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丁導民(2002)。企業實務社群的知識分享與組織學習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尤曉鈺(2001)。國民小學知識管理之現況調查研究-以臺北市和嘉義縣市為例。
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王元珊(2005)。國民小學社會資本與教師知識分享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
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文彥(2002)。知識分享內外在動機與知識分享行為之研究:以A公司為例。
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王成隆(2005)。組織知能分享意願與文化、信任、個人因素關係之研究-以各
級教師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挑園縣。
王桂蘭(2003)。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師知識分享態度、虛擬社群參與意願及參與
程度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
雄市。
江滿堂(2003)。國民小學校長領導策略與學校氣氛對教師知識分享意願影響之 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何宜蓁(2001)。中等學校教師知識分享模式之研究-TAM觀點。南華大學資訊
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余炎和(2005)。台中縣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新竹師
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
出版,新竹市。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坤山(2005)。以知識分享策略推動國民中學教學檔案之行動研究-以正濱國
中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宗立、張順發(2002)。學校組織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 民教育研究所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0,91-107。
吳清山(2002)。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載於知識管理與教育革新發展研討會論 文集上冊(97-117)。臺北市:教育部。
吳清山(2003)。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臺北:師大書苑。呂惠甄(2003)。影響教育人員知識分享因素之探究:以思摩特網路社群為例。
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李茂興、余伯泉譯(1995)。Elliot Aronson, Timothy D. Wilson, Robin M. Akert原
著。社會心理學。臺北:揚智文化。
李淑華譯(2001)。Nancy M. Dixon原著。知識共享型組織。臺北市:商周。
李應宗(2002)。組織文化與知識分享之研究─以台北縣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
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汪金城(2001)。研發機構知識分享機制之研究-以工研院光電所研發團隊為例。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佳賢(2003)。國民小學知識分享平台之規劃與建置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宜瑄、梁碧茵、林文怡、李鴻志、陳美靜、邱明瀚、李姿儀、洪安祺譯(2003)。
K. E. Sveiby原著。知識時代的策略。臺北市:遠流。
林貞伃(2007)。國民中學教師教學反省、教學分享與教學創新關聯性之研究。
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未出版,臺北市。
俞國華(2002)。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與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施琬琳(2006)。國民中學教師知識分享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以台灣省
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
出版,彰化市。
胡瑋珊譯(1999)。Thomas H. Davenport & Laurence Prusak原著。知識管理:企
業組織如何有效運用知識。臺北市:中國生產力中心。
夏侯欣鵬(2000)。信任與權利對組織內知識分享意願影響之研究-以銀行放款
部門主管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孫志麟(2002)。知識管理與教師專業成長。發表於澳門大學主辦,二十一世紀
教師的專業成長學術研討會(2002/5/17-20)。
徐其力(2002)。組織文化對知識分享之影響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
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徐楊順(2001)。知識分享意願、組織公平與信任關係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企
業管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馬曉雲(2001)。新經濟的運籌管理:知識管理。臺北縣:中國生產力中心。
高希均(2000)。知識經濟之路。臺北:天下。
國民教育社群網(2009)。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學習領域。2009年3月10日,
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brief/brief5.php
張玉文譯(2000)。P.F. Drucker 原著。知識管理。臺北市:天下文化。
張顯榮(2003)。臺北市國小校長知識分享意願與行為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教育部(2000)。教育部國語字典簡編本(網路版)。2009年4月2日,取自
http://dict.concised.moe.edu.tw/jdict/main/cover/main.htm
連麗菁(2001)。國小資深教師實務知識與其影響因素之個案研究-以數學科為
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梁莉麗(2002)。知識分享對組織內知識創造能力之影響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郭美資(2005)。組織內知識分享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以高中職導師為例。萬
能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陳永隆、莊宜昌(2004)。知識價值鏈。台北縣:中國生產力中心。
陳國泰(2000)。國小初任教師實際知識的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淑華(2003)。桃園縣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淑錡(2003)。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動機與知識分享行為之研究。國 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輝征(2006)。高雄市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學校組織文化與其知識分享意願
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勢民(2003)。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
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麒祐(2003)。IT知識管理導論。臺北市:文魁資訊。
楊子江、王美音譯(1997),Ikujiro Nonaka & Hirotaka Takeuchi原著。創新求勝:
智價企業論。臺北市:遠流。
楊心蕙(2005)。知識分享社群對性別平等教育影響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中山
國小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昀學(2007)。技專校院資訊管理系教師知識分享之研究─以南部七縣市為例。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楊深坑、劉文惠(1993)。我國實習教師制度之規劃研究。教育研究資訊,2(4), 1-15。
葉倩亨(2004)。國民中學教師人情特質、人際情感、組織文化與知識分享關係
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組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市。
臺中市各級學校概況表(2010)。2010年3月14日取自
http://www.tceb.edu.tw/new/school/index.php?m=99&m1=6&m2=51
劉一慧(2008)。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國小教師的知識分享行為。國立屏東科技
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劉京偉譯(2000)。Anderson, A.原著。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臺北:商周。
劉怡欣(2008)。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與創新教學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致
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縣。
劉常勇(1999)。對於知識管理的基本認識。2009年3月12日,取自
http://www.cme.org.tw./know
劉清華(2001)。台中市國際觀光旅館業員工知識分享意願之研究。朝陽科技大
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師大書苑。
蔡雅真(2004)。探討影響校園內部知識分享的相關因素及成效-以臺南縣市中
小學知識管理實務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與資訊管理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
文,未出版,臺南市。
黎士群(1999)。組織公平、信任與知識分享行為之關係研究-以Unix系統管理
人員為例。私立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顏素霞(1993)。結業實習生實習困擾之省思。國教天地,98,44-50。蘇育賢(2005)。影響教師在網路學習平台上知識與教材分享意圖之因素研究。
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英文部分
Ansoff, H. I. (1979). Strategic Management. London: Macmillian.
Blau, P. M. (1964). 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Cameron, K. S. (1985). Culture Congruence, Strength, and Type: Relationship to
Effectiveness. (ERIS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596327).
Collinson, V. & Cook, T. F. (2003). Learning to share, sharing to learn:
Fostering organization learning through teachers’dissemination of knowledge.
Chicago: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Davenport, T. H., & Prusak, L. (1998).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ment What They Know.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Dension, D. R. (1990). Corporate Culture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Drucker, P. F. (1993). Post-capitalist society. Oxford: Butterworth Heinemann.
Earl, M. (1997). ”Knowledge as strategy”, In L. Prusak, Knowledge in
organizations (pp.1-15), Boston: Butterworkth-Heinemann.
Elbaz, F. (1991). Research on teacher’s knowledge: The evolution of a discourse.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23, 1-19.
Grossman, R. W. (1994). Encouraging critical thinking using the case study
method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techniques. Journal on Excellent in College
Teaching, 5(1), 7-20.
Gruber, H. G. (2000). Does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ffect the Sharing of
Knowledge? The Case of a Development in a High-Technology Company.
Uu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Carelton University, Ottawa,Omtario.
Hargreaves, A. & Fullan, M.G. (Eds.) (1992). Understanding teacher development.
NY: Teacher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Cassell.
Hendriks, P. (1999). Why share knowledge? The influence of ICT on the motivation
for knowledge sharing.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7(1), 55-59.
Holtshouse, D. (1998). Knowledge Research Issue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3(3), 227-280.
Jehn,K., Shah, A. & Pradhan, P. (1997).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task
performance: An examination of mediating process in friendship and
acquaintance grou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April,
1997.
Knowledge. (2009). In Merriam-Webster Online Dictionary. Retrieved March 10,
2009, from 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
Liebowitz, J. (1999). Building Organizational Intelligence: A knowledge
management primer. London: CRC Press.
Little, J. W. (1990). The persistence of privacy: Autonomy and initiative in
teachers’ professional relations.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91(4),509-536.
Lortie, D. C. (2002). Schoolteacher: a sociological stud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onaka. I, and H. Takeuchi. (1995). 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olanyi, M. (1966). The Tacit Dimension. New York: Anchor Doubleday Books.
Robbins, S. P. (2001). Organization Behavior(9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nc.
Schein, E. H. (1992).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A dynamic view.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enge, P. M. (1997). Sharing Knowledge. Executive Excellence, Nov,17-18.
Shulman, L, S.(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1-22.
Spek, R. V. & Spijkervet, A. (1997). Knowledge Management: Dealing
Intelligently with knowledge.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Its Integrative
Elements, Jay Liebowitz & Lyle C. Wilcox(eds). Boca Raton: CRC Press.
Stauffer, D. (1999). Why people hoard knowledge. Across the board, September.
Tampoe, M. (1993). Motivating knowledge workers-The challenge for the 1990s.
Long Range Planning, 26(3),49-55.
Truran, W. R. (1998). Pathways for knowledge: how companies learn through peopl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Journal, 10(4), 15-20.
Wijnhoven, F. (1998). Knowledge logistic in business context: Analyzing and
diagnosing knowledge sharing by logistics concepts.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5(3), 143-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