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丁有寬(1996)。丁有寬讀寫結合教學教例與經驗。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
中央通訊社(2008.09.10)。閱讀,是台灣唯一的希望。中央社。
王秀文(2005)。作文評量研究。玄奘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4HCU00045004。王萬清(1990)。創造性閱讀與寫作教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王萬清(1992)。寫作教學初學者之教學內容知識結構及其改變歷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0NTNU2328016。王懿德(2009)導讀教學培養學生讀報能力。大紀元電子報。http://tw.epochtimes.com/9/9/29/122748.htm
石文南(2008.03.01)。國小語文檢測 閱讀能力待加強。臺北:中國時報,教育版,C1版。
朱作仁(1993)。小學作文教學心理學。福建教育出版社。
伍賢龍(2007.09.25)。〈創意閱讀 開拓桃園NIE:桃園縣推動讀報教育三年計畫〉。《桃園縣政府教育處》。上網日期:2008年3月18日,取自http://sac.ygjps.tyc.edu.tw/school/reading/read9701183.doc
何琦瑜、吳毓珍(2007)。教出寫作力:寫作該學什麼?如何學?臺北:天下雜誌。
余陽洲(2005)。多重觀點下的大眾傳播媒體。成露西、羅曉南編,批判的媒體識讀,21-32。臺北:正中。
余陽洲(2005)。媒體識讀的素描與想像。成露西、羅曉南編,批判的媒體識讀,3-19。臺北:正中。
吳翠珍、陳世敏(2007)。媒體素養教育。臺北:巨流。
吳錦釵(1997)。兒童寫作修改歷程與教學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5NCCU6331101。呂儀君(2009)。國民小學的讀報教育與媒體識讀之關聯性研究。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8NKNU5036016。呂馨玲(2007.12.04)。閱讀讓孩子的希望起飛。遠見雜誌,385,218。
李秀美(2007)。陪孩子善用媒體。臺北市:慈濟傳播文化志業基金會。
李嘉齡(1995)。修改歷程教學對國小學童寫作成效之影響。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出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TNU5231005。
李麗霞(1990)新竹縣國小教師實施作文教學之現況調查。國教世紀,25(4),11-18。杜淑貞(1986)。國小作文教學探究。臺北:台灣學生。
林子斌(2001)。媒體識讀與多元文化課程—以日本偶像劇為課程設計素材。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KNU0739006。林文寶(2000)。閱讀的魅力與格調—談臺灣兒童的閱讀興趣。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2,7-9。林玉華(2009)林良散文在國小寫作的應用—以國小三年級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7NPTT5045005。林建平(1985)。作文和繪畫性教學方案對國小四年級學生創造力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74NTNU2464020。姚林(2007,9,20)。姚林談上半年媒體廣告態勢。人民網。
姜淑玲(1996)。「對話式寫作教學法」對國小學童寫作策略運用與寫作表現之影響。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4NHLT3576004。郭生玉、陳鳳如(1995)。整合性過程導向寫作教學法對國小兒童寫作品質及寫作歷程的影響。師大學報,40,1-36。涂亞鳳(2006)。心智繪圖寫作教學法對國中生語文創造力及寫作表現影響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新仁(1992)。寫作教學研究—認知心理學取向。高雄:復文。張新仁(1994)。著重過程的寫作教學策略。特教園丁季刊,9(3),1-9。張學喜(2005)。台灣讀報教育的新紀元。讀報教育指南--語文篇,2。臺北:國語日報。
張學喜(2007)。臺灣讀報教育的新紀元。讀報教育指南(語文篇)。臺北:國語日報社,P 2。
教育部(2002)。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陳文琪(2001)。全語言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批判思考、寫作表現和學習內發動機的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9NPTTC576023。陳文鏗(2004)。閱讀,不只是閱讀。教師天地,129,40-41。陳秀枝(2008,7月26日)。發現學習的希望。國語日報。
陳東園(2003)。傳播媒介與生活。臺北:空中大學。
陳剛(2008.09.25)。報紙的艱難時代。上網日期:2009.11.20,取自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 xinhuanet.com/newmedia/2008-09/25/content 10108114.htm
陳滿銘(1994)。作文教學指導。臺北:萬卷樓。
陳鳳如(1993)。活動式寫作教學法對國小兒童寫作表現與寫作歷程之實驗效果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5),51-67。曾慧禎(2002)。國小六年級學童在寫作歷程中後設認知行為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0NPTTC576012。童丹萍(2004)。嘉義縣市國民小學國語文寫作教學實施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CYU0576015。童丹萍(2005.07)。從寫作過程談寫作教學策略。國教之友,557,55-70。馮季眉(2007)。讀報教育指南—語文篇。臺北:國語日報。
葉義淦(2008) 。回顧2008年讀報教育大事記。國語日報。
楊蕙芳 (2003,5月2日), 明年大學多元入學大幅簡化, 國語日報。
董素蘭(2004)。解讀訊息-以報紙為例。成露西、羅曉南編,批判的媒體識讀:一個批判的開始,123-133。臺北:正中
趙金婷(1992)。國小學童寫作過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80NKNU2331004。劉容枝(2009.06.15)。讀報教育營造班級閱讀環境之行動研究-以國語日報為例。網路社會學通訊,80。
鄭博真(1996)。寫作修改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生寫作修改表現、寫作修改能力、寫作品質和寫作態度之影響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4NTNT2576004。蔡雅泰(1995)。國小三年級創造性作文教學實施歷程與結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3NPTT2212001。蔡銘津(2002.11)。寫作構思歷程的認知及其在寫作上的意涵。國教之友,566,15-26。簡楚瑛、王萬清(1988)。同儕互動對國小學生寫作能力之影響研究。台南師院初等教育學報,1,143-167。二、西文部分
Applebee, A. N. (1986). Problems in process approaches: Toward a reconceptualization of process instruction. In A. R. Petrosky and D. Bartholomae(Eds.) The teaching of writing: Eighty-fifth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95-113.
Chicago. Illinoi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erninger, V. W, & Hoper, S. R. (1993). Preventing and remediating writing disability: Interdisciplinary frameworks for assessment.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22(4), 590-594.
DeRoche, Edward F. (1981). Newspapers in education: What we know. Newspapers Research Journal, 2(3), 59-63.
Flower, L., & Hayes, J. R. (1981). A cognitive process theor of writing.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32(4), 365-387.
Hillocks, G. (1984). What work in teaching composition: A meta-analysis of experimental treatment studies.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93, 133-170.
Hayes, J. R., & Flower, L. S. (1980). Identifying the organization of writing processes. In L. W. Gregg & E. R. Steinberg (Eds.), Cognitive processes in writing.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Hayes, J. R., & Flower, L. S. (1986). Writing research and the writer. American Psychologist, 41, 1106-1113.
Lisheth, D. (1996). Vygotsky in the classroom :mediated literacy 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 New York: White Plains,Longman.
Lerner, J. (2000). Learning disability: Theories, diagnosi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Newton, R. (1985). Newspaper in education: New readers for newspapers.The Meeting of the Western Social Science Association. Ft.Worth, TX, April 24-27(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Sullivan, D.(2007). Newspapers, schools and newsroom diversity. Nieman Reports, 68-70.
Windhauser, J., & Stone, G. C. (1981). Effects of NIE on adult newspapers use.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3(1), 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