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2 16:0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文美
論文名稱:國小高年級以審美活動為中心的視覺藝術教學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Visual art Instruction Centered on Aesthetic Activities for the fifth-sixth Elementary Classes
指導教授:陳朝平陳朝平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系所名稱: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3
畢業學年度:9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8
中文關鍵詞:審美審美教學視覺藝術生活中心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3
  • 點閱點閱:58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6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開發國小六年級以審美活動為中心統合音樂與表演藝術的視覺藝術課程,以提昇學生視覺藝術的學習興趣與效果,並做實施藝術與人文課程的準備。
本研究經由有關理論與實務的文獻瞭解視覺藝術審美課程的理念與內涵、課程設計及教學方法,並以衣、食、住、行、育樂為主題,設計15個單元,實施教學,以驗證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的可行性。
本研究結果得到以下的結論:
一、國小視覺藝術教學課程,以審美活動為中心,可統整表現及審美活動,並與生活應用活動結合,由鄉土文化擴展到多元藝術文化的學習。
二、以審美活動為中心的視覺藝術課程,應依據學校本位、課程統整、生活中心的原則設計課程,並以欣賞-創作表現-欣賞自己作品的模式進行。
三、多元化的課程設計與生活化的學習活動,最為生動活潑,能提昇學習興趣。
四、本研究以審美活動為中心,生活化的教學活動是依據課程綱要、教育理論與學校社區生活而設計的課程,教學實施具有充分資源,容易進行,教學活動生動有趣,效果良好,在國小高年級實施是有效可行的。
本研究結果顯示,以審美活動為中心的視覺藝術教學,是可行而有效的方法,而且符合九年一貫課程的原則。如果依照相同的主題、方法,配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調整課程的內容與難度,在國小三、四年級來實施,也許是可行的。
This study aimed at promoting the students’ interest and effect in the visual art learning and providind a preparatory study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Arts and Humanity curriculum, through an innovated visual art curriculum centered on aesthetic activities with related music and performance.
Related literature concerning theories and practices for the aesthetic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were reviewed and analyzed for understanding the rationale,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instruction. Then a series of units around five themes were developed and taught in a sixth-grade class for verifying their applicabilities.
The results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ing:
1) A visual art curriculum centered on aesthetic activities can integrate the learning of art production appreci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rt in daily life. It can also expand culture learning from local art to those of other countries.
2) A visual art program should be community-based, integrated, and life-centered, and taught in the mode of “appreciation-production-appreciation of self-production”.
3) An art program with diversified content and life centered activities is active and autonomous, and hence most interested to the children.
4) The art program developed for this study is guided by the curricular guides related theories of art education and community life. It is easy to implement, because of the ample resouces, and active and pleasing nature of activities, and hence effective and applicable to the higher elementary grades visual art instruction.
In all, the visual art instruction centered on aesthetic activities can be an effective mod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higher elementary grades. It also meet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new Arts and Humanity curriculum.
It may also be applicable for 3-4th grades, if the contents and level of difficulty are well adjusted.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2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方法------------------------------------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四節 名詞解釋---------------------------------------------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國小審美教育相關理念----------------------------9
第二節 我國國小視覺藝術審美教學課程內涵-----------18
第三節 審美教學有關研究之探討-------------------------28
第四節 本章結論---------------------------------------------41
第三章 審美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
第一節 研究對象與場所分析-------------------------------44
第二節 課程設計---------------------------------------------46
第三節 教學實施---------------------------------------------57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衣」的主題-----------------------------------------61
第二節「食」的主題----------------------------------------70
第三節「住」的主題----------------------------------------75
第四節「行」的主題----------------------------------------83
第五節「育樂」的主題-------------------------------------88
第六節 綜合討論--------------------------------------------9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04
第二節 建議------------------------------------------------108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111
英文部分-----------------------------------------------------114
附錄
附錄一 「服飾大觀」學習單----------------------------117
附錄二 「我的彩衣」評分表----------------------------118
附錄三 「就是愛秀」評分表----------------------------119
附錄四 「五顏六色」學習單----------------------------121
附錄五 「牛排大餐」、「慶生會」評分表--------------122
附錄六 「世界真奇妙」學習單-------------------------123
附錄七 「秘密基地」評分表----------------------------124
附錄八 「環保尖兵」評分表----------------------------125
附錄九 「美的饗宴」學習單----------------------------126
附錄十 「大家來看戲」評分表-------------------------127
附錄十一 學習心得表------------------------------------128
附錄十二 「衣」的主題教案內容----------------------129
附錄十三 「食」的主題教案內容----------------------131
附錄十四 「住」的主題教案內容----------------------133
附錄十五 「行」的主題教案內容----------------------134
附錄十六 「育樂」的主題教案內容-------------------135
附錄十七 「大家來看戲」工作分配表----------------136
附錄十八 「美的放大鏡」學習單----------------------137
附錄十九 「美的饗宴」學習單-------------------------138
圖次
圖一 研究架構流程圖--------------------------------------5
圖二-一~圖二-四 「我的彩衣」單元學生作品---------66
圖三-一~圖三-四 「就是愛秀」單元學生作品--------67
圖四-一~圖四-四 補充課程學生作品-------------------70
圖五-一~圖五-四 「牛排大餐」單元學生作品---72,73
圖六-一~圖六-四 「慶生會」單元學生作品-----------73
圖七-一~圖七-六 「慶生會」單元學生表演情形------74
圖八-一~圖八-六 「發現桃花源」單元學生作品---77,78
圖九-一~圖九-六 「秘密基地」單元學生作品------79,80 圖十-一~圖十-八 理想社區圖書館設計學生作品---81,82
圖十一 低年級親師共做的社區平面圖--------------------85
圖十二-一~圖十二-十 「環保尖兵」單元學生作品---85,86 圖十三-一~圖十三-六 「雙手萬能」單元學生作品---91,92 圖十四-一~圖十四-五 「大家來看戲」單元學生
排練情形---------------------------------92,93
表次
表1 研究進度表-------------------------------------------------6
表2-3-1修訂「藝術與人文」課程綱要第三階段
能力指標-------------------------------------23
表3-1 課程結構----------------------------------------------47
表3-1-1「衣」的主題有關單元教學綱要------------------48
表3-1-2「食」的主題有關單元教學綱要------------------50
表3-1-3「住」的主題有關單元教學綱要------------------52
表3-1-4「行」的主題有關單元教學綱要------------------54
表3-1-5「育樂」的主題有關單元教學綱要---------------56
表3-2-1教學紀錄表 -----------------------------------------58
表3-2-2評鑑老師建議表-------------------------------------58
表4-1補充課程綱要-------------------------------------------69
表4-5 各組演出劇本主題-------------------------------------91
中文部分
王恭志(2001)。美感教育之探析。國教輔導,第40卷第6期,34-39頁。
王德育譯(1991)。Viktor Lowenfeld著(1975)。創造與心智的成長-透過藝術談兒童教育。台北市:三友。
天下雜誌教育特刊(2001)。海闊天空V美的學習。台北市:天下雜誌。64-69頁。
田曼詩(1985 )。美學(再版)。台北市:三民書局。
西洋巨匠(1992)。狄嘉。27。台北市: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西洋巨匠(1992)。秀拉。17。台北市: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西洋巨匠(1993)。尤特里羅。74。台北市: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呂燕卿(1994)。台灣區國小審美教學時代的來臨。1994亞洲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B(217-269)。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呂燕卿(1999)。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綱要與統整性互融式課程設計之觀念。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
呂燕卿(2000)。如何落實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課程。國立編譯館通訊。
呂燕卿(2000)。如何使美勞科教學更活潑更實用。國立新竹師院美勞教育資源中心。http://www.aerc.edu.tw/5-0/artist/lv/paper。
呂燕卿(2000)。國小美術教學上繪畫鑑賞之重要性。美育,第24期,5-23頁。
吳國淳(1998)。戰後臺灣地區社會文化發展與學校美術教育特質研究。美育,第100期,31-39頁。
李醒塵(2000)。西方美學史教程。台北市:淑馨出版社。
李忠和(2001)。國民小學美勞科課程探究。新竹師院國民小學美勞科教材教法研究。http://www.aerc.edu.tw。
林曼麗(2000):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課程整合初探。翰林文教雜誌第八期, 37頁
林筆藝(2000)。國小五年級美勞教科書各審定版- 關於鑑賞教學教材編選之探討。國立新竹師院國小美勞教師進修網。http://www.aerc.nhctc.edu.tw/
林明助(1998)。美術鑑賞統合教學法對國小學生繪畫風格鑑賞能力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邱連煌(1992)。從認知心理探討兒童審美學習能力之發展。審美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263-278頁。
胡寶林(2001)。走出校園認識社區環境與人物:呼應一個歐洲的「回歸生活環境教育」案例-維也納第七區史提夫特小學的方案教學。美育,第123期,6-15頁。
胡寶林譯(2001)。歌特.蘇珊妮(2001)。詹寧的音樂美術環遊世界之旅-維也納師範學院附設小學的藝術與人文方案教學。美育,第123期,16-25頁。
袁汝儀(1996)。生活藝術教育雛論。通識教育,第3 卷第4期,61-79頁。
袁汝儀(1999)。國民教育階段「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思考。現代教育論壇-「藝術與人文」研討會。台北市:國民教育資料館。
徐素霞(2001)。審美領域教材教法。新竹師院國民小學美勞科教材教法研究。http://www.aerc.edu.tw/paper/徐素霞/徐-審美領域/審美領域之教材教法研究.htm。
屠美如、丁秀玲、王芸美編譯(1994)。當代美國審美教育研究簡介。海峽兩岸兒童藝術教育的改革與研究論文集。台北市:中華民國美術教育協會兒童美術研究發展中心。
郭武雄(1990)。中小學「美術批評」教學理論基礎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武雄(1996)。知覺發展與美勞教育關係之初探。兒童美術教育理論與實務探討,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郭榮瑞(2002)。談藝術與人文課程統整。國教新知,第49卷第2期,1-15頁。
陳子木(1998)。台灣藝術教育發展史。台北:環宇出版社。
陳朝平、黃壬來(1995)。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初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朝平(2000)。台灣美術教育思想的演變與跨世紀的思維。2000年台灣美術教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189-213頁。;
陳朝平(2001)。從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暫行綱要看藝術教育的趨勢。國教天地: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專輯,第143期,24-31頁。
陳朝平(1992)。繪畫欣賞教學的問題引導方法之研究。審美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陳朝平(1990)。學科本位藝術教育:發展、概念、課程、方法、批評及應用。國教天地,第84期,10-15頁。
陳錫祿(1997)。談國小低年級的審美教學。研習資訊,第14卷第4期,36-40頁。
陳肆明(1994)。高級中學美術鑑賞教學-教材編寫理論與教學單元設計舉例。1994亞洲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69-302),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陳文菁(2001)。一位國小教師美感教育教學決定之研究。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陳瓊花(2000)。兒童與青少年審美思考之調查研究。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45,45-65頁。
陳瓊花(1999)。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視覺藝術課程之探討。「藝術與人文」之權人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教育部。
陳迺臣(1992)。美學與教育。審美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237-243頁。
梁福鎮(2001)。審美教育學:審美教育起源、演變與內涵的探究(初版)。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教育部。
黃壬來(1993)。國小美勞科教學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崔光宙(1992)。美感判斷發展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葉玲瑤(2000)。國中美術教師鑑賞領域教學策略運作歷程之探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廖偟鳳(2000)。國小中年級審美課程發展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碩士論文。
蔡元培(1912)。對教育方針之意見。聞笛.水如編(1989)。蔡元培美學之選。台北市:淑馨出版社。
劉豐榮(1991)。審美判斷之發展、認知歷程與學習之研究。審美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劉豐榮(1992)。審美判斷之心理過程與發展特質分析。審美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屏東師範學院。363-376。
劉振源(1999)。回顧與瞻望--一個退休教師的期盼。美育,第110期,20-29頁。
羅美蘭(1994)。美術鑑賞能力發展階段之研究。八十二學年度師範學院學術論文。教育部。
鄭明憲(1997)。小學裡可行的藝術鑑賞教學模式。國教輔導,36(6),29-33。
鄭明憲(1997)。以多元文化的美術教育來增強兒童對藝術的瞭解。國教輔導,37(6),2-6。
謝攸青(1995)。藝術鑑賞教學內容應有的範疇與方向之研究。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西文部分
Angelo, C.(2001). The aesthetic harmony of how life school be lived: Van Gogh, Socrates, Nietzsche.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35,1,1-.
Arnheim, R.(1969).Visual thinking.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14-294.
Broudy,H.(1972).Enlightened cherishing an essary on aesthetic education.U.M.I A Bell & Howell Information Company.
David, M W.(2001). A virtue theory of aesthetics.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35,3,23-.
Day. M.(1985).Evaluating student achievement in disciplin-based art program.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26(4). 232-240.
Efland, A., freedman, K. & Stuhr, P.(1996).Postmodern art education: An approach to curriculum. VA:NAEA.
Eisner, E.W.(1972).Education artistic vision. NY: Harper &Row.
Gardner, H.(1981).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works of art: A developmental portrait. In D. O’Hare(Ed). Psychology and the arts. NJ: Humanities Press.
Gaitskell, C. D., Hurwitz, A. & Day, M.(1982).Children and their art. New York:Harcourt Brace Javanovich, Inc.
Hamblen, K. A.(1986).Three areas of art criticism instruction: theoretica and reseach foundation,sociological relationship, and teaching methodologies.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27(4):163-173.
Leslie, C.(2001).After late and postmoernism: A Wittensteinian reconstructive and transformative aesthetic,art practice,and art education.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35,3,1-.
Lowenfeld,V.& Britain, W. J.,(1975).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NY:Macmillan Publishing Co.
Marsha, M. S. & Sandra, L.B.(2001). Aesthetic and the middle school learner. The Clearing House,75,41-44。
McFee, J.K.(1961).Preparation for art.CA: Wadsworth.
Newton,C.(1992).Review of research in aesthetic response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s for aesthetic education. 審美教育國際學
術研討會論文集。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Smith, R. A.(1995).Aesthetic education:a critical necessity. Culture. Society. Art education:1995 INSEA-ASIAN regional congress.268-281.
Smith, R. A.(1999). Critical reflection on the future of culture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prospects of art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in art educatio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鄭明憲(1997)。以多元文化的美術教育來增強兒童對藝術的瞭解。國教輔導,37(6),2-6。
2. 鄭明憲(1997)。小學裡可行的藝術鑑賞教學模式。國教輔導,36(6),29-33。
3. 劉振源(1999)。回顧與瞻望--一個退休教師的期盼。美育,第110期,20-29頁。
4. 陳錫祿(1997)。談國小低年級的審美教學。研習資訊,第14卷第4期,36-40頁。
5. 陳朝平(1990)。學科本位藝術教育:發展、概念、課程、方法、批評及應用。國教天地,第84期,10-15頁。
6. 陳朝平(2001)。從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暫行綱要看藝術教育的趨勢。國教天地: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專輯,第143期,24-31頁。
7. 郭榮瑞(2002)。談藝術與人文課程統整。國教新知,第49卷第2期,1-15頁。
8. 袁汝儀(1996)。生活藝術教育雛論。通識教育,第3 卷第4期,61-79頁。
9. 胡寶林(2001)。走出校園認識社區環境與人物:呼應一個歐洲的「回歸生活環境教育」案例-維也納第七區史提夫特小學的方案教學。美育,第123期,6-15頁。
10. 林曼麗(2000):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課程整合初探。翰林文教雜誌第八期, 37頁
11. 吳國淳(1998)。戰後臺灣地區社會文化發展與學校美術教育特質研究。美育,第100期,31-39頁。
12. 呂燕卿(2000)。國小美術教學上繪畫鑑賞之重要性。美育,第24期,5-23頁。
13. 王恭志(2001)。美感教育之探析。國教輔導,第40卷第6期,34-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