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1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10 02:0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徐燕枝
研究生(外文):HSU, YEN-CHIH
論文名稱:《維摩詰經》空觀與菩薩行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Concepts of Śūnyatā and Bodhisattva-caryā in the Vimalakīrtinirdeśa-sūtra
指導教授:陳英善陳英善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 YING-SHAN
口試委員:劉貴傑李治華
口試日期:2012-04-2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宗教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1
中文關鍵詞:維摩詰空觀菩薩行無我無住不二般若
外文關鍵詞:VimalakīrtiśūnyatāBodhisattva-caryāanātmakamapratiṣṭhitaonenessprajñā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156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8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摘要

《維摩詰經》是大乘佛教的經典,透過維摩詰所宣說的道理,教導吾人如何獲致解脫的境界,更進一步自利利他,邁向成佛之道。本文首先探究空觀的意涵,其次整理菩薩行的脈絡,以此兩方面來進行空觀與菩薩行之探討,分析出彼此間有何關涉?有何意義價值存在?
本文主要以鳩摩羅什所譯的《維摩詰所說經》為研究範圍,他的弟子僧肇之《注維摩詰經》為輔。所探究的重點分為三大部份:一、《維摩詰經》的空觀意涵;探討無我思想、從無住本立一切法、不可思議解脫的境界。二、《維摩詰經》的菩薩行;闡述菩薩行的意涵、維摩詰的菩薩行、《維摩詰經》菩薩行的特色。三、空觀與菩薩行之關涉;論述此二者之間的交涉關係。空觀是般若妙義,菩薩行是以無量方便饒益眾生,對一切法無執著且趨向正覺,更有偉大的「利他」之心,也願幫助眾生趨向佛菩提道;值得注意的是空觀與菩薩行是相輔相成、一體不二的表現。
歷代以來《維摩詰經》備受重視的原因,不僅在於它的文學、藝術價值,更有不可或缺的意義價值是,它集眾經要義,其宗旨不僅是在解決人生的疑惑,破除虛妄的偏執,更是出世間法的聖經,是一本成佛之道的修行手冊。此經可以讓吾人落實於生活應用,從研究轉向修行之路,豐富人生,滋潤心靈,達到身、心、靈的自在解脫。

Through the Mahayana Buddhist Vimalakīrtinirdeśa-sūtra, Vimalakīrti teaches us how to get liberation. Moreover, he also teaches us how to enlighten both oneself and others; i.e., his wisdom helps all living beings achieve the Buddhahood. There are three purposes of this paper. First, I will explain the meaning of ‘śūnyatā’(emptiness). Second, I will figure out the outline of ‘Bodhisattva-caryā’ (the path of being a Bodhisattva, the practice of being a Bodhisattva). Third, I will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śūnyatā and Bodhisattva-caryā. 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relationship will be also discussed in the paper.
The scope of my research includes two texts. The major one is Vimalakīrtinirdeśa-sūtra, translated by Kumārajīva. The other is the Annotation of Vimalakīrtinirdeśa-sūtra, edited by Sengzhao who is a student of Kumārajīva. Furthermore,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Firstly, I will discuss the implication of ‘śūnyatā’, ‘anātmakam’, ‘apratiṣṭhita’, and ‘the incredible realm of liberation’. Secondly, I will explain the practice of Bodhisattva-caryā in Vimalakīrtinirdeśa-sūtra. It contains ‘the meaning of the Bodhisattva-caryā’, ‘Vimalakīrti’s bodhisattva’s performanc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dhisattva-caryā in the Vimalakīrtinirdeśa-sūtra’. Fin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śūnyatā and Bodhisattva-caryā will be stated in the last part. Śūnyatā is the essence of prajñā. Bodhisattva’s practice focuses on using different miscellaneous talent and methods to benefit all living beings. Also, bodhisattvas achieve their enlightenment based on non-attachment and great altruism. They will help all living beings to attain the enlightenment too. It’s remarkably that śūnyatā and Bodhisattva’s practice is complementary performance.
In all the past dynasties, the reason that the Vimalakīrtinirdeśa has been paid high attention are its values in literature, art, and mostly its dispensable teachings. The sūtra represents a generalized refined ideas of many sutras. It helps people to solve their puzzles and to eliminate the wrong attachment in life. This sūtra is worthy of the name of ‘Buddhist Bible’ which is very helpful for people to get liberation. It is a practice manual of Buddhahood. Also, it can apply its teachings in life. In other words, it can be applied into daily practice. Consequently, we will have rich and colorful life. Also, our spirit will be uplifted a lot. We can get the eventual relief in body, mind and spirituality.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8
第四節 章節安排與研究重點 9
第二章《維摩詰經》的漢譯與要義 12
第一節《維摩詰經》的成立年代 12
第二節《維摩詰經》的漢譯本及其注疏 13
第三節《維摩詰經》的各品要義 20
第三章 《維摩詰經》的空觀意涵 31
第一節 無我思想 31
  一、無我觀 31
  二、人法二空 36 
第二節 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40
  一、無住的意涵 41
  二、無住本微妙不可思議 42
  三、諸法從無住本所建立 44
第三節 不可思議解脫的境界 46
  一、不可思議解脫的意涵 46
  二、不可思議解脫的特質 48
  三、不可思議解脫的現象 55
第四章《維摩詰經》的菩薩行 63
第一節 菩薩行的意涵 63
  一、利他之心 64
  二、入不二法門趨向正覺 68
  三、維摩詰對「菩薩行」的定義 75
第二節 維摩詰菩薩行的實踐 79
  一、以善方便居毘耶離 79
  二、以無量方便饒益眾生 82
  三、現身有疾廣為說法 83
第三節《維摩詰經》菩薩行的理念 87
  一、不捨世間眾生,入生死無所畏懼 88
  二、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90
  三、願力成就,隨緣示現 92
第五章 空觀與菩薩行之關涉 97
第一節 從菩薩行證悟般若智慧 97
  一、菩薩行是證悟般若智慧的進路 97
  二、行於非道為通達佛道 100
  三、自覺覺他 104
第二節 從無住本立菩薩行 106
  一、無住本是菩薩行之所依 107
  二、真空妙有,教化自在 108
三、成就眾生,攝受佛土 111
第三節 從菩薩行願邁向成佛之道 113
  一、發菩提心 113
  二、修六度波羅蜜 118
三、行十無盡願 120
四、空觀與菩薩行相輔相成 126
第六章 結論 130
參考文獻 135
一、佛教藏經 135
二、專書論著 138
三、期刊論文 139
四、外文資料 141


參考文獻

一、佛教藏經(依《大正藏》、《卍續藏》之冊數先後排列。大正新脩大藏經》與《卍新纂續藏經》的資料引用是出自「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 簡稱 CBETA) 的電子佛典系列光碟 (2011)。)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大正新脩大藏經》2冊。(以下簡稱《大正藏》),東京:大藏經刋行會(1924-1935);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1983。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大正藏》2冊。
馬鳴菩薩造,後秦.鳩摩羅什譯,《大莊嚴論經》,《大正藏》4冊。
唐.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大正藏》6冊。
唐.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大正藏》7冊。
唐.玄奘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正藏》8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8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8冊。
晉.支愍度,《出三藏集記》,《大正藏》8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藏》9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十住經》,《大正藏》9冊。
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10冊。
西晉.竺法護譯,《度世品經》,《大正藏》10冊。
後漢.支婁迦讖譯,《阿閦佛國經》,《大正藏》11冊 。
後漢.支婁迦讖譯,《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大正藏》12冊。
隋.闍那崛多譯,《佛說月上女經》,《大正藏》14冊。
吳.支謙譯,《佛說維摩詰經》,《大正藏》14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大正藏》14冊。
唐.玄奘譯,《說無垢稱經》,《大正藏》14冊。
後漢.安世高譯,《佛說大安般守意經》,《大正藏》15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梵網經》,《大正藏》24冊。
唐.玄奘譯,《佛地經論》,《大正藏》26冊。
龍樹菩薩造,梵志青目釋,後秦.鳩摩羅什譯,《中論》,《大正藏》30冊。
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大正藏》30冊。
唐.澄觀撰,《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大正藏》35冊。
唐.澄觀述,《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大正藏》36冊。
後秦.僧肇,《注維摩詰經》,《大正藏》38冊。
隋.智顗,《維摩經玄疏》,《大正藏》38冊
隋.吉藏,《淨名玄論》,《大正藏》38冊。
唐.湛然,《維摩經略疏》,《大正藏》38冊。
宋.智圓,《維摩經略疏垂欲記》,《大正藏》38冊。
隋.吉藏,《維摩經義疏》,《大正藏》38冊。
隋.慧遠,《維摩義記》,《大正藏》38冊。
唐.窺基,《說無垢稱經疏》,《大正藏》38冊。
宋.子璿集,《首楞嚴義疏注經》,《大正藏》39冊。
隋.吉藏撰,《中觀論疏》,《大正藏》42冊。
隋.慧遠撰,《大乘義章》,《大正藏》44冊。
宋.琮湛撰,《註華嚴經題法界觀門頌》,《大正藏》45冊。
隋.慧遠集,《鳩摩羅什法師大義》,《大正藏》45冊。
後秦.僧肇,《肇論》,《大正藏》45冊。
南北朝.慧思,《大乘止觀法門》,《大正藏》46冊。
唐末五代.永明延壽,《宗鏡錄》,《大正藏》48冊。
唐.釋宗寶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48冊。
梁.慧皎撰,《高僧傳》,《大正藏》50冊。
唐.玄奘譯,《大唐西域記》,《大正藏》51冊。
梁.僧佑,《出三藏記集》,《大正藏》55冊。
唐.道液,《淨名經集解關中疏》,《大正藏》85冊。
唐.道液,《淨名經關中釋抄》,《大正藏》85冊。
明.如巹,《禪宗正脈》,《大正藏》85冊。
唐.宗密,《華嚴經行願品疏鈔》,《卍新纂續藏經》5冊。(以下簡稱《卍續藏》),東京:國書刋行會(1975-1989);台北:白馬精舍印經會影印,2005。
明.曾鳯儀,《楞嚴經宗通》,《卍續藏》16冊。
隋.智顗撰,《維摩經文疏》,《卍續藏》18冊。
唐.湛然,《維摩經疏記》,《卍續藏》18冊。
明.傳燈,《維摩經無我疏》,《卍續藏》19冊。
明.楊起元評註,《維摩經評註》,《卍續藏》19冊。
清.溥畹述,《金剛經心印疏》,《卍續藏》25冊。
唐.智度述,《法華經疏義纘》,《卍續藏》29冊。
元.文才述,《肇論新疏游刃》《卍續藏》54冊。
宋.釋延壽,《心賦注》,《卍續藏》63冊。
明.退隱述,《禪家龜鑑》,《卍續藏》63冊。
宋.大慧宗杲,《正法眼藏》,《卍續藏》67冊。
二、專書論著(依作者姓名筆劃,由少至多排列)
T.R.V.Murti著,郭忠生譯,《中觀哲學》,收入《新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63冊,
北京:中國書店,2010。
木村泰賢著,歐陽翰存譯,《原始佛教思想論》壹一版,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公司
,1999。
平川彰著,釋顯如、李鳯媚譯,《印度佛教史》上冊,嘉義:嘉義新雨雜誌社,2001。
何劍平,〈敦煌維摩詰文學研究〉收入《中國佛教學術論典》53冊 ,高雄: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
吳汝鈞,《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公司,1995。
吳汝鈞,《印度佛學的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
吳汝鈞,《絶對無的哲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8。
李四龍,《歐美佛教學術史-西方的佛教形象與學術源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
孟穎,《維摩詰經的啓示》,台南:靝巨書局,1991。
林純瑜,《龍藏.維摩詰所說經考》,台北:法鼓文化事業公司,2001。
柳田聖山著,吳汝鈞譯,《中國禪思想史》二版二刷,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公司
,1995。
孫昌武,《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木村泰賢著,張曼濤主編,〈菩薩論〉《彌勒淨土與菩薩行研究》,收入《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9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
郭朋,《中國佛教思想史》上卷,褔州:褔建人民出版社,1994。
郭朋,《中國佛教思想史》下卷,褔州:褔建人民出版社,1995。
陳英善,《天台緣起中道實相論》初版四刷,台北:法鼓文化事業公司,2008。
陳慧劍,《維摩詰經今譯》二版二刷,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11。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文化史》,台北:雲龍出版社,1995。
劉貴傑,《佛教哲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6。
劉貴傑,《佛學與人生》,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
蔡耀明,〈《阿含經》和《無垢稱經》的不二法門初探〉收入《佛學建構的出路──
佛教的定慧之學與如來藏的理路》,台北:法鼓文化事業公司,2006。
談錫永,《維摩詰經導讀》,台北:全佛文化事業公司,1999。
橫山紘一著,宏音譯,《唯識思想的空》收入《新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61冊,
北京:中國書店,2010。
釋太虛,〈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釋會紀聞上〉收入《太虛太師全書》11冊
,台北:太虛太師全書影印委員會印行,1970。
梶山雄一等著,許洋主譯《般若思想》,台北:法爾出版社,1989。
塩入良道著,余萬居譯,《中國佛教史》上冊,收入《新編世界佛學名著譯叢》44冊,北京:中國書店,2010。
三、期刊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由少至多排列)
王志楣,〈《維摩詰經》與中國文人、文學、藝術〉《中華佛學學報》5期
(1992.07):263-297。
吳汝鈞,〈絶對無與哲學觀念的典範〉《正觀》56期(2011.03):5-28。
李治華,〈從「楞嚴經」論禪悟方法及其原理〉《新世紀宗教研究》3卷01期
(2004.09):134-172。
肖同姓,〈「不可思議」考辨〉《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2卷01期
(2011.01):61-65。
明暘,〈菩薩行的內容-六度法門〉《香港佛教》336期(1988.05):12-13。
明暘,〈菩薩行的內容-四攝法 〉《香港佛教》342期 (1988.11):10-11。
明暘,〈菩薩行的內容-三心四願〉《香港佛教》343期(1988.12):12-13。
林傳芳,〈格義佛教思想之史的開展〉《華岡佛學學報》2期( 1972.08)
:45-96。
唐秀連,〈「淨名杜口」之理趣──通析《維摩詰經》之「入不二法門」之義蘊〉
《法鼓佛學學報》5期(2009.09):59-99。
涂豔秋,〈鳩摩羅什譯經方法的探討-以《注維摩詰經》為例〉《玄奘人文學報》
4期(2005.04):121-156。
張仲如,〈佛學之根本真理(節錄)-真空觀〉《普門學報》50期(2009.03)
:10-17。
許宗興,〈《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三階論」詮釋架構的商榷〉《華梵人文學報》
1期(2003.07):271-294。
陳寅恪,〈敦煌本《維摩詰經.文殊師利問疾品》演義跋〉《普門學報》49期(2009.01)
:350-356。
曾文瑩,〈僧肇的般若思想-兼論《肇論》對玄學的融會〉《世界宗教學刋》5期
(2005.06):147-178。
萬金川,〈梵本《維摩經的發現》與文本對勘研究的文化與思想轉向〉《正觀》51期
(2009.12):143-203。
劉昌佳,〈《維摩詰經》的圓頓法門-從無住本立一切法〉27卷03期(2009.09)
:71-98。
劉貴傑,〈天台宗的觀心論〉《哲學與文化》30期 (2003.07):17-32。
蔡耀明,〈「確實安住」如何可能置基於「無住」?以《說無垢稱經》為主要依據的
「安住」之哲學探究〉《正觀》57期(2011.06):121-167。
簡秀娥,〈從文化史觀論《維摩詰經》之意義價值〉《嶺東學報》17期(2005.06)
:95-130。
釋果樸〈羅什前《維摩經》之流行與文獻再探〉《正觀》1期(1997.06):84-112。

四、外文資料(依作者姓名筆劃,由少至多排列)
西野翠,〈「維摩経」における菩薩思想について-その内容と思想発展史的位置づけ〉
《印度學佛教學研究》55卷02期(2007.03):120-123。
真田康道,〈「心浄きに随いて仏土浄し」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
39卷01期(1990.12):52-54。
袴谷憲昭,〈「維摩經」批判〉,《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6卷01期(1987.12):10-16。
清沢滿之,《清沢滿之全集》“THE SKELETON OF A PHILOSOPHY OF RELIGION”,
東京:岩波書店,200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簡秀娥,〈從文化史觀論《維摩詰經》之意義價值〉《嶺東學報》17期(2005.06)
2. 劉貴傑,〈天台宗的觀心論〉《哲學與文化》30期 (2003.07):17-32。
3. 萬金川,〈梵本《維摩經的發現》與文本對勘研究的文化與思想轉向〉《正觀》51期
4. 曾文瑩,〈僧肇的般若思想-兼論《肇論》對玄學的融會〉《世界宗教學刋》5期
5. 陳寅恪,〈敦煌本《維摩詰經.文殊師利問疾品》演義跋〉《普門學報》49期(2009.01)
6. 許宗興,〈《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三階論」詮釋架構的商榷〉《華梵人文學報》
7. 張仲如,〈佛學之根本真理(節錄)-真空觀〉《普門學報》50期(2009.03)
8. 涂豔秋,〈鳩摩羅什譯經方法的探討-以《注維摩詰經》為例〉《玄奘人文學報》
9. 唐秀連,〈「淨名杜口」之理趣──通析《維摩詰經》之「入不二法門」之義蘊〉
10. 林傳芳,〈格義佛教思想之史的開展〉《華岡佛學學報》2期( 1972.08)
11. 明暘,〈菩薩行的內容-四攝法 〉《香港佛教》342期 (1988.11):10-11。
12. 明暘,〈菩薩行的內容-六度法門〉《香港佛教》336期(1988.05):12-13。
13. 李治華,〈從「楞嚴經」論禪悟方法及其原理〉《新世紀宗教研究》3卷01期
14. 王志楣,〈《維摩詰經》與中國文人、文學、藝術〉《中華佛學學報》5期
15. 木村泰賢著,張曼濤主編,〈菩薩論〉《彌勒淨土與菩薩行研究》,收入《現代佛教學術叢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