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3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1 11:1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薇臻
研究生(外文):HUANG,WEI-CHEN
論文名稱:改革開放後中共腐敗行為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Study on The Corruption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fter The Opening Up of Reform
指導教授:顧立民顧立民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KU,LI-MIN
口試委員:吳傳國趙忠傑顧立民
口試委員(外文):WU,CHUAN-KUOCHAO,CHUNG-CHIEHKU,LI-MIN
口試日期:2014-01-0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防大學
系所名稱:戰略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國際事務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2
中文關鍵詞:中共改革開放後腐敗反腐
外文關鍵詞:Communist Party of Chinathe opening up of reformcorruptionanti-corrup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36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中共自從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高速成長與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種種腐敗現象也逐漸孳生蔓延起來。雖然獲得快速的經濟成長,但因為經濟制度不完善所引發的種種腐敗行為也隨之而來,對其政治、社會與經濟等層面均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中共目前已進入腐敗現象的高峰期,嚴重困擾著社會,也成為社會焦點和人們關注的議題。本研究從瞭解腐敗行為的內涵出發,對於腐敗行為的各種成因作分析,並針對當前中共各種腐敗現象、重大案例以及探討現行反貪腐的組織、法令規章、政策,以為學者進一步研究中共腐敗行為之參考依據。
Since the opening up of reform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economy, all sorts of corruption had gradually spread . Although the growth of rapid economic, the corruption caused by imperfect economic system followed. It has a serious negative impact on polit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entered the peak of corruption,and the corruption has caused serious problems . This study is based on a variety of the causes of corruption analysis, all kinds of corruption against the current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major cases ,the investigate existing anti-corruption organiza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 In conclusion, we except this study can be applied by authorities and be the foundation of research in corruption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四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第五節 研究架構
第二章 腐敗行為的類型與成因分析
第一節 腐敗行為的類型與成因
第二節 腐敗行為的現象分析
第三章 中共腐敗行為重大個案分析
第一節 個人腐敗重大個案分析
第二節 集體腐敗重大個案分析
第四章 中共反貪腐作為分析
第一節 中共反貪腐組織與法令規章
第二節 中共反貪腐政策分析
第三節 中共的反貪腐成效檢討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心得
第二節 未來展望

一、專書
Matthew David and Carole D. Sutton著,王若馨、黃郁青、夏微婷、李怡芳譯,2007年。《研究方法的基礎》。臺北:韋伯文化國際。
王良能,2002年。《中共腐敗政治學》。臺北,唐山出版社。
王滬寧主編,1990年。《腐敗與反腐敗:當代國外腐敗問題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矢板明夫著,黃怡筠譯,2012年。《習近平 共產中國最弱的領袖》。臺北;天下文化雜誌。
朱浤源主編,1999年。《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
何增科,2002年。《反腐新路-轉型期中國腐敗問題研究》。北京:中央出版社。
何頻,2013年。《中國的下一場政變-習近平會做甚麼》。臺北:領袖出版社。
吳重慶、賀雪峰主編,2003年。《直選與自治—當代中國農村政治生活》。廣州:羊城晚報出版社。
李秋芳主編,2012年。《2011中國反腐倡廉建設報告》。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李秋芳主編,2012年。《2011中國反腐倡廉建設報告》。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季仁禮、吳青綸、宗海妮,2009年。《中共黑匣子》。香港:哈耶出版社。
昊丕主編,2003年。《中國反腐敗-現狀與理論探討》。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易君博,1980 年。《政治學論文集》。台北市:台灣省教育會。
金太軍主編,2002。《行政腐敗解讀與治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紀文靜,2013年。《習王聯手抓貪》。臺北:領袖出版社。
胡榮,2001年。《理性選擇與制度實施—中國農村村民委員會選舉的個案研究》。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胡鞍鋼,2001年。《中國:挑戰腐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國防大學,2010年。《軍事研究方法論之建構》桃園:國防大學軍事共同教學中心。
張聯瑜,2003年。《腐敗思想文化探源及治理對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郭大方,2001年。《挑戰腐敗-兼論治府機制的構建》。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郭俊峰,2003年。《查辦領導幹部違紀違法案件的困難及對策》。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
陳政一,2006年。《九十年代以來中共地方貪腐現象》。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程超澤,2002年。《中國經濟:增長的極限》。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
童裴東,2012年。《薄熙來事件迷局》。臺北,領袖出版社。
鈕文英,2012年。《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雙葉書廊。
新紀元周刊編輯部,2013年。《即將爆發的中國大革命》。臺北:新紀元。
新紀元週刊編輯部,2013年。《王歧山與習近平攻守同盟》。臺北:新紀元週刊出版社。
楊守建,2001年。《中國學術腐敗批判》。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劉琪平,2013年。《曝光貪官》。臺北;領袖出版社。
蘇珊‧ 羅斯 ‧艾克曼 ,2000年。《腐敗與政府》。北京:新華出版社。

二、期刊
Train Wreck in China Heightens Unease on Safety Standards,The New York Times,2007-07-24
方舟,2011年。〈鐵道部長劉志軍的功與過〉,《亞洲週刊》。第25卷 8期。
方舟,2011年。〈鐵道部長劉志軍的功與過〉,《亞洲週刊》。第25卷 8期。
王先根、王後根,2000年。〈轉型期我國尋租活動特點的淺析〉,《廣州市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頁7。
王和巖、趙何娟、 季敏華,2008年。〈陳良宇案調查及審判內幕〉,《報刊薈萃》。 06期,頁21-26。
白玄,2013年。〈我國貪污罪刑事責任立法的問題與建議〉,《法制博覽》。 6期,頁120-121。
江汛,2012年。〈王歧山鐵腕掀起反貪風報〉,《亞洲周刊》,第26卷51期,頁35-38。
江迅,2011年。〈北京提前暴露鐵路貪腐背後〉,《亞洲週刊》。第25卷8期。
江迅,2011年。〈北京提前暴露鐵路貪腐背後〉,《亞洲週刊》。第25卷8期。
吳敬漣,2003年。〈中國腐敗的治理〉,《戰略與管理》。2月號,頁1-2。
李正軍、賀衛,2001年。〈尋租理論:一個簡要的回顧〉,《現代管理科學》。第6期,頁20、21。
李宏,2013年。〈推行廉潔風險管理 促進國有企業反腐倡廉建設〉,《企業科學與發展》。 14期,頁121-123。
杜曉,2011年。〈一把手撐腰架空監督制度,集體腐敗已成反貪難點〉,《法治與經濟》。頁45-46。
紀碩鳴,2013年。〈重建中國兩會最新變革〉,《亞洲週刊》。第27卷 10期。
胡鞍鋼,2001年。〈腐敗:中國社會的最大污染〉,《中國改革》。第4期,頁20-21。
唐曉,2013年。〈法治拐點王岐山打老虎先治標後治本〉,《亞洲週刊》。第27卷16期。
孫科峰,〈民法學視角下企業高管人員的貪腐行為及防範〉,《企業科技與發展》,2013年13期,頁171-173。
耿棟,2008年。〈上海社保案涉案人員罪行一覽〉,《黨員幹部之友》。 5期,頁54。
專題報導,2011年。〈劉志軍小檔案〉,《亞洲週刊》。 2月27日,第25卷8期。
尉建行,2001年。〈中國共產黨反腐倡廉理論與實踐的重大發展〉,《中國監察》。13期,頁4-9。
張凡,2007年。〈陳良宇腐敗案真相〉,《北京紀事(紀實文摘)》。 10期,頁4-6。
張凡,2008年。〈揭開陳良宇貪腐大案的黑幕〉,《半月選讀》。第 1期,頁14-17。
張鳳安,2013年。〈劉志軍的大躍進〉,《中國企業家》。13期,頁26。
張潔平,2011年。〈溫州慘案鐵道部引爆抗議怒潮〉,《亞洲週刊》。第25卷 31期。
曹子丹,1996年。〈我國刑法中貪汙罪賄賂罪法定刑的立法發展及及完善〉,《政法論壇》。2期,頁55。
許碩鳴,2013年。〈重建中國兩會最新變革〉,《亞洲周刊》。 27卷1期,頁20-24。
郭學德,2000年。〈法人腐敗問題及其治理對策〉,《理論前沿》。第11期,頁14。
陳昌宏,2013年,〈中共內政挑戰與外交難題〉,《中共研究》,2013年第2期,頁7。
陳慶華、王志華,2003年。〈行政審批制度的經濟學分析〉,《發展論壇》。2003年第2期,頁 53。
陶莉、潘利平,2000年。〈腐敗現象的經濟學剖析〉,《毛澤東思想研究》。第1期,頁108-111。
黃仁宗,2002年。〈剷除數字腐敗的根源〉,《中國改革》。第7期,頁5。
楊沫,2005年。〈一把手腐敗現象與制度性缺陷〉,《國家行政學院學報》。增刊,頁114、115。
董少東,2011年。〈肅貪首案—劉青山、張子善被判處死刑始末〉,《共產黨人》。18期,頁32-37。
董倫德,2000年。〈關於腐敗現象的幾點探討〉,《理論探索》。第6期,頁31-32。
過勇、胡鞍鋼,2003年。〈行政壟斷、尋租與腐敗—轉型經濟的腐敗機理分析〉,《經濟社會體制比較,雙月刊》。第2期,頁61、62。
廖賢才、崔陽、劉學超,2013年。〈履行財政職能 規範使用保障房建設資金〉,《決策與信息》。4期,頁63-64。
蒯轍元,2011年。〈高鐵成為高速腐敗之路〉,《亞洲週刊》。第25卷 15期。
趙沛楠,2013年。〈下放後的地鐵盛宴〉,《中國投資》。 7期,頁61-62。
劉江,2013年。〈貪污罪主體適格問題研究〉,《法制博覽》。4期,頁123。
編輯部,2012年。〈中共中央決定給予薄熙來開除黨籍開除公職處分〉,《黨史文苑》。第19期。
編輯部,〈中共中央決定給予薄熙來開除黨籍、開除公職處分〉,《黨史文苑》。2012年19期,頁3。
編輯部,〈如何避免能吏腐敗〉,《理論與當代》。2013年8期,頁58。
編輯部,〈受賄4700萬牽出劉志軍 鐵道部貪腐案中間人起落記〉,《中國招標 , China Tendering》。2013年5期,頁37-38。
編輯部,〈周永康已被抓-十大罪狀涉三常委〉,《新紀元週刊》。2013年358期。
編輯部,〈劉志軍起訴狀藏殺機 恐判死刑〉,《新紀元週刊》。2013年4月18日,第322期。
蔣玉抿,2001年。〈略論尋租與腐敗〉,《皖西學院學報》。第17卷第3期,頁25。
黎明,2003年。〈村官腐敗現象探析〉,《廉政大視野》。3月號,頁51。
繆樹權,2001年。〈論制定反貪污賄賂法之必要性與可行性〉,《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4期,頁2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柳杰欣、吳麗娟、林世華(2009)。適婚男女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依附關係與其婚姻態度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 40卷4期:p641-662。
2. 吳昱德、周勵志(2009)。依附型態與人格障礙。諮商與輔導 第279期:p11-15。
3. 吳昱德、周勵志(2009)。依附型態與人格障礙。諮商與輔導 第279期:p11-15。
4. 李偉民、簡上淇、李新民(2008)高雄地區高中職校學生正向情緒與愛情態度之研究。臺灣性學學刊 14卷2期:p35-53。
5. 李偉民、簡上淇、李新民(2008)高雄地區高中職校學生正向情緒與愛情態度之研究。臺灣性學學刊 14卷2期:p35-53。
6. 李秋珊、陳威麗、蔣立琦(2008)。依據依附理論及現今實務困境建立增進親子關係之策略。源遠護理 2卷1期:p31-37。
7. 李秋珊、陳威麗、蔣立琦(2008)。依據依附理論及現今實務困境建立增進親子關係之策略。源遠護理 2卷1期:p31-37。
8. 王郁茗、王慶福(2007)。大學生知覺其人際依附風格對愛情關係適應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 38卷4期:p397-415。
9. 王郁茗、王慶福(2007)。大學生知覺其人際依附風格對愛情關係適應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 38卷4期:p397-415。
10. 柳杰欣、吳麗娟、林世華(2009)。適婚男女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依附關係與其婚姻態度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 40卷4期:p641-662。
11. 孫頌賢、修慧蘭(2007)。成人依附的測量:成人世界中不同依附對象的測量差異與關連。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0卷1期:p31-51。
12. 孫頌賢、修慧蘭(2007)。成人依附的測量:成人世界中不同依附對象的測量差異與關連。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0卷1期:p31-51。
13. 林妙容(2003)。An Empirical Study of Attachment,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Adolescence。諮商輔導文粹:高師輔導所刊8期:p131-153。
14. 林妙容(2003)。An Empirical Study of Attachment,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Adolescence。諮商輔導文粹:高師輔導所刊8期:p131-153。
15. 卓紋君(2004)。臺灣人愛情風格之分析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6期:p71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