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金龍、賴守全、郭文曲、陳信宏、徐佩徽(2008年12月)。校園數位教學平台之規劃與實現。李佳玲(主持人),教育科技2.0與創新趨勢。台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2008學術研討會(TAECT),高雄文藻外語學院。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第11版)。台北:五南。
王麗雲(2005)。視覺藝術鑑賞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生繪畫空間表現之影響研究。大葉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王秀雄(1998)。鑑賞、認知、解釋與評價。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王哲雄(1987)。談「藝術批評」。雄獅美術,200,頁139-141。王文科(1991)。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皮亞傑理論之應用。台北:五南。
王淑如、王裕德(2001)。網路合作學習環境之建構。資訊與教育,85,頁104-110。中原大學教研所(2006)。PBL問題導向學習資源網。2008年7月13日,取自:http://pbl.cycu.edu.tw/home.asp田冠鈞(2004)。「台灣高等教育發展數學習的瓶頸與展望」。教育研究月刊,125,頁23。伍振鶩、高強華(1999)。新教學概論。台北:五南。
何至剛(2006)。開放式網路平台進行合作詮釋的學習—以數位藝術鑑賞教學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呂金燮、吳青陵、陳彥瑋、楊翠凌、鄒韻淇(2005)。「問題導向學習」協同行動中教師課程與教學的創新歷程。教育研究集刊,51(1),頁63-93。呂燕卿(1991)。繪畫鑑賞教學之內涵與實施。新竹師院學報,5,頁445-500。李賢輝(1999)。多媒體藝術導論。民97年2月13日,取自:國立台灣大學網路教學課程,網址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th6_500/th6_500h4.htm。
沈慶珩、黃信義(2006)。網路同儕互評在Moodle系統上的應用。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3(3),頁267-284。沈戊忠(2005)。簡介pbl以及在臺灣實施的情形。教育研究,129,頁40-47。沈佳惠(2005)。資訊素養以協同教學模式融入國中藝術鑑賞課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辛文義、歐展嘉、莊凱如(2008)。Moodle & Xoops校園應用分享座談會。民97年7月20日,取自:http://Moodle.club.tw/Moodle/course/category.php?id=3
周美惠、李玉玲(2008)。2008不能錯過的藝文大事。民97年7月3日,取自:http://67.210.111.35/~plane49/news08.htm
周永燦(2007)。控制室人機介面設計變更之HFE 審查檢核表設計。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研究報告(編號﹕962001INER008),未出版。
周凡淇、賴阿福(2006)。不同學習風格學童在學習歷程檔案系統之網路行為探討—以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主題學習為例。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44,頁78-114。林曉雯(2006)。Moodle線上學習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對學習成效之影響。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林敏慧、陳慶帆(2004)。快速建構網路教學平臺的新方案:Moodle。教育研究,126,頁85-98。林曼麗(2003)。藝術教育於二十一世紀教育中應有的角色。國家政策季刊,2:3,頁91-102。林維佳(2002)。實作評量在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運用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朝興、洪駿命(2002)。以XML 為基礎之相關技術在多媒體網路教學之規劃。廿一世紀數位生活與網際網路科技研討會。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8月6日。網址http://hung.htps.tn.edu.tw/horngcm/paper/p3.pdf。
林奇賢(1998)。「網路學習環境的設計與利用」。資訊與教育,67,頁34-50。邱梨玲(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視覺藝術鑑賞美感形式分析能力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洪志宏(2006)。互動式數位學習網站在國小數學因數倍數教學應用與學習成效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洪子晴(2004)。討論法教學策略運用在國小高年級藝術批評課程之教學研究。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韋伊珊(2004)。概念構圖策略運用在國小視覺文化課程教學之研究-以電視廣告影片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凌心儀、李世忠(2004)。網路教學課程之策略設計--以「教育傳播與科技」課程為例。視聽教育雙月刊,45(5),頁17-27。徐新逸、陳年興(2008年12月)。數位學校經營模式探討─以數位典藏eSchool為例。李佳玲(主持人),數位典藏內容融入教學之應用。台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2008學術研討會(TAECT),高雄文藻外語學院。
徐秀菊(2007)。從危機中尋找轉機的藝術教育。美育,155,頁31。徐新逸、施郁芬 (2004),數位學習課程發展作業流程參考手冊-精簡版,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發行。台北市:教育部。
徐新逸(2003)。數位學習課程發展模式初探。教育研究,116,頁15-30。徐憶嘉(2003)。線上評量系統應用於國小視覺藝術鑑賞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高博銓(2007)。教學評量的原則及其革新作法。中等教育,58(1),頁44-59。
問題引導學習PBL(周天賜譯)(2003)。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97年)
國科會、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劃辦公室、經濟部工業局(2006)。2005-2006
數位學習learning in Taiwan。桃園縣: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崔光宙(1992)。美感判斷發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張純瑜、周倩(2008年12月)。大專院校數位學習平台互動性功能研究。楊錦潭(主持人),資訊社會下的個人、社群與社會。台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2008學術研討會(TAECT),高雄文藻外語學院。
張國恩(2004)。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兼論e-learning跨領域之整合研究。教育研究,125,頁126-132。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張民杰(2003)。超學科統整模式之一-問題導向學習在國中九年一貫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新竹師院學報,17,頁389-424。張瓊穗、賴亦璇、王尹伶、甘珮禎(2002)。問題導向學習模式在國小環境議題教學之應用。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0(2),頁198-209。梁繼權(1999)。以問題為基礎之學習在小班教學之應用。醫學教育,3(2),頁32-40。
郭國禎、駱芳美(2004)。教師與教學評量--形成性評量與總結性評量的整合與運用。教育研究,127,頁85-92。郭生玉(1997)。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書局。
郭禎祥(1993)。當前我國國民美術教育新趨勢。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
郭禎祥(1990)。談藝術鑑賞教學與評量的某些理論與實務。師大學報,35,頁311-324。陳錫珍譯(2006)。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 -上-。教育研究,147,頁141-145。
陳玲萱(2005)。批判思考在藝術鑑賞教學上的應用:一個文獻初探。藝術教育研究,9,頁115-141。
陳玲萱(2003)。批判思考教學法應用於國小藝術鑑賞教學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章甫(2003)。藝術鑑賞統合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生書法風格鑑賞能力之影響。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陳瓊花(2002)。大學通識教育之藝術鑑賞課程設計--以「性別與藝術」為主題之課程設計模式與案例。視覺藝術,5,頁27-69。陳瓊花(2002)。反向思考-從評量學生的藝術學習進行課程設計。美育,128,頁23。陳瓊花(1997)。藝術概論。台北:三民。
陳朝平、黃壬來(1995)。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陳瓊花(1989)。淺談美術教育的鑑賞原理。國教天地,79,頁47-55。曾宥霖(2003)。防護性設計在筆記型電腦袋的應用研究-以情境設計和看圖說故事法為例。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黃信義(2006)。網路同儕互評對創造力的影響-以小五生電腦繪圖學習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毓分(2005)。親師協同教學應用於視覺藝術鑑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李石樵《田園樂》畫作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炯瑩(2003)。不同思考風格對國小學童在e-learing社會科學習成效之探討。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楊坤原、張賴妙理(2005)。問題導向學習的理論基礎與教學歷程。中原學報,33(2),頁215-235。趙惠玲(2006)。美術鑑賞。台北:三民。
劉思量(1998)。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鄭維容(2008)。八大山人。民97年7月3日,取自:新竹教育大學數位藝術教育學習網http://www.aerc.nhcue.edu.tw/。
鄭雅心(2008)。遊戲教學法運用於國小藝術鑑賞課程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黎曉安(2002)。檔案評量策略在視覺藝術課程實施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盧姵綺(2006)。視覺文化融入藝術鑑賞教學:以達文西作品--「蒙娜麗莎的微笑」為例。美育,154,頁70-77。蕭宜綾(2002)。問題導向學習取向之諮商倫理網路教學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閻璽如(2007)。以藝術元素統整之藝術與人文課程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鑑賞能力學習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謝東山(1998)。西方藝術批評的起源。現代美術,76,頁54-56。鍾生官(2003)。口頭對話在美術鑑賞教學之應用。美育,131,頁70-75。藍靜義(2005)。美術教學與評量之研究---以學習檔案之應用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羅美蘭(1992)。美術館觀眾特性與美術鑑賞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蘇英子(2004)。專題導向式學習應用於國小藝術鑑賞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鐘樹椽、王俊良(2006)。資訊科技應用在表演藝術教育之探討。國際藝術教育學刊,4(1),頁64-92。Boughton(2004)。學習視覺文化:課程與評量之間的重要關係。國際藝術教育學刊,2(4),頁95。
西文部份
Barrows, H. S.、Tamblyn, R. M.(1976). An evaluation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small groups utilizing a simulated patient:Journal of Medical Education.
Barrows, H. S.(1985). How to design a problem-based curriculum for the Preclinical Years.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Barrows, H. S.(1992). The tutorial process. Springfield, IL: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Barnes, B.(2004).Art appreciation.Wall Street Journal - Eastern Edition, 243(16), W1-W10.
Chapman, L. H.(1978). Aproarch to art in education. Sandiago: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Publishers.
Davis, L. L.(1992). Instrument review: Getting the most from your panel of experts. Applied Nursing Research, 5, 194–197.
Davidson-Shivers, G. V., & Rasmussen, K. L. (2006). Web-based learning: Design,implementation, & evalua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 Prentice Hall/Pearson Education Company.
Duch, B. J.(2001). Writing problems for deeper understanding. In B. J. Duch, S. E. Groh, &D. E. Allen (Eds.), The power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pp. 47-54).
Sterling, VA:Stylus.
Eisner, E. W. (1972).Educating artistic vision.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N.Y., 1-16, 51-236.
Feldman, E.B. (1967). Art as image and idea.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Frost, M. (1996). An analysis of the scope and value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the education of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4(5), 1047-1053.
Gijselaers, W. (1966). Connecting problem-based practice with educational theory. New Dorections for Teacing and Learning, 68, 13-21.
Hamblen, K. A. (1984). An art criticism questioning strategy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Bloom´s taxonomy.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25(4),41-50.
Hallinger, P.、Bridges, E. M. (2007). A problem-based approach for management education: Preparing managers for action:With contributions by Kamontip Snidvongs, Randall Shannon, Vichita Vathanophas, Sooksan Kantabutra, and
Brian Hunt.Dordrecht:Springer.
Lynn, M. R. (1986). Determin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content validity.Nursing Research, 35, 382–385.
Madeja,S. & Hurwitz,A. (1997). The Joyous Vision. New York: Prentice-Hall, Ins.
Mayo, S. (2007). Implications for Art Education in the Third Millennium: Art Technology Integration. Art Education, 60(3), 45.
McGill, T. J., & Hobbs, V. J. (2008). How Students and Instructors Using a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 Perceive the Fit between Technology and Task.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4(3), 191.
Ozturk, C.、Muslu, G. K.、Dicle, A. (2008).A comparison of problem-based and traditional education on nursing students?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s.Nurse
Education Today, 28(5), 627-632.
Savery, J. R., & Duffy, T. M. (1995). Problem based learning: An instructional model and itsconstructivist framework.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5(5), 31-38.
Sadlo, G., Piper, D., & Agnew, P. (1994).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an occupational therapy curriculum, part 1: The proces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British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57(2), 49-54.
Smith, P.L., & Ragan, T.J. (2005). Instructional Design. John Wiley & Sons: Hoboken,NJ.
Taunton, M. (1983). Questioning strategies to encourage young children to talk about art. Art Education, 36(3),40-43.
Tiwari, A.、Lai, P.、So, M.、Kwan, Y. (2006).A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lectur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Medical Education,40(6), 547-554.
Yang, Y.-T. C. (2008). A Catalyst for Teaching Critical Thinking in a Large University Class in Taiwan: Asynchronous Online Discussions with the Facilitation of Teaching Assistant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56(3),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