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恭志(2001)。美感教育之探析。國教輔導,第40卷第6期,34-39頁。王德育譯(1991)。Viktor Lowenfeld著(1975)。創造與心智的成長-透過藝術談兒童教育。台北市:三友。
天下雜誌教育特刊(2001)。海闊天空V美的學習。台北市:天下雜誌。64-69頁。
田曼詩(1985 )。美學(再版)。台北市:三民書局。
西洋巨匠(1992)。狄嘉。27。台北市: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西洋巨匠(1992)。秀拉。17。台北市: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西洋巨匠(1993)。尤特里羅。74。台北市: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呂燕卿(1994)。台灣區國小審美教學時代的來臨。1994亞洲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B(217-269)。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呂燕卿(1999)。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綱要與統整性互融式課程設計之觀念。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
呂燕卿(2000)。如何落實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課程。國立編譯館通訊。
呂燕卿(2000)。如何使美勞科教學更活潑更實用。國立新竹師院美勞教育資源中心。http://www.aerc.edu.tw/5-0/artist/lv/paper。
呂燕卿(2000)。國小美術教學上繪畫鑑賞之重要性。美育,第24期,5-23頁。吳國淳(1998)。戰後臺灣地區社會文化發展與學校美術教育特質研究。美育,第100期,31-39頁。李醒塵(2000)。西方美學史教程。台北市:淑馨出版社。
李忠和(2001)。國民小學美勞科課程探究。新竹師院國民小學美勞科教材教法研究。http://www.aerc.edu.tw。
林曼麗(2000):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課程整合初探。翰林文教雜誌第八期, 37頁林筆藝(2000)。國小五年級美勞教科書各審定版- 關於鑑賞教學教材編選之探討。國立新竹師院國小美勞教師進修網。http://www.aerc.nhctc.edu.tw/
林明助(1998)。美術鑑賞統合教學法對國小學生繪畫風格鑑賞能力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邱連煌(1992)。從認知心理探討兒童審美學習能力之發展。審美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263-278頁。
胡寶林(2001)。走出校園認識社區環境與人物:呼應一個歐洲的「回歸生活環境教育」案例-維也納第七區史提夫特小學的方案教學。美育,第123期,6-15頁。胡寶林譯(2001)。歌特.蘇珊妮(2001)。詹寧的音樂美術環遊世界之旅-維也納師範學院附設小學的藝術與人文方案教學。美育,第123期,16-25頁。
袁汝儀(1996)。生活藝術教育雛論。通識教育,第3 卷第4期,61-79頁。袁汝儀(1999)。國民教育階段「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思考。現代教育論壇-「藝術與人文」研討會。台北市:國民教育資料館。
徐素霞(2001)。審美領域教材教法。新竹師院國民小學美勞科教材教法研究。http://www.aerc.edu.tw/paper/徐素霞/徐-審美領域/審美領域之教材教法研究.htm。
屠美如、丁秀玲、王芸美編譯(1994)。當代美國審美教育研究簡介。海峽兩岸兒童藝術教育的改革與研究論文集。台北市:中華民國美術教育協會兒童美術研究發展中心。
郭武雄(1990)。中小學「美術批評」教學理論基礎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郭武雄(1996)。知覺發展與美勞教育關係之初探。兒童美術教育理論與實務探討,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郭榮瑞(2002)。談藝術與人文課程統整。國教新知,第49卷第2期,1-15頁。陳子木(1998)。台灣藝術教育發展史。台北:環宇出版社。
陳朝平、黃壬來(1995)。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初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朝平(2000)。台灣美術教育思想的演變與跨世紀的思維。2000年台灣美術教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189-213頁。;
陳朝平(2001)。從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暫行綱要看藝術教育的趨勢。國教天地: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專輯,第143期,24-31頁。陳朝平(1992)。繪畫欣賞教學的問題引導方法之研究。審美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陳朝平(1990)。學科本位藝術教育:發展、概念、課程、方法、批評及應用。國教天地,第84期,10-15頁。陳錫祿(1997)。談國小低年級的審美教學。研習資訊,第14卷第4期,36-40頁。陳肆明(1994)。高級中學美術鑑賞教學-教材編寫理論與教學單元設計舉例。1994亞洲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69-302),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陳文菁(2001)。一位國小教師美感教育教學決定之研究。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陳瓊花(2000)。兒童與青少年審美思考之調查研究。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45,45-65頁。
陳瓊花(1999)。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視覺藝術課程之探討。「藝術與人文」之權人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教育部。
陳迺臣(1992)。美學與教育。審美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237-243頁。
梁福鎮(2001)。審美教育學:審美教育起源、演變與內涵的探究(初版)。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教育部。
黃壬來(1993)。國小美勞科教學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崔光宙(1992)。美感判斷發展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葉玲瑤(2000)。國中美術教師鑑賞領域教學策略運作歷程之探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廖偟鳳(2000)。國小中年級審美課程發展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碩士論文。蔡元培(1912)。對教育方針之意見。聞笛.水如編(1989)。蔡元培美學之選。台北市:淑馨出版社。
劉豐榮(1991)。審美判斷之發展、認知歷程與學習之研究。審美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劉豐榮(1992)。審美判斷之心理過程與發展特質分析。審美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屏東師範學院。363-376。
劉振源(1999)。回顧與瞻望--一個退休教師的期盼。美育,第110期,20-29頁。羅美蘭(1994)。美術鑑賞能力發展階段之研究。八十二學年度師範學院學術論文。教育部。鄭明憲(1997)。小學裡可行的藝術鑑賞教學模式。國教輔導,36(6),29-33。鄭明憲(1997)。以多元文化的美術教育來增強兒童對藝術的瞭解。國教輔導,37(6),2-6。謝攸青(1995)。藝術鑑賞教學內容應有的範疇與方向之研究。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西文部分
Angelo, C.(2001). The aesthetic harmony of how life school be lived: Van Gogh, Socrates, Nietzsche.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35,1,1-.
Arnheim, R.(1969).Visual thinking.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14-294.
Broudy,H.(1972).Enlightened cherishing an essary on aesthetic education.U.M.I A Bell & Howell Information Company.
David, M W.(2001). A virtue theory of aesthetics.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35,3,23-.
Day. M.(1985).Evaluating student achievement in disciplin-based art program.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26(4). 232-240.
Efland, A., freedman, K. & Stuhr, P.(1996).Postmodern art education: An approach to curriculum. VA:NAEA.
Eisner, E.W.(1972).Education artistic vision. NY: Harper &Row.
Gardner, H.(1981).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works of art: A developmental portrait. In D. O’Hare(Ed). Psychology and the arts. NJ: Humanities Press.
Gaitskell, C. D., Hurwitz, A. & Day, M.(1982).Children and their art. New York:Harcourt Brace Javanovich, Inc.
Hamblen, K. A.(1986).Three areas of art criticism instruction: theoretica and reseach foundation,sociological relationship, and teaching methodologies.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27(4):163-173.
Leslie, C.(2001).After late and postmoernism: A Wittensteinian reconstructive and transformative aesthetic,art practice,and art education.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35,3,1-.
Lowenfeld,V.& Britain, W. J.,(1975).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NY:Macmillan Publishing Co.
Marsha, M. S. & Sandra, L.B.(2001). Aesthetic and the middle school learner. The Clearing House,75,41-44。
McFee, J.K.(1961).Preparation for art.CA: Wadsworth.
Newton,C.(1992).Review of research in aesthetic response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s for aesthetic education. 審美教育國際學
術研討會論文集。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Smith, R. A.(1995).Aesthetic education:a critical necessity. Culture. Society. Art education:1995 INSEA-ASIAN regional congress.268-281.
Smith, R. A.(1999). Critical reflection on the future of culture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prospects of art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in art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