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3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0 13:3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邱曉燕
研究生(外文):Chiu, Shiao-Yen
論文名稱:西湖溪下游地域社會之形成與變遷
論文名稱(外文):The Formation and Changes of Local Society at the Downstream of Xihu River .
指導教授:羅烈師羅烈師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o, Lieh-Shih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交通大學
系所名稱: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5
中文關鍵詞:西湖溪下游祭祀圈地域社會社群地方自性
外文關鍵詞:Downstream of Xihu Riverreligious spherelocal societyworship communitylocal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50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文以店仔街周邊多間大型公廟緊密聚集且祭祀圈重疊的現象為出發點,以信仰象徵、權力互動的進路,去觀察地方社會各文化要素間的關係。透過貫時性的歷史地理文獻探討及當代信仰組織、儀式內涵的田野觀察,由底層漸次建構出地域社會中立體的信仰象徵階序,並以此來說明西湖鄉外四庄建構為一地域社會的歷程及動態演變;另一方面,也透過原本聯合設隘而區域化的西湖鄉整體,到之後演變為以兩個媽祖為對話平台的「外四庄」與「內三庄」,以其分開下港進香機制,釐清西湖溪下游兩大地域社會的互動關係及交界社群所扮演的協調關係。
研究成果歸結:店仔街因地形、交通等因素形成了高級中地的中心性位置;外四庄地域社會內部緊密聚集的公廟,實際上代表各式力量的競爭,過程中利用扮演不同社會機能來取得地方的認同;店仔街多元宗族組成的地緣組織形成較高的信仰階序,涵括了四湖庄強勢劉姓宗族之家廟;外四庄聯庄之地方自性與宗族精神的對話,最後以「信仰階序的並存」維持了地方的平衡;外四庄與內三庄共同設隘整合的歷史記憶,使得兩區交界帶上的社群保持流動的工具式認同,並以之建構出兩大地域社會同一平面的信仰象徵,來分配西湖溪上下游的水資源。權力的動態競爭與各種社會文化要素的互動與發展,形塑出外四庄層層相互涵蓋的立體象徵信仰體系,並以之展現其地方自性與文化的再生性。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phenomenon of the concentrated temples and the overlapped religious sphere around the Dianzai Street in Xihu County, Miaoli. By discussing the symbols of religion and the interactions of powers, the study observes the cultural aspects and connections of the local society. Constructed from bottom to top, the symbolic stratum of the local religion is used to explain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our outer villages in Xihu County. On the other hand, the once regionalized Xihu County which resulted from the union of the frontier guard posts evolved into “Four Outer Villages” and “Three Inner Villages”, which have two separate systems of Mazu pilgrimages that clarify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local societies of the Xihu River Basin.
This study discovers that based on the Central Place Theory, Dianzai Street is the central location due to the geological and transporting factors. The concentrated temples of the Four Outer Villages represent the struggles of powers. The diversity of the local lineages forms a superior religious stratum including the Liu family’s ancestral shrine. The Four Outer Villages and the local lineages maintain a balance based on the religious stratum. The Four Outer Villages and the Three Inner Villages share the historic memory of the union of the frontier guard posts and therefore construct two religious symbol systems to distribute water resource. The competition for power and the interaction of different cultural factors form the overlapped religious symbol systems and develop its locality and unique culture of local society.
摘 要 i
ABSTRACT ii
誌 謝 iii
目 錄 v
表目錄 viii
圖目錄 ix
照片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
一、打那叭溪沖積而成的西湖鄉 2
二、兩個地域社會:外四庄與內三庄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研究架構 6
一、研究方法 6
二、研究架構 8
第四節 文獻回顧 10
一、祭祀圈到後祭祀圈 10
二、地域社會 12
三、社群與認同 16
四、地方自性 17
五、西湖地區相關研究 18
六、小結 19
第二章 西湖鄉外四庄的地理環境與歷史開發 20
第一節 西湖鄉外四庄的地形與周邊聚落關係 20
一、西湖鄉外四庄的自然環境 20
二、西湖鄉與周邊區域的互動 23
第二節 西湖鄉外四庄拓墾形成歷史 25
一、西湖溪外四庄的漢人拓墾 25
二、西湖鄉:多番社交界的位置 31
第三節 國家畫界政策在西湖鄉形塑的三個人文地理區 38
一、康熙及雍正時期 38
二、乾隆時期 39
第三章 外四庄漢人社會發展 48
第一節 定居與水田化 48
一、定居及生產的需求—水圳 48
二、水圳興築與認同 50
第二節 外四庄的人群組合 54
一、四庄多元宗族的組成 56
二、不同人群組合的強化與整合機制 61
三、內、外庄社群語言親親性之認同 69
第三節 整合庄內的信仰 71
一、二湖庄的三官大帝千秋 72
二、四湖庄的三官大帝千秋 77
三、鴨母坑庄的三官大帝千秋 78
四、三湖庄的三官大帝千秋 82
五、小結 86
第四節 聯庄 87
第四章 跨村落的信仰機制 90
第一節 店仔街高級中地位置確立 92
一、店仔街最早的公廟---五龍宮 93
二、店仔街禦火的公廟---飛龍宮 102
三、小結 103
第二節 鸞堂的整合與分裂 103
一、亞細亞的孤兒:書院轉型為鸞堂 104
二、外三庄的「三堂合一」 107
三、鸞堂在外四庄的定位 115
四、小結 117
第三節 外四庄的信仰體系建立 119
一、店仔街三間廟宇的互動 119
二、外四庄信仰體系的建立 123
第四節 南北兩個地域社會的意涵 125
一、內三庄的地理歷史背景 125
二、內三庄信仰中心的建立 127
三、內、外庄兩個媽祖祭祀圈的意涵 129
第五章 結論 136
一、研究發現 137
(一)以店仔街為核心的地域建構史 137
(二) 內部動態調整的外部平衡 139
(三) 兩大地域社會的協調 142
二、本文研究意義 142
(一)地方史層次的意義 142
(二)理論層次的意義 143
三、研究限制及未來發展方向 148
(一)與施堅雅(Skinner)市場理論的對話 148
(二)內三庄的依歸 149
(三)天福宮疏文的探討與鸞生老師的生命史 149
(四)宗族的互動與「劉黃演義」 150
參考書目 151
報導人: 158
附錄(一):二湖庄請福神順序 159
附錄(二):三個鸞堂成員名單 160
附錄(三):崇文社、文衡會、文光社會員名單 161
附錄(四)《文衡會祭祀倉頡聖人之疏文》: 163
附錄(五):文武聖會序 165



參考書目
(一)圖書
丁紹儀,1957,《東瀛識略》,臺灣文獻叢刊第2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撰人,1960,《新竹縣制度考》(1895),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文獻叢刊第101種。
不著撰人,1963,《臺灣府輿圖纂要》(1862–1874同治年間),台灣文獻叢刊第18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撰人,1964,《清高宗實錄選輯》,台灣文獻叢刊第186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撰人,1966,《清會典臺灣事例》,臺灣文獻叢刊第22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不著編者,1889,《土牛溝豫章堂羅氏族譜》。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2002,《後龍鎮志》,後龍鎮公所。
木內裕子,1987,〈廟宇活動與地方社區:以屏東縣琉球鄉漁民社會為例〉,《思與言》25(3):257-272。
王世慶,1985,〈從清代台灣農田水利的開發看農村社會關係〉,《台灣文獻》36(2):107-150。
王志宇,1997,《台灣的恩主公信仰─儒宗神教與飛鸞勸化》,台北:文津。
王志宇,2008,《寺廟與村落》,台北:文津。
王志宇,2011,〈彰南田中地區的媽祖信仰與地域社會—以乾德宮為中心〉,《逢甲人文社會學報》22:139-159。
王見川,1996,《台灣的齋教與鸞堂》,台北:南天書局。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出版社。
古木城老師,年份不詳,《祝壽疏文》,苗栗:金獅洞天福宮。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1994,《清代台灣大租調查書第二冊》,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田金昌,2005,《臺灣三官大帝亯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1683~1945)》,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
吳濁流,1980,《亞細亞的孤兒》,台北:遠景。
沈茂蔭,1962,《苗栗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5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元文,1960,《重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6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怡然,2008,《終戰前苗栗客家鸞堂之研究》。桃園: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論。
周鍾瑄,1957,《諸羅縣志》,新北:大通書局。
岡田謙著,陳乃檗譯,1960,〈台灣北部村落之祭祀範圍〉,《台北文物》9(4):14-29。
岡田謙著,陳永寬譯,1937,〈村落與家族:台灣北部的村落生活〉,《日本社會學報》5(春季號)。
林文進,1996,《民風淳樸西湖鄉》,苗栗:苗栗縣政府。
林秀幸,2003,〈以社群概念探討祭祀組織和文化─以大湖鄉北六村的台灣客家聚落為例〉,《民俗曲藝》142:55-102。
林秀幸,2007,〈界線、認同和忠實性:進香,一個客家地方社群理解和認知他者的社會過程〉,《台灣人類學刊》5(1):109-153。
林美容,1987,〈 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2:53-114。
林美容,1988,〈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收於張炎憲編《第三屆中國海洋發展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林聖欽,2006,《台灣地名辭書‧苗栗縣》(下冊),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姚瑩,1957,《東槎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施振民,1975,〈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族學研究所集刊》36:191-208。
施添福,1990,〈清代臺灣竹塹地區的士牛溝和區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臺灣風物》,40(4):1-68。
施添福,2001a,〈日治時代臺灣地域社會的空間結構及其發展機制──以民雄地方為例〉,《臺灣史研究》8(1):1-39。
施添福,2001b,《清代台灣的地域社會 : 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施添福,2001c,〈國家與地域社會─以清代臺灣屏東平原為例〉,收入詹素娟、潘海英主編《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33-112。
施添福,2004,〈清代臺灣北部內山地域社會(一)--以罩蘭埔為例〉,《臺灣文獻》55(4):144-201。
施添福,2005,〈清代臺灣北部內山的地域社會及其地域化:以苗栗內山的雞隆溪流域為例〉,《臺灣文獻》56(3):182-242。
施添福,2006,〈社會史、區域史與地域社會—以清代臺灣北部內山的研究方法論為中心〉,發表於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史學專題講座」。
施添福,2006,《台灣地名辭書:卷十三,苗栗縣(下)》。台北: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柯志明,2001,《番頭家 : 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台北:中研院社會所。
洪惟仁,2010,《敲開語言的窗:華語的使用現象(情況語調查)》:1-39。馬來亞大學,馬來西亞語言暨應用語言學系學術論文系列(二),聯營出版(馬)有限公司出版。
胡家瑜主編,1999,《道卡斯新港社古文書》,台北:台灣大學。
郁永河,1957,《裨海紀遊》,臺灣文獻叢刊第44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修省堂編纂,陳運棟整理,2005,《洗甲心波》,苗栗:苗栗縣文化局。
徐運樟、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2001,《通霄鎮志》,苗栗:通霄鎮公所。
高賢治,2005,《大臺北古契字三集》,臺北:臺北市文獻會。
張炎憲,1993,《台灣平埔族文獻資料選集 : 竹塹社》,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張珣、江燦騰編,2003《研究典範的追尋臺灣宗教研究的新視野》,臺北:南天書局。
盛清沂,1980,〈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上)〉,《台灣文獻》31(4):154-176。
盛清沂,1981,〈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下)〉,《台灣文獻》,32(1):136 -157。
許嘉明,1978,〈祭祀圈之於居台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1(6):59-68。
許碧雲,2008,《頭份永貞宮媽祖信仰的社會文化意義》。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碩論。
連橫,1962,《臺灣通史》,臺灣文獻叢刊第12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水木、潘英海編,2002,《道卡斯後壠社群古文書集》,苗栗:苗栗縣文化局。
陳昭英,2008,《台灣儒學:起源、發展與轉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陳秋坤, 2009,《清代台灣土著地權 : 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陳培桂,1963,《淡水廳志》,臺灣文獻叢刊17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瑞霞,2008,《從書院到鸞堂:以苗栗西湖劉家的地方精英角色扮演為例(1745-1945)》。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碩論。
陳運棟、西湖鄉誌編纂委員會,1997,《西湖鄉志》,苗栗:西湖鄉公所。
陳嘉惠,2009,《後龍溪上游地域社會之形成:以獅潭鄉竹木村南衡宮為核心之研究》。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碩論。
傅寶玉,2011,〈水利空間與地域建構:社子溪流域的水圳、祭典與儀式社群〉,《民俗曲藝》174:359-416。
黃叔璥,1957,《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黃朝進,1993,《清代竹塹地區的家族與地域社會─以鄭、林兩家為中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碩論。
黃鼎松,1998,《苗栗市誌》,苗栗:苗栗市公所。
黃鼎松、銅鑼鄉誌編纂委員會,1998,《銅鑼鄉誌》,苗栗:銅鑼鄉公所。
黃鼎松編纂,2007,《重修苗栗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
黃應貴,2008,《反景入深林:人類學的觀照、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書局。
臺灣省苗栗農田水利會,1993,《臺灣省苗栗農田水利會會誌》,苗栗:苗栗農田水利會。
劉良璧,1993,《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劉定國監修,1959,《台灣省苗栗縣志》,苗栗:台灣省苗栗縣文獻會委員會。
潘朝陽,2005,〈日據台灣的雙層儒學與外來思想〉,《東亞文明研究通訊》(6):23-42。台北,台大東亞文明研究中心。
潘朝陽,2008,《台灣儒學的傳統與現代》,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蔡相煇,1976,《台灣寺廟與地方發展之關係》,台北市:私立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博碩士論文
鄭鵬雲、曾逢辰,1969,《 新竹縣志初稿》,臺灣文獻叢刊第61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賴奇廷,《新屋鄉埤圳空間、水利社群與祭祀圈變遷之研究》,民97,東海建築所碩論。
賴怡瑾,2011,《西湖賴家與苗栗沿山之拓墾》,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碩論。
戴炎輝,1979,《清代台灣之鄉治》,台北,聯經。
羅苡臻,2010,《台灣苗栗地域社群之構成:以「芎中七石隆興」為例》。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職專班碩論。
羅烈師,2000,〈客家族群與客家社會:台灣竹塹地區客家社會之形成〉收錄於徐正光主編《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頁115-152。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羅烈師,2009,〈四溪溪流域粵庄媽祖研究:地域社會史的觀點〉。發表於「四溪計畫第二年期末論文發表會」,交大國際客家研究中心主辦,12/12-13,新竹竹北。
羅烈師,2010,〈階序下的交陪:一個客家地區的媽祖信仰〉,刊於莊英章、簡美玲編,《客家的形成與變遷》,頁301-335。新竹:交通大學。
(二)網路資源、資料庫
〈奉諭稟明私墾〉引自《岸裡大社文書》,(國家文化資料庫,編號a100953_125_01)
〈乾隆48~49年岸裡社通事潘明慈等為承業有據懇請詳明以供餉課以育番黎事〉,引自《台灣歷史數位圖書館》,檔名:〈nrch_cca100004g-od_ah2328-0001-i.txt〉
〈張成杜賣盡根契〉引自《台灣總督府檔案抄錄契約文書‧永久保存公文類纂》,(國家文化資料庫,編號ta_01835_000595-0001)
〈楊陳氏找洗契〉引自《台灣總督府檔案抄錄契約文書‧永久保存公文類纂》,(國家文化資料庫,編號ta_01835_000590-0001)
《打那叭溪治水計畫圖》,台灣水圳文化網,(年分不詳),http://webgis.sinica.edu.tw/map_irrigation/Canal_M05.html(引用日期2013.03.20)
《乾隆台灣輿圖》,引自「鯤鯷工作室」,http://blog.xuite.net/ccy1217/Formosa/65234423(引用日期2013/03/15)
《淡新檔案14021號》,引自http://dtrap.lib.ntu.edu.tw/DTRAP/index.htm (引用日期2013/05/01)
「中央研究院臺灣百年歷史地圖」,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aspx(引用日期2013/03/03)
1960宗教調查,中研院民族所數位典藏,引用網址: http://c.ianthro.tw/156126(引用日期2013/01/31) (此PDF完整內容僅限館內使用,筆者至館內印出)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總督府府(官)報資料庫,http://db2.th.gov.tw/db2/view/ (引用日期2011/03/03)
國土資訊系統資料倉儲及網路服務平臺,http://tgos.nat.gov.tw/tgos/ (引用日期2011/03/03)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近代史全文資料庫 http://hanji.sinica.edu.tw/
中研院百年地圖網站,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aspx(引用日期2013/02/12)
中島一晴繪製,1935,《新竹州大觀》,引自台灣歷史知識庫。http://www.tbmc.com.tw/chinese_version/taiwandata(引用日期2013/04/02)
台灣新舊地圖比對-台灣堡圖(1898~1904) ,http://gissrv5.sinica.edu.tw/GoogleApp/JM20K1904_1.htm (引用日期2013/02/12)
臺灣堡圖影像檢索系統,http://gis210.sinica.edu.tw/website/htwn/(引用日期2013/03/03)
臺灣歷史文化地圖
 http://thcts.ascc.net/view.asp (引用日期2013.03.01)
報導人:
吳玉龍老師,擔任五龍宮祭典組長及二湖庄三官大帝千秋祭典老師20年。
張海欽老師,擔任鴨母坑庄三官大帝千秋祭典老師及龍洞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五龍宮陳亦錂小姐,擔任五龍宮的會務人員已有15年。
飛龍宮徐錦福先生,擔任天福宮主委已20年有餘。
天福宮會計諶小姐,擔任天福宮會計已5年。
羅吉星先生,土牛溝豫章堂羅家第19世,重華堂堂主羅新蘭後世子孫,天福宮鸞下生。
宣王宮羅錦賢先生,宣王宮鸞下生。
德龍宮邱文雄委員,擔任德龍宮管理委員已10餘年,家住下埔村。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