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8 07:2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曙澤
研究生(外文):Yang, Shu-Tse
論文名稱:電影敘事與家的再現:以奧斯卡歷屆最佳影片為例(1930-2010)
論文名稱(外文):Representations of the Home in Film Narratives: Analysis of Best Films of the Academy Awards (1930-2010)
指導教授:謝雨潔謝雨潔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sieh, Yu-Chieh
口試委員:謝雨潔何致中林潤華
口試委員(外文):Hsieh, Yu-ChiehHo, Chih-ChungLin, Jun-hua
口試日期:2017-12-2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地學研究所地理組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地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0
中文關鍵詞:電影地理學電影奧斯卡再現
外文關鍵詞:film geographyhomefilmAcademy Awardrepresent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82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自1970年代開始至今,地理學者對於電影的研究逐漸產生興趣。過去地理學者已嘗試探討文學、畫作、歌曲及雜誌等文本中的地景,有關電影的地理學研究,反倒因為電影的通俗性,因此成為容易受忽略的一環。人文地理學者已開始嘗試著以不同研究角度,來理解電影地理學的內涵。本研究選取歷屆奧斯卡最佳影片中,與「家」或「家庭」主題相關的片單,作為分析對象。文中透過和家有關的電影的剖析,探討其中的時空脈絡與文化背景。本文藉由電影來了解家庭成員的角色、關係及互動,對「家」的影響;同時分析電影中,所再現之家的具體空間形態及樣貌;並探討影片中,襯托、支持「家」的其他空間。本研究關心的核心議題有三:〈1〉電影中的家庭角色互動;〈2〉電影中家的具體空間呈現與形塑;〈3〉電影中除了家之外的空間進行探討。研究結果發現,從電影探討家空間的過程中,發現電影中的家庭空間樣貌,是隨著時代背景、經濟發展與社會風氣產生變化的。家庭成員之間也會因為意見不同,進而產生衝突,與隨之產生的影響。家的主要特性是「隱私」,讓人們在屬於自己的空間內,享有舒適的生活,同時也在外部空間,與親友進行社交互動。最後探討電影中家之外的空間,突顯出家空間的重要性。本研究的主軸在於從地理學的角度,以奧斯卡歷屆最佳影片做為分析對象,對電影進行空間層面的文本分析,一方面能補足國內電影地理學研究的缺漏,二方面則可對於既有從其他學科進行的電影研究,增添由空間面向的探討。
Since the 1970s, geographers have interested in studying films. However, films are ironically neglected by scholars because of their popularity. Rather, geographers prefer studying literature, paintings, songs and magazines as texts.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non)home space in Academy Award for Best Picture Winner Films. During 1929 to 2017, total 14 films that labeled “home”, “Family Realationships” in IMDb are cases analysed in this dissertation. This research aims to understand the roles, relationships and interaction among family members, representations of the home and other non-home spaces that mutually construct the meaning of the home in the films. The discussion in this research is divided into three main sections, which are ‘Interactions among family members ‘, ‘the construction and meaning of home space in films ‘, and ‘the discussion of non-home spac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elected 14 films, the look and meaning of home space in films change with time and society. Main research findings are as follow. First, individual family member may also have conflict with others and relevant consequnces come after. Secon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home is considered as a ‘private’ space. Family members can feel comfortable at home space, interacting with other members and friends. Third, the non-home space usually used for people’s social activity but it also reinforces the importance of home space. Based on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meaning and representation of the home space by analyzing awarded best films in Oscar. Also, this reseacrh contributes to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film stuides in Geography.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
第二章 文獻回顧 3
第一節 電影地理學 3
一、電影地理學發展歷程與研究脈絡 3
二、電影中的空間地景與意識形態 5
第二節 家的研究 7
一、住屋的意義 7
二、家庭空間 8
第三節 文本再現理論及概念 9
第四節 研究發問 1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3
第一節 資料挑選 13
第二節 資料分析 15
第四章 電影中的家庭角色互動 16
第一節 家庭類型與年齡 (用以分析的電影) 16
一、莊園大家庭(《亂世佳人》(1939)、《蝴蝶夢》(1940)、《真善美》(1965)) 16
二、中產階級 《忠勇之家》(1942)、《凡夫俗子》(1980)、《美國心玫瑰情》(1999) 19
三、三代同堂(《浮生若夢》(1939)、《教父》(1972)) 22
四、核心家庭(《翡翠谷》(1941)、《教父續集》(1974) 23
五、單親家庭(《克拉馬對克拉馬》(1979)、《阿甘正傳》(1994)) 24
六、單身公寓(《公寓春光》(1960)) 25
七、小結 26
第二節 時空脈絡下,家庭成員職業 27
一、二十世紀前到二十世紀初期(1900年前~1950年代)的電影: 27
二、二十世紀中期(1950~1970)的電影: 29
三、二十世紀後半至近代(1970~至今)的電影: 33
第三節 角色成員間互動關係 34
一、夫妻伴侶互動關係 34
(一)、夫妻伴侶合作型 34
(二)、夫妻伴侶衝突型 39
二、親子互動關係 46
(一)、父子互動關係 46
(二)、母子互動關係 53
三、兄弟姊妹手足互動關係 56
(一)、手足相互合作關係 56
(二)、手足相互競爭關係 58
第四節 小結 59
第五章 電影中的家與非家的空間與意義 61
第一節 電影中如何使用家庭空間 61
一、客廳:象徵、情感與決策 62
二、飯廳與廚房:聚首、共享與衝突 65
三、臥室:安全、私密、個人的內在。 68
四、庭院:接待賓客、休閒與景觀,家庭展演的空間 72
五、其他空間 73
第二節 電影中的非家空間 74
一、餐館:消費、談判與約會的關係建立 75
二、教堂:生死、神聖、信仰、聚會與交誼的空間 77
三、醫院診所:康復、照料、壓力與不自在 79
四、公園:都會、自然景觀、遊樂與親子 81
第三節 家意義的流轉 83
一、個人角度下的家庭意義 83
二、多人角度下的家庭意義 84
第四節 小結 88
第六章 結論 91
第一節 時代變遷下的家庭類型與角色互動 91
第二節 家庭空間的私密性與意義 92
第三節 外部空間及家的獨特性 93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省思 93
第五節 小結 94
參考文獻 95
附錄 102
〔附錄1〕電影片單與劇情簡述 102
〔附錄2〕電影筆記清單 111


中文部分

Aumont, J., & Marie, M. 1996。當代電影分析方法論 吳珮慈譯。台北:遠流。
付龍海 2006。英國莊園制衰落之原因探析。西華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5:77-79。
何秉松 2001。中國大陸黑社會 (性質) 犯罪的演變過程,規律及其發展趨勢。政法論壇: 中國政法大學學報 1:61-73。
何越 2014。英國莊園的前世今生。財會月刊(財富文摘) 8:96-96。
李凡 & 司徒尚紀 2009。清至民國時期基督教在佛山傳播的空間透析—以教堂景觀為視角。熱帶地理。29:500-506。
李美枝 2001。手足與朋友關係的內涵與功能:從猩種與人種的表現看演化的藍圖與文化的加工。本土心理學研究 16:135-182。
李春玲 2011。中產階級的消費水平和消費方式。廣東社會科學 4:210-218。
李淑靖 2011。論「無言的山丘」電影中的時間與空間。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寶芳、馬世力 2008。19世紀英國中產階級家庭文化探析。深圳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25:8-13。
利翠珊 1995。夫妻互動歷程之探討:以臺北地區年輕夫妻為例的一項初探性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 4:260-321。
吳秀蘭 2003。祖父母涉入學齡前孫子女生活情形與父母親職勝任感之關係。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
吳幸玲 2008。全球城市消費性地景的文化生產。地理學報 52:31-52。
吳珮慈 1996。當代電影分析方法論。台北:遠流。
吳瑾嫣 2000。女性遊民研究:家的另類意涵。應用心理研究 8:83-120。
林君安 2015。試論台北步登公寓─現代住宅在地化過程中的公部門角色。建築學報 94:107-128。
林惠雅、周玉慧 2009。婚姻教養互動類型及親職參與:人夫、人妻與人父、人母。教育心理學報 41:167-183。
邵培仁 2010。媒介地理學: 媒介作為文化圖景的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
周新富 2015。家庭教育學:社會學取向。臺北市:五南。
周凌敏、馮婭 2008。從《旋轉的螺絲釘》看家庭女教師的邊緣地位。重慶科技學院學報 10:121-122。
胡方榮、張恒安 2005。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歷程及特徵。合作經濟與科技 10:121-122。
胡幼慧 1996。轉型中的質性研究。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馬建梅 2008。住宅庭院景觀的意境營造。林業科技開發。22:123-126.
范雲 2003。政治轉型過程中的婦女運動:以運動者及其生命傳記背景爲核心的分析取向。台灣社會學 5,133-194。
格倫 2005。醫院護理單元功能和空間的系統研究。華中建築。23:68-70。
高萌、盧麗華、高潔、霍霞、王霞 2009。新入院老年患者跌倒危險因素分析及預防。護理學報。16:32-34。
徐超富 2010。大學教師: 言傳身教的學者。大學教育科學 2:60-64。
黃宗儀 2008。全球城市區域治理之外:香港的跨境身份論述與再現。地理學報 52,1-30。
黃正嘉,2011。全球化城市的跨界想像:從當代台北城市書寫談起。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
黃坤錦 1995。美國大學的發展及其通識教育的演進。通識教育 2:73-100。
許炎初 2000。從中國文化看小津安二郎的電影詩學中的家庭世界。鵝湖學誌 25:245-276。
曾品滄 2011。從花廳到酒樓: 清末至日治初期臺灣公共空間的形成與擴展 (1895-1911)。中國飲食文化。7:89-142。
唐佑之 1997。 儀式與眞義:(論敎會禮儀)。卓越書樓。
唐先梅 1999。從家務工作的本質談雙薪家庭夫妻家事分工。應用心理研究。4:131-173。
陳喆、杜宜東 2010。淺談人防地下室結構設計。價值工程。206:114-114。
陳文長、徐偉庭、陳品安 2016。單親家庭智能障礙學生之家長參與親子休閒運動之研究。惠明特殊教育學刊。3:123-139。
陳昌蘭 2000。兒童手足關係之探討。師友月刊。402:28-32。
陳孟君 2006。家庭空間的意識流變:80年代以降文革小說中的家/國意識。 有鳳初鳴年刊。2:433-444。
陳若琳、李青松 2001。台北縣雙工作家庭父母親的親職喜悅與壓力之探討。生活科學學報。7:157-180。
陳春富 2011。「家」的夢想:解析房仲電視廣告中的家庭圖像與性別關係。廣告學研究。35:75-112。
陳淑美、張金鶚 2004。三代同堂家庭遷移決策之研究。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6:325-349。
陳富美、利翠珊 2004。夫妻的育兒經驗:親職分工與共親職的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7:1-28。
陳儒修 2000。文化研究與電影研究。傳播研究簡訊。21:4-6。
迷走、梁新華 1991。新電影之死。台北市:唐山。
張芬芬 2007。後現代質性研究:特徵及其對課程研究的蘊義。課程與教學。10:31-48。
張佩韻 1999。離婚單親父親父職角色與親子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
張晉芬、黃玟娟 1997。兩性分工觀念下婚育對女性就業的影響----清官要管家務事。台北市:女書文化。
張婷菀 2002。由青少年的離家經驗探討家的意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張靜倫 2000。台灣的婦運議題與國家的性別政策:訴求與回應。台北縣:巨流。
張鐵英、張莉 2008。重溫《阿甘正傳》,再現美國歷史文化變遷。電影評介。8:45。
畢恆達 2000a。家的意義。應用心理研究。8:55-56。
畢恆達 2000b。從環境災害過程中探索家的意義:民生別墅與林肯大郡的個案分析。應用心理研究。8:57-82。
許聖倫、夏鑄九、翁注重 2006。傳統廚房爐灶的空間,性別與權力。浙江學刊。4:205-209。
郭香君 2006。從地方體驗到景觀原型研究-以高雄市立美術館戶外園區為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高雄。
賈磊磊 2006。電影, 作為片場的藝術-對「電影是什麼」的一種歷史追溯。當代電影。6:91-94。
楊國樞 1993。我們為什麼要建立中國人的本土心理學。本土心理學研究。1:6-88。
楊宜婷、黃靖惠 2016。女性職場新鮮人的成功歷程:電影敘事與年輕女性之接收。新聞學研究。128:135-180。
齊艷 2006。維多利亞時期小說中的家庭女教師典型―簡• 愛與瑞貝卡• 夏普之比較。成都大學學報。3:59-60。
蔡玫姿 2009。從性別觀點閱讀類型文學。臺北市:巨流。
劉心華 2010。從契訶夫筆下的女性空間探討十九世紀末的俄國女性議題。俄語學報。17:129-148。
劉挺、肖鶴、劉宇波 2010。「庭園」與「庭院」概念的演進。價值工程。97-97。
潘朝陽 2001。空間‧地方觀與「大地具現」暨「經典訴說」的宗教性詮釋《出離與歸返︰淨土空間論》。臺灣師大地理學系。
薛益忠 2006。都市地理。台北市:三民書局。
薛敬孝 2009。當前世界金融、經濟危機的性質及原因─基於理論、歷史和現狀的比較分析。南開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4:65-73。
顏忠賢 1996。影像地誌學:邁向電影空間理論的建構。台北市:萬象。
韓飛 2010。轉型時期美國中產階級探微 (1870~ 1910)。邢台學院學報。25:70-72.
蕭英玲 2005。台灣的家務分工: 經濟依賴及性別的影響。臺灣社會學刊。34:115-145。
蕭新煌、孫志慧 2000。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台北市:巨流。
羅威 2001。黑手黨的權力特性及其政府性根源。吉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009。
蘇宣如 1994。以病人為中心---探討醫院門診空間中之隱私需求。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2-127.
蘇揚期、王柏山 2005。「地方感」研究觀點的探討-從人本主義地理學, 行為地理學到都市意象學派。社會科教育研究。10:109-136。
閻春林 2004。對於城市居住功能郊區化的思考。新建築。6:55-57。

英文部分

Allan, G., & Crow, G. 1991. Privatization, home-centredness and leisure. Leisure Studies, 10(1), 19-32.
Arendell, T. 1996. Co-Parenting: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Pennsylvania University.
Barranti, C. C. R. 1985. The grandparent/grandchild relationship: Family resource in an era of voluntary bonds. Family Relations, 343-352.
Beacroft, B. W., & Smale, M. A. 1972. The making of America: from wilderness to world power. London: Longman.
Blunt, A. 2005. Cultural geography: cultural geographies of home.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9(4), 505-515.
Bolund, P., & Hunhammar, S. 1999. Ecosystem services in urban areas. Ecological economics, 29(2), 293-301.
Brickell, K. 2012. ‘Mapping’and ‘doing’critical geographies of home.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36(2), 225-244.
Castells, M. 2006. The space of flows (pp. 407-459). New Jersey: Wiley‐Blackwell.
Coltane, S. 1995. Social, Demographic, and Economic Influences on Men's Family Involvements. Fatherhood: Contemporary theory, research, and social policy, 7, 255.
Cook, I. 2005. Cultural Geography: A Critical Dictionary of Key Concepts, 16-26. London: I.B.Tauris.
Crang, M. 1998. Cultural geography. Oxfordshire: Psychology Press.
Crawford, M. 1981. Not disengaged: grandparents in literature and reality, an empirical study in role satisfaction. The sociological review, 29(3), 499-519.
Cuber, J. F., & Harroff, P. B. 1965. The significant Americans.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
Despres, C. 1992 . The meaning of home: Literature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and Planning Research, 96-115.
De Vos, S., & Lee, Y. J. 1993. Change in extended family living among elderly people in South Korea, 1970-1980.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41(2), 377-393.
Dickey, J. W. 2014. A Tough Little Patch of History: Gone with the Wind and the Politics of Memory. University of Arkansas Press.
Dovey, K. 1985. Home and homelessness. In Home environments (pp. 33-64). Springer US.
Duncan, J. S., & Lambert, D. 2004. Landscapes of home, 382-403. New Jersey: Wiley.
Ebert, R. 2003. The great movies .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Ehrenberg, M. F., Gearing‐Small, M., Hunter, M. A., & Small, B. J. 2001. Childcare task division and shared parenting attitudes in dual‐earner families with young children. Family Relations, 50(2), 143-153.
Escher, A., & Zimmermann, S. 2001. Geography meets Hollywood Die Rolle der Landschaft im Spielfilm. Geographische Zeitschrift, 227-236.
Fitzpatrick, M. A. 1988. Between husbands & wives: Communication in marriage. Sage Publications, Inc.
Flusser, V. 1994. Versuch einer Phänomenologie.
Gifford, R. 1997. Personal space. R. Gifford,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95-117.
Glick, J. E., Bean, F. D., & Van Hook, J. V. 1997. Immigration and changing patterns of extended family household struc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1970-1990.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9: 177-191.
James, K. 1998. Deterrents to active recreation participation: Perceptions of year 10 girls. Health Promotion Journal of Australia: Official Journal of Australian Association of Health Promotion Professionals, 8(3), 183.
Kennedy, C., & Lukinbeal, C. 1997. Towards a holistic approach to geographic research on film.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1(1), 33-50.
Koebel, C. T., & Murray, M. S. 1999. Extended families and their housing in the US. Housing Studies, 14(2), 125-143.
Kornhaber, A., & Woodward, K. L. 1981. Grandparents, grandchildren: The vital connection. New Jersey: Transaction Publishers.
Lowenthal, D. 1961. Geography, Experience, and Imagination: Towards A Geographical Epistemology 1.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51(3), 241-260.
Lukinbeal, C. 2005. Cinematic landscapes. Journal of Cultural Geography,23(1), 3-22.
Lukinbeal, C., & Zimmermann, S. 2006. Film Geography: A new subfield (Filmgeographie: ein neues Teilgebiet). New York: Erdkunde, 315-325.
Marx, K., Engels, F., & Moore, S. 1959.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Vol. 6008). New York: Labor News Company.
McBride, B. A., & Rane, T. R. 1998. Parenting alliance as a predictor of father involvement: An exploratory study. Family Relations, 229-236.
McDowell, L. 1999. Gender, identity and place: Understanding feminist geographies. U of Minnesota Press.
Morgan, S. P., & Hirosima, K. 1983. The persistence of extended family residence in Japan: Anachronism or alternative strategy ?.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8: 269-281.
Peckham, R. S. 2007. Landscape in film. New Jersey: Wiley, 420.
Proshansky, H. M., Fabian, A. K., & Kaminoff, R. 1983. Place-identity: Physical world socialization of the self.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3(1), 57-83.
Relph, E. 1970. An inquiry into the relations between phenomenology and geography. The Canadian Geographer/Le Géographe canadien, 14(3), 193-201.
Ryan, M., & Kellner, D. 1990. Camera politica: The politics and ideology of contemporary Hollywood film (Vol. 604). 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Rybczynski, W. 1987 Home: A short history of an idea . London: Penguin.
Shurmer-Smith, P. 2001. Doing cultural geography. Sage.
Seamon, D.1989. Foundations of the human sciences: Humanistic and phenomenological 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design. The Humanistic Psychologist, 17(3), 280-293.
Simpson, J., & Weiner, E. S. 1989.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nlin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Retrieved March, 6, 2008. ISO 690
Suber, H. 2006. The power of film. California: Michael Wiese Productions.
Terkenli, T. S. 1995. Home as a region. Geographical Review, 324-334.
Thorns, D. C. 1972. Suburbia. London: MacGibbon and Kee.
Weisman, L. K. 1992. Discrimination by design. Interiors, 151(5), 10-13.
Word, C. O., Zanna, M. P., & Cooper, J. (1974). The nonverbal mediation of 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 in interracial interac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0(2), 109-120.
Worth, R. 1992. Single-parent families. New York: Franklin Watts..
Wright,J.K.1947. Terrae incognitae: the place of the imagination in geography.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37(1), 1-15


線上部分

聞天祥,2015年9月4日,《電視長片推薦-影史傳奇【教父】》,世界電影雜誌,http://www.worldscreen.com.tw/goods.php?offset=0&goods_id=8908#tops
聞天祥,2016年12月16日,《電視長片推薦-影史傳奇【教父續集】》,世界電影雜誌,http://www.worldscreen.com.tw/goods.php?goods_id=13059
Berardinelli, J. 2009. Reelviews Movie Reviews.
http://www.reelviews.net/reelviews/ordinary-people
Berardinelli, J. 2010. ReelViews.
http://www.reelviews.net/reelviews/mrs-miniver
Berardinelli, J. 2011. Reelviews Movie Reviews.
http://www.reelviews.net/reelviews/forrest-gump
Cameron, K. 1965. NY Daily News.
http://www.nydailynews.com/entertainment/movies/julie-andrews-voice-captivates-sound-music-article-1.2054937
Ebert, R. 1979. RogerEbert.com
https://www.rogerebert.com/reviews/kramer-vs-kramer
Ebert, R. 1980. RogerEbert.com.
http://www.rogerebert.com/reviews/ordinary-people-1980
Ebert, R. 1994. RogerEbert.com.
http://www.rogerebert.com/reviews/forrest-gump-1994
Ebert, R. 1997. RogerEbert.com.
http://www.rogerebert.com/reviews/great-movie-the-godfather-1972
Ebert, R. 1999. RogerEbert.com.
http://www.rogerebert.com/reviews/american-beauty-1999
Ebert, R. 2001. RogerEbert.com.
http://www.rogerebert.com/reviews/great-movie-the-apartment-1960
Ebert, R. 2008. RogerEbert.com.
http://www.rogerebert.com/reviews/great-movie-the-godfather-part-ii-1974
Golden,H. 1942. Variety
http://variety.com/1942/film/reviews/mrs-miniver-3-1200413926/
Henry, J. 2002.The American Spectator
https://spectator.org/52949_history-vs-hollywood-beautiful-mind/
(以上查詢日期為2017年10月31日)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李美枝 2001。手足與朋友關係的內涵與功能:從猩種與人種的表現看演化的藍圖與文化的加工。本土心理學研究 16:135-182。
2. 利翠珊 1995。夫妻互動歷程之探討:以臺北地區年輕夫妻為例的一項初探性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 4:260-321。
3. 吳瑾嫣 2000。女性遊民研究:家的另類意涵。應用心理研究 8:83-120。
4. 林君安 2015。試論台北步登公寓─現代住宅在地化過程中的公部門角色。建築學報 94:107-128。
5. 林惠雅、周玉慧 2009。婚姻教養互動類型及親職參與:人夫、人妻與人父、人母。教育心理學報 41:167-183。
6. 黃宗儀 2008。全球城市區域治理之外:香港的跨境身份論述與再現。地理學報 52,1-30。
7. 黃坤錦 1995。美國大學的發展及其通識教育的演進。通識教育 2:73-100。
8. 許炎初 2000。從中國文化看小津安二郎的電影詩學中的家庭世界。鵝湖學誌 25:245-276。
9. 唐先梅 1999。從家務工作的本質談雙薪家庭夫妻家事分工。應用心理研究。4:131-173。
10. 陳昌蘭 2000。兒童手足關係之探討。師友月刊。402:28-32。
11. 陳若琳、李青松 2001。台北縣雙工作家庭父母親的親職喜悅與壓力之探討。生活科學學報。7:157-180。
12. 陳春富 2011。「家」的夢想:解析房仲電視廣告中的家庭圖像與性別關係。廣告學研究。35:75-112。
13. 陳淑美、張金鶚 2004。三代同堂家庭遷移決策之研究。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6:325-349。
14. 陳富美、利翠珊 2004。夫妻的育兒經驗:親職分工與共親職的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7:1-28。
15. 陳儒修 2000。文化研究與電影研究。傳播研究簡訊。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