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02 19:3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趙偉伶
研究生(外文):Chao Wei-Ling
論文名稱:我國公設財團法人課責之研究─以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Accountability of Governmental-oriented NGO - A Case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Arts Foundation
指導教授:顧慕晴顧慕晴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大學
系所名稱: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8
中文關鍵詞:公設財團法人課責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131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近年來,我國公設財團法人備受關切,公設財團法人的定位以及監督則更顯重要。因此,本研究透過文建會所主管之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為例,藉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與文建會的課責關係,類推至其他公設財團法人之中,藉以了解公設財團法人與主管機關間課責關係的影響因素與課責所面臨到的現象與問題。本研究以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為主探討其與文建會之外部課責關係,以及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會與執行單位間之內部課責關係。外部課責,乃依據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之業務性質與特性對人事、財務以及補助面向進行探討;內部課責,則依據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內部董事小組的設置與執行單位互動的協議式課責為面向進行探討。經由本研究所進行之深度訪談,發現公設財團法人法規未建立所導致其角色定位不明確,使監督範圍與強度因而致公設財團法人與主管機關在不同認定下難以有共識;並且從中發現諸如人事的規範定義不清、補助角色的混淆、募款責任的歸屬等都致使雙方在課責關係上產生變數。
Recently, the public has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GONGOs. As a result, the role and the close supervision are getting more important. This thesis uses a case study on National Culture and Arts Foundation to exemplify the accountability between GONGOs and its supervisor, including the outer and the inner accountability. It discussed personal matters, financial affairs and subvention on outer accountability by the character of Naional Culture and Arts Foundation; on inner accountability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ts directorate and its executive. By in-depth interviewing, the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shows that GONGOs have no law conformity with which results in undefined supervision to achieve common consensus; meanwhile, whom the responsibility of raising funds belongs to and the vague definition of personal salary rule may cause variation on their accountability. This thesis reveals the element between the National Culture and Arts Foundation and Council for Cultural Affairs, and analogizes to GONGO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三節 概念界定 5
第四節 文獻回顧 9
第五節 研究架構 15
第六節 研究方法 17
第七節 研究設計與限制 18
第二章 理論基礎探討 21
第一節 課責的意涵 21
第二節 課責的類型與機制 24
第三節 非營利組織的課責 30
第三章 公設財團法人現況與問題 37
第一節 公設財團法人的發展背景 37
第二節 公設財團法人的課責現況 40
第三節 公設財團法人課責機制之檢討 47
第四章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課責之探討 53
第一節 文化政策發展與國藝會之沿革 53
第二節 國藝會的角色與定位 60
第三節 國藝會人事面向的課責 66
第四節 國藝會補助面向的課責 75
第五節 國藝會財務面向的課責 81
第六節 國藝會的內部課責 87
第五章 結論 91
第一節 研究發現 9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95
參考書目 99
附錄一 訪談題綱 107
附錄二 訪談記錄 108
一、中文部分
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文化白皮書》,網址:http://web.cca.gov.tw/intro/2004white_book/files/1-1.pdf,擷取日期:2008/07/04。
王俐容(2003),《文化政策中的經濟論述:從精英文化到大眾經濟?》,「文化研究學會 2003 年年會 『靠文化By Culture』」。
王瑞夆、林鍾沂(2008),(政府對財團法人課責界限的探索與重省〉,「中國政治學會年會暨『2008:變局與挑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司徒達賢(2000),《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台北:天下文化出版。
立法院預算中心(2008),《政府捐助基金累計超過50%之財團法人及日本撤退台灣接收其所遺留而成立之財團法人98年度預算書整體評估報告》,資料取自立法院。
伏怡妲(1999)(新公共管理之課責研究:以「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為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柔若譯(2002),《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W. Lawrence Neuman著。
朱惠良(2004)(我國文化政策總檢討〉。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址: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EC/093/EC-R-093-001.htm,擷取日期:2008/10/08。
江明修(2004),(公私協力關係中台灣非營利組織公共課責與自主性之研究;理論辯證與制度設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江明修(2005),(台灣非營利組織公共課責與自主性之研究〉,《轉型期中國公民社會發-國際的視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江明修、梅高文(2002),(非營利管理之法制議題〉,《非營利管理》江明修(編),智勝出版。
吳珊昀(2006),《公設財團法人轉型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
吳美儀(2005),(公設財團法人之管理與改制之可行性分析〉,《世新法學》,2:29-66。
吳敬田(2002),《公部門課責管理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警察局近四年(1999-2002)風紀狀況為例》,台北: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呂育誠(2000),(課責觀點下行政中立的意涵與落實途徑〉,《考銓》,第23期:頁68-80。
李志宏(2006),(從組織治理談非政府組織的責信度〉,《非政府組織學刊》,第一期:頁103-126。
周靜幸(2002),(淺談政府捐助財團法人之管理與審計〉,《審計季刊》,第23卷第1期:頁35-57。
官有垣、陸宛蘋(2004),(政府暨準政府機構創設的非政府組織之治理分析:以台灣的農業財團法人為例〉,《第三部門學刊》,第一期:頁123-168。
林于湘(2000),《文藝政策的制定與辯證:釋析1981年至1998年台灣文化論述的建構與轉型(以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為例)》,國立藝術學院戲劇學系碩士論文。
林水波、陳志瑋(2001),(政策失靈與責任歸屬〉,余致力、郭昱瑩、陳敦源主編,《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論與實務》。台北:韋伯出版。
林水波、陳志瑋(2003),(我國行政機關(構)財團法人化的質性分析〉,行政院研考會主編,《政府改造》。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林秀燕(2005),(淺談政府捐助財團法人之監督〉,《主計月刊》,第591期:頁78-86。
林垣(2005),《公設財團法人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林昱梅(1993),《藝術自由之研究─藝術自由之保障、限制與藝術之扶助》,輔仁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林桓(2006),《強化財團法人治理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洪淳琦(2004),(我國文化藝術補助機制之相關法律問題研究─以「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為中心〉,《台灣本土法學》,第63期:頁18-37。
孫本初(2001),(公部門課責問題之研究〉,《人事月刊》第33卷第3期:頁10-13。
孫本初(2004),(從績效評估理論的觀點來探討檔案管理之控制〉,《全國大專院校圖書館自動化第二十次研討會論文集》。
孫本初(2007),(政府跨域管理新課題:建構與非營利組織的良性互動〉,《T&D飛訊》,第63期:頁1-26。
孫淑文(2004),(縣市政府文化基金會與縣市政府關係之研究〉,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煒(2004),(非營利管理的責任問題:政治經濟研究途徑〉,《政治科學論叢》,20:141-163。
孫煒(2007),(台灣第三部門與政府互動的政策分析:新治理觀點〉,《非營利[部門研究---治理、部門互動與社會創新》丘昌泰(編),頁:157-203,台北:智勝。
徐小波(2001),《國內非營利組織管理法規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高正佳(2005),《市場化對於非營利組織課責影響之探討》,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國立編譯館譯(2006),T. Miller & G.Yu’dice著,《文化政策》,巨流文化。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08),《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年報─2007》,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出版。
張淑鈴(2007),(財團法人監督與管理之研究-以政府捐助成立之經濟事務財團法人為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張錫朧(2005),(政府捐助之財團法人外控機制之檢討與建議〉,《主計月刊》第596期,頁14-20。
許育典(2006),《文化憲法與文化國》,台北:元照出版。
許崇源(2007),《國藝會組織營運評估研究—以財務觀點分析研究報告》,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委託研究案。
陳仲嶙(2001),(創設對政府捐助之財團法人的特殊監督法制?-立法規劃上的探討〉,網頁:http://www.is-law.com/OurDocuments/AD0001CL.pdf。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陳志瑋(1994),《政府捐助的財團法人和政策執行的相關性》,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志瑋(2003),《政策課責的設計與管理》,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志瑋(2004),(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政策研究學報》,第四期,頁23-46。
陳志瑋(2005),(邁向民主課責:透明化機制運用之分析〉,《國家菁英》,第一卷第四期。
陳定銘(2007),《非營利組織、政府與社會企業理論與實賤》。台北:智勝。
陳宜婷(2007)(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績效管理個案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陳惠馨(1995),《財團法人監督問題之探討》,行政院研考會委託研究報告。
陳麗君(2006),(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常態補助美術類結果評估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貝雯譯(2006),《公共管理與行政》,Owen E. Hughes 著。台北:雙葉書廊。
黃新福(2008),(從資源依賴觀點論公設財團法人的治理困境〉,《探索公共行政真義:吳定教授榮退紀念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銘傳大學。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2001),《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書局出版。
漢寶德(2002),(國藝會的未來〉,中央日報,1月11日,副刊。
漢寶德(2006),《漢寶德談文化》,黃健敏主編,典藏出版。
劉坤億(2008),《國藝會組織內部管理規章之規劃研析》,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委託研究案。
劉承愚(2003),(非營利組織立法政策研析-以財團法人法草案為核心〉。
劉承愚、賴文智、陳仲嶙(2002),《財團法人監督法制之研究》,台北,翰籚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審計部(2007),〈民國96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審計部網站:http://www.audit.gov.tw/Doc/DocDetail.aspx?menuid=Annual&docno=306,擷取日期:2008/09/15。
鄭惠文,彭文賢(2007),(非營利組織財務資訊的公開報導:美國經驗與其意涵〉,《行政暨政策學報》,第44期,頁1-42。
魯俊孟(2008),(審議式民主理論下課責性制度之探討〉,「2008 TASPAA夥伴關係與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盧天成(2007),(論財團法人之監督規範〉,台北:銘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蕭新煌(2000),(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86-88 年補助案成果分析與興革芻議報告書〉。
賴文智(2001a),(中華航空事業發展基金會案例評析〉,益思法律網:http://www.is-law.com/,擷取日期:2008/05/04。
賴文智(2001b),(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案例評析〉,益思法律網:http://www.is-law.com/,擷取日期:2008/05/04。
謝明芬(1997),《當前我國政府獎助文化藝術發展之研究─政治面向分析》,東海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謝瑩潔(2001),《我國藝術補助機制之檢討》,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靜惠(2000),〈保持距離 多元發展─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定位思考〉,《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會訊》第13期:5-6,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出版。
顏錫卿(2004),(論財團法人之憲法保障及其監督機制-間評我國財團法人相關法制〉,東吳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蘇偉業(2008),(公共部門應用事前定向績效管理之反思〉,「2008 TASPAA夥伴關係與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台中:東海大學。
蘇顯星(2001),《戰後台灣文化政策變遷歷程研究─歷史結構分析》,台南大學鄉土研究所碩士論文。
龔美鳳(2006),〈淺談經濟事務財團法人治理運作〉,《今日會計》,第104期,頁9-22。
二、英文部分
Behn R. (2001), Rethingking Democratic Accountability.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Bovens, M. (2005), “Public Accountability”, Public Manageme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ovens, M. (2007), “Analyzing and Assessing Accountability: A Conceptual Framework.” European Law Journal. Vol. 13, No. 4, pp. 447–468.
Callahan K. (2007), Elemnts of Effective Governmance. Taylor & Francis Group.
Dubnick M. (2005), “Accountability and the Promise of Performance: In Search of the Mechanisms”. Public Performance and Management Review, 28 (3), 376–417.
Ebrahim A.(2003),“Making Sense of Accountability: Conceptual Perspectives for Northern and Southern Nonprofits”. Nonprofit Management & Leadership, Vol.14, No.2, pp:191-212.
Erkkilä. T. (2007), ”Governance and Accountability–a shift in conceptualis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Quarertly. Spring. pp: 2-38.
Kearns, K. (1994),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Accountability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 54, No. 2. pp: 185-192.
Kearns, K.(1996a), Managing for Accountability: Preserving the Public Trust in Public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Publishers.
Kearns, K. P.(1998), “Institutional Account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A Strategic Approach”.Public Productivity & Management Review,Vol. 22, No. 2, pp. 140-156.
Kearns, K. (2001), “Accountability Concepts and Controversies,” in J. S. Ott(ed.), Understanding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Oxford: Westview Press, pp. 352-358.
Kön V. (2005), “Agencification and accountability regimes : 'upwards' and 'downwards' accountability in Flanders”. In Verschuere Bram, Meyers Falke, Peters, Guy B, Bouckaert Geert eds. SCANCOR/SOG workshop 'Autonomization of the state : from integrated administrative models to single purpose organizations' location:Stanford date:1-2 April 2005.
Mulgan. R.(2003),Holding Power to Account Accountability in Modern Democracies, NY: Palgrave Macaillan.
Peng C. (2008), “Accountability Mechanism of Public Organiz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Accountability and Public Governanc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aipei: NTU.
Romzek Barbara and Melvin Dubnick (1987), “Accountability in the Public Sector: Lessons from the Challenger Tragedy”.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47(3): 228-23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俐容(2003),《文化政策中的經濟論述:從精英文化到大眾經濟?》,「文化研究學會 2003 年年會 『靠文化By Culture』」。
2. 吳美儀(2005),(公設財團法人之管理與改制之可行性分析〉,《世新法學》,2:29-66。
3. 李志宏(2006),(從組織治理談非政府組織的責信度〉,《非政府組織學刊》,第一期:頁103-126。
4. 周靜幸(2002),(淺談政府捐助財團法人之管理與審計〉,《審計季刊》,第23卷第1期:頁35-57。
5. 官有垣、陸宛蘋(2004),(政府暨準政府機構創設的非政府組織之治理分析:以台灣的農業財團法人為例〉,《第三部門學刊》,第一期:頁123-168。
6. 林秀燕(2005),(淺談政府捐助財團法人之監督〉,《主計月刊》,第591期:頁78-86。
7. 孫本初(2001),(公部門課責問題之研究〉,《人事月刊》第33卷第3期:頁10-13。
8. 孫煒(2004),(非營利管理的責任問題:政治經濟研究途徑〉,《政治科學論叢》,20:141-163。
9. 張錫朧(2005),(政府捐助之財團法人外控機制之檢討與建議〉,《主計月刊》第596期,頁14-20。
10. 陳志瑋(2004),(行政課責與地方治理能力的提昇〉,《政策研究學報》,第四期,頁23-46。
11. 陳志瑋(2005),(邁向民主課責:透明化機制運用之分析〉,《國家菁英》,第一卷第四期。
12. 鄭惠文,彭文賢(2007),(非營利組織財務資訊的公開報導:美國經驗與其意涵〉,《行政暨政策學報》,第44期,頁1-42。
13. 簡靜惠(2000),〈保持距離 多元發展─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定位思考〉,《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會訊》第13期:5-6,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出版。
14. 龔美鳳(2006),〈淺談經濟事務財團法人治理運作〉,《今日會計》,第104期,頁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