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9 07:5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詹佳霖
研究生(外文):Chia-Lin Chan
論文名稱:科學遊戲融入自然領域教學提升國三學生科學學習成效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Promoting 9th Grade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iveness with Science Games Integrated
指導教授:郭金美郭金美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in-Meei Kuo
口試委員:郭秋勳林建隆
口試委員(外文):Chu-Hsun KuoJang-Long Lin
口試日期:2013-06-2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明道大學
系所名稱: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2
中文關鍵詞:科學遊戲學習動機學業成就自然領域
外文關鍵詞:Scientific GamesMotivationLearning AchievementNatural Area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34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旨在探討科學遊戲融入自然領域教學,對國中三年級學生在科學學習成效之影響。本研究方法為準實驗研究法,實驗設計採「不等組前後測設計」,以彰化縣某國中為研究對象,選擇兩個班級分別為實驗組及對照組,實驗組36人,對照組37人。實驗組為科學遊戲融入自然領域教學;對照組以傳統講述教學。本實驗課程於2013年2月起,開始實施授課時間為6週。研究工具為「科學學習成就測驗」及「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動機量表」,資料分析以t-test及單因子共變異數分析(ANCOVA)方式進行,比較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的差異。本研究所的結論可歸納入下:一、兩組學生接受不同教學法後,實驗組成績雖進步的較對照組多,但統計上未達顯著差異;二、科學遊戲融入教學模式對科學學習動機提升有顯著差異;三、科學遊戲融入教學模式對學習成就低分群學生的求助行為有顯著差異。最後根據以上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未來實施科學遊戲融入自然領域教學應提早開始實施並延長實施期程,且建議採行質量並重的研究方式。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science game integrated into the natural areas of teaching and to examine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bout science. In this study, quasi experimental method was used. Pre- and post- test were applied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al instruction. Two classes in the Changhua County were selected for experimental and comparison groups. There were 36 and 37 junior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and comparison groups respectively. Experimental group was instructed for the game of science integrated into the natural areas of teaching; traditional teaching was implemented for the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course from February 2013 was executed for 6 weeks. Research tools are "Science Learning Achievement Tests" and " Questionnaire for Junior High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bout Science". There findings were listed as followings: 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2.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about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3. There was significant promotion about behavior of requiring help for low-achievement students. Earlier instruction with science games integrated and longer span are suggested for science teaching.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次 III
表次 V
圖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科學遊戲的內涵 7
第二節 學習理論與科學遊戲 12
第三節 科學遊戲與教學 19
第四節 科學遊戲與學習實徵性研究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27
第二節 研究情境與研究對象 29
第三節 實驗教學設計與教材分析 3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4
第五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 4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5
第一節 科學遊戲融入教學模式對科學學習成就的影響 45
第二節 科學遊戲融入教學模式對科學學習動機的影響 52
第三節 科學遊戲融入教學模式對不同科學學習成就學生的學習動機影響 5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3
第一節 結論 63
第二節 建議 65
參考文獻 67
附錄一: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動機量表 73
附錄二: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動機量表 83
附錄三:科學學習成就測驗(一)(預試版) 85
附錄四:科學學習成就測驗(二)(預試版) 91
附錄五:科學學習成就測驗(一)(正式版) 95
附錄六:科學學習成就測驗(二)(正式版) 101

中文部分
王富雄(1994)。國小遊戲化教學的探討。國教月刊,40,18-22。
王錦銘(2005)。科學玩具遊戲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科學素養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朱則剛(1993)。教學設計核心理念-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知識基礎的研究。視聽教育雙月刊,35(2),頁1-23。
朱敬先(1997)。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台北市:五南。
江淑瑩(2006)。以科學遊戲融入教學探究國小四年級學童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商鼎。
余民寧(2010)。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余民寧、韓珮華(2009)。教學方式對數學學習興趣與數學成就之影響:以TIMSS 2003台灣資料為例。測驗學刊,56(1),19-48。
吳幸玲(2003)。兒童遊戲舆發展。台北市:揚智文化。
吳燈山(2003)。擋不住的科學魔力。台北市:天衛文化。
李戊益(2001)。九年一貫生活課程教學設計之行動研究~以「玩具DIY」模組為例。未出版,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戊益(2000)。國內科學遊戲活動之探討。臺中縣自然科輔導團自然科教學簡訊,3,3-8。
李宗祐(2008)。考詴怪獸吞噬學習興趣。中國時報。第一版。
李秉彝(1972)。如何指導兒童做科學遊戲。教育輔導月刊,22(6),13-14。
李哲迪(2009):臺灣國中學生在 TIMSS及PISA的科學學習成果表現及其啟示。研習資訊,26(2),73-88。
李賢哲、李彥斌(2002)。科學過程技能融入動手做工藝教材培養國小學童科學創造力。科學教育學刊,10(4),341-372。
杜聲鋒(1988)。皮亞傑及其思想。臺北:遠流出版社。
林玉体(1990)。一方活水-學前教育思想的發展。台北市:信誼。
林堂麗(2004)。科學遊戲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之行動研究。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煥祥、劉聖忠、林素微、李暉(2008)。臺灣參加PISA2006成果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NSC-95-2522-S-026-002),113-114,未出版。
林義修(2006)。趣味科學活動對學童學習成就與科學態度之影響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應用科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林萬來(1997)。不要再增加國小教師的負擔。民眾日報,12月24日,第六版。
林麗娟(1994),動機設計於電腦輔助教材之應用。視聽教育,44(5),頁23-30。
施良方(1996)。學習理論。高雄:麗文文化。
柯虹如(2006)。從科學玩具遊戲教學探討國小學童的科學相關態度。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段慧瑩、黃馨慧(2000)。不只是遊戲:兒童遊戲的角色與地位。台北:心理出版社。
洪振方、謝甫宜(2010)。科學學習成效理論模式的驗證與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季刊,33(3),47~76。
洪榮昭(1992)。電腦輔助教學設計之原理與應用。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東華書局。
張淑慧(2002)。科學玩具遊戲教學之成效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淑慧(2003)。科學玩具遊戲教學之成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張新仁(1993)。奧斯貝的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教育研究,32,31-51。
教育部(2012)。97年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1月10日。網址:http://140.111.34.54/files/site_content/B0055/總綱.pdf
莊毓文和洪美慧(1978)。怎樣在團體活動中指導科學遊戲。台灣省國民教育輔導叢書。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編印。
許良榮(2001)。「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學活動的設計。中區九年一貫課程裡念與實例,209-220。台中師院。
許良榮(2004)。從科學遊戲到科學教學。國教輔導,44(2),6-11。
許良榮(2009)。科學遊戲。科學教育月刊,316,43-48。
許淑玟(1998),ARCS 動機設計模式之教學上應用。國教輔導,38(2),頁16-24。
許鈺羚(2007)。遊戲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活動設計--想飛的心。屏東教大科學教育,26,76-83。
郭靜晃(1997)。遊戲與教育。教育研究雙月刊,58,7-42。
陳忠照(1999)。親子100科學遊戲。台北:心理。
陳忠照(2000)。圓一個快樂童年的夢---親子科學遊戲的實施。國民教育,5,26-32。
陳忠照(2003)。科學遊戲創意教學:致盛先師vs.至聖先師。台北市:心理。
陳杭生(1993)。視聽媒體與教學正常化。視聽教育雙月刊,34(3),1-10。
陳惠芬(2000)。「趣味科學競賽」引入國小教學活動成效研究-以水火箭之學習環境模組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黃素雲(2007)。這就是我們小孩的考卷?中國時報,第A15版。
黃嬿樺、賴慶三(2009)。科學玩具遊戲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空氣」單元學習的影響。論文發表於華人地區社會變遷與科學師資培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楊家興(1993)。超媒體:一個新的學習工具。教學科技與媒體,12,28-38。
楊訪屏(2004)。運用CPS於模組化科學遊戲教學行動研究-以「牛頓第三運動定律」為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花蓮市。
楊蕎安(2007)。趣味科學活動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學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于嘉(2004)。科學趣味競賽對國中生自然科學習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宏文(1996)。建構主義的認識論觀點及其在科學教育上的意義。科學教育月刊,193,8-24。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蔡子安(2000)。中文輸入適性學習。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蔡執仲、段曉林(2005)。探究式實驗教學對國二學生理化學習動機之影響。科學教育學刊,13(3),289-315。
蕭次融、施建輝、羅芳晁、謝迺岳、吳原旭、房漢彬(1999)。動手玩科學。台北市: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
蕭次融、黃福坤、羅芳晁、吳原旭、房漢彬、施建輝、林如章、謝迺岳(2000)。玩科學秘笈。台北市: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
蕭次融、羅芳晁、房漢彬、施建輝(1999)。動手玩科學。台北市: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
謝甫宜(2011)。當科普活動講師遇到科學小玩家-科普活動的教學反思。物理教育學刊,12(1),94-96。
謝甫宜、洪振方(2009)。遊戲理解科學教學模式與教學反思。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3,233-266。
鍾聖校(1998)。從情意教育看道德教育上的情感問題。載於國北師初教系主辦之「情意溝通理論與道德教學觀摩研討會」研討會手冊(頁24-28),台北市。
簡楚英(1993),「遊戲」之定義、理論與發展的文獻探討,新竹師院學報第六期,頁108-117。
蘇秀玲(2005)。科學遊戲融入國小自然學童的科學態度與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蘇秀玲、謝秀月(2006)。科學遊戲融入國小自然學童的科學態度與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理工研究學報,40(1),47-68。
蘇秀玲、謝秀月(2007)。科學遊戲融入國小自然科教學學童科學態度之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0(1),111-130。


英文部分
Anderson, W., & Krathwohl, D. R. (Eds.) (2001). 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educational objectives. New York: Longman.
Aufshnaiter, V. S., Prum, R. & Schwedes, H. (1984). “Play and play orientation in physics education,” Naturwissenschaften in Unterricht-P/C, 32, 258- 263.
Ausubel, D. P., Novak, J. D. and Hanesian, H. (1978).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Bruner, J. S. (1972). The nature and uses of immatur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27, 687-708.
Butta, J. L. (1998). A comparison of traditional science instruction to hands-on science instruction.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436362)
Callahan, J. F. & Clark, L. H. (1988). Teaching in the middle and secondary schools. (3rd ed.). Macmillan, New York.
Coble, C. R., & Hounshell, P. B. (1982). Teacher-Made Science Games. American Biology Teacher, 44(5), 270-277.
Dewey, J. (1961).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Diamond, A., Barnett, W., Thomas, J., & Munro, S. (2007). Preschool program improves cognitive control. Science, 318, 1387-1388.
Eisert, D., & Lamorey, S. (1996). Play as a window on child develop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y and other developmental domains. 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7(3), 221-234.
Fisher, N., Gerdes, K., Logue, T., Smith, L., & Zimmerman, I. (1998). Improving students’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of science through the use of hands-on activiti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436352)
Frost, J. L. (1992). Play and playscapes. Albany, NY: Delmar Publishers.
Garrett, K. N., Busby, R. F., &; Pasnak, R. (1998). Cognitive gains from extended play at classification and seri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423047)
Garvey, C. (1977). Play.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reen, V. A. (1974). To deter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board game simulations in the grade five social studies program. Final report 80-7. British Columbia: Educ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ion.
Guttfried, A. W. (1986).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lay materials and parental involvement to young children’s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A. W. Guttfried & C. C. Brown (Eds.), Play interaction: The contribution of play materials and parental involvement to children’s development (pp. 327-334). Lexington, MA: Lexington book.
Hermann, G. D. (1971). Egrule vs. ruleg teaching methods: Grade, intelligence, category of learning. Jour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39, 22-33.
Moyles, J. (1989). Just playing? The role and status of pla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Press.
Moyles, J. (1994). The excellence of play.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Piaget, J. (1962). Play, dreams, and imitation in child-hood. New York: Norton.
Pintrih, P. R. and Schunk, D. (1996),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 Applic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Ramani, G. B., & Siegler, R. S. (2008). Promoting broad and stable improvements in low-income children’s numerical knowledge through playing number boardgames. Child Development, 79(2), 375-394.
Saettler, P. (1990). 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nglewood: Libraries Unlimited.
Singer, D. G., Golinkoff, R., & Hirsh-Pasek, K. (2008). Play = learning: How play motivates and enhances children’s cognitive and social-emotional growth.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kinner, B. F. (1953). Science and human behavior. NewYork: Macmillan
Slaven, R. E. (2002).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eory and Practice, 7th ed. Pearson Education, 380-386.
Thorndike, EL (1913).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Vol. II.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Trollinger, I. R. (1977). A study of the use of simulation games as a teaching technique with varying achievement groups in a high school biology classroom.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Chapel Hill: North Carolina University.
Tuan, H. L., Chin, C. C., Shieh, S. H. (2005). The development of a questionnaire to measure students’ motivation toward science lear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7(6), 639-654.
Vygotsky, L. S. (1976). Play and its role in the mental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 In J. S. Bruner, A. Jolly, & K. Sylva (Eds.), Play: Its role in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pp. 537-554). New York: Basic Books.
Wolk, S. (2007). Why go to school? Phi Delta Kappan, 88(9), 648–65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富雄(1994)。國小遊戲化教學的探討。國教月刊,40,18-22。
2. 朱則剛(1993)。教學設計核心理念-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知識基礎的研究。視聽教育雙月刊,35(2),頁1-23。
3. 余民寧、韓珮華(2009)。教學方式對數學學習興趣與數學成就之影響:以TIMSS 2003台灣資料為例。測驗學刊,56(1),19-48。
4. 李賢哲、李彥斌(2002)。科學過程技能融入動手做工藝教材培養國小學童科學創造力。科學教育學刊,10(4),341-372。
5. 林麗娟(1994),動機設計於電腦輔助教材之應用。視聽教育,44(5),頁23-30。
6. 張新仁(1993)。奧斯貝的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教育研究,32,31-51。
7. 許良榮(2004)。從科學遊戲到科學教學。國教輔導,44(2),6-11。
8. 許鈺羚(2007)。遊戲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活動設計--想飛的心。屏東教大科學教育,26,76-83。
9. 陳忠照(2000)。圓一個快樂童年的夢---親子科學遊戲的實施。國民教育,5,26-32。
10. 陳杭生(1993)。視聽媒體與教學正常化。視聽教育雙月刊,34(3),1-10。
11. 黃嬿樺、賴慶三(2009)。科學玩具遊戲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空氣」單元學習的影響。論文發表於華人地區社會變遷與科學師資培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12. 楊家興(1993)。超媒體:一個新的學習工具。教學科技與媒體,12,28-38。
13. 劉宏文(1996)。建構主義的認識論觀點及其在科學教育上的意義。科學教育月刊,193,8-24。
14. 蔡執仲、段曉林(2005)。探究式實驗教學對國二學生理化學習動機之影響。科學教育學刊,13(3),289-315。
15. 謝甫宜、洪振方(2009)。遊戲理解科學教學模式與教學反思。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3,233-266。