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佛教藏經(依《大正藏》、《卍續藏》之冊數先後排列。大正新脩大藏經》與《卍新纂續藏經》的資料引用是出自「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 簡稱 CBETA) 的電子佛典系列光碟 (2011)。)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大正新脩大藏經》2冊。(以下簡稱《大正藏》),東京:大藏經刋行會(1924-1935);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3。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大正藏》2冊。
馬鳴菩薩造,後秦.鳩摩羅什譯,《大莊嚴論經》,《大正藏》4冊。
唐.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大正藏》6冊。
唐.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大正藏》7冊。
唐.玄奘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正藏》8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8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8冊。
晉.支愍度,《出三藏集記》,《大正藏》8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藏》9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十住經》,《大正藏》9冊。
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10冊。
西晉.竺法護譯,《度世品經》,《大正藏》10冊。
後漢.支婁迦讖譯,《阿閦佛國經》,《大正藏》11冊 。
後漢.支婁迦讖譯,《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大正藏》12冊。
隋.闍那崛多譯,《佛說月上女經》,《大正藏》14冊。
吳.支謙譯,《佛說維摩詰經》,《大正藏》14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大正藏》14冊。
唐.玄奘譯,《說無垢稱經》,《大正藏》14冊。
後漢.安世高譯,《佛說大安般守意經》,《大正藏》15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梵網經》,《大正藏》24冊。
唐.玄奘譯,《佛地經論》,《大正藏》26冊。
龍樹菩薩造,梵志青目釋,後秦.鳩摩羅什譯,《中論》,《大正藏》30冊。
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大正藏》30冊。
唐.澄觀撰,《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大正藏》35冊。
唐.澄觀述,《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大正藏》36冊。
後秦.僧肇,《注維摩詰經》,《大正藏》38冊。
隋.智顗,《維摩經玄疏》,《大正藏》38冊
隋.吉藏,《淨名玄論》,《大正藏》38冊。
唐.湛然,《維摩經略疏》,《大正藏》38冊。
宋.智圓,《維摩經略疏垂欲記》,《大正藏》38冊。
隋.吉藏,《維摩經義疏》,《大正藏》38冊。
隋.慧遠,《維摩義記》,《大正藏》38冊。
唐.窺基,《說無垢稱經疏》,《大正藏》38冊。
宋.子璿集,《首楞嚴義疏注經》,《大正藏》39冊。
隋.吉藏撰,《中觀論疏》,《大正藏》42冊。
隋.慧遠撰,《大乘義章》,《大正藏》44冊。
宋.琮湛撰,《註華嚴經題法界觀門頌》,《大正藏》45冊。
隋.慧遠集,《鳩摩羅什法師大義》,《大正藏》45冊。
後秦.僧肇,《肇論》,《大正藏》45冊。
南北朝.慧思,《大乘止觀法門》,《大正藏》46冊。
唐末五代.永明延壽,《宗鏡錄》,《大正藏》48冊。
唐.釋宗寶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48冊。
梁.慧皎撰,《高僧傳》,《大正藏》50冊。
唐.玄奘譯,《大唐西域記》,《大正藏》51冊。
梁.僧佑,《出三藏記集》,《大正藏》55冊。
唐.道液,《淨名經集解關中疏》,《大正藏》85冊。
唐.道液,《淨名經關中釋抄》,《大正藏》85冊。
明.如巹,《禪宗正脈》,《大正藏》85冊。
唐.宗密,《華嚴經行願品疏鈔》,《卍新纂續藏經》5冊。(以下簡稱《卍續藏》),東京:國書刋行會(1975-1989);台北:白馬精舍印經會影印,2005。
明.曾鳯儀,《楞嚴經宗通》,《卍續藏》16冊。
隋.智顗撰,《維摩經文疏》,《卍續藏》18冊。
唐.湛然,《維摩經疏記》,《卍續藏》18冊。
明.傳燈,《維摩經無我疏》,《卍續藏》19冊。
明.楊起元評註,《維摩經評註》,《卍續藏》19冊。
清.溥畹述,《金剛經心印疏》,《卍續藏》25冊。
唐.智度述,《法華經疏義纘》,《卍續藏》29冊。
元.文才述,《肇論新疏游刃》《卍續藏》54冊。
宋.釋延壽,《心賦注》,《卍續藏》63冊。
明.退隱述,《禪家龜鑑》,《卍續藏》63冊。
宋.大慧宗杲,《正法眼藏》,《卍續藏》67冊。
二、專書論著(依作者姓名筆劃,由少至多排列)
T.R.V.Murti著,郭忠生譯,《中觀哲學》,收入《新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63冊,
北京:中國書店,2010。
木村泰賢著,歐陽翰存譯,《原始佛教思想論》壹一版,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公司
,1999。
平川彰著,釋顯如、李鳯媚譯,《印度佛教史》上冊,嘉義:嘉義新雨雜誌社,2001。何劍平,〈敦煌維摩詰文學研究〉收入《中國佛教學術論典》53冊 ,高雄: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
吳汝鈞,《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公司,1995。
吳汝鈞,《印度佛學的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
吳汝鈞,《絶對無的哲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8。
李四龍,《歐美佛教學術史-西方的佛教形象與學術源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
孟穎,《維摩詰經的啓示》,台南:靝巨書局,1991。
林純瑜,《龍藏.維摩詰所說經考》,台北:法鼓文化事業公司,2001。
柳田聖山著,吳汝鈞譯,《中國禪思想史》二版二刷,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公司
,1995。
孫昌武,《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木村泰賢著,張曼濤主編,〈菩薩論〉《彌勒淨土與菩薩行研究》,收入《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9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
郭朋,《中國佛教思想史》上卷,褔州:褔建人民出版社,1994。
郭朋,《中國佛教思想史》下卷,褔州:褔建人民出版社,1995。
陳英善,《天台緣起中道實相論》初版四刷,台北:法鼓文化事業公司,2008。
陳慧劍,《維摩詰經今譯》二版二刷,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11。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文化史》,台北:雲龍出版社,1995。
劉貴傑,《佛教哲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6。
劉貴傑,《佛學與人生》,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
蔡耀明,〈《阿含經》和《無垢稱經》的不二法門初探〉收入《佛學建構的出路──
佛教的定慧之學與如來藏的理路》,台北:法鼓文化事業公司,2006。
談錫永,《維摩詰經導讀》,台北:全佛文化事業公司,1999。
橫山紘一著,宏音譯,《唯識思想的空》收入《新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61冊,
北京:中國書店,2010。
釋太虛,〈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釋會紀聞上〉收入《太虛太師全書》11冊
,台北:太虛太師全書影印委員會印行,1970。
梶山雄一等著,許洋主譯《般若思想》,台北:法爾出版社,1989。
塩入良道著,余萬居譯,《中國佛教史》上冊,收入《新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44冊,北京:中國書店,2010。
三、期刊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由少至多排列)
王志楣,〈《維摩詰經》與中國文人、文學、藝術〉《中華佛學學報》5期(1992.07):263-297。
吳汝鈞,〈絶對無與哲學觀念的典範〉《正觀》56期(2011.03):5-28。
李治華,〈從「楞嚴經」論禪悟方法及其原理〉《新世紀宗教研究》3卷01期(2004.09):134-172。
肖同姓,〈「不可思議」考辨〉《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2卷01期
(2011.01):61-65。
明暘,〈菩薩行的內容-六度法門〉《香港佛教》336期(1988.05):12-13。明暘,〈菩薩行的內容-四攝法 〉《香港佛教》342期 (1988.11):10-11。明暘,〈菩薩行的內容-三心四願〉《香港佛教》343期(1988.12):12-13。
林傳芳,〈格義佛教思想之史的開展〉《華岡佛學學報》2期( 1972.08):45-96。
唐秀連,〈「淨名杜口」之理趣──通析《維摩詰經》之「入不二法門」之義蘊〉《法鼓佛學學報》5期(2009.09):59-99。
涂豔秋,〈鳩摩羅什譯經方法的探討-以《注維摩詰經》為例〉《玄奘人文學報》4期(2005.04):121-156。
張仲如,〈佛學之根本真理(節錄)-真空觀〉《普門學報》50期(2009.03):10-17。
許宗興,〈《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三階論」詮釋架構的商榷〉《華梵人文學報》1期(2003.07):271-294。
陳寅恪,〈敦煌本《維摩詰經.文殊師利問疾品》演義跋〉《普門學報》49期(2009.01):350-356。
曾文瑩,〈僧肇的般若思想-兼論《肇論》對玄學的融會〉《世界宗教學刋》5期(2005.06):147-178。
萬金川,〈梵本《維摩經的發現》與文本對勘研究的文化與思想轉向〉《正觀》51期(2009.12):143-203。
劉昌佳,〈《維摩詰經》的圓頓法門-從無住本立一切法〉27卷03期(2009.09)
:71-98。
劉貴傑,〈天台宗的觀心論〉《哲學與文化》30期 (2003.07):17-32。蔡耀明,〈「確實安住」如何可能置基於「無住」?以《說無垢稱經》為主要依據的
「安住」之哲學探究〉《正觀》57期(2011.06):121-167。
簡秀娥,〈從文化史觀論《維摩詰經》之意義價值〉《嶺東學報》17期(2005.06):95-130。
釋果樸〈羅什前《維摩經》之流行與文獻再探〉《正觀》1期(1997.06):84-112。四、外文資料(依作者姓名筆劃,由少至多排列)
西野翠,〈「維摩経」における菩薩思想について-その内容と思想発展史的位置づけ〉
《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5卷02期(2007.03):120-123。
真田康道,〈「心浄きに随いて仏土浄し」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
39卷01期(1990.12):52-54。
袴谷憲昭,〈「維摩經」批判〉,《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6卷01期(1987.12):10-16。
清沢滿之,《清沢滿之全集》“THE SKELETON OF A PHILOSOPHY OF RELIGION”,
東京:岩波書店,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