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引書目
一、 古籍
收錄次序依據:主要著編者朝代、作者姓名筆劃次第排列。
漢.司馬相如著,朱一清、孫以昭校注:《司馬相如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2月)。
漢.司馬遷著,馬持盈註:《史記今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7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唐.陸德明音義:《禮記註疏》,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16》(台北:臺灣商務,1983年)。
梁.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5月20日)。
唐.司馬貞撰:《史記索隱》,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246》(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
宋.王十朋,周世則、史鑄註:《會稽三賦》,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589》(台北:臺灣商務,1983年)。
宋.吳淑撰注:《事類賦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9年,12月)。
元.汪大淵,蘇繼廎校釋:《島夷誌略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4月2刷)。
明.石茂華纂修:《寧夏志》,收入於《新修方志叢刊.191》(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69年9月)。
明.任洛:《遼東志.卷七》,收入於《中國邊疆史地叢書.初編6》(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69年6月)。
明.何景明:《大復集》,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67》(台北:臺灣商務,1983年)。
明.余寅:《同姓名錄》,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964》(台北:臺灣商務,1983年)。
明.李世熊:《寧化縣志》,收入於《中國方志叢書.88》(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12月)。
明.周復俊:《全蜀藝文志》,收入於《欽定四庫全書.1381》(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
明.邵寶:《容春堂集》,收入於《欽定四庫全書.1258》(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
明.胡應麟:《詩藪》,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1696》(上海市:上海古籍,2002年)。
明.曹學佺:《蜀中廣記》,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592》(台北:臺灣商務,1983年)。
明.陳耀文編纂:《天中記》,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966》(台北:臺灣商務,1983年)。
明.楊慎:《升菴集》,收入於《欽定四庫全書.1270》(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
明.鄒元標:《願學集》,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94》(台北:臺灣商務,1983年)。
清.允祹奉敕纂修:《欽定大清會典》,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619》(台北:臺灣商務,1983年)。
清.六十七撰:《使署閒情》,(台北市:台灣中華書局,1971年10月)。
清.六十七撰:《使署閒情》,收入於《台灣文獻叢刊.第122種》(台北:臺灣銀行發行,1961年11月)。
清.王世選修,敏文昭纂:《寧安縣志》,收入於《中國方志叢書.東北地方40》(台北:成文,1974年)。
清.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收入於《台灣文獻叢刊.第113種》(台北:臺灣銀行發行,1961年11月)。
清.王芑孫:《讀賦卮言》,收入於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12月)。
清.王者輔纂修,吳廷華纂:《宣化府志》,收入於《新修方志叢刊.195》(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69年9月)
清.王嗣槐:《桂山堂文選》,收入於《四庫未收書輯刊.柒輯.27》(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王藝齋:《論律賦》,收入於,清年潘遵祁編:《唐律賦鈔》(景賢書院刻,清同治8年)。
清.世宗胤禛撰:《大義覺迷錄》,收入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史22》(北京市;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永瑢,紀昀等撰:《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5》(台北:臺灣商務,1983年)。
清.江含春:《楞園賦說》,收入於葉幼明編:《賦話叢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此書尚在排印中。
清.江闓:《江辰六文集》,收入於《四庫禁燬書叢刊130》(北京市;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余文儀、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收入於《臺灣文獻叢刊.第146種》(臺北市:臺灣銀行,1962年)。
清.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收入於《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臺北市:臺灣銀行,1962年)。清.吳兆騫撰,麻守中較點:《秋笳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0月)。
清.吳德功:《吳德功全集》(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5月31日)。
清.呂耀曾,魏樞棠:《欽定盛京通志》,收入於《中國邊疆叢書第一輯》(台北:文海,1966年)。
清.李桓:《清耆獻類徵選編(中冊)》(台北:大通書局,2000年10月)。
清.沈垚:《落帆樓文集》,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1525》(上海市:上海古籍,2002年)。
清.汪由敦:《松泉集》,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328》(台北:臺灣商務,1983年)。
清.和珅等奉敕撰:《欽定大清一統志》,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474》(台北:臺灣商務,1983年)。
清.和寧:《三州輯略》,收入於《中國方志叢書.西北地方.第十一號》(台北市:成文,1974年)。
清.和寧:《三州輯略》,收入於《中國方志叢書.西部地方.11》(臺北市:成文,1968年)。
清.和寧:《西藏賦》,收入於《容園叢書乙集25》(據家藏本刊:清同治甲戌年(1874)刻本)。
清.周于仁:《澎湖志略》,收入於《臺灣文獻叢刊.第104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清.周元文:《重修台灣府志》,收入於《臺灣文獻叢刊,第66種》(臺北市:臺灣銀行,1960年。
清.林豪:《澎湖廳志》,收入於《臺灣文獻叢刊,第164種》(臺北市:臺灣銀行,1963年)。
清.阿桂,劉謹之等奉敕撰:《欽定盛京通志》,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501、502、503》(台北:臺灣商務,1983年)。
清.姚瑩:《康輶紀行》,收入於《四庫未收書輯刊.五輯.14》(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柏葰:《薜箖吟館鈔存》,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1521》(上海市:上海古籍,2002年)。
清.洪繻:《洪棄生先生遺書》(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清.洪繻:《寄鶴齋選集》,收入於《台灣文獻叢刊.第304種》(台北:臺灣銀行發行,1972年)。
清.洪繻:《寄鶴齋駢文集》(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清.胡建偉:《澎湖紀略》,收入於《台灣文獻叢刊.第109種》(台北:臺灣銀行發行,1961年)。
清.范咸:《重修臺灣府志》,收入於《台灣文獻叢刊.第105種》(台北:臺灣銀行發行,1961年)。
清.徐松:《西域水道記》(台北:文海出版社,1996年6月)。
清.徐松:《新疆賦》,收入於《清朝藩屬輿地叢書32》(台北:廣文,1968年)。
清.徐寶善:《壺園賦鈔》,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1516》(上海市:上海古籍,2002年)。
清.浦氏靜寄東軒:《皇朝藩屬輿地叢書》(金匱(屬上海書局),清光緒二十九年),石印本。
清.浦銑:《歷代賦話》,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1716》(上海市:上海古籍,2002年)。
清.郝玉麟等監修,謝道承等編纂:《福建通志》,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1983年)。
清.高拱乾:《台灣府志》,收入於《台灣文獻叢刊.第65種》(台北:臺灣銀行發行,1960年)。
清.乾隆七年敕撰,乾隆二十四年增修:《國朝官史》,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657》(台北:臺灣商務,1983年)。
清.乾隆三十二年敕撰:《皇朝通志》,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644》(台北:臺灣商務,1983年)。
清.乾隆五年敕編:《世宗憲皇帝聖訓》,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412》(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
清.屠繼善:《恆春縣志》,收入於《台灣文獻叢刊.第75種》(台北:臺灣銀行發行,1960年)。
清.康熙二十五年敕編:《聖祖仁皇帝聖訓》,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411》(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
清.張澍:《養素堂文集》,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1506》(上海市:上海古籍,2002年)。
清.梁國治等奉敕撰:《欽定國子監志》,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600》(台北:臺灣商務,1983年)。
清.清高宗御製,于敏中等奉敕編:《御製文集》,收入於《欽定四庫全書.1301》(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
清.清聖祖仁皇帝敕編:《皇清文穎》,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450》(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
清.許容等監修,李迪等編纂:《甘肅通志》,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558》(台北:臺灣商務,1983年)。
清.陳元龍等編,吉川幸次郎解說:《御定歷代賦彙》(京都:中文出版社,1974年)。
清.陳文達:《台灣縣志》,收入於《台灣文獻叢刊.第103種》(台北:臺灣銀行發行,1961年)。
清.陳文達:《鳳山縣志》,收入於《台灣文獻叢刊.第124種》(台北:臺灣銀行發行,1961年)。
清.陳廷敬等敕編,張廷玉等奉敕續編:《皇清文穎》,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
清.陳淑均:《噶瑪蘭廳志》,收入於《台灣文獻叢刊.第160種》(台北:臺灣銀行發行,1963年)。
清.章甫:《半崧集簡編》,收入於《台灣文獻叢刊.第201種》(台北:臺灣銀行發行,1964年5月)。
清.章甫:《半崧集簡編》,收入於《台灣先賢集(二)》(台北市:台灣中華書局,1971年10月)。
清.湯斌:《湯子遺書》,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312》(台北:臺灣商務,1983年)。
清.鄂爾泰.張廷玉等奉敕撰:《詞林典故》,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599》(台北:臺灣商務,1983年)。
清.鄂爾泰等監修,靖道謨等編纂:《貴州通志》,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572》(台北:臺灣商務,1983年)。
清.馮桂芬著,戴揚本評注:《校邠廬抗議》(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9月)。
清.黃沛翹編:《西藏圖考》,收入於李毓澍主編:《中國邊疆叢書第一輯》(台北:文海,1965年)。
清.楊世昌修,吳廷華纂:《蔚州志補》,收入於《新修方志叢刊.199》(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69年9月)。
清.葛福麟修張伯英纂:《黑龍江志稿》,收入於《中國邊疆叢書第一輯》(台北:文海,1965年)。
清.劉良璧:《重修福建台灣府志》,收入於《台灣文獻叢刊.第74種》(台北:臺灣銀行發行,1961年)。
清.劉熙載:《藝概》(台北:華正書局,1988年9月)。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7月)。
清.潘遵祁編:《唐律賦鈔》(景賢書院刻,清同治8年)。
清.繆荃孫纂錄:《續碑傳集(五)》,收入於《清代傳記叢刊.綜錄類4》(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
清.謝金鑾《續修台灣縣志》,收入於《台灣文獻叢刊.第140種》(台北:臺灣銀行發行,1962年)。
民國.楊伯峻:《列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1987年9月)。
民國.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2月二版)。
民國.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楊校標點本清史稿》(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9月)。
民國.趙興德修,明.王鶴齡纂:《義縣志》,收入於《中國方志叢書.東北地方.第十六號》(台北市:成文,1974年)。
民國.興振芳主編:《黑龍江志稿》,收入於《遼海叢書續集》(沈陽市:沈陽古籍書店,1993年)。
民國.簡榮聰發行:《台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5月31日)。
二、 專著
收錄次序:依據主要著編者國籍(中國、歐美)、作者姓名筆劃,遞次排列。
于浴賢:《六朝賦述論》(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1999年10月)。
山東大學文哲研究所主編:《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續編)。》(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年9月)。
方豪:《台灣早期史綱》(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4年8月)。
王雲五主編,南懷瑾、徐芹庭註:《周易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10月修印版)。
王鍾陵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文精粹散文賦卷》(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卡西爾著.甘陽譯:《人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
何玉蘭:《宋人賦論及作品散論》(成都:巴蜀書社出版發行,2002年1月)。
何新文:《辭賦散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1月)。
何新文《中國賦論史稿》(北京:開明出版社,1993年4月)。
吳豐培輯:《川藏游蹤匯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
吳豐培輯:《新疆四賦》,收入於《民族古籍叢書》(中央民族學院出版,1982年)。(台灣地區目前有中央研究院圖書館,待購中)。
李筱峯.劉峯松:《臺灣歷史閱覽》(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9年2月,二版三刷)。
周積明:《紀昀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二刷)。
宓汝成:《清代全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
胡新、江小群:《中國地理學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2月)。
班納迪克.安德森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4月26日)。
馬汝珩.馬大正主編:《清代的邊疆政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4月)。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7月)。
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概述》(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4月)。
張永江:《「邊疆史地叢書」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變遷為中心》(黑龍江: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張勝彥、吳文星、溫振華、戴寶村編:《臺灣開發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4年1月)。
曹明綱:《賦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1月)。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2月)。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1月臺二版一印)。
畢萬忱、何沛雄、洪順隆:《中國歷代賦選─明清卷》(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
許結:《中國賦學─歷史與批評》(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
許極燉:《臺灣近代發展史》(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9月)。
郭預衡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
郭維森、許結:《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陳光貽:《中國方志學史》(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
陳顧遠:《中國文化與中國法系》(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12月三版)。陶東風:《文化研究:西方與中國》(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
陶東風:《文體演變及其文化意味》(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
章滄授:《歷代山水名勝賦鑑賞辭典》(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1997年)。
童慶炳:《文體與文體的創造》(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3刷)。
葛劍雄:《中國歷代疆域的變遷》(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12月)。
廖國棟:《建安辭賦之傳承與拓新─以題材及主題為範圍》(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9月)。
趙榮:《中國古代地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4月)。
劉紀蕙:《它者之域:文化身份與再現策略》(台北:麥田,2001年3月)。
鄭毓瑜:《性別與家國─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8月)。
蕭一山:《清代通史》(台北:臺北商務印書館,1985年修訂本臺六版)。
霍松林主編:《辭賦大辭典》(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5月)。
簡後聰:《福爾摩沙傳奇:台灣的歷史源流》(台中市:文建會中辦室,2000年3月)。
蘇發祥:《清代治藏政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3月)。
顧祖成編著:《明清治藏史要》(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齊魯書社,1999年3月)。
(法)皮埃爾.布迪厄著,劉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與結構》(北京:中央編譯,2001年3月)。
(美)DenisWood(丹尼斯.渥德)著,王志弘、李根芳、魏慶嘉、溫蓓章合譯:《地圖權力學》(台北:時報,1996年11月)。
(美)M.H.Abrams(艾布拉姆斯):《歐美文學術語辭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11月)。
Cousins,Mark(柯辛斯)著,嚴鋒譯:《權力的眼睛─福柯訪談錄》(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
DouweFokkema(佛克馬).ElrudIbsch(蟻布思):《文學研究與文化參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
FrankLentricchia&ThomasMcLaughlin編,張京媛等譯:《文化批評術語》(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RaymondWilliams著,彭淮棟譯:《文化與社會:1780-1950年英國文化觀念之發展》(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1月第二次印行)。
RomanIngarden(羅曼.英加登),陳燕谷、曉未譯:《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年12月31日)。
Yi-FuTuan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理》(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3月)。
三、期刊、論文、網路資源
收錄次序:依據作者姓名筆劃、篇章名稱/論文名稱,遞次排列。
(一)期刊:
王琳:〈楚漢魏晉辭賦寫景述要〉,《收入於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5期)。
白.特木爾巴根:〈論古代蒙古作家漢文創作的文獻特點和庋藏形式〉,《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5年5月,第31卷第3期)。
任建雲:〈方志源流與縣志編纂〉,《江西社會科學》(1997年,第11期)。
何冠彪:〈論清高宗之重修遼、金、元三史〉,《故宮學術季刊》(1995年春,12卷3期)。何新文:〈二十世紀賦文獻的輯錄與整理〉,《文獻》(1998年,第2期)。
李世愉:〈清前期治邊思想的新變化〉,《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2年3月,12卷1期)。
李自然:〈清代統治者祭祀長白山的實質是封禪〉,《中央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3期)。
李劍林:〈從《漢書.地理志》透視區域風俗文化的形成與演變〉,《中國文化研究》(2002年,夏之卷)。
邢玉林,范秀傳:〈中國邊疆史地古籍題解選登〉,《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4年,第1期)。
星漢:〈乾嘉時期伊犁流人詩作論〉,《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7卷第1期)。
袁國友:〈從文化史的視野看方志與方志編纂〉,《雲南學術探索》(1995年第4期)。
馬積高:〈讀《歷代賦匯》明代都邑賦〉,《中國文學研究》(1999年,第1期)。
高亢:〈吳兆騫家書考釋及朋友書信札記〉,《承德民族師專學報》(1995年,第3期)。
張新民:〈大一統衝動與地方文化意識的覺醒─明代貴州方志成就探析〉,《中國文化研究》(2002年,冬之卷)。
陶勉:〈清代封祭長白山與派員踏查長白山〉,《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6年,第3期)。
章永俊:〈論姚瑩邊疆史地研究的世界史眼光〉,《淮北煤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4月,第23卷第2期)。
游適宏:〈地理想像與台灣認同─清代三篇「台灣賦」的考察〉,《台灣文學學報》(2000年6月,第1期)。趙志忠:〈詩人筆下的卜魁城─英和與他的《卜魁集》〉,《黑龍江民族叢刊(季刊)》(1998年,第2期)。
趙寶海:〈方志與文學〉,《國地方志》(1999年,第5期)。
暴鴻昌:〈清代史學經世致用思潮的演變〉,《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1年,第1期)。
暴鴻昌:〈論清代的邊疆史地學〉,《學習與探索》(1994年,第2期)。
閻海:〈箕子東走朝鮮探因〉,《北方文物》(2001年,第2期)。
閻福玲:〈邊塞詩及其特質新論〉,《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1月,第22卷第1期)。
謝香方:〈中國邊疆地理的發展成就〉,《人文地理》(1996年12月,第11卷)。
韓知寒:〈「邊疆」的含義〉(《讀書》,1999年2期)。
譚家健:〈漢魏六朝時期的海賦〉,《聊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期)。
蘇德:〈清代前期民族關係探述─以清政府與蒙、藏、新等民族地方的政治關係為中心〉,《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4月,第30卷第2期)。
龔克昌:〈中國古代賦體研究總論〉,《東方論壇》(2001年,第3期)。
(二)論文:
王學玲:《明清之際辭賦書寫中的身分認同》(台北: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李賢珠:《明末清初騷體賦研究》(台中: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林振興:《清代賦話述評》(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陳又新:《清朝前期經營西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1998年)。游適宏:《由拒唐到學唐─元明清賦論趨向之考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游適宏:《祝堯「古賦辯體」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三)網路資源:
中央研究院的網路資料.「內閣大庫檔案」:「http://www.ihp.sinica. edu.tw/~mct」。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計劃.謝述德堂鴻軒氏藏名賢翰墨「http://cls.admin.yzu.edu.tw/digital/xie.html」。
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清領時期資料庫:「http://ws.twl.ncku.edu. tw/chheng-leng/chheng-leng.htm」。
明清辭賦與文化研究─明清辭賦總篇目查詢系統:「http://yu.cl.ntu. edu.tw/whole.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