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8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0 05:4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詹欣怡
研究生(外文):Chan, Hsin-yi
論文名稱:戀愛中忍的行為與愛情關係品質之相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Correlation Study of Forbearance Behavior and Love Relationship Quality
指導教授:郭士賢郭士賢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Kuo, Shih-hsien
口試委員:何英奇利翠珊
口試委員(外文):Ho, Ying-chyiLI, Tsui-shan
口試日期:2012-12-2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心理輔導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心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2
中文關鍵詞:忍的行為愛情關係品質
外文關鍵詞:forbearance behaviorlove relationship qual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7
  • 點閱點閱:195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2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本研究旨在探究臺灣地區戀愛中男女忍的行為與愛情關係品質之相關情形,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以臺灣地區之未婚男女為研究對象,藉由立意取樣抽取受訪者,運用網路問卷蒐集樣本資料,研究對象共計380人。主要研究工具為「忍的行為量表」及「愛情關係品質量表」。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處理。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不同性別的未婚男女在「忍的行為」有顯著差異存在,男性在量表得分高於女性;年齡、戀愛次數、交往時間在「忍的行為」皆沒有顯著差異存在。
二、不同性別的未婚男女在愛情關係品質中的「接納/尊重」有顯著差異存在,男性在該分量表得分高於女性;不同年齡層的未婚男女在愛情關係品質中的「衝突/矛盾」有顯著差異存在,高年齡組在該分量表得分高於低年齡組;戀愛次數、交往時間在「愛情關係品質」上皆沒有顯著差異存在。
三、「忍的行為」與「愛情關係品質」呈現正相關,有兩組達顯著水準的典型相關組型,第一個典型相關組型顯示:當個人「包容接納」與「承受順應」行為頻率越高,其愛情關係品質越傾向「接納/尊重」;第二個典型相關組型顯示:當個人「承受順應」行為頻率越多,其愛情關係品質較不容易傾向「衝突/矛盾」。忍的行為能預測愛情關係品質,整體預測力為10.2%,達中等程度的預測力,其中較具顯著預測力的是「包容接納」與「承受順應」變項,表示個人在忍的行為表現中,越能展現「包容接納」與「承受順應」的行為,則越能預測個人較高的愛情關係品質。
最後,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提供相關具體建議,作為未來諮商實務工作或相關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of forbearance behavior and love relationship quality in Taiwan. Samples were collected by Internet. The sample consisted of 380 unmarried men and women. The main research tool in this study included “Forbearance Behavior Scale” and “Love Relationship Rating Form”. Data was analyzed by means of t-test, one-way ANOVA and canonical correlation. The main findings were as follow:
1. For forbearance behavior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s. Males had higher scores than females.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ge, the number of times in love relationship, and the duration of love.
2. There were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scores of acceptance/ respect. Males had higher scores than females. There was significant age difference in conflict/ ambivalence; the group of elder got higher scores than the group of younger. Both the number of times in love relationship and the duration of love mad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o love relationship quality.
3. Forbearance behaviors and love relationship quality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hen people were more tolerant and endurant in their behavior, their love relationship quality was more like “acceptance/ respect.” When people were more endurant, their love relationship quality was less like “conflict/ ambivalence.” Forbearance behaviors could predict the quality of love relationship. The overall prediction power is 10.2% and the power of prediction was medium. Moreover, “acceptance/ respect” and “tolerances” were more powerful in predicting love relationship quality. Means, the more people showed tolerance and endurance to each other, the better love relationship quality they had.
Finally, the implication of this study was discussed and advices were provided as a reference to future consulting work and related research.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目次............................................Ⅲ
表次............................................Ⅴ
圖次............................................Ⅵ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6
第三節 名詞定義...................................7

第二章 文獻探討...................................8
第一節 愛情關係的相關研究...........................8
第二節 忍的行為的相關研究...........................18
第三節 忍與愛情關係的相關研究........................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42
第一節 研究架構...................................42
第二節 研究對象...................................44
第三節 研究工具...................................45
第四節 研究程序...................................48
第五節 資料處理...................................49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50
第一節 忍的行為與愛情關係品質之現況分析...............50
第二節 背景變項在忍的行為的差異結果..................53
第三節 背景變項在愛情關係品質的差異結果...............61
第四節 忍的行為與愛情關係品質的關係..................7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76
第一節 結論......................................76
第二節 建議......................................78

參考文獻.........................................80
中文部分.........................................80
英文部分.........................................83

附錄............................................87
附錄一 忍的行為與愛情關係品質量表....................87
附錄二 忍的行為量表使用同意書.......................92
附錄三 愛情關係品質量表使用同意書....................93

【中文部分】
王如芬(2005)。大學生知覺之父母婚姻關係、親子關係與其愛情關係中衝突因應方式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王慶福、林幸台、張德榮(1997)。人際依附風格、性別角色取向與人際親密能力之評量。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4,63-78。
王慶福、洪光遠、程淑華、王郁茗(譯)(2006)。社會心理學(原著者:S. S. Brehm, S. Kassin & S. Fein)。臺北市:雙葉書廊。
伍真慧(2009)。敦煌蒙書與唐代「忍讓」處世思想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朱元祥、林燕卿(2008)。性與溝通。臺北市:幼獅文化。
余伯泉、李茂興(譯)(2003)。社會心理學。(原著者:E. W. Aronson & R. M. Aker)。臺北市:弘智。
余沛玲(2004)。探討大學生親密關係滿意度之研究-以某科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余德慧(1991)。中國社會的人際苦痛及其分析。載於高尚仁、楊中芳(主編),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臺北市:遠流。
利翠珊(2006)。華人婚姻韌性的形成與變化:理論之修正與檢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93-2413-H-030-001-SSS),未出版。
利翠珊(2010年6月)。夫妻間的忍與支持:對偶關係的效應。『華人家人關係』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南港:中央研究院。
利翠珊、蕭英玲(2008)。華人婚姻品質的維繫:衝突與忍讓的中介效果。本土心理學研究,29,77-116。
吳佩倫(2008)。大學生愛情品質因素探討:人格特質、擇偶偏好與衝突調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吳若權(2009)。讓步,才會更進步。臺北市:時報文化。
李良哲(1995)。大台北地區已婚者婚姻衝突因應行為之年齡與性別差異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9,169-196。
李良哲(1997)。婚姻衝突因應行為歷程模式之檢驗研究。政治大學學報,74,53-94。
李敏龍、楊國樞(2005)。忍的心理與行為。載於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主編),華人本土心理學(599-629頁)。臺北市:遠流。
周玉慧(2009)。夫妻間衝突因應策略類型及其影響。中華心理學刊,51(1),81-101。
周典芳、鄭嫥嫥、陳國明(2009)。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市:五南。
林永貞(2012)。戀愛中大學生愛情風格、性態度與親密關係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南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惠雅(1998)。人格與道德發展。載於蘇建文(主編),發展心理學(377-407頁)。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煜捷(2006)。夫妻溝通、衝突因應與婚姻滿意度—對偶資料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柯淑敏(1996)。親密關係分手的研究。學生輔導通訊,43,108-115。
洪雅真(2001)。感情發展與婚姻。載於王以仁(主編),婚姻與家庭生活的適應(59-88頁)。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晏涵文(2004)。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秦穗玟、黃馨慧(2011)。青少年愛情關係滿意度:以台北縣市高中職學生為例。應用心理研究,49,219-251。
張老師月刊編輯部(1998)。「情人再見」問卷調查分析報告。張老師月刊,251,61-65。
張妤玥、陸洛(2007)。愛情關係中對方衝突管理方式與自身關係滿意度之關連。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0(2),155-178
張志揚(2010)。大學生性別、性別角色取向與共依附對愛情關係品質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張芳熒(2004)。愛情關係中對方衝突管理方式與自身滿意度之關聯(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張時雯(2002)。大學生自我效能、衝突反應方式與戀愛關係品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臺北市。
張軒正(2002)。在電腦施測情境中,促發、警告、時間限制對降低社會期許之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臺北市。
莊慧琳(2008)。大學生愛情關係之寂靜自我、愛情風格與關係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郭淑君(2008)。大學生情侶間依附風格、衝突因應與親密關係滿意度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陳依芬、黃金蘭、林以正(2010)。忍的情緒調控策略與心理適應之關聯。本土心理學研究,35,3-56。
陳怡憓(2008)。大學生人際依附風格、自尊與愛情滿意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市。
陳金定(2004)。兩性關係與教育。臺北市:心理。
陳亭潔(2011)。大學生依附風格、愛情關係品質與寂寞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陳詩潔(2005)。大學生共依附特質、自我感受與愛情關係品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陳彰儀、李明霓、顏志龍(2004)。網路應徵者填寫測驗的作假意圖:測驗類型與情境因素的影響。中華心理學刊,46(4),349-359。
黃光國(2000)。關係與面子:華人社會中的衝突化解模式。載於陳烜之、梁覺(主編),邁進中的華人心理學(181-205頁)。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黃宗堅、葉光輝、謝雨生(2004)。夫妻關係中全力與情感的運作模式-以衝突因應策略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21,3-48。
黃囇莉(2005)。人際和諧與人際衝突。載於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主編),華人本土心理學。臺北市:遠流。
黃囇莉(2006)。人際和諧與衝突:本土化的理論與研究。臺北市,揚智文化。
黃囇莉、鄭琬蓉、黃光國(2008)。邁向發聲之路:上下關係中「忍」的歷程與自我之轉化。本土心理學研究,29,3-76。
葉肅科(2010)。一樣的婚姻多樣的家庭。臺北市:學富文化。
葉肅科(2011)。性別教育-超越兩性關係。臺北市:洪葉文化。
劉惠琴(1993)。大學生感情衝突化解歷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82-0301-H-031014T),未出版。
劉惠琴(2003)。夫妻衝突調適歷程的測量。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6(1), 23-50。
蔡文輝(2007)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臺北市:五南。
鄭羽芯(2006)。大學生人際依附風格、情緒表達方式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謝依惠(2012)。情感維護失敗歸因、分手主被動性與分手後情緒反應之關聯(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英文部分】
Berscheid, E., & Walster, E. H. (1974). A little bit about love. In T. L. Huston (Ed.), Foundations of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pp. 356-381).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lau, M. (1964). 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 New York: Wiley.
Bunk, B., Bram, P., & Schap, C. (1990). Conflict resolution styles attributed to self and partner in premarital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0(6), 821-824.
Carver, C. S., & Scheier. (1989). Assessing coping strategies: A theoretically based approac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6(2), 267-283.
Cramer, D. (2004b). Satisfaction with a romantic relationship, depression, support and conflict.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77, 449-461.
Davis, K. E. (1985). Near and dear: Friendship and love. Psychology Today, 19(2), 22-30.
Folkman, S., Lazarus, R. S., Dunkel-Schetter, C., DeLongis, A., & Gruen, R. J. (1986). Dynamics of a stressful encounter, cognitive appraisal, coping and encounter outcom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5), 992-1003.
Gere J., & Schimmack U. (2011). When romantic partners’ goals conflict: effects on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Publish online. doi: 10.1007/s10902-011-9314-2.
Heavey, C. L., Layne, C., & Chistensen, A. (1993). Gender and conflict structure in marital interaction: 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1, 16-27.
Johnson, H., LaVoie, J. C., Eggenburg, E., Mahoney, M. A., & Pounds, L. (2001). Changes in adolescent’s conflict response associated with consecutive presentation of hypothetical conflict situation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4, 647-655.
Lee, J. A. (1973). The color of love: An exploration of the ways of loving. Don Mills, Ont.: New Press.
Lloyd, S. A. (1987). Conflict in premarital relationships: Differential perceptions of males and females. Family Relations, 36, 290-294.
McGonagle, K. A., Kessler, R. C., & Gotlib, I. H. (1993). The effects of marital disagreement style, frequency, and outcome on marital disruption.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0, 385-404.
Owens, L., Daly, A., & Slee, P. (2005). Sex and age differences in victimization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among adolescents in a south Australian school. Aggressive Behavior, 31, 1-12.
Rusbult, C. E., & Zembrodt, I. M. (1983). Responses to dissatisfaction in romantic involvement: A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analysi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 274-293.
Rusbult, C. E. (1983). A longitudinal test of the investment model: The development of satisfaction and commitment in heterosexual involve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5, 101-107.
Shi, L. (2003).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dult attachment styles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31(3), 143-157.
Sternberg, R. J. (1986).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ogical Review, 93, 119-135.
Tam, C. L., Lee, T. H., Foo, Y. C., & Lim, Y. M. (2011). Communication skills, conflict tactics and mental health: A study of married and cohabitating couples in malaysia. Asian Social Science, 7(6), 79-8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劉惠琴(2003)。夫妻衝突調適歷程的測量。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6(1), 23-50。
2. 黃囇莉、鄭琬蓉、黃光國(2008)。邁向發聲之路:上下關係中「忍」的歷程與自我之轉化。本土心理學研究,29,3-76。
3. 黃宗堅、葉光輝、謝雨生(2004)。夫妻關係中全力與情感的運作模式-以衝突因應策略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21,3-48。
4. 陳詩潔(2005)。大學生共依附特質、自我感受與愛情關係品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5. 陳彰儀、李明霓、顏志龍(2004)。網路應徵者填寫測驗的作假意圖:測驗類型與情境因素的影響。中華心理學刊,46(4),349-359。
6. 張妤玥、陸洛(2007)。愛情關係中對方衝突管理方式與自身關係滿意度之關連。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0(2),155-178
7. 柯淑敏(1996)。親密關係分手的研究。學生輔導通訊,43,108-115。
8. 周玉慧(2009)。夫妻間衝突因應策略類型及其影響。中華心理學刊,51(1),81-101。
9. 李敏龍、楊國樞(2005)。忍的心理與行為。載於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主編),華人本土心理學(599-629頁)。臺北市:遠流。
10. 李良哲(1995)。大台北地區已婚者婚姻衝突因應行為之年齡與性別差異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9,169-196。
11. 李良哲(1997)。婚姻衝突因應行為歷程模式之檢驗研究。政治大學學報,74,53-94。
12. 利翠珊、蕭英玲(2008)。華人婚姻品質的維繫:衝突與忍讓的中介效果。本土心理學研究,29,77-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