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34)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13 18:3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方瑀
論文名稱:創意教孩子,合作資源多--「欣欣家族」同村協力社群參與家庭之參與歷程
論文名稱(外文):Teaching with creativity, getting more resource with cooperation-How the families participate in a community, “Hsinhsin Family”.
指導教授:陳昭儀陳昭儀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創造力發展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其他人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1
中文關鍵詞:欣欣家族新型親子教養興趣社群社群參與歷程
外文關鍵詞:Hsinhsin FamilyNew type of parent-child educationinterest communityprocess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24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創意教孩子,合作資源多—「欣欣家族」同村協力社群參與家庭之參與歷程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欣欣家族社群參與家庭之參與歷程,並呈現此社群實踐之新型親子教養方式。本研究以深度訪談為主要研究方法,研究參與者為四個皆曾經密集投入參與欣欣家族活動之家庭,分從欣欣家族之「緣起」、「活動進行方式」、「功能」、「現況與未來」、「綜觀共學活動舉辦方式」等五個面向探討之。本研究主要發現及所得結論如下:
一、欣欣家族緣起:
欣欣家族社群的緣起有其小家庭型式,缺乏鄰居親戚支援系統的社會文化脈絡,因而促成社群相聚的原因;在孩子的成長階段,同齡友伴的需求;加上菁英部落一起教養孩子的啟發,因而成立了欣欣家族社群。
二、欣欣家族活動進行方式:
欣欣家族的活動進行方式主要是量身訂做,體驗學習的實踐;而夥伴們舉辦活動的心路歷程包括樂在教養、自信辦活動;扮演角色則是各展所長,各司其職。
三、欣欣家族功能:
欣欣家族社群功能包括同齡友伴的陪伴,經歷青梅竹馬的美好;提供真實情境讓孩子們進行社會化的學習;以及體驗多面向的生活、開拓視野,拓展了生活經驗;實踐共同教養與群策群力教孩子。
四、欣欣家族現況與未來:
欣欣家族的現況是階段性任務已完成;孩子們大了,生活重心的轉移,每個家庭各自因孩子學習情況差異而需求不同;未來將轉型休閒或家庭支持團體。
五、綜觀欣欣家族共學活動舉辦方式:
異質性的欣欣家族成員們藉由見面開會、網路討論問題,激發創意,構想活動內容與方式。並舉例實際活動:饅頭製作,具體描繪出欣欣家族共學活動舉辦之方式。

Teaching with creativity, getting more resource with cooperation-
How the families participate in a community, “Hsinhsin Family”.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nquiry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a community, “Hsinhsin Family”, and their new nurturing ways. 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in-depth interview, four families highly devoted in are chosen as the participants. ”Initiation”, “Activity”, “Function”, “Current and Future”, “Overview of Activities” are five main aspects of the report:
1. The initiation of Hsinhsin Family
The context of the very beginning of Hsinhsin Family were several core families which lack of neighborhood/ relative care. Their needs of children’s peer group and the inspiring of education of elite group stimulate the formation of Hsinhsin Family.
2. Activity of Hsinhsin Family
The main activities of Hsinhsin Family are customized for children’s experience learning. The activity holders also have experience of nuturing happily and strong confidence on holding activities; they do what they good at in Hsinhsin Family.
3. Function of Hsinhsin Family
The function of Hsinhsin Family are about accompany of peer group, inclusive of the experience of puppy love. It also provides real situation for children’s socialization, help them to experience living, to explore their points of view, and to spread their living experience. Nuturing together is achieved in Hsinhsin Family.
4. The Current and Future Status
The current step mission of Hsinhsin Family is achieved. While children are growing up, their focus is changed. For the differences of the needs of each one, Hsinhsin Family might become a leisure group or family supporting group in the future.
5. Overview of how the Activities hold
Hsinhsin Family members would have in-person meetings or discuss on internet to figure out the content of activities (e.g. the making of buns).

目 錄
誌 謝 III
中文摘要 V
英文摘要 VII
目 錄 IX
表目錄 XI
圖目錄 X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創造力與創意初探 7
第二節 興趣社群探究 18
第三節 父母教養方式探討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 研究取向 31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33
第三節 研究者角色 3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9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41
第六節 研究者信效度檢核 44
第七節 研究程序 46
第八節 研究倫理 49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51
第一節 欣欣家族的緣起 51
第二節 欣欣家族活動運作方式分析 69
第三節 欣欣家族功能分析 95
第四節 欣欣家族現況與未來 127
第五節 綜觀欣欣家族共學活動舉辦方式 14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9
第一節 結論 159
第二節 建議 166
參考文獻 169

表目錄
表2-1 創造力的向度及其發展來源 11
表2-2 與個人背景如何影響創造相關的問題與假設 13
表2-3 興趣社群與其他社群之區別 21
表3-1 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比較表 31
表3-2 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表 35
表3-3 研究參與者訪談資料表 36
表3-4 研究者角色的SWOT分析 38
表4-1 家庭參與欣欣家族緣起分析 68
表4-2 家庭參與欣欣家族活動運作方式分析 94
表4-3 家庭參與欣欣家族功能分析 126
表4-4 家庭參與欣欣家族現況與未來 144


圖目錄
圖2-1 創造力系統觀 12
圖2-2 AMABILE的創造力脈絡觀點 15
圖3-1 研究流程圖 48
圖4-1活動示範- 帶動唱海報 152
圖4-2活動舉例-「饅頭趣」歡迎海報 155
圖4-3活動舉例-「饅頭趣」捏好的成品 156
圖4-4活動舉例-「饅頭趣」蒸好的成品 157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毛連塭 (1994)。創造力的涵意及其概念的闡析。國小特殊教育,17,1-7。
王文科、王智弘 編譯 (2002)。質的教育研究—概念分析。台北:師大書苑。
王蕆真 譯 (2003)。黃奕光(Kwang, N. A.)著。Asian 創造力—為什麼西方人比東方人有創造力。台北市:臺灣培生教育。
王鍾和 (1992)。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台北。
朱瑞玲 (1989)。親子關係:子女的知覺與解釋及其影響。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25,181-246。
吳明清 (2002)。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策略。理論與政策,16(1),99-114。
吳芝儀、李奉儒 譯 (1995)。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台北:石濤。
吳靜吉 (2005)。創意,人人可為。科學人,45,88。台北:遠流。
吳麗娟 (1998)。父母自我分化、教養態度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分化、因應策略及適應影響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0(1),91-132。
李乙明、李淑貞 譯 (2006)。Sternberg, R. J.著。創造力。臺北:五南。
李茂興 譯 (1999)。Corey, G.著。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
李雪莉 (2007)。別當直升機父母。天下雜誌,368,106-120。
杜明城 譯 (1999)。Csikszentmihalyi, M.著。創造力(Creativity)。台北:時報文化。
洪蘭 (2005)。閱讀,讓你的腦更有創造力!科學人,45,42-45。台北:遠流。
高淑清 (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文化。
高敬文 (1999)。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師苑。
張春興 (2000)。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教育部 (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郭有遹 (2001)。創造心理學。臺北市:正中。
郭俊賢、陳淑惠 譯 (2003)。Sternberg, R. J., &; Williams W. M.著。如何培育學生的創造力。台北:心理。
陳文玲 (1999)。個人創造力理論模式之建構—以臺灣地區廣告業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CS88-2412-H-004-020)。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
陳向明 (2005)。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紅葉文化。
陳昭儀 (1990)。創造者人格特質研究。資優教育季刊,35,43-45。
陳昭儀 (2006)。台灣傑出科學家之創造與生涯歷程。台北:五南。
陳雅玲 (2005)。菁英部落。商業周刊,918。台北:商周。
彭如婉 (1998)。從社群主義的公民觀探究公民教育。公民訓育學報,7,435-450。
鈕文英 (2007)。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撰寫。臺北市:雙葉。
黃瑞琴 (2008)。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靜宜 (2007)。青少年依附關係、父母教養方式與其異性交往態度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學位論文,台北。
黃寶園 (2006)。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市:華立圖書。
欣欣家族~親子城市部落格網頁 (研究倫理需匿名,故不放網址)
楊自強 (1985)。國中生價值觀念與父母教養方式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楊振富 譯 (2002)。第五項修練:學習型學校。臺北市:天下文化
楊國樞 (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臺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7-28。
廖添富、劉美慧、董秀蘭 (1999)。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的公民教育觀。公民訓育學報,8,1-14。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2006)。2006年臺北市教育創意年-教育局95年重要創意措施記者會新聞稿。臺北:臺北市教育局。
臺北縣家庭教育中心 (2006)。臺北縣「新家庭運動-幸福家庭123」親子手冊。臺北:臺北縣教育局。
趙金婷 (2000)。學習社群理念在教學上的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35,60-66。
歐妙苓 (2009)。國小高年級獨生子女的父母教養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高雄。
潘裕豐 (2005)。創造過程論與創造思考的技巧,創造思考教育,15,30-40。
潘裕豐 (2006)。為何及如何做創意教學,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9,2。
潘慧玲 (2004)。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臺北:高等教育。
蔡宏進 (2005)。社區原理。臺北市:三民。
蔡順良 (1985) 。家庭社經地位、父母管教態度與學校環境對國中學生自我肯定及生活適應之影響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74(18),239-264。
蔣國英 譯 (2007)。Lubart, T.著。創意心理學-探索創意的運作機制,掌握影響創造力的因素。臺北:遠流。

貳、英文部分
Amabile, T. M. (1996). Creativity in context. NY: Westview.
Becker, W. C. (1964). Consequence of different kinds of parental discipline. In M. L. Hoffman (Eds.), Review of child development research , Vol. 1,169-208. New York: Russell Stage Foundation.
Beghetto, R. A., &; Kaufman, J. C. (2007). Toward a broader conception of creativity: A case for “mini-c” creativity. 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and the Arts, 1(2), 73-79.
Bronfenbrenner, U. (1961). Some familial antecedents of responsibility and leadership in adolescents. In L. Petrullo, &; B. M. Boss,(Eds.), Leadership and Interpersonal.
Chan, D. W. (2005). Family Environment and Talent Development of Chinese Gifted Students in Hong Kong. Gifted Child Quarterly ,49(3), 211-221.
Cohen,. J. (1988).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Elder, G. H. (1962). Structural variations in the child rearing relationship. Sociometry, 25, 241-262.
Feldman, D. H. (1999).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ity. In Sternberg, R. J. (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
Hoffman, M. L. &; Saltzstein, H. D. (1967). Parent discipline and the child’s moral development .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 45-57.
Kemple, K. M., &; Nissenberg, S. A. (2000). Nurturing creativit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Families are part of it.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28 (1), 67-31.
Maccoby, E. E. (1992). The role of parents in the socialization of children: An historical overview. Development Psychology, 28(6), 1006-1017.
Maccoby,E.E., &; Martin, J.A. (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Mussen, P. H. &; Hetherington, E. M. (Eds).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Vol.4, 1-101.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Inc.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Second Edition).CA: Sage.
Stake, R. E. (1995). The art of case study research. CA:Sage.
Strike, K. A. (1999). Can schools be communities ?The tension between shared values and inclusion. Educational Adminstration Quarterly, 35(1), 46-70.
Wallace, G. (1926). The art of thought. New York: Harcourt.
Wenger, E., McDermott, R., &; Snyder, W. M.(2002). Cultivating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Westheimer, J.(1998). Among schoolteachers: Community, autonomy, and ideology in teachers' w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