-fit children.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66(1),85-90.
Kraus, H. and Hirschland, R. P.(1954). Minimum muscular fitness
tests in school children. Researh Quarterly, Vol.25:
178-188.
Lamb, D. R.(1984). Physiology of Exercise : Responses and
adaptations (2nd Edition). New York :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Looney, M.A. & Plowman, S.A.(1990). Passing Rates of American
Children and Youth on the FITNESSGRAM Criterion-Reference
Physical Fitness Sdendard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1, 215-223.
Marshall. S. J., Sarkin, J. A., Sallis, J. F.,& Mckenzie, T.
93
L.(1998). Tracking of health-related fitness components
in youth ages 9 to 12.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 and
Exercise, 30(6),910-916.
Pate, P. R.(1983). A new definition of youth fitness. The
Physician and Sports medicine, 11, 77-83.
Pate, P. R., Pratt M., Blair, S. N., et al.(1995).Physical
activity and public health a recommendation from th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nd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 medicine. 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ine
Association, 273, 402-407.
Rowland, T. W.(1990). Exercise and Children’s Health,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Rowland, T. W.(1990). Exercise and Children’s Health. Champagia,
IL: Human Kinetics.
Sharkey, Brian. J.(1990). Physiology of Fitness(3rd Ed). Human
Kinetics Books. Champaign, Illinois, 257-268.
Wilmroe, J.H. & Costill, D.L.(1988). Training for Sport and
Activity (3rd Ed). Wm. C. Brown Publishers. Debuqur, Iowa.
350-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