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11 06:0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邱垂璋
研究生(外文):Qiou Chuei Zhang
論文名稱:張大千山水畫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Zhang Da Qian’s Landscape Paintings
指導教授:孫家勤孫家勤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un Chia Ch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研究所美術組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5
中文關鍵詞:張大千山水畫破墨破彩
外文關鍵詞:Zhang Da QianLandscape paintingsSplashed ink and splashed color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67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山水其迷人之處在無窮的千變萬化,有時又像正在上演的電影,透過陽光、雲霧、風力不停的變化,藝術家常透過山水來描寫四季的不同,最常見的是山水四聯屏用來呈現春夏秋冬。
筆者為登山的愛好者,喜愛山的壯麗氣勢,這種感覺是難以表現在作品上,張大千的山水畫總是令人感到心胸開闊,這種寬大的氣概是難以複製。張大千對山水畫的喜愛到建築立體的山水畫八德園,八德園就是他的大畫布,所有樹木花草全是畫材,他認為八德園不是供他遊憩的地方,其實是他在用功。他對建造八德園所花的心力是難以估計的,甚至影響其眼睛的健康。
本文把張大千山水畫以年代分早期(1899-1940)、中期(1941-1957)、晚期(1958-1983),分別以筆墨的應用、構圖佈局及設色應用分析每個時的山水畫作品。張大千山水畫從早期以明末四僧為主要學習對象的文人畫風格,中期山水畫以敦煌壁畫及宋、元、明各家為臨摹對象,晚期創作破墨破彩山水。張大千從學習古人,到創立其獨特的破墨破彩山水畫風格,都是他履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動亂不安的年代,不畏懼艱難,無論國內、國外的名山大川都有他的足跡,只有親自走入山川才能領略其靈氣,體會山水的自然變化,胸中才有丘壑。張大千的山水畫就如其人,呈現其獨特的藝術風貌,同時流露出真情。
The reason why landscape enchants us, that is because of its countless as well as ever-changing in boundless natural charms, showing the changing of sunshine, cloud, fog or winds as motion pictures.
Artists of painting always like to paint the differences of it in four seasons. What we have frequently seen is combined-four-screens of landscape for interpreting of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amazingly assorted.

I, the undersigned, a mountaineer, like the magnificence and vigorous sprit of mountains. But, it is really hard to convey or transmit my feelings on my artworks.

The landscape paintings of Zhang Da Qian always make one feel way
above par, the carefree bearings of his artworks are really hard to follow or imitate. His being fond of landscape paintings extended to a cubist architecture, a garden therefore was built. His garden, Garden of Eight Virtues was actually his vast painting canvas. Trees, flowers and grasses were all his painting subjects. He never thought his garden was a place for his leisure or pleasure. It used to be all for his works. And he worked his heart out there,even his hard working failed his eyesight.

This report breaks down Zhang’s landscape paintings into three main portions as early period(1899-1940), middle period(1941-57) and terminal period(1958-83),separately covering “application of brush and ink”, “composition of a painting”and “color combination”, to analyze his artworks in different periods.

His landscape paintings at early period, his main objects were the four monks(Shi Tao, Shi Xi, Bada Sharen and Jian Jiang) of the end Min Dynasty, following the styles and features of literary men; at middle period, main imitating objects were the frescoes of Dunhuang, and the artists of the Song Dynasty and the Yuan Dynasty; at terminal period, were the creations of fusing splashed ink and splashed colors.

His landscape artworks from the periods of imitation the ancients to the creations of his unique splashed ink and splashed colors were fulfilling a saying which says “To travel thousands of miles means to read thousands of books”. Especially during the period when the country was in chaos of war, he was unafraid of great difficulties or hardships of traveling. He traveled along the famous mountains and mighty streams covering inside the country and abroad. It is only when one climbs mountains and walks by the streams, then be able to comprehend the spiritual influence of beautiful mountains, appreciate the natural variations of changing, then delineate hills and ravines in mind.

Zhang’s landscape paintings just as he himself, showed up to us his unique vigor of art style, and in the meantime, revealed unknowingly his sincerit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重點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材料 4
第二章 張大千的家世與時代背景 5
第一節 張大千的時代背景 6
第二節 出生與家世 7
第三節 生平與事蹟 10
一、習畫歷程 11
二、國內的發展 10
三、旅居海外 11
四、遷居回台 12
第四節 交遊與居所 12
一、上海李府 12
二、蘇州網師園 13
三、北京頤和園 14
四、青城山上清宮 15
五、稅牛庵 16
六、印度大吉嶺 17
七、阿根廷曼多灑(Mendoza) 18
八、八德園 20
九、可以居 22
十、環蓽庵 22
十一、摩耶精舍 23
第五節 張大千同時代的山水畫家 24
一、黃賓虹 25
二、陳衡恪 25
三、高劍父 26
四、吳湖帆 27
五、鄭午昌 27
六、徐悲鴻 28
七、溥心畬 28
八、黃君璧 29
九、潘天壽 29
十、傅抱石 30
十一、李可染 30
十二、陳少梅 31
第三章 中國山水畫文化與張大千的關聯 32
第一節 中國山水畫的起源 32
第二節 中國山水畫的發展 34
一、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文化 34
二、隋唐五代山水文化 35
三、晚唐五代的南北山水文化 37
四、兩宋山水文化 39
五、元代山水文化 43
六、明代山水文化 48
七、清代山水文化 52
第四章 張大千山水畫的淵源與歷程 61
第一節 早期張大千山水畫(1899-1940) 61
一、早期山水畫的淵源 62
二、筆墨應用 67
三、構圖佈局 68
四、設色應用 69
第二節 中期張大千山水畫(1941-1957) 69
一、中期山水畫的淵源 69
二、筆墨應用 73
三、構圖佈局 74
四、設色應用 75
第三節 晚期張大千山水畫 (1958-1983) 77
一、晚期山水畫的淵源 77
二、筆墨應用 83
三、構圖佈局 84
四、設色應用 86
第五章 旅行與作品賞析 89
第一節 旅行與作品 93
一、黃山擾龍松(1928) 93
二、高麗金剛山(1932) 91
三、南嶽圖(1933) 92
四、華山蒼龍嶺 (1935) 92
五、黃山九龍瀑(1935) 93
六、雁蕩大龍湫(1937) 93
七、巫峽清秋(1938) 94
八、青城山望坡崖(1940) 95
九、七盤關(1940) 95
十、新安江圖(1944) 95
十一、擾龍松(1946) 96
十二、西康游屐圖册之二郎山(1947) 96
十三、西康游屐圖册之五色瀑(1947) 96
十四、老人邨(1948) 97
十五、納嘉納福大瀑布(1953) 97
十六、峨眉洗象池(1956) 98
十七、太魯閣(1959) 98
十八、瑞士瓦浪湖(1960) 98
十九、華岳秋高(1960) 99
二十、松島漫遊(1961) 99
二十一、青城山(四屏)(1962) 100
二十二、少婦山圖(1963) 100
二十三、蘇花攬勝(1965) 101
二十四、阿里山曉望(1965) 101
二十五、瑞奧道中(1965) 101
二十六、蒼龍嶺(1965) 101
二十七、幽谷圖(1965) 101
二十八、聖蓋丹羅山曉(1965) 102
二十九、聖蓋丹羅斜照(1965) 102
三十、瑞士雪山(1967) 102
三十一、四天下(1967) 103
三十二、青柯坪(1968) 103
三十三、八德園圖(1969) 103
三十四、慈湖圖(1976) 103
三十五、廬山圖(1981-1983) 104
三十六、黃山文筆峰(1981) 105
三十七、黃山文筆生花(1982) 105
三十八、黃山百步雲梯(1982) 105
三十九、峨眉金頂(1982) 106
第六章 結論 108
第一節 研究成果 109
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109
二、畫如其人,真情流露 110
圖錄 112
參考書目 171
一、專書
1.John Berger著;連德誠譯,《畢卡索的成敗》,(臺北:遠流,民國87 年)。
2.于安瀾編,《畫論叢刊》,(臺北:華正書局,民國73年)。
3.內江市編。《內江市志》。四川:巴蜀書社,1987年。
4.巴東,《南張北漙:台北歷史博物館藏張大千、漙心畬書畫作品集》,(瀋陽市:遼寧人民出版社,2009年)。
5.巴東,《張大千研究》,(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85年)。
6.巴東編撰,《張大千九十紀念展書畫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78年)。
7.王之一,《我的朋友張大千》,(臺北:漢藝色研出版,民國82年)。
8.王克文。《山水畫談》。上海:上海人民美術,1993年。
9.王家誠,《畫壇奇才張大千》,(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95年)。
10.王慶生,《繪畫-東西文化的衝撞》,(臺北,淑馨:民國81年)。
11.史作檉,《水墨十講-哲學觀畫》,(臺北:典藏藝術,民國97年)。
12.安藤忠雄著、許晴舒譯。《在建築中發現夢想-安藤忠雄談建築》。臺北:如果出版社,2009年。
13.吳冠中,《名家翰墨叢刊-中國近代名家書畫全集23》,(香港:翰墨軒出版,1997年)。
14.李白,《李太白全集》,(臺北:世界,民國86年)。
15.沈子丞編,《歷代論名著彙編》,(臺北:世界書局,民國73年)。
16.沈佺期,《沈佺期宋之問集校注》,(北京:中華局書,2006年)。
17.辛農重編,《唐詩三百首》,(臺北:地球,民國81年)。
18.段成式,《酉陽雜俎》,(臺北:源流,民國71年)。
19.胡適,《胡適作品集11-我們對於西洋近代文明的態度》,(臺北:遠流,1986年)。
20.卿希泰編,《中國道教史卷一》,(臺北:中華道統出版,1997年)。
21.孫雲生口述,《大風堂一段絕美的生命交集:孫雲生與張大千的歲月》,(臺北:展之藝實業,民國92年)。
22.徐霞客,《中國名著選譯叢書89-徐霞客遊記》,(臺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1年)。
23.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張大千先生詩文集》,(臺北:故宮,民國82年)。
24.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承傳古今:孫家勤畫展》,(臺北:史博館,民國93年)。
25.張大千,《張大千畫》,(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民國71年)。
26.張桐瑀,《你不可不知道的100位中國畫家及其作品》。臺北:高談文化, 民國94年。
27.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1986年)。
28.傅申,《張大千的世界》,(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87年)。
29.傅維新,《旅歐四十年文化交流紀要(下)》,(臺北:史博館,民國93年)。
30.傅維新,《旅歐四十年文化交流紀要(上)》,(臺北:史博館,民國93年)。
31.馮幼衡,《形象之外》,(臺北:九歌出版社,民國72年)。
32.黃健敏等,《閱讀貝聿銘》,(臺北,田園城市,民國88年)。
33.黃淑文,《趁著年輕去流浪》,(臺北:方智,民國98年)。
34.傳申,《張大千學術論文集九十紀念學術研討會-王蒙筆力能扛鼎六百年來有大千》,(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77年)。
35.萬青力。《並非衰落的百年-十九世紀中國繪畫史》。臺北:雄獅圖書,民國94年。
36.葉淺予,《張大千紀念文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79年)。
37.葉錦添,《神思陌路》,(臺北:天下雜誌,2008年)。
38.蓋羅.馮.波姆(Gero von Boehm),《與貝聿銘對話》(Conversations with I﹒M﹒ Pei:Light Is the key),林兵譯,初版,(臺北:聯經,民國92年)。
39.趙聲良,《敦煌壁畫風景研究》,(臺北:中華書局,民國94年)。
40.趙聲良。《敦煌石窟全集-山水畫卷》。香港:商務,2002年。
41.劉力上,《張大千紀念文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79年)。
42.劉奇俊,《中國歷代畫派新論》,(臺北:藝術家出版社,民國90年)。
43.劉虎如編,《徐霞客遊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7年)。
44.劉策等,《中國古典苑囿與名園》,(臺北:明文書局,民國75年)。
45.樂恕人編纂,《張大千詩文集》,(臺北:黎明書局,民國73年)。
46.蔣勳,《美的沈思:中國藝術思想芻論》,(臺北:雄獅,民國92年)。
47.蔣勳。《寫給大家的中國美術史》。臺北:臺灣東華,民國82年。
48.蔣勲,《藝術手記》,(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68年)。
49.謝稚柳,《名家翰墨39》,(香港: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2年)。
50.鍾銀蘭,《名家翰墨40》,(香港: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2年)。
51.隱塵,《西藏唐卡:探索藏傳佛教歷史》,(臺北:羚羊文化,民國94年)。
52.羅智成,《字在自在:三十位學者書法、空間、詩的對話》,(臺北:天下遠見,民國94年)。
53.蘇啟明主編。《民初十二家:上海畫壇》。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87年。
54.蘇軾,《蘇軾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55.蘇軾,《蘇軾詩集》,(臺北,莊嚴,民國79年)。
二、期刊
1.王大智,〈關於中國書法形式的一些觀察-從符號到藝術〉,《故宮文物月刊》,第46期,(民國76年1月)。
2.孫家勤,〈雕宰二年師恩似海〉,《藝壇》,183期,1983年。
3.桂仲純,〈中國山水畫中所見的瀑布〉,《故宮文物月刋》,第55期,(民國76年10月)。
4.趙洪寶,〈古代文人理想中的居舍文化〉,《故宮文物月刋》,第135期,(民國83年6月)。


三、網路資料
1.藝文繪萃,URL:http://tw.myblog.yahoo.com/art-magazine/article?mid=414&prev=423&next=407&l=a&fid=1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