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方顥璇(2010年6月21日 )。淺談數位繪本。台灣新生報。
王乙婷 (2004)。ADHD 兒童的注意力特質及其相關研究。特殊教育叢書,1-13 王
文科(2000a)。教育大辭書。國家教育研究院。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0601/王文科(2000b)。教育大辭書。國家教育研究
院。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1369/
王梅玲、曾湘怡(2013)。兒童閱讀教學活動成效評估。國家圖書館館刊,2013(2),83-109。
中時電子報(2014)。雲端@高雄首座電子圖書館。中時電子報。取自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915000489-260107
天下雜誌編輯部、李佩芬(2010)。閱讀力實戰關鍵。台北市:天下雜誌。
文化部兒童文化館(2006)。兒童文化館-關於我們。取自
http://children.moc.gov.tw/aboutus/
朱芷萱(2013)。學齡前幼兒使用電子繪本對注意力表現影響之研究。樹德科技大
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碩士論文(未出刊),高雄市。
林宛霖(2002)。台北市幼兒對圖畫書及電子童書之調查與反應研究。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巧敏(2011)。台灣國小學童數位閱讀興趣與行為之調查分析。
林奇賢(1997)。全球資訊網輔助學習系統。資訊與教育,59(5),3-11。林芳菁
(2009)。兒童科學圖畫書閱讀行為之研究。醫護科技期刊,11(1),30-46。
林建平(1995)。國小學童的閱讓動機、理解策略與閱讀成就之相關研究。台北
市立師院學報,26,67-294。林珊如(2003)。大學教授網路閱讀閱讀行為之初
探。圖書資訊學刊,1(1),
林語蓁、賴春金(2012)。圖畫書融入閱讀教學對幼兒閱讀動機成效之研究。幼兒
教育,307,28-48。
林麗卿、邱蓮春、張巧妙、黃詩穎、洪築芸、吳嫈華、白宜芳、莊秋芬、洪俐如( 2005)。
全語言的新思維。臺北市:華騰。
林麗娟(1996)。多媒體電腦圖像設計與視覺記憶的關係。
林麗娟(1999)。網頁圖像設計與個別差異之考量。視聽教育雙月刊,40(6),18-27。
林玉佩(2008)。十招抓住學生的心。親子天下雜誌。取自: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2823&pag
吳淑琴(1999)。幼兒之多媒體電子童書閱讀行為分析。第五屆亞洲兒童文學大會廿
一世紀的亞洲兒童文學論文集(頁 148-151)。台北市:台北市立圖書館。
李佩芬、許芳菊(2010)。兒童專注力關鍵100 問。台北市:天下雜誌。
李宗薇(1994)。教學媒體與教育工學。台北市:師大學苑。
李寶琳(2000)。台北市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閱讀文化調查研究。台北師範學院之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淑雅(1996)。幼兒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蒙特梭利雙月刊,7,29-31。金瑞芝
(2000)。親子共讀圖畫書之歷程:三歲與五歲組的比較。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學報,31,193-208。帥崇義(1999)。電子書時代的來臨。第五屆亞洲兒童文
學大會二十一世紀的亞洲兒童文學論文集,153-155。台北市:中華民國兒童
文學學會。
祝佩貞(2003)。電子書與紙本圖書對國小學童閱讀理解及閱讀態度之比較研究。
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刊),台中市。
周怡君(2005)。電子童書之互動程度在兒童閱聽成效及態度上之影響。台灣科技
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刊),台北市。
周怡君、伊彬(2008)。電子童書之互動程度兒童對三年級與五年級閱聽成效之影
響。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5(3),371-401。
洪文瓊(1997)。東師語文叢書 9-電子童書小論叢。國立台東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
系,台東市。
洪文瓊(2005)。電子童書的指涉範疇及其對傳統童書的挑戰和教育價值。Hung''s
Blog 洪文瓊兒童文學網誌。取自 http://hungwc01.blo孟瑛如、張淑蘋(2003)。
郝廣才(2006)。好繪本如何好。台北市:格林文化。
許正妹、李傳房(2004)。電子故事書與兒童喜好之研究:人因設計的觀點。視聽
教育雙月刊,46(1),13-28。
陳韻伃(2002)。兒童參與網路童書創作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蔡佩璇(2003)。互動電子故事書教學設計模式之發展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
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鄭昭明(2010)。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台北市:學富。鄭瑞洲、洪振方、黃
台珠(2011)。情境興趣--制式與非正式課程科學學習的交會點。科學教育
月刊(340),1-9。
鄭麗玉(2009)。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台北市:五南。 盧秀琴(2006)。互
動式電子繪本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的介紹。國民教育,46,22-29。
嚴淑女(2001)。網際網路與兒童文學創作空間之研究(未出刊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台東市。
嚴淑玲(2009 年 11 月)。書單:給 0-6 歲,「經典童書」開啟閱讀的大門。天下
雜誌專特刊。
盧秀琴、陳月雲(2006)。互動式繪本電子書融入教學提升國小學童對科學的態度。
賴明煜(2007)。以繪本電子書融入教學提升兒童自然寫作之研究(未出刊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劉玉玲(2000)。以動畫觀點探討互動式動畫故事書之創作特質及對圖畫書與動畫
之影響。台南藝術學院音像動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刊),台南市。
劉佩奇(2006)。電子繪本融入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謝瑩慧、陳燕惠(2014)。幼兒在家庭中早期讀寫能力萌發之個案研究。台中教育
大學學報:教育類,28(1),77-104。
魏立欣(譯)(2004)。教育科技融入教學。(原作者:M.D., Roblyer)台北市:高
等教育。(原著出版年:2003)。
蘇育瑠(1990)。幼兒故事回憶與理解之研究。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刊),台北市。
蘇惠玲(2012)。電子繪本對詞彙學習與閱讀理解影響之研究-以國小一年級學
童為例。南華大學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刊),嘉義縣。
英文文獻
Alexander, J. E., & Heathington, B. S. (1988). Assessing and correctingclassroom
reading problems. 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Little, Brown College Division.
Brody, S. (1994). Teaching reading : Language, letter, & thought, Milford, NH:
LARCPublishing.
Barker(1992).Electronic books and libraries of the future.The Electronic
Library,10,139-141.
Clar,J.M., &Paivio,A. (1991).Dual coding theory and education.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wiver,3,149-210.
Clark, J. M., &Paivio, A. (1991). Dual coding theory and educ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3, 149-210.
Casini, M., Prattichizzo, D. &Vicino, A. (2003).The automatic control telelab: A
user-friendly interface for distance learning. IEEE Transactions onEducation,
46(2),252-257.
Cunningham, A. E., & Stanovich, Keith E. (1991). Tracking the Unique Effects of Print
Exposure in Children: Associations With Vocabulary, GeneralKnowledge, and
Spell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264-274.
Doty, D. E., Popplewell, S. R., & Byers, G. O. (2001). Interactive CD-ROM storybooks
andyoung readers’ reading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Research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33(4),374-384.
Giorgis,C., &Glazer,I.J.(2009).Literature for young children:Supporting emergent
literacyages 0-8(6thed.)Boston, MA: Allyn& Bacon.
Holdaway, D. (1979). The foundations of literacy. Aukland, NZ: AshtonScholastic.
Kaderavek, J., & Justice, L. M. (2002). Shared storybook reading as an intervention Leppa¨nen, U., Aunola, K. & Nurmi, J. (2005). Beginning readers’ reading performance
and reading habit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Reading, 28(4),383-399.
Li, X. M., & Atkins, M. S. (2004). Early childhood computer experienceand cognitive
and motor development. Pediatrics, 113(6),1715-1722.
Li, X. M., Atkins, M. S.& Stanton, B. (2006). Effects of home and school computer use
on school readiness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among head start childre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pilot trial.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2(2),239-263.
Matthew, K. I. (1996). The impact of CD-ROM storybooks on children’s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reading attitud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 5(3/4),379-394.
Matthew, K. I. (1997). A comparison of the influence of interactive CD-ROM
storybooks and traditional print storybooks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29(3),263-275.
Nikolopoulou, K. (2007).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al software: Specific features and
issues of localizat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35(2),173-179.
Rosenblatt, L.(1995). Literature as exploration. N.Y.: The Modern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Snow, C. E. (2001). Knowing what we know: Children, teachers,researc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